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本科会计专业实践教学问题探讨

2017-03-09燕廷淼

关键词:毕业论文会计专业岗位

燕廷淼

(河南工程学院,河南 郑州 451191)

本科会计专业实践教学问题探讨

燕廷淼

(河南工程学院,河南 郑州 451191)

会计专业实践性极强,在本科会计专业的实践教学中尚有许多方面需要完善,否则容易造成实践教学质量缩水,影响会计人才的培养质量。因此,在明晰实践教学基本内容的基础上,规范培养方案、提高校内实训质量,并通过法规政策引导和付费实习等措施激活实习单位,将有利于实践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合格会计人才的培养。

本科会计专业;实践教学;付费实习;人才培养

自21世纪始,从教育主管部门到基层高校,均十分重视高校的实践教学工作。与此同时,学界的相关研究与探讨也从未间断过。作为实践性很强的会计专业,实践教学尤其重要。但是,在目前的社会经济环境中,本科会计专业实践教学尚存在一些亟待完善的方面。笔者就此进行深入探讨,以期集思广益,对本科会计专业实践教学有所助益。

一、会计专业的实践教学及其构成

(一)会计专业的实践教学

高校的实践教学是高校教育教学活动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理论教学的补充、验证和拓展。实践教学具有较强的直观性和操作性,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旨在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等。有研究者认为,实践教学一般包括实验、工程训练、工程实习、生产实习、社会实践、课程设计、毕业论文(设计)、学年论文、学生课外科技活动计划、大学生社会实践等。[1]还有学者认为,实践教学相对于理论教学,教师处于指导地位,学生是活动的主体。实践教学具有三大特征,即问题探讨、深度体验和批判反思。“可以说,大学实践教学是一个以学科专业为平台,以课程实践教学为主体、专业实践教学和社会实践教学为两翼构成的逻辑体系。”[2]由此观之,实践教学可以多角度理解。基于大学生应具备素质结构的视角,会计专业的实践教学就是指以会计专业为平台,由作为主体的课程实践,与专业实践和社会实践共同构成的教育教学活动。

(二)会计专业的实践教学构成

1.认识实习

所谓认识实习,是指为了使学生了解和认识所学专业,以利于学生形成专业思想、建立专业观念、掌握专业知识、培养专业素质,在生产或服务现场所实施的专业观摩或教育活动。

认识实习的目的是让学生对本专业建立起感性认识,为进一步开展专业课程的学习打基础。认识实习要求学生必须到生产或服务组织(下称“实习单位”)的现场,其内容由观摩生产或营运流程、听取实习单位及其相关职能部门基本情况(包括主要业务、经营管理状况、财会部门运作等),以及开展座谈交流等组成。

从某种角度讲,认识实习是学生所选专业与现实工作或未来职业的第一次“对接”,是学生全面审视自我、调整自我的关键时点。认识实习对于激发学生学习专业兴趣,甚至是确定未来的发展方向十分重要。同时,也有利于启迪学生的专业学习。

2.技能实习

技能是指掌握并能运用专门技术的能力。但是就某一专业而言,往往包含着多项专门技术。会计专业典型的技能是会计核算技能和财务管理技能等。很显然,某一技能所包括的技术或方法,往往体现在某一课程的内容之中。技能实习就是指为掌握或熟悉某一课程的重要或主要内容,所实施的具有针对性的技术操练或模拟活动。

技能实习的目的是让学生逐步掌握本专业操作过程中涉及的专门技术或方法,并使之转化为学生的专业素质,积零为整,为塑造学生的专业实践操作技能打基础。

会计专业的技能实习虽然不比工科的金工实习等复杂,但是会计专业的基本技能如《基础会计》所包含的基本技术与方法等,也应该在会计实训(验)室借助于实物资料来规范地动手操作。

技能实习可以克服学生“眼高手低”的毛病,培养学生脚踏实地的职业素养。当然,技能实习确保质量的前提是必须有专门的仪器设备或模拟材料(环境)。

3.课程实习

所谓课程实习,是指为掌握某一课程内容所进行的系统性实习,是高校专业课程的综合性实践教学环节。课程实习的目的就是通过系统操作使学生熟悉和掌握本课程的知识或技术要点,并感受其具体应用(或模拟应用)。

课程实习的关键前提是课程实习的方案设计,设计内容要贯通整个课程的关键知识点或技术环节。

对于会计专业的课程实习,教师应当依据课程的教学重点,设计实习方案,选取或设计经济活动资料。利用这些资料,模拟操作过程,覆盖教学重点。实践教学规范的高校,往往安排有实训周。学生在实训期间按要求领取会计凭证、账页,从编制记账凭证、记账,直到会计信息产出,全过程手工操作,体验未来工作的感受。

