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基于创新驱动发展的人才机制
2017-03-09孙寅生
孙寅生
(河南工程学院 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河南 郑州 451191)
构建基于创新驱动发展的人才机制
孙寅生
(河南工程学院 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河南 郑州 451191)
创新驱动实质是人才驱动,创新驱动发展实质上是通过激发人才的创新活力来促进发展。激发人才的创新活力,需要加强总体谋划、顶层设计,以政策突破带动体制机制创新,政府搭建人才创新驱动发展平台,企业搭建产业项目集聚人才平台,加快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和制度完善,着力教育培养、吸引集聚、使用开发三条路径,坚持人才优先与服务发展相结合,坚持扩大人才总量与调整人才结构相结合,坚持省内培养与国内外引进相结合,坚持用待遇和事业凝聚人才与构建科学规范、开放包容、运行高效的人才发展治理体系相结合,将人才链、产业链与创新创业链紧密结合,构建基于创新驱动发展的人才机制, 让人才创新创造活力充分迸发。
创新驱动发展;人才机制;发展
一、构建基于创新驱动发展的人才机制问题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1]构建基于创新驱动发展的人才机制,是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五大发展理念和科学人才观的内在要求,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促进产业企业做大做强的需要,是坚持国际化、高端化、市场化、法治化发展方向,建立更具竞争力的人才集聚制度和更具灵活性的人才管理机制的需要,是进一步解放思想、解放人才、解放生产力,充分激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动力活力,为全面创新改革、创新驱动发展提供坚实人才支撑的内在要求。基于创新驱动发展的人才机制研究,旨在研究如何贯彻落实《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的精神,如何拿出相应的对策、措施和办法,为加快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和加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服务,为实现创新驱动发展的现实课题服务。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提出:“创新是推动一个国家和民族向前发展的重要力量,也是推动整个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重要力量。面对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重大机遇和挑战,面对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的趋势变化和特点,面对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任务和要求,必须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要把人才作为创新的第一资源,更加注重培养、用好、吸引各类人才,促进人才合理流动、优化配置,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更加注重强化激励机制,给予科技人员更多的利益回报和精神鼓励;更加注重发挥企业家和技术技能人才队伍创新作用,充分激发全社会的创新活力。”[2]要按照创新规律培养和吸引人才,按照市场规律让人才自由流动,实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用有所成。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创新发展作为新发展理念之首,将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在新发展理念的引领下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推动下,我国创新投入力度不断加大,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十二五”期间,我国在载人航天、探月工程、北斗导航、深海潜水器、超级计算、量子通信等战略高技术领域取得重大突破,高铁、4G移动通信、核电、电动汽车、特高压输变电等重大创新成果加速应用。2017年4月20日,中国“天舟一号”货运飞船发射成功;2017年5月4日,世界首台量子计算机在上海诞生。在看到巨大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必须正视差距和不足。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一些领域的创新能力还比较薄弱,一些领域的核心技术还掌握在外国人手里。