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生语言文字应用能力培养的现状、价值与改革路径

2017-03-10陈春雷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17年2期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培养改革

陈春雷

摘 要:语言文字应用能力是母语能力的基础与核心。大学生语言文字应用能力的培养对于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具有重要价值。池州学院大学生语言文字应用能力及其培养目前均处于较低的水平,要扭转这种局面,就应对大学生语言文字应用能力培养进行改革。根据池州学院的实际情况,改革的路径有五条:1.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的设计;2.课程结构安排;3.教学方法体系;4.校园语言文字环境建设;5.考核与评价制度。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 语言文字应用能力 培养 改革

一、背景与现状

母语是民族精神与文化的主要载体和有机组成部分,母语能力的培养关乎一个国家人才培养的质量与水平。语言文字应用能力是母语能力的基础与核心,但目前大学生的语言文字应用能力状况不容乐观,听、说、读、写能力不断下滑,特别是自1999年高等教育由精英化逐渐走向大众化,高校大规模扩招以来,大学生语言文字应用能力的滑坡十分显著。2009年,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贺阳教授曾带领课题组对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和中央戏剧学院的319名学生进行了一项语言文字能力测试,测试结果是30%的学生不及格,68%的学生得分在70分以下,这个结果并不理想,学生的语言文字能力与这些学校高水平大学的定位不相称。考虑到被调查的4所大学都是国内综合性大学或某一专业领域中的顶尖高校,学生素质处于整个大学生群体的高端,因此可以推想,就整个当代大学生群体而言,语言文字能力方面存在的问题应比这次调查的结果更严重。[1]

为了解我校大学生语言文字应用能力的实际状况,我们在2015年对全校13个系的130名在校生进行了语言文字应用能力状况的抽样调查。第一项调查是语言文字应用能力测试,发放试卷130份,回收有效试卷121份,测试结果显示:100分的测试卷,全校及格率仅有33.1%,80.2%的学生得分在70分以下,80-100分的高分比例为4.1%,平均分为57.1分;平均分达到60分以上和及格率达60%以上的系都只有3个,占比均为23.1%。可见,全校学生的语言文字应用能力整体偏低,达到优良水平的比例更低。第二项是语料搜集与分析,我们搜集了学生的请假条共65份,并进行用字规范、遣词造句、格式规范等方面的分析,结果是:共出现错别字12个,词语使用不当、语句不通顺等现象36次,格式不规范的假条63张。这说明学生常用书面文案的用字规范度尚可,遣词造句方面问题较明显,而格式规范问题很突出,其比例高达96.9%。此外,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语言文字应用能力状况,我们还对能够反映我校学生普通话口语水平的普通话测试成绩(近三年的测试数据)进行了数据分析,结果显示:达到二级乙等以上(含二乙)的占86.3%,达到二级甲等以上(含二甲)的占27.8%,而且呈逐年提高的态势,但能够达到一级乙等以上(含一乙)的比例只有很低的0.13%。由此可见,我校学生普通话平均水平不低,但能够达到标准水平(一乙)和较高水平(二甲)的比例不高。通过以上调研我们发现,我校学生的语言文字应用能力整体上表现出“普通话口语能力尚可”“书面语应用能力偏低”“口语与书面语能力发展不平衡”“优秀率偏低”等特点。这个结果可以说是令人喜忧参半,喜的是学生的普通话口语能力整体态势向好,忧的是学生的书面语应用能力普遍偏低,口语与书面语能力发展不平衡,优秀率偏低。总体上看,我校语言文字应用能力培养的整体水平不高,这与我校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目标是不相称的,已成为制约我校本科办学水平与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瓶颈。

二、培养的价值

鉴于我校语言文字应用能力培养整体效果不佳,已对学校的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产生了严重的制约,所以,对于我校而言,提高大学生语言文字应用能力价值巨大。

1.有助于扭转我校学生语言文字应用能力培养整体效果不佳的局面

尽管大学生语言文字应用能力的整体表现不理想,但不同层次高校的情况差异较大。与高水平大学相比,我校生源素質与人才培养质量明显要逊色得多,因而在校生的语言文字应用能力更低,与高水平大学差距很大。这点有前面的调查为证,虽然我们与贺阳教授课题组的调查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但并不影响对这种“差距”的基本判断。所以,对池州学院这类应用型本科院校而言,大学生语言文字应用能力的培养就显得更为必要与迫切。只有重视并加强学生的语言文字应用能力的培养,不断夯实学生的语言文字基础,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应用水平,才能逐渐扭转我校学生语言文字应用能力培养整体效果不佳的局面,缩小与高水平大学在学生语言文字应用能力培养方面的巨大差距。

