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社会适应能力培养视角的中职学校体育的教学改革研究

2017-03-09胡志明杭州技师学院浙江杭州311500

文体用品与科技 2017年4期
关键词:适应能力中职体育

□胡志明(杭州技师学院浙江杭州311500)

基于社会适应能力培养视角的中职学校体育的教学改革研究

□胡志明(杭州技师学院浙江杭州311500)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各界对学生的要求也发生了显著提高。为了满足上述要求,中职学校需要结合各个学科的教学现状,合理开展改革优化工作。本文从当前中职学校学生的问题入手,对基于社会适应能力培养视角的中职学校体育教学改革进行分析和研究。

社会适应能力培养中职学校体育教学改革

社会适应能力是判断中职学校学生能否适应社会环境的一项重要指标。从我国近年来中职学校学生的就业情况来看,各专业学生的就业率整体偏低。为了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中职学校可以从体育教学入手,以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为目的,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改革活动。当学生拥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之后,其问题解决能力可以在工作环境中得到更好地发挥。

1、当前我国中职学校学生的问题

1.1、心理承受能力低问题

从近年来中职学生在工作岗位中的发展情况来看,学生心理承受能力不足现象十分明显。当他们在工作情境中遇到问题时,可能会表现出心神不宁、失眠多梦等症状。在问题情境中,部分中职学校学生首先思考的并不是解决问题的可行方法,而是这一问题会为自身产生的不良影响。这种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了中职学生的工作表现。

1.2、人际交往能力缺失问题

部分中职学校学生并不具备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由于社会环境的人际交往与学校环境的人际交往之间存在显著不同,在学校中忽视人际交往的学生会表现出极为明显的人际交往短板。无法与同事建立融洽关系的现象使得部分中职学校学生陷入了极大的恐慌之中,他们的工作效率、工作质量也受到了相应的影响。

1.3、依赖性问题

部分中职学校学生在社会环境中表现出极强的依赖性。当工作遇到问题时,他们直接向同事或上司求助,而非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入职初期阶段,该学生的同事、上司能够有耐心地为其提供指导意见和处理措施,随着入职时间的延长,当该学生仍然表现出这种依赖行为时,同事、上司等对象不再愿意为其解答。这种现象意味着:该学生面临被解雇的风险。

2、中职学校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1、体育教学项目划分问题

目前约8 7%以上中职学校的各类体育项目的教学都是统一完成的。多种体育项目的统一教学意味着部分体育项目在设施配置、教学质量方面存在一定的缺陷。这种问题会对社会适应能力培养目标的实现产生一定影响。对此,中职学校应该结合增加资金投入、合理配置专业教育人才的方式,为学生开展多项目的体育教学,使得学生从不同的体育项目学习中,提升自身的抗挫折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进而更好地适应社会这个复杂的大环境。

2.2、体育教学内容与学生要求契合性问题

目前中职学校的体育教学内容选择以教学大纲为基准。中职体育教师在选用教学内容的过程中,并未考虑学生的实际需求。对于学生而言,由于自身的需求得不到满足,因此他们对体育教学活动难以产生学习兴趣。这种问题的存在对中职学校的体育教学质量及社会适应能力培养目标的实现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为了改善这种现象,教师应该在充分了解学生学习需求的基础上,将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应用在体育教学过程中。

2.3、体育教学模式问题

当前我国部分中职学校中的体育教学模式仍然是传统的教师讲授、示范,学生学习、模仿模式。事实上,在不同成长经历、兴趣偏好等因素的影响下,每个学生表现出的学习能力存在着一定的差异。统一的教学模式并不适用于所用学生,而中职学校的这种规律性教学模式严重限制了学生的特长发挥及个性发展需求的满足。为了实现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目的,中职学校需要将体育教学模式作为改革对象,通过适宜教学模式的应用,为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社会性水平的提升奠定良好的基础。

3、社会适应能力

3.1、社会适应能力的概念

社会适应能力是指个体以适应社会环境、改善生存条件为目的,在心理状态、生理状态两方面开展的不同适应性变化,最终实现和谐融入社会目的的一种能力。对于中职学生而言,社会适应能力是除专业技能之外决定他们就业情况的另一种重要能力。

3.2、社会适应能力培养与中职体育教学之间的契合性

从本质角度来讲,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培养与中职学校体育教学之间的契合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3.3、合作学习方面

与中职学校中的其他学科不同,体育教学中的大部分任务都需要学生在合作环境下完成。学生可以在体育合作学习环节中习得良好的配合意识、团队凝聚力以及人际交往能力。由于这些因素能够被应用在工作情境中,因此,中职学校体育教学中的合作学习环节具有提升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效果。

3.4、竞技体育项目方面

体育项目的竞技性特点为学生竞争意识的提升、抗挫折能力的产生等变化的形成奠定了基础。竞技体育项目的高难度特点与社会环境存在一定的相似之处。因此,竞技体育项目的参与会起到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作用。

3.5、成绩对比方面

体育知识、技能的学习情况主要是通过考试的方式确定出来的。中职学校体育教学中的考试次数较多。如果某学生在某项技能的考试中被平时比自己水平低的同伴超过,则该学生很容易形成在下次考试中超过同伴的意识。为了实现这种目的,学生需要在后续的体育学习过程中付出更多的努力。长此以往,学生的意志品质会逐渐发生提升,其意志品质会对自身社会适应能力的增长起到间接的促进作用。