4.岗位实习

所谓岗位实习,就是指以操作者身份直接参与生产(服务)过程,使专业知识与生产(服务)实践相结合的实践教学活动。由于参与方式不同,岗位实习又有两种情况:一是在生产(服务)现场,将学生分配至具体岗位并由岗位当值人员按事前计划对学生实施教练的实习活动;二是在生产(服务)现场,根据岗位职责及相关操作要求对学生进行培训,然后将学生分配至具体岗位并独立从事生产(服务)的实习活动。后者常被称为顶岗实习。

岗位实习的关键前提是必须有接纳学生实习的实习单位。岗位实习的目的就是促使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操作技能,并借助真实的工作环境培养学生严谨的工作作风、良好的职业道德等综合职业能力。

在政府一系列财经制度和法律法规基础上,为了实现本身的运营目标,每个经济组织都有一套财务管理措施和会计核算规定。会计专业学生只有接触真实的经济业务,才可能实现该环节的教学目标。因此,岗位实习必须深入生产或服务现场。实习期毕,应有符合既有规定的实习报告。

5.毕业论文(设计)

毕业论文(设计)是教学过程的最后阶段所采用的一种理论与实际结合,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总结性、综合性的实践教学活动。

毕业论文(设计)的目的在于让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的各种理论知识和技能,进行全面、系统、严格的技术及基本能力练习,以培养综合运用已有知识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毕业论文(设计)的关键前提是选题。毕业论文(设计)选题要切实做到与科学研究、技术开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紧密结合,要尽可能做到一人一题。毕业论文应注重对理论、规则、制度的思考与理解,以及实践中专业问题的解决,也鼓励对跨专业问题的探索与研究。

6.创新实践

创新实践,就是基于现有知识和物质条件而实施的改进或创造解决问题方案的社会活动。就高校实践教学而言,创新实践主要指社会与文化素质教育实践、学科竞赛、本科生科研训练计划(student research training program)项目等。创新实践教学的目的就是为了增强学生创新意识,提高学生实践创新能力,鼓励学生积极参加课外创新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

创新实践教学环节的关键前提是构建良好的实践平台[3],通过实践平台整合创新实践教学的人文环境和必要的物质条件。

二、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教育部早在高校扩招之初就印发了《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1]4号)的通知,该通知要求高校要“进一步加强实践教学,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时至今日,高校的实践教学状况并未很好地得以改观。

(一)培养方案(计划)方面

笔者浏览和分析众多高校会计专业培养方案(计划)发现,偏重理论教学、轻视实践教学,实践教学内容残缺不全等,仍是普遍现象。单从培养方案(计划)讲,主要表现有以下几种情况:

1.培养目标与教学内容不匹配

如,河南省某高校的会计专业培养目标是“应用型高级会计人才”,但实践教学内容只有“综合实验(2学分)”和“毕业论文(12学分)”两项。根据其培养方案中的实践教学环节及相关说明,其会计专业实践教学中弱化了“认识实习”“岗位实习”和“创新实践”等环节的教学而“综合实验(2学分)”内容,也很难满足会计专业众多专业课程实践教学的要求。毫无疑问,这样操作的结果,势必会弱化学生会计基本技能和动手能力的培养,且与培养目标的表述不相符合。

2.认识实习可有可无

笔者浏览财经类高校网页(适时状态下)发现,从本科会计专业培养方案(含教学计划)中已经很难找到“认识实习”的实践教学内容了。在一所综合类高校的会计专业(2013年版)培养方案(含教学计划)中,在第三学期安排有一周的“认识实习”。

3.“一本”高校会计专业培养方案中实践教学弱化的倾向仍然存在

比较突出的表现是,大部分“一本”高校将专业实践教学集中在岗位实习和毕业论文两个环节,而其中真正动手进行业务操作的环节只有岗位实习(多称为毕业实习)。例如,一所“211工程”高校会计专业培养计划(2015年版)中本科生必修学分是160学分,其中实践教学类24学分,包括通识与公共基础课程(思政军体)实践9学分、专业实验实践3学分和毕业论文12学分。从表面看,方案完全符合教育部等规定的“确保人文社会科学类本科专业不少于总学分(学时)的15%”[4]的要求,但是专业实践和毕业论文两项合计只有15学分,若考虑缩水因素,真实的专业实践可能少之又少。

也许有人认为,高水平学校培养目标是“研究型人才”,实践教学内容可以“压缩”一些。但是,作为人文社会科学构成部分的会计专业,其对社会实践的依赖人所共知。会计本身产生与发展的无数事实也表明,离开鲜活、丰富的社会实践,搞研究恰似缘木求鱼。况且,即便是“985工程”高校的本科会计专业学生,其大多数也未必专门从事财会理论研究。