2.有助于我校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增强和就业、从业竞争力的提高

应用型本科院校以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和复合型人才为目标,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这里的综合素质包括专业素质和非专业素质两方面,只有二者同步推进,协调发展,才能培养出现代社会所需要的合格人才。其中非专业素质是指专业素质以外诸多素养的综合提法,包括人在观念、品格、能力、知识、方法等方面的综合表现。[2]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多由高职高专升格而来,在人才培养方面具有明显的功利性,往往重视专业技术教育,而忽视非专业素质培养,学生普遍低下的语言文字应用能力便是最好的注脚。语言文字能力是非专业素质最重要、最基础的能力之一,所以,重视语言文字应用能力的培养对于我校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增强具有重要意义。另外,具有良好综合素质的人才学习能力更强,发展潜力更大,因此,加强大学生语言文字应用能力的培养,也有助于提高我校大学生参与就业、从业竞争的能力。

3.有助于我校本科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国家中长期语言文字事业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2一2020年)》中要求,“高等学校要科学设置语言文字相关课程,以提高语文鉴赏能力、文字书写能力和语言表达与交际能力为重点,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及语言文字综合运用能力。”[3]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突出应用性和复合性,更应重视大学生语言文字应用能力的培养。池州学院自2007年升本以来,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确立了“地方性、开放性、应用型”的办学定位和“以生为本,以用为先”的人才培养理念,积极构建以能力为导向、素养为基础的人才培养模式。大学生语言文字应用能力的培养正好契合了我校办学与人才培养之所需,但实际培养效果不尽人意,所以必须进一步优化与加强这方面的能力培养,才能更好地促进我校本科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三、改革路径

为了改善我校语言文字应用能力培养的效果,促进我校本科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增强我校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从业竞争力,结合我校语言文字应用能力培养的实际情况,我们认为可以从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的顶层设计、课程结构安排、教学方法体系、校园语言文字环境建设、考核与评价制度五条路径进行大学生语言文字应用能力培养的改革。

1.从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的顶层设计入手

人才培养方案是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以及培养过程和方式的总体设计,应充分体现学校的办学定位与人才培养理念。我校确立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这完全符合学校的办学定位与人才培养理念。依据这个目标,学校将人才培养规格细化为三大能力平台和十二个能力模块,其中就包括隶属于综合能力平台的语言表达能力模块,由于这个能力模块不属于专业能力平台,所以其所指应是一般性的语言文字应用能力。这说明我校在顶层设计上重视学生语言文字应用能力的培养,但问题是各专业在制定本专业的人才培养规格时,并没有充分体现这点,关于语言文字应用能力培养的要求时有时无,而且对语言文字应用能力内涵的认识也不够清楚。以最新修订的2015年人才培养方案为例,全校48个本科专业,只有26个专业对语言文字应用能力的培养提出了要求,而这些要求也是五花八门,如口语表达能力、普通话能力、人际沟通能力、文字表达能力、应用写作能力等,多数专业对本专业人才应该具备哪些语言文字应用能力缺乏准确而清晰的认识。另外22个专业大多有外语(英语)能力培养的要求,却没有对母语能力的培养提出任何要求。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我们认为应对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的顶层设计作出针对性的调整。具体来说就是,明确将语言文字应用能力的培养纳入各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与规格之中,并依据各专业人才培养的特点与需求提出相应的语言文字应用能力要求,然后以此为指导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应用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具备与其专业能力相匹配、与社会需求相适应的语言文字应用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使各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和学校总体的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保持高度协调一致,学生的语言文字应用能力培养也才会得到根本保障。

