APP下载

留学生HSK汉语水平考试词汇教学研究

2017-03-10辛慧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17年2期
关键词:偏误对外汉语教学教学建议

摘 要:离合词是汉语比较特殊的一类语法单位,该类语法结构介于词与短语之间,可离可合。留学生在初级阶段开始便学习到了离合词,此后中、高级阶段的词汇教学中都有大量的汉语离合词出现。由于汉语离合词自身结构特点,留学生在习得离合词时往往出现不同类型的偏误,而造成这些偏误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针对于此对留学生习得汉语离合词提出教学建议。

关键词:离合词 对外汉语教学 偏误 教学建议

一、引言

离合词的概念是1957年由陆志韦提出的,他认为“合起来是一个词,在同形式的结构里两段分开了就是两个词。”关于离合词的定性问题,以往学者们有不同意见,有学者认为离合词是词,有学者认为离合词是短语或词组,有学者认为离合词处于中间状态。在对外汉语教学方面较早提出离合词问题的是李清华(1983),她分析了对外汉语教学中出现的离合词,认为该类语法单位具有动词基本特征。在目前较为常见的对外汉语教材中,部分将离合词一类标记为“V”动词,如《发展汉语》,也就是认为离合词是属于词。部分教材对离合词的词性并未进行标注,如《汉语教程》。虽然对外汉语教材将离合词标记为动词,如“跳舞”“见面”“游泳”“唱歌”,但离合词本身的语法特点及结构方式又有别与一般的汉语动词,因此给留学生的离合词习得带来了一定的困难。比如汉语动词后直接出现动量词“一下”,如“思考一下”,而离合词在与动量词等语法结构结合时表现出了离析性,如“跳一下舞”“见过一次面”“唱着歌”等。这些是留学生学习汉语离合词的难点之一。

二、对外汉语考试大纲及教材中的离合词

留学生《汉语水平HSK考试大纲》(含《汉语水平等级与语法大纲》)与《汉语水平词汇与汉字等级大纲》中的离合词以动宾式为例,据刘兰杰(2011)统计共有235个,其中HSK甲级词汇,例如“散步、发烧、照相、留念”等共19个,乙级词汇,例如“鼓掌、道歉、结婚、干杯、打针”等共40个,丙级词汇,例如“打架、加油、摄影、拐弯”等共43个,丁级词汇,例如“化妆、签字、吹牛、旷课”等共133个。《汉语国际用音节汉字词汇等级划分》(2010年版)中所收录的离合词为482个,据赵翊华(2015)统计其中初级一级词汇如“招手、照相、考试、跳舞、洗澡、下课”等共73个,中级二级词汇如“打折、点名、倒车、拍照、跑步、做客”等共121个,高级三级词汇如“曝光、登陆、倒霉、结果、着火、眨眼”等共207个,附录高级词汇如“熬夜、避暑、摔跤、求婚、打盹儿”等共81个,分别占各级所收录词汇总量的3.25%、3.77%、4.96%、5.63%。教材方面以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的《汉语教程》一、二、三册教材为例,据林丹丹(2008)统计教材中出现的动宾式离合词共158例,其中甲级22个、乙级27个、丙级20个、丁级20个、其它69个,联合式离合词共9例,其中甲级7个、其它1个,动补式离合词共1例为丙级,连动式离合词共2例,其中甲级1个丙级1个,其它类共5例,其中甲级1个、乙级2个、其它5个,教材中对离合词的词性并未进行注明。

三、留学生离合词的习得情况

留学生在习得汉语离合词时常会出现偏误,对于偏误的类型魏淑梅(2007)将之归纳为“1.成分插入(如动态助词、补语等)时产生的偏误,2.离合词重叠时产生的偏误,3.离合词带宾语时产生的偏误”。周荔(2009)将之归纳为“1.宾语错位,2.定语错位,3.状语错位,4.补语错位,5.词性错位”。高思欣(2002)将之归纳为“1.插入的偏误,2.重叠的偏误,3.倒装的偏误,4.脱落的偏误,5.词性偏误”。孟亚利(2009)将之归纳为“1.插入定语的偏误,2.插入补语的偏误,3.插入动态助词产生的偏误,4.离合词带宾语时产生的偏误,5.离合词重叠时产生的偏误,6.离合词中间插入‘的时产生的偏误”。王瑞敏(2005)将之归纳为“1.应该‘离而没有‘离,2.‘离了,但插入成分处理不完善,3.其他形式的偏误(即重叠与倒装形式)”。萧频、李慧(2006)针对印度尼西亚学生习得汉语离合词的偏误情况将偏误类型归纳为“误把离合词用为不能分用的复合词与误把不能分用的复合词用为离合词”两类,且前者比例远高出后者。我们认为留学生尤其是初级阶段留学生习得汉语离合词时较易于出现的偏误类型为“插入偏误”“重叠偏误”以及“带宾偏误”。例如:

(1)*我们见面过。(我们见过面。)

(2)*我们一起来照相照相。(我们一起来照照相。)

(3)*我已经道歉她了。(我已经跟她道歉了。)

致使留学生习得汉语离合词产生偏误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魏淑梅(2007)认为是“母语的负迁移影响,目的语语法规则的过渡泛化,教材因素”。高思欣(2002)认为是“语际干扰,语内干扰,文化干扰,学习策略干扰,讲解不足”。王瑞敏(2005)认为是“离合词本体研究不够充分,教材对离合词的处理较为模糊,离合词的教学安排上存在难度,留学生使用离合词过度泛化”。我们认为造成留学生习得离合词产生偏误的原因可以从离合词的本体研究、对外汉语教学、教材处理、留学生主体因素四个方面进行分析,首先离合词的本体研究上一些问题还尚存争议,这势必会给离合词在教学方面的标准确立带来一定的阻碍;其次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对离合词的讲解不够系统化也是致使偏误产生的一个原因;再次对外汉语教材中对离合词这类词语的标注较为模糊,有的不标,有的标记为动词,对留学生的习得会产生一定的干扰;最后留学生在习得过程中极易受母语干扰产生负迁移。

四、留学生汉语离合词教学建议

林丹丹(2008)曾指出对外汉语离合词的教学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缺乏针对性强的理论指导,2.对离合词重视不够、教学安排不完善,3.对离合词关涉的语法点认识不到位,4.对离合词的语用功能强调不够,5.学习者母语对离合词学习的负迁移作用。”因此对留学生的汉语离合词教学来讲,首先应该加强本体理论知识的指导,而这种理论指导应该是简化但又行之有效的,真正符合对外汉语教学的需求。其次在教学过程中针对不同阶段的留学生制定较为完整系统化的教学安排,在教学方法上也需要对教学对象的国别化、汉语水平进行评估并筛选确定。除此以外,在教材编写方面能够对离合词给予较为详细的词性标注以及用法示例,让学生可以较为清晰地了解汉语离合词在用法上的特点及与其它词类在用法上的不同。

(基金项目:本文系海南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6年度立项课题,项目编号:[QJY13516013]。)

參考文献:

[1]李清华.谈离合词的特点和用法[J].语言教学与研究,1983,(3).

[2]陆志韦.汉语的构词法[M].北京:科学出版社,1957.

[3]林丹丹.离合词的特点和对外汉语离合词教学[D].厦门:厦门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4]刘兰杰.HSK《大纲》里的离合词[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5]高思欣.留学生汉语动宾式离合词偏误分析[D].广州:暨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2.

[6]孟亚利.外国留学生汉语学习中离合词偏误分析[D].天津:天津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7]王瑞敏.留学生汉语离合词使用偏误的分析[J].语言文字应用,2005,(9).

[8]魏淑梅.汉语动宾式离合词研究与对外汉语教学[D].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9]萧频,李慧.印尼学生汉语离合词使用偏误及原因分析[J].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2006,(3).

[10]赵翊华.面向对外汉语教学的离合词研究[D].信阳:信阳师范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15.

[11]周荔.面向对外汉语的离合词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辛慧 海南海口 海南师范大学国际教育学院 571158)

猜你喜欢

偏误对外汉语教学教学建议
韩国留学生舌尖后音习得偏误分析
偏误分析的文献综述
偏误分析的意义与局限
浅谈组织教学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重要性
浅析泛义动词“打”及其对外汉语教学
“沉淀溶解平衡”认知结构测查及其学习困难分析
对外汉语课堂游戏教学设计
对外汉语听力教学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