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应用型院校《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教学模式改革的探索

2017-03-09陈征征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17年8期
关键词:课程设计原理结构设计

王 芳,陈征征,刘 飞

(宿州学院 资源与土木工程学院,安徽 宿州 234000)

应用型院校《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教学模式改革的探索

王 芳,陈征征,刘 飞

(宿州学院 资源与土木工程学院,安徽 宿州 234000)

通过总结我校《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课程教学的不足,结合我校应用型的特点,对2015级土木工程专业学生进行了教学改革探索,主要从优化教学内容、强化实习实践环节和丰富考核方式展开,教学效果反应良好。

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应用型;教学改革;教学效果

1 课程背景及特点

《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作为土木工程专业学生的必修专业基础课,其特点是实践性很强且与现行的建筑类的规范规程密切相关。一般高校都是放在第四或第五学期开设,因为前期要有基础课支撑,如高等数学、三大力学(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结构力学)和土木工程材料等[1]。《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这门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混凝土结构材料的物理力学性能、结构设计的基本原则、各类受力构件(受弯、受压、受拉和受扭构件等)的设计以及钢筋混凝土构件的耐久性等内容[2,3]。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可使学生掌握结构设计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构造原理,能进行土木工程中一般混凝土结构和构件的设计,并具有进一步研究混凝土结构理论以及从事工程实践的能力,这与我校“应用型”的教学指导思想相契合。

本文就根据我校该课程的教学现状,结合该课程的主要特点介绍我校关于《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课程教学改革的初步探索以及教学效果。

2 我校《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教学现状

2.1 教学内容繁多而课时少

土木工程专业的钢筋混凝土课程应包含《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混凝土结构设计》以及课程设计三大块,涉及到的专业知识多且杂[4]。如果每一块都仔细讲授,则至少需要两学期的课程安排。但我校的培养方案的指导思想是“应用型”,采取“3+0.25”方式,即大四只上一个月的课程,其他时间为学生的实习阶段。结合我校培养方案特点,在保证土木专业的基本专业课程都涉及的前提下,安排了48课时的《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理论课以及16课时的混凝土结构课程设计。严格来说,这种课时分配与该课程教学内容所需教学时间是不成正比的,因此课时少而教学内容多的矛盾就尤为突出,这就需要授课教师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2.2 教学内容针对性不强,学生学习兴趣弱

《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内容包含面广,一般教材至少包含十个章节,在48个课时内完成这么多内容的学习着实困难。通过对我校2012级至2014级土木工程学生的调查问卷发现:有70% 左右的学生反映这门课程比较枯燥,知识点太繁杂,抓不住重点,因而感受不到学习的乐趣,在课堂上经常走神;有10%的学生甚至很不想来上课,即使来了课堂上也是昏昏欲睡;仅有不到20%的学生课堂上基本能理解老师讲解的内容,但同时也反映隔一段时间又会忘记。

基于以上调查结果可见,这种满书都讲解的教学方法其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往往是老师劳累学生反而抓不住重点,从而达不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2.3 实践环节薄弱

《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这门课程实践性很强,与实际工程以及现行的《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和《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 50009-2012)等规范联系紧密[5]。在仅有的48个理论课时内很难做到安排充分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因而一些需要学生通过动手实践才能真正理解掌握的内容只能用多媒体演示的教学方式取代。很多毕业生反应,真正进入工作岗位后实际动手能力跟别人差距很大。

2.4 考核方式形式单一不合理

由于《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课程,传统的闭卷考试形式考查内容有限,不能完全反映出学生的学习和应用知识的能力,因而对该课程不适用。

3 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改革措施

针对以上归纳的我校《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并注重我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思想,对2015 级土木工程专业的《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的教学改革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3.1 优化授课内容,结合典型实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为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第一节导入课时通过结合当代比较著名的钢筋混凝土结构的介绍,如上海中心大厦、广州中信大厦、麦加皇家钟塔饭店等等,结合这些建筑的施工视频,将钢筋混凝土结构的优缺点及最新的动态等用通俗的语言向学生解说,在此过程中学生表现出很浓厚的学习兴趣。

与此同时,在后续的教学过程中,精简了教材里部分应用性不强的章节,并且注重前后章节的联系讲解。例如,教材上关于混凝土结构用材料的性能这一章节花了相对长的篇幅进行介绍,公式繁多不易理解。在对2015级讲授过程对公式和内容作了精简,重点突出钢筋和混凝土两种材料的“非线性”特点,把这两种材料的几个主要的强度和塑性指标的评价标准及在后续计算中的应用讲解清楚,使学生一目了然。