2.从课程结构安排入手

在确立了人才培养的目标与规格以后,还需优化课程结构安排,以保障上述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得以实现。池州学院针对大学生语言文字应用能力的培养开设过多门课程,如教师口语、普通话、演讲与口才、应用文写作等。但由于缺乏统筹规划,各专业对于应该开设哪些语言文字应用能力课程没有明确的认识,有些专业开设这些课程时随意性较大,没有延续性,甚至在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时将它们剔除,除了师范类必修的教师口语课,大多数语言文字应用能力课程在全校的人才培养方案中有逐渐被边缘化的趋势。在2015年人才培养方案中,为语言表达能力培养设置的课程只有两门,共15学分,其中大学英语占13.5学分,留给母语能力培养的学分只有区区1.5学分,而对应的课程却是旨在强化学生文学审美能力培养的大学生文学素养课。为了给语言文字应用能力培养留出空间,提升地位,我们建议重新调整有关的课程结构安排,为语言文字应用能力的培养分拨更多的课时与学分,如将语言表达能力模块之下的大学生文学素养课划入通识能力模块,并在语言表达能力模块中引入语言文字应用能力课程。同时还应针对各专业需求优化设置相关课程内容,如师范类专业,语言表达能力模块中可以不再安排口语表达类课程,教师口语课依旧保留在专业基础能力模块中;汉语言文学专业(师范),语言表达能力模块中可以不安排语言文字应用能力课程,汉语言文学专业(高级文秘)可在语言表达能力模块或专业基础能力模块中设置普通话课程;其他非师范类、非汉语言文学类专业,应根据实际情况在语言表达能力模块中针对语言文字应用能力培养开设一到两门课程,承担课程教学的单位可以研究设计一套语言文字应用能力课程,并协助各专业选定需开设的课程。

3.从教学方法体系入手

在当前高校母语教育被整体弱化的背景下,能够分配给语言文字应用能力培养的学时与学分少之又少,即使下决心进行课程结构安排的优化调整,也不可能使之获得与英语教育同等的重视与地位,所以,如何在有限的学时、学分内取得最大化的教学效果,就成为我们必须要解决的问题。为此,我们创设了一套以“能力培养”为中心的“两围绕”“三结合”的教学方法体系。“两围绕”就是“围绕训练讲理论,围绕能力做训练”。语言文字应用能力课程的教学实践性很强,实践训练占据了课程教学的大部分时间,不过训练离不开理论的指导,为了在有限的课时内取得更好的训练效果,就应围绕训练精讲理论,同时也要明确能力培养的目标,围绕能力目标开展训练,以取得训练效果的最大化。“三结合”是指“基础训练与模块训练相结合,课内训练与课外训练相结合,集中训练与分散训练相结合”。基础训练是为了给专业化的语言文字应用能力培养打基础的训练,如普通话训练、基础写作训练等。模块化训练则是为了培养学生适应专业需求的语言文字应用能力而进行的训练,如汉语言文学专业(高级文秘)的应用文写作训练、沟通与谈判训练等。二者应密切配合,才能取得更好的训练效果。课外训练是课内训练的延伸,应充分发挥演讲、征文等课外语言文字活动的第二课堂作用,与课内训练相结合,大幅提升学生语言文字应用能力训练的成效。集中训练能够解决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分散训练则能满足学生个性化的训练需求,二者相互配合,相得益彰。这些训练方法均以“能力培养”为中心,形成一个较为完善的教学方法体系,对于保证语言文字应用能力培养在有限学时内取得预期效果具有重要作用。

4.从校园语言文字环境建设入手

校园文化建设是现代大学发展的基础、保障与关键,学校办学定位的确立、高素质人才的培养、综合实力的提高等都需要优秀校园文化的支撑。[4]语言文字环境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很大程度上反映着一个学校的学风、校风,并对学生的语言文字规范意识的形成和语言文字能力的培养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与影响。大多数应用型本科高校在快速转型与发展过程中往往重视专业建设,强调实用性,而忽视了包括语言文字环境建设在内的校园文化建设。池州学院自升本以来在学科专业体系建设方面获得了较大的提升,并为营造富有皖南地域文化特色的徽派山水学林式校园文化环境做出了诸多努力,取得了显著成效。但美中不足的是,校园语言文字环境建设方面较为薄弱,如教学楼、图书馆、学生宿舍等公共场所很少设置醒目的关于规范使用语言文字的宣传牌、标识语;每年的朗诵、演讲、写作等比赛及普通话宣传周期间的有关宣传,往往局限于文学与传媒学院(原中文系)内部,全校性质的语言文字方面的宣传、竞赛不多,等等。语言文字环境建设的不足已经成为我校校园文化建设水平整体提升的短板。良好的语言文字环境不仅是校园文化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还具有隐性课程的性质,对学生的语言文字规范意识和语言文字能力培养有着积极的作用与影响,为了提升我校校园文化建设整体水平,发挥语言文字环境的育人功能,我们建议大力加强校园语言文字環境建设,不仅要加大基础设施方面的硬件投入,还要改变观念,提高认识,组建专门的语言文字工作机构,司职语言文字方面的宣传、竞赛、测试、评估等工作。

