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长期的事业

2017-03-10沈健

江苏教育 2017年2期
关键词:保障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沈健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国民教育;保障体系

【中图分类号】G527 【文献标志码】C 【文章编号】1005-6009(2017)02-0006-04

一、充分认识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意义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不同场合就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江苏省委、省政府和国家教育部就贯彻落实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先后提出了相关要求,省委还专门出台实施意见,对学习贯彻重要讲话精神、推进全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出了具体要求。从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和省委、省政府、教育部的相关要求可以看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对于推动党的事业前进、教育事业发展和青少年全面成长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必须要深入学习、深刻理解、深切领会。

(一)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迫切需要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能否构建具有强大感召力的核心价值观,关系社会和谐稳定,关系国家长治久安。这一重要论述阐明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在党的工作全局中的重要作用。同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它彰显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价值追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是全面深化改革的精神动力,是全面依法治国的道德支撑,是全面从严治党的思想保证。因此,抓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对于落实好“四个全面”战略部署要求,具有重要的精神引领和现实推动作用,意义深远,影响重大。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在思想上要深刻认识到这一点。

(二)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国民教育的根本任务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学校要把德育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努力做到每一堂课不仅传播知识,而且传授美德,每一次活动不仅健康身心,而且陶冶性情,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种子在学生们心中生根发芽。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基础工程,没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教育的主导,就不可能培育出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我们要进一步强化责任意识,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各地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纳入地方教育总体规划,落实到教育教学和管理服务的每个环节。各中小学校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摆在突出位置,给予更大力度的支持和保障,确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学计划、进学生课堂、进师生头脑,为全面实现教育目标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三)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关键环节

基础教育阶段是个人成长的关键期,对处于这一时期的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必须坚持长期性、系统性、科学性。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针对少年儿童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要“记住要求、心有榜样、从小做起、接受帮助”;针对青年学生,指出要“勤学、修德、明辨、笃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学生成长全过程既是立德树人的内在要求,也是学生个人成长的迫切需要。省第十三次党代会和“十三五”教育规划都强调加强全省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各地各校要进一步强化创新意识,针对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身心特点和成长规律,研究探索出青少年学生喜闻乐见的教育内容和方法,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更具时代性和实效性。

二、切实抓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各项重点工作

深入推进青少年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要在深刻剖析面临的复杂形势和难点问题的同时,认真研究青少年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中小学德育工作规律,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和要求渗透到学校教育教学中,体现在日常管理中,落实到学生学习生活中。着力抓好以下七个方面重点工作。

(一)立足课堂教学,筑牢育人阵地

课堂是学校教育实现立德树人目标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是中小学生品格建设的重要载体。各地各校要以国家新课程改革为契机,落实德育课程要求,确保思想道德教育课程地位有保障、时间有保障、队伍有保障、条件有保障。要改进学科教学的育人功能,充分发挥人文学科特别是道德与法治、思政、语文、历史等学科的独特育人效应,不断提升数、理、化、科学等学科的普遍育人价值,实现全学科育人。要加强课程教学建设和管理,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育人目标和内容具体化,通过改变传统的重道德说教、轻真实体验,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养成,重学业分数、轻情感发展的倾向,使课堂呈现强烈的感召力,更容易为学生所接受。要积极倡导开放互动的教学方式与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通过教与学模式的变革带动有感召力范式课堂的生成。要力求通过活动型学科课程的教学设计,辨析式学习过程的价值引导,综合性教学形式的积极倡导,系列化社会活动的有效开展等途径,探索构建新型的德育课堂模式。要充分运用各类课程基地的实践成果,进一步加强学科间的拓展与融合,形成综合育人的合力,构建具有校本特色的全学科育人新模式。总之,课堂教学要让学生喜闻乐见。