为迎头赶上和实现建立世界科技强国的目标,我国提出大力实施以人才队伍建设为重点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构建基于创新驱动发展的人才机制,对于贯彻落实《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意见》《国务院关于印发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若干规定的通知》(国发〔2016〕16号)的精神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研究如何将创新型人才链、产业链与创新创业链紧密结合,按照创新规律和市场规律培养、吸引、集聚人才,研究如何在创新实践中发现人才、在创新活动中培育人才、在创新事业中凝聚人才,研究如何制定正确的人才队伍开发培养政策、人才流动政策、人才吸引集聚政策,制定有利于创新型人才发展的政策措施,创新人才引进模式,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上最大限度地吸引凝聚国内国际人才。
二、基于创新驱动发展的人才机制问题及成因分析
(一)人才管理机制需要更加灵活高效
目前,人才政策“红利”还没有得到充分释放,需要以人才政策突破带动体制机制创新,坚持人才优先与服务发展相结合,坚持扩大人才总量与调整人才结构相结合,坚持省内培养与国内外引进相结合,坚持用待遇和事业凝聚人才与构建科学规范、开放包容、运行高效的人才发展治理体系相结合,将人才管理体制、人才集聚机制、人才开发机制、人才激励机制进一步激活。在人才管理中,不少地方还不同程度地存在行政化、“官本位”倾向,对用人主体干预过多过细,已影响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等用人主体自主权的落实。推进人才管理体制改革,重点要理顺政府、市场、社会、用人主体的关系,明确各自职能定位,转变政府管理职能,落实和保障用人主体自主权。结合用人主体的实际需求,提高政策制定的精准度和针对性,推动人才管理部门的科学化管理水平,构建能使科技创新人才脱颖而出的选人用人机制、人才集聚机制、人才资源优化配置机制、人才分配激励机制,以及能使人才安心、专心、开心工作的保障机制。
(二)人才评价机制需要更加科学合理
在人才评价问题上,虽然科学人才观早就提出“四不唯”(不唯学历、不唯职称、不唯资历、不唯身份),但现实中仍存在人才评价问题。这对人才的创新成果和贡献很难做出全面客观公正的评价。为此,必须推进人才分类评价改革,加快建立多元化人才评价体系,建立符合不同领域、不同行业、不同岗位人才特点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方式,根据岗位特点,突出能力、业绩和贡献导向,分类制定评价标准,克服人才评价中的唯论文问题,深化职称制度改革,引导人才静心做学问、搞研发,使各类人才的价值都能得到体现和尊重。人才评价是人才发展的核心环节,是培养、吸引、使用、激励人才的重要依据。评价的“指挥棒”指向哪个方向,人才就往哪个方向发展。我们要加快建立科学化、社会化、市场化的人才评价制度,突出鼓励创新创造导向,把各类人才引导到开拓创新、干事创业的轨道上来。
(三)人才激励机制需要进一步激活
针对束缚人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需要加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与人才强国战略的交叉研究,找准突破口和切入点,补足“短板”,打破条条框框限制,克服利益格局掣肘,提出改革的思路和办法。比如,落实用人单位自主权,为人才松绑,激发人才活力;又如,着力解决科研成果转化难、收益难问题,加快建立健全科研成果转化、知识产权归属、利益分配等机制,制定人才入股、技术入股和税收方面的有关政策,让那些有真才实学、潜心科研、做出重要贡献的人才有成就感、获得感。
(四) 人才开发机制需要进一步突出需求导向
坚持问题导向,从实际出发,着眼破解机制不活、人才配置效率不高等问题,着力教育培养,着力吸引集聚,着力使用开发,找准突破口和切入点,打破条框限制,破除束缚制约,切实提高人才管理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水平,解决瓶颈问题,向用人主体放权,为人才松绑,使人才开发、集聚机制更加灵活高效。人才开发机制进一步突出需求导向,就是要围绕创新链、产业链布局人才链,以连接整合创新创业人才链、技术链、产业链、资金链、政策链。为此,必须着力解决人才流动不畅问题,打破户籍、地域、身份、学历、人事关系等制约,打通人才在体制内外的流转通道,促进人才资源优化配置。围绕创新链、产业链布局人才链,需要加大对自主创新的金融支持和投融资扶持,需要构建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政府资金与社会资金、股权融资与债权融资、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有机结合的科技投融资体系及优惠税收政策。政府要抓好科技投融资工作,把其作为推进科技创新和促进高科技产业发展的必要保障之一,加强组织领导。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作为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从优化整个社会环境着眼,全面加以推动。比如,抓好科技投融资工作,需要控制房价,不要让过高的房价透支年轻人的青春,不要让房地产天价的利润吸走创投的资金。
