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文化自信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隐性教育

2017-03-09余姗珊

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7年2期
关键词:隐性中华文化中华民族

余姗珊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广东 广州 511400)

论文化自信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隐性教育

余姗珊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广东 广州 511400)

培养当代大学生文化自信,对当前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具有决定性意义。“95后”大学生对我国社会主义文化认同、文化共识、文化凝聚力有所削弱。面对经济全球化的时代特征,传统的、死板的显性教育并不能满足需要。因此,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隐性教育作用尤为重要,是建构大学文化自信的一剂良方。

“95后”大学生;文化自信;隐性教育

经济全球化作为新时代的代名词,为我国经济发展带来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然而,经济全球化,既是经济上的往来,也是文化思潮的渗透。西方文化思潮对当代大学生的渗透是客观存在的,有其积极影响,也有其不可小觑的负面影响。其负面影响分泌出来的毒素往往会导致大学生出现文化自卑和文化自负的现象。作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继承人,我国大学生是否拥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最终会影响整个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因此,培养当代大学生高度的文化自信迫在眉睫。“95”后大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成长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大都在父母过度溺爱的环境下成长起的的,拥有强烈的批判精神和极强的求知欲。传统“填鸭式”显性教育已不能很好地发展他们的个性。因此,必须挖掘思想政治教育的隐性教育来建构当代大学生的文化自信。

一、隐性教育的含义和特征

(一)隐性教育的含义

所谓“隐性教育”是指运用多种喜闻乐见的手段,寓教于乐、寓教于文、寓教于游等,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其中,使人们在潜移默化中接受。[1]

(二)隐性教育的特征

掌握思想政治教育隐性教育特征,才能更有利于发挥思想政治教育隐性教育的功能。因此,为了更好地发挥思想政治教育隐性教育的优势,必须稳稳抓住思想政治教育隐性教育的四个特征:

其一,教育目的的内隐性。这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隐性教育中最重要的特征之一。隐性教育是通过创造各式各样的教育环境,并将教育内容内隐于学生丰富多彩的生活中,让学生受到熏陶、教化,从而获得教育。

其二,教育内容的丰富多彩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隐性教育内容丰富多彩,包罗万象。不像显性教育把教育内容死死地牢固为思想政治课程,而是渗透到高校学生日常和学习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它既包括爱国主义情怀的校园文化活动,也包括集体荣誉感的校园体育竞赛活动;它既包括探望孤寡老人的校外实践活动,也包括观看一段有教育意义的短片;它既包括有警醒作用的校风校训,也包括为人师的人格魅力……因此,可以看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隐性教育的内容囊括了学生日常和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

其三,教育方法的愉悦性。思想政治教育隐性教育就是把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贯穿于寓教于乐、寓教于文、寓教于游等愉悦中,使学生潜移默化地获得教育。在整个教育过程中,隐性教育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轻松快乐地接受教育,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

其四,教育成效的长久性。隐性教育没有明显的强制性,学生大多数都是主动、自愿地去接受教育,往往对教育的内容带有明显的认同性,并把教育内容内化为内心稳定的价值观。因此,隐性教育明显要比显性教育牢固得多,持续时间更长久,甚至有些还会影响学生的一生。

二、当代大学生文化自信内涵

文化自信是指着一个政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对自身传统优秀文化强烈的认同感,对当下自身的意识形态拥有坚定的信念,对自身未来文化的繁荣发展充满信心。因而,当代大学生文化自信内涵主要涵盖三个方面:

其一,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充分认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历经五千年的锤炼和沉淀形成的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对我国当今文化发展,民族崛起,中国梦的实现都发挥着无与伦比的作用。大学生应把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放在内心重要位置上,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持有强烈的归属感、认同感。

其二,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主流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任务,而且还能指导当代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因此,大学生要全面掌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并付诸行动。

其三,对中国先进文化的发展前景充满信心。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我们的祖先为中华文化创造出无数次的辉煌。只要对中华文化抱有高度的信心,中华文化仍然会屹立于世界民族文化之林。

三、隐性教育是培养当代大学生文化自信的迫切需求

首先,受教育者出现了显而易见的新变化。“95后”大学生搭上了改革开放的快车,享受到改革开放的硕果累累,他们具有强烈的自我意识。对于一般的、死板的、僵化的显性教育方式往往抱有极强的叛逆心理,导致教育成效之低。面对习惯于我行我素,勇于追求个性,隐性教育方式的轻松愉悦正好迎合心理变化,满足他们的需求。