(二)融合教育资源,形成整体优势

各地各校要对现有的各类德育资源进行挖掘、重构、整合与升华,建立育人资源发布、共享、拓展、更新与再创造的有效机制,让全体学生能够按照个人发展需求平等、充分、便利地获得育人资源。各中小学校既要立足校内资源,也要重视开发校外资源,加强与中小学生综合实践基地、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德育资源的互通,拓展与博物馆、科技馆及红色教育、劳动教育、科学教育等专题教育场所的资源共建共享渠道,努力将这些资源有效运用到实践育人之中,不断丰富实践育人的形式和内容,引导学生在实践体验中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逐步内化为行为习惯和道德自觉。要进一步推進中小学生研学旅行试点,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做好中小学生研学旅行试点工作的通知》要求,加强研学旅行运行管理和经费保障,健全研学旅行科学评价体系,推进中小学生在研学旅行的具体实践中增强对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和理解。要重视开发运用网络德育资源,研究“互联网+德育”模式,综合运用信息技术帮助师生进行广泛的、鲜活的德育资源定制与获取,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供有益补充。要创新学校资源载体,加强学校物质文化建设,学校建设要体现教育价值、课程意识、学科文化、人文寓意和学生身心需求,促进学生自觉地学习、快乐地生活。

(三)关爱身心健康,促进全面发展

各地各校要加快建设一批功能完善、设备齐全,能够引领学生思想方向、指导学生克服困难、维护学生身心健康、有利学生职业生涯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学生成长指导中心,建设健全德育工作体系。各中小学校要高度重视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整个德育工作的必备内容,并根据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要求,全面落实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软硬件条件。要依据教育部2015年颁布的《中小学心理辅导室建设指南》,建设符合标准的心理辅导室,把心理辅导室作为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阵地,切实发挥心理辅导室在预防和解决学生心理问题中的重要作用。要根据不同对象、不同学段学生的不同问题,提供有针对性、实效性的教育、指导和帮助,让每一个孩子都在充满阳光和正能量的校园中学习和生活。

(四)培育发展社团,丰富育人载体

学生社团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载体,社团活动是提升校园文化品位、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实现文化育人和实践育人的有效形式。各地各校要大力鼓励和支持组建具备育人功能、展示学生特长的各类学生社团,既要不断丰富学生社团种类,提高学生社团数量,更要注重学生社团覆盖面、参与度和活动品质。要充分发挥各类社团在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化革命传统教育、推进法治教育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提升社团活动的教育性,进一步激发学生自主创新、自我教育的主动性。要让“德育在行动”伴随学生社团活动的全过程,让学生志愿服务、未成年人文明礼仪教育、《中小学生守则》和《中小学生行为规范》教育、公民教育等教育内容在社团活动中得到生动体现。要积极引导和科学统筹学校共青团、少先队、学生会和班级工作,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团队日和班队会活动,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

(五)注重规范引导,强化养成教育

中小学生正处于行为习惯养成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阶段,变化性大、可塑性强。抓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既要靠灌输引导,也要靠制度规范的导向、约束和激励。各地各校要结合实际做好相关制度规范的设计、制订和完善工作,使教育教学、培养培训、督导评价等方面的政策措施和制度安排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弘扬。要积极开展“八礼四仪”教育,促进中小学生进一步养成良好的个人行为习惯。要贯彻教育部部署要求,积极纠正家庭溺爱子女、学校劳务全盘外包、劳动教育不受重视等现象,提倡组织更多的校园内劳动,让学生自己动手、亲身体验;同时,将校园内劳动与家庭劳动、社会服务有机结合,使劳动教育能够在更广的范围内落到实处。要完善学校管理制度,充分发挥基层党团组织和校务委员会、家长委员会作用,不断优化学校治理环境。要加强法治教育,上好“道德与法治”课程,开展丰富多彩的法治宣传教育活动,引导中小学生养成遵纪守法、遵守规则的意识和行为习惯。要进一步落实好《中小学生守则》,将《守则》张贴上墙入屏,制订落实细则,纳入督导评价,引导中小学生记住每一项要求、遵守每一条准则。要严格贯彻落实教育部等九部委《关于防治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的指导意见》,认真开展预防欺凌和暴力专题教育,会同相关部门依法依规处置学生欺凌和暴力事件,切实呵护好每一个学生的身心健康。