(五) 人才队伍建设需进一步增强系统工程意识
人才队伍建设需进一步增强系统工程意识,着眼整体和大局,统筹 “四个结合”。统筹“四个结合”是为构建基于创新驱动发展的人才机制释放人才红利。坚持把激励创新者的积极性放在优先位置,把破除制约人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和政策壁垒作为突破口,实施更积极、更开放、更有效的人才政策,促进全社会创新创业蓬勃发展,依靠改革红利释放人才红利。 统筹“四个结合”是为了聚集“高精尖缺”人才打造人才高地, 以业绩看潜力,凭贡献论英雄,充分发挥政策对人才的引领、激励和导向作用。紧扣我国经济发展需要和产业转型升级需要,强化人才引进市场发现、市场认可、市场评价,加快聚集和培养开发高层次急需紧缺人才,实现重点企业和重点产业领域高层次创新型人才数量大幅增长和结构优化,形成若干区域人才小高地、产业人才大集群。以郑州为例,统筹“四个结合”是为了依托高新区、郑州航空港区、郑东新区建设人才特区,全面推广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先行先试政策,辐射带动其他试验区、高新区和开发区探索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新路径和人才管理新模式,建设若干创新驱动发展人才示范区,打造人才聚集高地。
(六)创新人才科研成果保障机制需要进一步规范
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促进企业进入自主创新的运行轨道。激励机制是动力机制,犹如汽车的动力装置发动机,但仅有发动机是不行的,还必须有刹车装置和交通规则,这就是约束。只有建立相对完善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才能保证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健康运行。激励机制是企业技术创新动力机制的主导部分。构成企业内部动力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企业社会价值驱动力、经济利润驱动力、经营管理成就驱动力、创新人员社会价值驱动力等。约束机制是促进企业自主创新的倒逼机制,切实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力度,迫使企业走上自主创新的道路。约束机制主要为法律约束、政策约束和企业内部管理所构成的体系。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从一定意义上说,是促进企业进行自主创新的倒逼机制,逼迫、鞭策企业实行自主创新。对于别人的技术,企业不可以随便行使“拿来主义”,必须靠自主创新。依法治国,保护专利、商标、版权等知识产权。为自主创新提供法治保障的机制在于:保护创新人才的科研成果,保护创新的积极性和源泉动力,降低企业维权成本,提高企业侵权代价,促进企业进行自主创新,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和公平的竞争环境,使掌握先进核心技术的企业不断发展壮大。
三、构建基于创新驱动发展的人才机制的对策与政策建议
(一)加强总体谋划、顶层设计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加强总体谋划、顶层设计,把握枢纽,搭建人才创新驱动发展平台,完善人才创新驱动机制,协同推进“产业创新、科技创新、产品创新、制度创新、战略创新、管理创新和文化创新”[3],把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着力点放在为创新驱动发展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撑上,使人才工作和人才队伍的发展与经济社会的发展更加协调,解决创新型人才结构性矛盾。通过推进人才体制机制改革和政策创新,最大限度地激发人才队伍活力,促进科技成果转化,靠人才的创新驱动提升区域发展核心竞争力。
1.“一个突破”——以政策突破带动体制机制创新
2017年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参加上海代表团审议时指出,“要突破制约产学研相结合的体制机制瓶颈,让机构、人才、装置、资金、项目都充分活跃起来,使科技成果更快推广应用,转移转化。要大兴识才爱才敬才用才之风,改革人才培养使用机制,借鉴运用国际通行、灵活有效的办法,推动人才政策创新突破和细化落实,真正聚天下英才而用之,让更多千里马竞相奔腾”[4]。例如,在中原经济区建设中,要用好用足中原经济区“先行先试”优惠政策,加强政策创新,以更高的眼界、更宽的思路大力吸引高端人才,搭建发展平台,让海内外优秀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
2.搭建创新驱动发展的“两个平台”
