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德立教 以养立德
——德育核心素养的开展及意义
2017-03-09广东省广州市白云区人镇蚌湖小学杨意妃
广东省广州市白云区人镇蚌湖小学 杨意妃
中国教育学会的傅国亮说:“核心素养强调的不是知识和技能,而是获取知识的能力。核心素养教育模式取代知识传授体系,这将是素质教育发展历程中的一个重要节点,意义深远”。那么核心素养的教学意义究竟是什么,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一、核心素养的教学意义
北师大肖川教授说过一句话:现时的教学过分地注重本学科的知识与内容,经常看到有些学生学科知识掌握得很熟练很牢固,但跟他相处,你就不难发现他身上缺乏某种东西——德育核心素养!曾在某个电视综艺频道看到一个试探人与人之间互助的事例。就是一个老婆婆在雨中过马路,碰到十多个打伞的人,但这些人不但不帮忙,还视而不见,最后还是有一个中年妇女为婆婆打伞,送老婆婆过马路。这是某些人的道德缺陷,素养的欠缺。所以在新一代的培养中,作为一线的教师,在学科教学中的意义不但把学生养成为知识丰富、思维敏捷,还要养成人性善良、品格正直、心灵自由的新一代。
二、核心素养是教学教育的重点
在学科教学过程中把学生的价值观、学习的思维方式及优秀品格(人性美)看成现在学生的三大核心素养。
如何看待价值观,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总离不开本义——有方向、有意义,就是想什么或做任何事都离不开有方向和有意义。什么是好的、正确的、值得追求的、坚守的、效仿的,要有正确的基本认识和判断,这是为人的根本,如果学校在教学的同时若不在这上面扎根,就会迷失方向,人的素养就会有根本的缺陷。
思维是一个人脑力劳动发源地,是一个在各方面思考的综合体。但一个人的思维方式却决定一个的方向的判断及所作出的行为。所以学校的学科教育不能只在知识点、能力点的细节去着重培养,而是同时在引导和启迪学生正确的思维上下功夫。
学生的品格的反映,人性美的表现,彰显一个人的德育素养。一个人的言行举止,品性不良,缺乏基本的礼节和修养,那么其他的谈何意义?“若失品格,一切皆失”是概括得多么贴切。
三、核心素养的开展
(一)培养学生的价值观
价值观是一个人信念、信仰、理想的基石,是关于一个人的观念和做人的准则。教师在任科教学中对学生的引导要认为做到下面三点。
1.对价值观的认识
在不同的国家的,意识观、政治观、社会观有所不同,但都有一个共识就是行为价值,就是人性的善恶、美与丑都有着基本的共识。在我国传统价值观,如爱国、礼、仪、廉、耻……在我国历史发展过程中被认为积极的、健康的都被认为优秀的价值观,是道德最基本的素养。但在当今的时代,教师要充分理解各类的价值观,并在这个基础上形成和构建符合现时的核心价值观。只有这样,才能引领学生、启发学生、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2.提高学生的判断能力
在多元的现代社会,教师要全面正确地理解各种价值并拥有价值判断能力。才能引领学生做出理性、正当的、合适的价值选择和判断。在教学上,如果教师欠缺理性价值判断,引领可能空泛或盲从。如小学五年级第二学期《临死前的严监生》因多烧一茎灯草,却耿耿于怀,放心不下,难以断气,活生生地刻画出了一个吝啬鬼的形象。在教学当中,让学生品味人物的特点,让学生认识严监生是一个怎样的人。有的学生认为严监生是一个爱财胜过生命的人,是一个活脱脱的守财奴;也有学生认为严监生是生活懂节约的人,他也有优点。这时候老师就要做出理性的判断。虽然作家吴敬梓用辛辣的笔触为我们塑造了一个吝啬鬼形象,有着较强的讽刺意味,目的让学生了解他的吝啬,是不好的。但作为教师如何引导学生用道德去评判主人公的形象,那教师就善于发现教学内容背后的的价值因素。所以在这类教学内容,如果教师具有价值教育的意识与能力,就懂得引导学生的如何判断,而不是盲目让学生知道主人公只有缺点,没有优点。
(二)思维的启发
美国教育学家克罗韦尔指出:教育面临的最大挑战,不是技术,不是资源,不是责任感,而是……去发现新的思维方法。
1.积极倡导原生态的教学
在课堂上我们以知识授受解惑为任务,每间学校有着自己学校的课堂教学模式,受着条条框框的限制,学生没有自己的思维和空间。我们应把原生态的核心性的学习还给学生,让学生有更多机会直接面对原生态的问题情境和文本本身,从而有更多自已原生态的思维介入。
(4)在方案实施过程中,由于复杂的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的情况,当设计支护参数和实际的地质状况有差异时,需及时调整支护参数,并采取必要的工程措施。
2.积极倡导有深度的思维教学
教学的深度,就是让学生深入理解知识,让学生在原有的学识上提升自己,学会思维、学会做人。这也是教学核心素养的内容。
(三)塑造人性美
曾看到一名记者采访一位诺贝尔奖得者,问道:“您在哪所大学学到了您认为最重要的东西?”
那位诺贝尔奖得者平静地回答说:“在幼儿园。”
“您在幼儿园学到什么呢?”
“学到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东西要放整齐;饭前便后要洗手;要诚实,不撒谎;打扰了别人要道歉;做错了事要改正;大自然很美,要仔细观察大自然。我一直是按幼儿园老师教的去做的。”
从这位诺贝尔奖者不难看出,一个人的品格塑造应从少儿时期,如果少儿时期忽视甚至随意对孩子的品格教育,必然给孩子留下缺陷。所以学校和家庭教育应特别重视品格的教育。这是形成一个人的良好的品行和习惯,也是给一个人终身的发展奠定良好的素养。
对学生的道德素养,只露于表面教育,“谢谢、对不起、请谅”已成为做人的基本准则。但核心素养中的人性美,除了这些常说的话是不够的,还要从个人的行为习惯、个性修养、道德品质构建而成的。把学生培养成心灵美的人,才算得是受过教育的人,才算是有道德素养的人。
现在提倡张扬学生的个性,发展学生的潜能,但决不能忽略对孩子的道德教育。要让学生做到有品格的人,教师必须先做到,这就是教育界常说的“为人师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表现的思想、行为、学识、才能……无不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熏陶着学生的心灵。教师就是学生的一面镜子,被学生所模仿的榜样。
总之,有素养导向的教学,才有意义的教育,教书育人是教师的本职,教学是途径和手段,但育人才是目的,才是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