(二)实践教学操作方面

1.实习环节的缩水现象

当前,基于成本等多种因素,许多经济组织不愿意接收学生实习,这已是人尽皆知的社会现象。而网上有关买卖“实习证明”(从数十元到上百元)的信息,恰是这种社会现象的具体表现。在这种社会大环境中,会计专业学生也同样面临缺少实习单位的问题,这极大地影响着实践教学的实施质量。

以岗位实习为例。首先,若采用集中方式进行岗位实习,实习单位不可能提供大批量的财会工作实习岗位,只能是“听一听”介绍、“看一看”现场,走马观花,敷衍了事,甚至连彼此交流的座谈会也没有;若采用分散方式由学生自主选找单位开展实习,即将毕业的学生往往把主要精力投入找工作方面[5],实习变得可有可无。其次,学校缺少必要的控制与监督。基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岗位实习分散方式实施者较多,绝大多数学校将对毕业生的实习指导与监督任务落实到毕业论文指导老师身上,而老师无法真实地掌握学生实际状况。试想:一个老师,数个分散在天南地北的学生,如何指导与监督?只能是“遥控”——“隔空”问情况、“隔空”听汇报。再次,岗位实习报告即毕业实习报告,内容雷同现象较多。因为有许多学生在长达数月的时间中,主要精力用于找实习单位(即工作单位),并非用于如何做好实习,更何况不少学生找到的还是非会计专业岗位,这些学生要写出会计专业的实习报告,确实是个难事儿。从百度搜索中可知,有关“会计实习报告”的范文,品类繁多,有的范文下载次数有4000多次[6]。同时,为了形式上的完备,实习期结束,学生还必须提供实习单位出具的“实习证明”。至于“实习证明”的真假,学校很难验证。

2.校内实践方面的问题

由于受外部因素影响较小,校内实践教学完成量的保障程度都比较高,但也存在质的不足,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校内实践教学辅导老师缺少实践经验,遭遇实务操作问题多显无奈。如,在同一乡镇,转账支票为何不能通用问题,许多辅导老师不能准确地回答(不同银行间不能转账,系因人民银行在该乡镇没设票据交换部门——会计教材中均没有此内容)。二是系统性实训较单一。目前,众多高校系统性实训资料,往往以企业会计中的一个行业为训练对象。更有甚者,这类经济活动资料不是一个会计年度,而是一个成本核算周期或者一个月度。后一类情况,极大地降低了系统实训的质量。从就业角度看,13种(依据原会计制度)行业至少应选择两个行业的年度经济活动资料进行实训,达到让学生适应专业行为的目的。

3.毕业论文方面的问题

首先,陈旧性选题太多,这为学生搜集现成素材提供了便利,也为学生“投机取巧”打开了方便之门,不利于发挥学生主动性,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其次,选题和撰写过程,与实务、理论所面临的问题太远,空洞且缺乏创新,很难激发学生探索未知、解决问题的兴趣。再次,抄袭现象并非个例。中国知网“学术不端检测系统”等论文查重软件在高校间的推广应用,以及网传“论文检测修改秘籍”等即是有力的证明。福州某学院财会系几乎所有同学论文查重未达标准,要求已离校同学必须返校集中撰写毕业论文。[7]

其实,早在2004年教育部就发布了《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通知》(教高厅[2004]14号),对高校在思想认识、教学管理、学风建设、过程指导和经费保障等方面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十多年过去了,两相对照,毕业论文教学环节的问题依然很多。

4.实习基地方面的问题

首先,签订合作协议多表示意向性合作,并非实际合作。毕竟企业与高校都有面向市场的宣传需要,常见的意向性合作协议不涉及过多过深的权利义务关系,很容易达成。其次,实习基地混同于实训基地。有些高校与企业联合建立专供学生动手操作实践的基地,并形成有偿使用的关系,基地也以此为业,持续经营。这样的基地对于其他专业而言,或可作为实习基地,但对于会计专业来说,只能是实训基地,因为在这样的基地中,学生处理的经济业务活动都是模拟的。再次,除非大型企业作为实习基地,否则,一般企业或组织很难满足会计专业大批量学生的岗位实习需要。

三、应对措施

(一)科学规划会计专业培养方案

1.重视专业实践教学

会计专业的特性决定,无论培养目标如何,实践教学都是培养过程中只能加强不宜削弱的内容。高校在制订培养方案时,应严格贯彻《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教思政[2012]1号)的精神,以确保会计人才质量。

2.合理设计实践教学内容

在培养方案中,实践教学内容设计要按基本认知规律体现出层次性,从认识实习、技能实习、课程实习、岗位实习到毕业论文撰写,甚至创新实践,这应当是专业实践认知的基本次序。依据人才培养目标的不同,设计方案时可以有量的差别,但不能有严重的缺项。