4、基于社会适应能力培养视角的中职学校体育教学改革

4.1、体育教学氛围优化方面

体育教学氛围是基于社会适应能力培养改革工作中的重要调整对象之一。调查结果表明,我国当前中职学校的体育教学氛围十分枯燥。当体育教师提出问题之后,几乎没有学生愿意主动回答问题。这种氛围现象对学生的体育知识、技能学习质量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对此,中职学校体育教师需要利用游戏、教材器材、趣味体育比赛等内容调整体育教学的氛围。例如,在学生的速度训练中,教师可以将枯燥的训练模式调整双人百米跑比赛形式:学生自愿组成两两组合,在百米跑道范围内,每组学生的跑步速度始终一致,且最先到达终点的小组获胜。在这种教学氛围中,学生的失误会产生一定的趣味性效果。除此之外,为了获得胜利,学生会利用自身的创造思维思考成功的正确途径。因此,轻松体育教学氛围的提供还会起到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作用。

4.2、挫折教育引入方面

社会适应能力与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息息相关。为了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中职学校可以将具有增强学生心理承受能力作用的挫折教育引入体育教学活动中。例如,在8 0 0米跑测试之后,教师可以打乱学生原有的测试成绩,向学生宣布错误的测试结果。在这种教学情境中,学生可以从这种不公平的待遇中体悟到社会环境中的挫折感受,间接提升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当整个测试活动完成之后,中职学校体育教师应该更正错误的测试排名,并向学生解释上述做法的原因。相对于单纯的理论知识教学而言,挫折教育的引入能够帮助学生对未来的社会环境和工作环境产生充分的认识。为了提升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体育教师适时对学生进行引导,防止学生因为挫折一蹶不振。

4.3、社会适应案例应用方面

除了体育知识与技能的教学之外,中职学校教师还应该结合体育教学内容适当加设符合内容特点的社会适应案例。例如,在讲解足球射门技能时,教师可以引入其他学生的足球射门技能学习表现:“在我的教学生涯中,最有射门天赋的是大你们三届的一个学长。在发现他的这种优势之后,我特别希望他能转向体育这个行业。但是他没有。你们的这个学长在几天之前来学校看我的时候说他现在在做人力资源,与他一起入职的一共有1 8个人,但最后只有他最快适应工作环境,留了下来。”中职学生能够通过这种案例的了解获得一定的发展动力。案例中正面的主人公将会成为中职学生学习的榜样,使得他们在高效完成体育知识、体育技能学习任务的同时,利用社会适应案例的激励作用提升自身的社会适应水平。

4.4、教学方法优化方面

调查表明,目前我国大多数中职学校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应用的教学方法较为单一。在这种教学情境中,随着学生对体育教学活动中各环节了解的加深,他们对体育教学活动的兴趣逐渐丧失,其参与积极性逐渐减弱。对此,中职学校体育教师需要在充分了解学生学习需求的基础上,将多种不同的教学方法应用在实际的体育教学过程中。例如,中职学校某个班级的学生更希望通过游戏的方式完成体育教学,则教师可以结合实际的体育教学内容设计出不同的游戏类型。例如,教师可以将排球传球技能的教学设计成传球竞技比赛的形式。当比赛结束之后,教师应该在总结学生传球技能表现的基础上,对学生的比赛表现进行鼓励与评价。除了竞技比赛本身的提升学生抗挫水平作用之外,教师的鼓励语言可以将心理承受能力较差的学生从挫败感中解救出来。对于学生而言,多样化教学方法的应用不仅能够提高他们对体育学习的兴趣,还可以间接起到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作用。

5、结论

为了实现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目的,中职学校的体育教学改革需要从教学方法优化、社会适应案例融入、挫折教育引入以及教学氛围优化等方面入手,逐渐帮助学生形成抗挫折能力、较高的心理承受能力,使得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环境。从就业方面来讲,拥有社会适应能力学生的就业优势更加明显,他们在工作岗位中的良好表现会增加自身的升职概率。

[1]马志玲.基于社会适应能力培养视角下中职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研究[J].运动,2013,21.

[2]智娟.北京市中职院校体育教学现状调查与发展对策的研究[D].首都体育学院,2013.

[3]张頔.北京市中等职业学校体育教学改革调查研究[D].首都体育学院,2015.

[4]史永红.江苏省丹阳市中职学校体育现状的调查与分析[J].运动与科学,2013.18.

[5]周双荣.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结合职业需求的体育教学内容改革实验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4.

[6]陈艳.基于中职生能力培养的文化基础课程改革研究[D].湖南大学,2014.

[7]张旭光.体育教学中培养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团队精神的研究[D].苏州大学,2012.

[8]李金娥.江阴地区中等职业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现状及其对策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2.

G807

A

1006-8902-2017-(02)-SY

基于社会适应能力培养视角的中职学校体育的教学改革研究。

胡志明(1 9 8 3-),男,籍贯:浙江龙游,民族:汉,职称:助理讲师,研究方向:体育。

猜你喜欢

适应能力中职体育
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探索
论社会适应能力视角下的大学生职业规划
提倡体育100分 也需未雨绸缪
应用多媒体技术 创新中职德育课
2016体育年
关于中职土木工程测量教学改革的实践和探索分析
我们的“体育梦”
沙漠里的精灵
浅谈中职英语教育三部曲
关于中职与高职衔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