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环—差异”教学与学生语文素养培育
2017-03-10宋正标张伟
宋正标+张伟
【摘 要】“循环—差异”教学关注学习目标的精准制订与实施,课堂教学的合理安排,课堂导学案的精致设计以及学科特点。它把学生知识的建构与运用作为基础,让全体学生的思维发展与提升,使学生的习惯得到形成与巩固,促进了学生审美能力的提升。
【关键词】学习目标;课堂教学;课堂导学案;学科特點
【中图分类号】G622.0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17)02-0055-02
【作者简介】1.宋正标,江苏省淮安市施河镇初级中学(江苏淮安,223001)校长,高级教师;2.张伟,江苏省淮安市施河镇初级中学(江苏淮安,223001)校长办公室主任,一级教师。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课程改革,从一开始强调“知识的掌握”到后来的“积累知识与发展能力”,再到现在的“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经历了一系列的变化。笔者认为,当下实施新课程就是弄清语文素养的内涵是什么,就是朝着“全面提高语文素养”这个方向前进。
“循环—差异”教学在我区全面推广已有四个年头,教与学的理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四年的实践过程中,作为一名一线的语文教师,在不断学习与提升的过程中,笔者感觉到“循环—差异”教学的实施,对于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一、学习目标的精准制订与实施,促进了学生知识的建构与运用
1.课时目标要科学、明确。
丰富学生的语言材料与语言活动经验,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汉语文字运用的基本规律,并能自觉运用,这是每一个语文教师的追求。这种培养与训练的意识,应该贯穿于我们的课堂教学之中。“循环—差异”教学学案制订的第一部分就是精准制订课时学习的目标,这绝不是流于形式,它是整个教学、学习、评价系统的灵魂与核心。目标是否清晰、明确、具体、科学,决定一堂课的效率高低。“循环—差异”教学学习目标的叙写采用“四步描述”,即“谁”“在什么条件下”“做什么事”“达到什么标准”。在编写目标时,会准确告诉学生采用什么样的学习方式,具体做什么事情,达成什么样的效果。这样的目标,任务清晰,方向明确,学生便于操作,学习过程也更具针对性。学生在每一堂课的学习实践中,才能真正有所得,才能真正获得积累、培养语感,在明确的学习任务中掌握汉语言文字的规律。
“循环—差异”教学还关注每一单元的系统学习目标,每一单元都制订积累背诵的目标,让学生真正明确每一单元应该积累的学习任务,必须达成的学习效果。这样具体准确的设置,让学生的知识积累、语言建构更加方便快捷,也更具成效。
2.训练要求要清晰、具体。
学生语言的运用,绝不是简单的课堂提问就能解决的问题,更不是教师随堂的几句指导就能达成的训练效果。“循环—差异”教学中“同伴互导”体现的训练目标,能真正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的语言运用更加完整、更加精准,学生得以迅速成长。
先来看一个“同伴互导”的要求示例:
同伴互导(围绕学习目标,讨论、展示学习成果)
任务一:组内交流、讨论,提出本组在概括中心事件时的疑问,准备在班级提问。
要求:组长标注出本组有疑问的问题(可在“个体学习”题号前用“?”标注)。
任务二:组长先指定1~2名同学回答,全组进行纠正和统一,形成组内意见,准备全班交流。
任务三:组长指定1~2名同学回答,选择较优者准备在全班交流。
不难看出,学生之所以能完整地表达,准确地运用语言,在于前期的充分准备。一是要准备好组内发言,这是自己的个人准备,肯定会存在一些问题,发言后全组进行纠正和统一,最后形成组内的统一意见,这时候就已经是全组的共识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学会了交流,也敢于大胆地表达自己的见解,语言运用的能力得到有效提升。而且与课堂提问相比,更多的学生得到了训练语言运用的机会,更多的学生得以成长;二是要准备好全班交流,一些在小组中选举出来参与全班交流和展示的较完美的表达,当然表现不俗,这既让这部分学生较好地掌握了语言运用的规律,又巩固了他们学习的自信心,还给全班其他的学生提供了语言运用的示例,大家得到共同提高。
二、课堂教学的合理安排,促进了全体学生的思维发展与提升
一是学生的自主学习、独立思考有了充分的时间保证。学生的思维发展与提升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步获得的,重要的是要让学生真正独立、自主地学习。只有独立、自主地学习与思考,学生的思维才能得以发展与提升。“循环—差异”教学在设计课堂结构时,个体自学给了学生十五分钟左右的自学时间,就是让学生静下心来,与教材亲密交流,与作者潜心对话,独立地阅读思考,独立地完成学习任务。学生有了充分的时间接触文本、阅读感悟、思考创新,就为后面的“同伴互导”及“教师解难”时的发言做好了准备。二是循环学习的层次,让全体学生都能得到训练。“循环—差异”教学能照顾到全体学生的学情,在分层次的个体学习任务中,照顾到不同学生的阅读层次,保证每一位学生都能积极思考,完成一些阅读任务,能让每一位学生在同伴互导时都能提出自己的独立见解,这种参与让全体学生的思考与创造的积极性得到保持。
“循环—差异”教学体现层次,让每一个学生独立阅读、独立思考成为可能,使全班所有学生都能投入到学习过程中去。这样,有了充分的时间保证独立学习与思考,有了分层次的学习任务来激发全体学生的参与,学生的思维才能得到真正的发展与提升。特别是一部分后进生,也能通过完成简易的学习任务,在小组中体现自己的存在感,保持学习的热情。
三、课堂导学案的精致设计,促进了学生的习惯形成与巩固
学生学习习惯的形成与巩固,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既要保持学生学习的热情,又要对学生进行示范与引导,更要从小处做起,坚持不懈。每一位教师都为之想方设法,潜心教导,学生榜样激励,自己亲自示范,但最后都收效甚微。这都是因为过去我们没有系统的计划,没有针对某一习惯进行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而“循环—差异”教学就充分考虑到这个因素,通过精致的课堂导学案对学生进行长期的示范引导,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语文教学中,我们经常希望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在阅读时开动脑筋,记下某些感受,记录某些思想火花,这是一种卓有成效的读书方法。但是,我发现,在很多的语文课堂教学中,这一方法的引导都流于形式。事实上,学生到底怎么圈画,用什么符号圈画,都要有示范引导,都要长期地坚持。而“循环—差异”教学把读书批注的方法通过在导学案上设计提示性语言或符号,引发学生的注意,精巧地引导学生,扎实地训练学生。
四、关注学科特点的理念,促进了学生审美能力的提升
“循环—差异”教学特别关注学科的特点,在设计学案及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强调学科要有学科的味道,强调不同要有学科不同的学习方式。阅读语言优美的文学作品,我们会通过设置学习任务,让学生体验文学作品中丰富的情感,结合作品的内容,激发学生的审美想象,感受作者的思想魅力,领悟一定的人生哲理。
为了让学生形成自觉的审美意识,培养一定的审美能力,提升其综合素质,我们还会通过“达标检测”与“补充学习”的环节,结合学生的学情以及自身的生活实践让学生逐渐学会运用口头和书面语言来表现美和创造美,养成高雅的审美情趣和高尚的品位,传承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Ysc01\d\江苏教育\2017年\2017管理\01\KT1.TI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