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课在教学管理中的价值探寻
2017-03-10程瑶
【摘 要】微课的建设推动了教学研究,促进了教师发展,丰富了学科资源库,而微课建設中存在的系统构建缺少指导、技术培训不足、评价过程受限等问题,是制约微课建设的桎梏,探索微课作为教学资源以外的评价、管理功能,形成基于微课的教学管理并构建“互联网+”时代下的教学管理新策略,可以作为学校原有教学管理方法的补充。
【关键词】微课;教学管理;教学资源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7)02-0035-02
【作者简介】程瑶,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新城初中(南京,210019)副校长,高级教师。
2015年教育部办公厅在关于教育信息化工作思路中指出:落实《构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有效机制的实施方案》,围绕解决教育改革发展的重大问题,以支撑教育改革、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为重点,以有效机制的构建为引领,以“三通两平台”为重要抓手,全面深化信息技术在教学与管理等方面的应用,为实现教育现代化和构建学习型社会提供有力支撑。文章还指出:坚持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核心理念,以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深入普遍应用为导向,推动教育理念变革,促进教育教学模式创新。
以南京师大附中新城初中为例,学校教师队伍年轻,整体信息化水平较高。2012年起开展“基于网络与数字化环境下的教学实验项目”,并成为南京数字化校园示范学校。2015年12月,学校成功申报了江苏省前瞻性项目“初中分层教学新探索”。其中一“新”为学校课程开发和实施的“E+”化管理,学校希望创新并补充原有的教育教学管理手段。因此,基于课程开发和实施中对质量提升和过程监控的需求,基于微课本身的特点,探寻微课的制作和研讨对教学、教研、评价等教学行为的管理价值,是实施“E+”化管理的新尝试。
一、微课的教学管理价值
1.微课研究推动教学研究。校本研修(校本教研)是教师认同并常态开展的教学研究活动,但我们通常在实施校本研训的过程中安排内容随意,不考虑学生学习需求,不考虑教师教育教学中实际存在的问题,缺乏主题意识、研究意识。教师参与校本教研收益小,甚至无收益,因此缺乏参加研究的积极性。有些学校教学管理部门注重形式,缺乏对活动内涵的关注和活动效益的要求,使校本教研多停留在事务布置层面而与“研”字相距甚远。
美国著名管理学家罗宾斯认为管理就是“一个协调工作活动的过程,以便能够有效率和有效果地同别人一起或通过别人实现组织的目标”。教学管理也要建立机制,“微课”是指教师在课堂内外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技能等单一教学任务进行教学的一种教学方式。而围绕的这些“知识点”或“技能”是教学的重难点,也是教学研究的切入点。而对于这些重难点的教学方式的探讨(教学设计),也正是校本教研的重要内容。此外,素材课件选择、教学反思、练习测试及学生反馈、教师点评无不是教学需要研究的对象。微课核心内容是教学视频,还包含与该教学主题相关的教学设计等,这些短小的、真实的、具体的、典型的教学情景视频,均可作为示范性的案例,是教学研究的珍贵素材。
因此,学校建立教研组微课质量评价机制,实则是落实了一种管理。微课制作及其研究过程作为落实校本研修的一个抓手,作为教学研究的一个切入点、载体,是学校促进“研”训落实的智慧之举。
2.微课研究促进教师发展。支持学习是微课的价值。这种支持不仅限于学习者,作为教师和备课组、教研组,可在微课的选材、设计、制作、评价、讨论、改进中成为个体的学习者和小组的学习共同体。作为课例,微课时间短,资源容量较小,较少受时空限制,便于组织研究,长期积累,不仅可逐渐优化教学,亦能提升教师的研究能力。将微课制作和研究过程作为促进教师学科专业成长的一条路径,也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手段。
3.微课研究提升课堂教学。微课虽然教学时间短,但针对性强,突出某个学科知识点或技能点,有利于课堂教学中目标的高效实现,其适于行动设备的可移动学习优势,还能拓展课堂。同时,微课学习是学生乐意接受的学习方式,它能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并能潜移默化地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将微课制作和研究过程作为提升课堂教学的一个方法,能促进课堂教学优化,做到知识点教授的精准化,能力点训练的高效化和学生学习的自主化。
4.微课研究丰富评价手段。基于微课的特征,学校可要求各教研组、备课组梳理教材,整理知识点、能力点、重点、难点……教师自主选取某点并思考制作微课,实现该教学内容的精致设计或巧妙突破,如此,不仅帮助学生学习,还可提供教研素材,同时也是评估教师课程实施能力和学生学力的一种手段。
5.微课研究完善资源库建设。学校教学管理部门应有意识组织教研组、备课组对初中教材中各学科知识点、能力点、重点、难点等进行梳理、研究和优化,将制作完成的微课资源与其他教学资源相互融通、互补,构建并逐步完善学校教学资源库。
二、微课建设面临的问题及其应对策略
1.系统构建缺少指导。一节微课只讲授一两个知识点,又针对特定的目标人群,传递特定的知识内容,没有复杂的课程体系,看似“碎片化”,其实每节微课自身仍然需要系统性,一组微课所表达的内容仍然需要全面性。虽然我们尽量寻找一个系统主线(如,依据教材顺序排列),但不同教材,编排序列各异,还有其他变量,关系复杂。因此,在管理教学和构建资源库方面存在困难,需要学习和指导。
2.技术培训有待强化。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导致信息技术自身的异化,从信息技术与人的自由的角度来看,信息技术异化从时间和空间上限制了个人的自由,人被信息技术奴役,严重依赖信息技术。微课的制作有利于教学和管理,但同时教师也易被技术束缚。年轻教师信息技术能力较强,但教育教学工作繁重,时间有限,对技术操作简易化要求迫切,这是微课得以长期使用的重要条件。现实中微课制作和修改要花费大量时间,制作、修改并不方便。因此仍要加强相关技术培训,提高技能,简化操作。管理追求呈现效果,更需注重内容,以实用为宗旨,从而保障教学和研究。
3.过程评价不够科学。从管理的角度看,学校各学科呈现微课,因学科特点、评价标准各异。教学管理者(评价者)可能受学科限制,在专业性问题上评价很难做到十分科学,且微课评价标准既要体现出工具价值,又要表现出丰富的文化价值。所以需建构适切的评价体系,方能有助于推动课内外的教学变革和教师队伍的发展。
微课管理价值的实现,其收获远不仅是各校在教育主管部门组织的微课评比中教师的获奖,其主要价值更应该是各类评比的目的指向,即学校课堂教学面貌的改变:教育教学目标达成的高效,学科核心知识讲习的精准,校本教研品质优化及学生更多的智慧表达……此外,教与学方式的改变,评价方式的丰富,学科资源库的建立等也呈现出微课除支持学习以外的另一种价值。<\\Ysc01\d\江苏教育\2017年\2017管理\01\KT1.TI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