5.从考核与评价制度入手

课程考核与评价制度是衡量教育教学效果的主要方法和途径,大学生语言文字应用能力如何,培养的效果怎么样,也需要通过一定方式来检验。北大温儒敏教授认为,应在学校和社会上试行汉语能力等级考试,这可以加强学习的强制性,提高学生对母语学习的重视程度。[5]实际上,汉语能力测试不仅可以让学生重视母语学习,还可以检验学生母语学习的成效。但长期以来,我们缺乏全国性的关于母语语言文字能力的标准与测试办法,为了扭转这种局面,国家启动了一系列语言文字能力方面的测评,如普通话水平测试、汉字应用水平测试、汉语应用能力测试等,2013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语言文字事业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2—2020年)》,更是把构建语言文字应用能力测评体系作为国家中长期语言文字事业的六大重点工作之一。但目前除了普通话水平测试,其他几种语言文字应用能力测试并未全面展开,完善的语言文字应用能力测评体系尚未形成,高校的情况也是如此。为了充分发挥语言文字应用能力测试在检验与促进大学生语言文字应用能力培养方面的作用,展现高校语言文字工作排头兵形象,我们认为高校应率先建立起较为完善的测评体系与制度。池州学院作为应用型本科院校,更应该积极探索符合本校人才培养需求的语言文字应用能力考核与评价制度。结合我校实际,我们建议引入国家级测试,建立“校考与国测相结合”的考核与评价制度。“校考”指学校安排的课程考核和拟设置的全校语言文字应用能力测试;“国测”是指由国家承认的测试机构组织的测评,包括已引入的“普通话水平测试”和建议引入的“国家职业汉语能力测试”。惟其如此,才能更好地体现我校应用型本科的办学定位和“以生为本,以用为先”的人才培养理念,为社会输送更多专业素质过硬、综合能力也强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我国著名数学家、教育家苏步青在任复旦大学校长时说过,“如果允许复旦大学单独招生的话,我的意见是第一堂先考语文,考后就判卷子。不合格的,以下的功课就不要考了。语文你都不行,别的是学不通的。”[6]他的话对我们很有启发意义,对池州学院的建设发展也很有借鉴意义。作为一所新建应用型本科高校,升本,不仅代表着学校办学规格的提高,也意味着办学层次和人才培养水平的提升。大学生语言文字应用能力培养对于我校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具有重要价值,也是我校本科发展战略、人才培养理念的重要体现。我校大学生语言文字应用能力及其培养目前均处于较低的水平,这已严重制约了学校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提升,所以,对于大学生语言文字应用能力的培养,我们不仅要提升认识、增强意识,更需要加强研究,多管齐下,积极探索语言文字应用能力培养的改革路径,形成一套切合我校特点的语言文字应用能力培养的方案,以更好地服务于我校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建设与发展。

(基金项目:本文系高校优秀青年人才支持计划重点项目“应用型本科高校大学生语言文字应用能力培养现状与培养模式改革研究”[编号:gxyqZD2016365]和池州学院教学研究项目“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生语文应用能力培养的价值与模式研究——以池州学院为例”[编号:2013jyxm23]阶段性研究成果。)

注释:

[1]贺阳,徐楠,王小岩:《高校母语教育亟待加强——基于海内外十余所高校的调查分析》,光明日报,2011年01月11日。

[2]罗建国,廖小磊:《建议大学实行“非专业素质教育”》,社会科学报,2009年04月02日。

[3]教育部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国家中长期语言文字事业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2一2020年)》中国教育报,2013年01月03日。

[4]温淑环:《新建本科院校校园文化建设探析》,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3期。

[5]刘芳:《为大学语文找病根》,中国青年报,2005年11月14日。

[6]苏德洋:《父亲与交大——纪念父亲苏步青逝世六周年》,上海交大报,2009年03月16日。

(陳春雷 安徽池州 池州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 247000)

猜你喜欢

应用型本科培养改革
应用型本科院校高等数学课程建设改革
地方新建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探索与实践
应用型本科大学英语后续课程建设之必要性探讨
关于应用型计算机专业培养方案的研究
高中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浅析新形势下航空计量人才培养
一图读懂供给侧改革
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策略研究
创新人才培养理论研究现状及未来研究方向
改革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