(二)提高校内实践教学质量

立足于自身,尽可能减少校外因素对培养方案的冲击。做好校内实践教学,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紧密结合,通过校内实训,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力争在校内解决“会不会干”的问题。

1.加强校内实验(训)室建设

技能实习、课程实习都需要在相对规范的环境中进行模拟。因此,应该完善实验(训)室建设,配齐必要的设备、实训耗材。

2.加强实训素材资料建设

素材资料就是指开展实训所依据的经济业务活动事项。建设的重点是系统的完整的经济业务活动事项,唯其如此,才能够全面模拟某经济组织全年度的会计业务操作事项。此外,典型的会计专业技能如成本核算等,也是建设的重要内容。

3.重视教师实践能力培养

尽管实训只是模拟,但毕竟是动手操作。专业理论的描述或专业原则的要求等,如何通过手工操作予以体现,从而生产出符合规范要求的会计信息,这需要一定的实践经验。再者,素材资料中难免有特异的经济业务或事项,需要教师有一定的经验才能恰当处理。因此,指导实训需要“双师型”的教师。这就需要高校加强与企业等经济组织的联系,走出去、请进来,增进会计专业理论与实践的交流。

(三)激活实习单位

所谓实习单位,就是指接收并指导即将毕业学生在生产或服务现场工作岗位进行专业实践操作的各类经济组织。学生不到生产或服务现场进行岗位实习,就很难解决“能不能适应”的问题。为解决岗位实习问题,笔者提出以下措施,以激活实习单位积极支持并配合高校进行实践教学。

1.树立“培养人才是全社会的责任” 的意识

各类经济组织如果树立了这种意识,就能够自觉或积极地配合高校承担起培养人才的社会职责。

2.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与制度,颁行激励实习单位政策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实习单位与高校(包括符合法定条件的学生)都是相互独立的市场经济活动主体,都有各自的法定义务与权利。虽说岗位实习是一种实践教学活动,但活动过程涉及一系列复杂的经济关系,甚至还潜藏着尚未暴露的法律关系,高校单凭简单的熟人关系、感情联络等非规范方式,很难维持良好的实习业务关系。只有完善相关法制,如颁行相关财政税收优惠政策,以鼓励经济组织积极配合高校共同承担起培养人才的社会责任,而不是让配合高校教学的经济组织,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降低整个社会人才培养成本的同时,自身却承受着成本负担。

3.用市场的方式联结实习单位

如上所述,实习单位是独立的法人主体,都有各自的经营目标或运行目的,而接收学生岗位实习,势必会影响或妨碍其目标或目的的实现,至少会导致成本增加。为此,高校可采取付费的方式,与实习单位联结成一种经济活动关系。至于费用标准,政府可出台相关的规定予以规范,给出可行性参照。高校向实习单位派送实习学生,并按标准计数付费;实习单位完成实习任务后,既可以取得一定收入,还可依规定享受财税政策优惠,责权清晰,各得其所。

总之,在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和高等教育大众化过程中,由多种因素导致的实践教学中的问题,期望其沉疴顿愈并不现实,但若秉持现代大学教育理念,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会计专业的实践教学必会发生质的改观,会计专业人才培养亦将步入良性运行轨道。

[1]李阳.我国高校本科实践教学及质量保障体系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06:12-13.

[2]时伟.论大学实践教学体系[J].高等教育研究,2013(7):61-64.

[3]赵姝颖,潘峰.基于多维实践平台的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J].实验研究与探索,2013(11):312-313.

[4]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ED/OL].[2017-01-03].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6870/201209/xxgk_142870.html.

[5]蓝雷波,段宇,赵一鸣.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博弈困境——暨高校实习实训模式探索[J].科教导刊,2015(11)中:161-162.

[6]会计实习报告[ED/OL].[2017-01-03].https://wenku.baidu.com/search?word=%BB%E1%BC%C6%CA%B5%CF%B0%B1%A8%B8%E6&org=0&lm=0&od=0&pn=0.

[7]樊雪婧.毕业论文,满满的都是套路[N].大河报,2017-04-24(AII·04).

2017-05-26

燕廷淼(1966- ),男,河南叶县人,河南工程学院教授,管理学硕士,研究方向为高校财务会计与管理。

G642.44

A

1674-3318(2017)04-0087-05

猜你喜欢

毕业论文会计专业岗位
“本科毕业论文要不要取消”为何长期无解
在保洁岗位上兢兢业业
走进“90后”岗位能手
我的月子毕业论文
实施HR岗位轮换 打造复合型HRM团队
对会计专业教学的思考
我的月子毕业论文
张晓东:倒在岗位上
基于云计算构建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独立学院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困境与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