(六)坚持多措并举,加强队伍建设

各地各校要充分发挥班主任、德育主任、品德课教师、政教主任、团委书记、少先队辅导员、校外辅导员等工作队伍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的骨干作用。要通过构建德育教师专业成长发展中心、名师工作站等方式,为德育教师开展课题科研、实践探索、培训交流、职称晋升等创造积极条件,落实各项待遇,努力培养造就专家型、名师型的中小学德育骨干教师,打造具有区域、省域乃至全国影响力的名师团队。要积极开展区域和校际间的德育工作交流,加大乡村德育教师队伍建设力度,充分发挥德育名师和团队的引领、辐射和示范作用,实现区域和校际之间的协调发展。要认真落实《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严禁中小学校和在职中小学教师有偿补课的规定》等一系列文件要求,严肃查处教师违反职业道德行为,把师德建设纳入制度化、规范化和法治化轨道。

(七)构建共育格局,凝聚工作合力

各地各校要加快构建完善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有效育人格局。家庭是孩子的第一个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工作开展得如何,切实关系到立德树人目标能否实现。各地各校要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加强家庭教育工作的指导意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家庭教育,进一步明确和突出家长在家庭教育中的主体责任,以家长自觉学习引领孩子主动读书,以家长行为端正引领孩子举止文明,以家庭气氛和谐引领孩子在校与同学和睦相处,以家长的规则意识引领孩子在校理性处理偶发的矛盾。要充分发挥学校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加快形成家庭教育社会支持网络,推动家庭、学校、社会密切配合,共同促进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要充分调动社区教育力量,推进中小学生德育工作,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好社区教育网络和教育资源,延伸德育工作时间和空间;另一方面要主动配合社区,推动建立一支以专职人员为骨干、兼职人员和志愿者为主体的适应社区中小学生教育需要的管理队伍和师资队伍。

三、加快完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保障体系

持续深入地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需要科学统筹多方力量,协调推进落实。各地各校要切实承担起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体责任,加快完善中小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保障体系。

(一)加强组织领导

各地各校要建立健全德育工作机制,切实发挥教育的主体作用。要认真贯彻落实上级有关部署要求,在课时、经费、人力等方面给予充分保障,确保相关要求不折不扣地落到实处。要深入研究德育工作,了解学生身心特點和成长规律,及时解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际问题和难点问题。要建立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党政领导班子成员联系学校制度,及时帮助解决实际困难,推动学校持续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与文明办、团委、公安、司法等协调合作,充分发挥多部门、全方位的工作力量,凝聚工作合力,共同推进中小学生德育工作迈上新台阶。

(二)加强督导考核

各级教育督导部门要强化对中小学德育工作的督导考核,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纳入教育督导的重要内容及责任督学的工作范畴,督导结果要以适当方式向社会公布,并作为对教育部门和中小学校考核评优的重要指标。要大力推进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改革,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开展情况及中小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情况纳入评价指标体系,作为评价学校和学生的重要依据。

(三)加强研究宣传

各地各校要广泛组织专家学者、教研人员和教师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研究,努力形成一批符合地方实际、满足学生需求、具有现实指导意义的研究成果。要加强教育宣传工作,强化对师生关注的社会热点难点问题的正面引导,进一步增强广大师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要深入一线、了解基层,及时总结推广各地各校创造的好经验好做法。要加强正面宣传和引导,充分发挥传统媒体、新兴媒体、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等各种力量的作用,为进一步抓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事关重大,意义深远。我们要始终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长期的事业,深入持久地开展下去,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聚力创新、聚焦富民,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Ysc01\d\江苏教育\2017年\2017管理\01\KT1.TIF>

(作者系江苏省教育厅厅长)

猜你喜欢

保障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专业教学质量评价与保障体系构建研究及实践
中外高等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比较
高职院校技能竞赛保障体系
基于采购绩效的供应链采购质量控制对策
高职学院大学生信仰迷失的原因及对策
在高校有效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途径探索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下的大学生创业素质培养研究
IP影视剧开发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
高中政治教学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机融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