3.2 结合课程设计和现行规范,加强学生的实践意识

针对“实践弱”这一缺点,在2015级的教学过程中主要从两方面进行:(1)课程内容讲解紧密联系现行规范。众所周知,《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 (GB50010-2010)是工程结构人员在设计和施工过程中的理论依据,作为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生,应当熟知规范内容。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我们在授课过程中注意将教材的具体内容和规范中相应的条文结合起来讲解。例如,教材中第3章“混凝土结构设计方法”与《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中“3.3 承载能力极限状态计算”及“3.4正常使用极限状态验算”结合讲解。使学生知其然知其所以然。(2)将课程设计的计算融入理论课堂,实行过程化设计。2015级土木专业学生的混凝土结构课程设计为“单向板肋梁楼盖设计”,其主要内容包括板、主梁、次梁的设计。在学习具体章节时,结合具体构件进行计算。例如,在学习第四章“受弯构件的正截面承载力计算”时,在讲解完具体的计算原理后,让学生结合课程设计中板和主次梁的正截面的计算完成该部分的计算内容。

3.3 丰富考核方式,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

对15级土木工程专业学生的考核,采取过程化考核,最终的分数由三部分组成:课堂表现、构件的计算书和小论文组成。课堂表现主要考察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知识掌握情况,占总成绩的20%;构件的计算书,即在学习过程中完成的课程设计里面关于板、主梁和次梁的承载力计算,占总分的40%;小论文是要求学生结合具体的工程实例,总结该建筑的设计特点及施工建造过程中的创新点等其他内容,列出该建筑用到的教材与规范中的内容,占总分的40%。

4 教学效果

通过以上多方面的课程教学改革措施,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主要体现在:(1)学生对于该课程的学习积极性明显提高,课堂氛围也变得活跃起来。很多学生课下主动找老师交流想法;(2)经过构件计算、工程实例分析等环节,学生对所学课程内容和规范条文及实际工程的联系有了较深入的理解,为他们以后步入工作岗位打下基础。

5 结论

通过对我校传统教学存在的不足之处总结和分析的基础上,对2015级土木工程专业的《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课程的教学方法及考核方式进行改革探索,教学效果反应良好。当然,为了真正实现培养“应用型”人才还需要做更多的努力,值得日后进一步探索。

[1]孙凯, 潘颖. 提高混凝土结构原理课程教学质量的思考[J]. 高等建筑教育,2011,(4) : 74-77.

[2]曾祥蓉,等. 提高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课程教学质量的实践与探索[J]. 高等建筑教育, 2013, (3) : 109 -111.

[3]宋岩. 基于卓越工程师计划的“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课程教学改革[J]. 兰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3,(12):83-84+87.

[4]周孝军,杨虹,伍平. 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课程教学探讨[J]. 教育教学论坛,2015,(41):150-152.

[5]许英,汪宏.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课程教学探[J].高等建筑教育,2010,(6): 81-83.

Exploration on Teaching Mode Reform of “Concrete Structure Design Principle” in Application-oriented Colleges

WANG Fang, CHEN Zheng-zheng, LIU Fei
(School of Resources and Civil Engineering, Suzhou University, Suzhou Anhui 234000, China)

Through summarizing deficiencies of the course Concrete Structure Design Principle course teaching in our school, combin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pplication orientation, a teaching reform of such course has been carried out targeting civil engineering major students who entering the college in 2015, mainly from optimizing teaching content, strengthening practice segment and enriching examination methods. In the end, the teaching reform receives positive response.

ConcreteStructureDesignPrinciple;application orientation;teaching mode reform;teaching effect

G427

A

1674-344X(2017)8-0121-03

2017-06-18

王 芳(1989-),女,安徽宿州人,助教,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车桥耦合振动。

猜你喜欢

课程设计原理结构设计
超限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与优化思考
基于包络解调原理的低转速滚动轴承故障诊断
结构设计优化在房屋建筑结构设计中的应用
了解咳嗽祛痰原理,有效维护健康
龙凤元素系列课程设计
中秋明月
平均场正倒向随机控制系统的最大值原理
化学反应原理全解读
基于Articulate Storyline的微课程设计与开发
BIM结构设计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