其次,教育环境有了新的变化。“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2]经济全球化和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开放性,使得我国与各国的联系更为密切,既有经济上的往来,也有文化的交集。对于来自西方文化的影响,要汲其精华,去其糟粕。近年来,西方国家凭借其在经济和文化上的优势,对我国进行文化渗透,造成部分大学生对我国传统优秀文化产生了怀疑,对当代核心价值体系产生了动摇,同时对中国先进文化的发展前景丧失了信心,出现文化失落和文化自卑现象。因此,加强当代大学生文化自信的任务刻不容缓。

四、运用隐性教育培养文化自信的途径

(一)彰显校园文化魅力,营造文化自信的浓厚氛围

1.彰显校园物质文化魅力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校园物质文化把文化自信的教育内容物质化。学生可以用感性直观的方法去意会其中的文化内涵和获取正确的价值取向,从而内化为自身的文化和价值观念,进而使自身的精神境界和文化素养得到提升,最终养成自己独特的文化自信。物质文化可以通过隐性教育的方法营造文化自信的氛围。大学校园里的建筑应合理布局,精心设计,以增加文化自信内涵。比如,在教学楼里布置中华文化走廊,让学生每时每刻受到中华文化的熏陶,设立中华励志人物雕塑,用雕塑本身所带有的文化理念来构建当代大学生的文化自信。

2.彰显校园精神文化的魅力

彰显校园精神文化的魅力对培养大学生的文化自信也至关重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中心,以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为基础,以中华文化的发展前景为导向,开展丰富的校园精神文化活动,在学校范围内形成良好的氛围和风气,引领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积极地应对西方国家文化渗透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开放性所带来的负面影响,解决文化自卑和文化自负问题。

3.彰显校园制度文化的魅力

它以有形的制度和无形的文化价值规范大学生的行为,以文化渗透的方式提升大学生的文化自信。高校建立各种规章制度,既要彰显时代内涵,又要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要符合教育规律,也要迎合学生的个性。这样,校园制度文化对学生的积极影响才越强烈,才越有利于文化自信的形成。

(二)加强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扩大文化自信的覆盖面

21世纪以来,随着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人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校园网络文化深入校园的每个角落,影响到每个学生。尤其是新兴的微信和微博,因贴近学生生活,亲切地称为“生活伙伴”或“灵魂伴侣”。可见,网络技术的普及和应用,尤其加强对新兴的微信和微博传播功能的应用,对增强大学生文化自信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三)凸显教师的楷模作用

教师要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剔除老套的教育理念,用先进的教育理念育人,在实施教学中摒除过去那种“填鸭式”、带有强制性的显性教育方式,使教育过程变成师生热情投入的隐性教育过程。师生间心与心的交流,思想与思想的交集,学生更能把文化自信的内涵牢记于心。

教书育人者,除了要求学生达到自己所要求的道德水平外,自身所具备的思想觉悟要更高,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表率作用。教书育人者更要身体力行,言行一致。

(四)文化自信实践活动

“道德教育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实践的过程。任何脱离实践的教育,都是空洞且起不到任何作用的”[3]大学生文化自信行为的实现离不开文化自信活动的练习。

开展中华文化竞赛、中华文化演讲比赛、中华节日纪念等校内实践活动。通过校内文化活动的开展,有利于高校学生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产生强烈的认同感,从而内化为自身的文化价值观,进而形成自身的文化自信。比如,开展关于中华文化的演讲比赛,演讲者和观众都能学习到关于中华文化的一些大致内容,进而对中华文化有更深一步的了解;开展中华节日纪念活动,有利于高校学生对中华传统节日的认知,进而产生认同感,而不是一味崇尚洋节日,漠视中华传统节日,出现中华文化弱化现象。

[1] 王瑞荪,高峰,陈迎.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288.

[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43.

[3] 张青文.对大学德育实践活动的认识和探索[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5(6):84.

责任编辑:仲耀黎

2016-08-15

余姗珊(1991—),女,广东江门人,思想政治教育学专业2016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教育。

D647

A

1671-8275(2017)02-0055-03

猜你喜欢

隐性中华文化中华民族
让中华文化在海外华裔青少年心中“留根”
体育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论高中语文隐性知识教学策略
汉字对中华文化的影响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利用“隐性”圆,巧解一类题
刍议隐性采访
新闻报道隐性失实的四种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