(1)政府搭建人才创新驱动发展平台。加强创新创业平台建设。加快构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支撑平台,协同推进企业院士专家工作站、博士后科研流动(工作)站和创新实践基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程(重点)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发展,重点组建一批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和产业技术研究院,促进创新链、人才链与产业链无缝对接。围绕大学聚集地探索建设“环高校知识经济圈”,支持重点园区和高等学校共建大学科技园、大学生创新创业俱乐部和创业园(孵化基地),大力发展众创、众包、众扶、众筹空间,打造“众创空间—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全链条创业平台体系。政府要根据技术产权交易的特点和要求,培养技术产权交易工作人才队伍,着力培养懂技术、市场、金融、管理、投融资服务的综合性人才队伍,不断提升从业人员对科技成果进行筛选、策划、包装的能力和项目运作服务能力。建立人才培养机制,形成专业性人才队伍和综合性人才队伍,为技术产权交易工作提供人才资源保障。创新人才开发机制就要有效发挥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的引领和带动作用,聚集高层次科技人才,建设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基地,采取“人才+项目+基地”的培养开发模式,优化“人才+项目”融合的方式方法,加强我国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促进我国自主创新能力的大幅度提升。
(2)企业搭建产业项目集聚人才平台。企业需要搭建吸引、集聚人才的平台,依托国家和省市重点人才计划及重点科研、工程和产业项目,将人才链、产业链与创新创业链紧密结合,面向产业发展培养、吸引创新人才,集聚关键的人才和团队,带动一个产业的发展。“以才聚才”,利用人才集聚中的凝聚效应先期引进精英人才,进而吸引凝聚壮大人才创新团队。大学有人才和技术的优势,而企业深谙用户需求,清楚面临或需要突破的技术难题,具备良好的中试、生产条件,两者取长补短,产学研协调发展,就可以大大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进程。企业研发中心或工业研究实验室是企业集聚人才的重要平台,是企业开展创新活动的主要平台,也是企业汇集和培养科技人才、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的着力点。企业研发中心或工业研究实验室作为一项重要的制度创新,为近现代科技革命的发展起到了关键性的催化作用。“工业研究实验室是各个企业发现和汇集大学和社会上专业创新人才的地方,为了招揽企业科技和产品创新的优秀人才,各公司的工业研究实验室通过专家推荐、自己发现和招聘网罗了一代代杰出的专业人才,然后通过研发过程、研讨和学习班及继续教育的方法将他们培养成优秀的专家。工业研究实验室因而成为企业的人才宝库,成为企业科技和新产品研发的发源地。”[5]
(二)加快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和制度完善
1.健全人才考核评价机制
“通过评价机制,一方面使潜在的创新人才获得激励,发奋成为优秀的创新科技人才,另一方面,激励已经获得优秀评价结果的创新科技人才继续为社会创造出新的成果。”[6]为此,必须简政放权,着力突破体制机制障碍,逐步去除限制人才发展的种种行政性制约,给用人主体“放权松绑”, 建立以科研能力和创新成果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机制。在职称评聘上下放权限,把评价权交给高校、科研院所和地方,让“优者得其荣,能者得其用”,充分调动用人单位和人才两个主体的积极性,使人才考核评价机制与创新驱动发展目标相一致、相协调。完善人才分类评价标准和办法,不搞一个标准“一刀切”。基础研究人才以同行学术评价为主,注重研究成果质量及社会影响力,适当延长评价考核周期,强化聘期考核;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人才突出市场评价,注重创新能力、创新成果、专利创造和运用等,不将论文等作为评价限制性条件;科技成果转化人才强调效益评价,注重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哲学社会科学人才强调社会评价,坚持政治标准与学术标准相统一,注重研究成果的学术原创性和实际应用价值。加快建立多元化人才评价体系,积极引入专业性强、信誉度高的第三方专业机构参与,非保密自然科学研究注重引入国际同行评价。建立符合县及以下基层一线岗位特点的人才评价机制,淡化相应论文要求。建立评审专家评价责任和信誉制度。
2.健全创新人才市场体系,建立优化人才资源配置的机制
建立市场化社会化的人才服务体系。坚持政府引导、政策支持、市场调节,推动政府人才开发与人力资源服务业紧密结合,实现人才开发市场化、社会化。建立优化人才资源配置的机制,需要完善创新人才信息网络系统,使人才的供需双方能够做到顺畅对接。“适应建立更为灵活的人才管理机制的要求,打破人才单一管理模式,遵循市场经济规律,通过市场的调节作用使人才资源得到有效配置和优化组合。”[7]
建立优化人才资源配置的机制,需要消除人才流动的体制性障碍,畅通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各方面人才流动渠道,建立健全科技人员双向流动机制。完善产学研人才双向柔性流动政策,允许高等学校、科研院所等事业单位科技人员在履行所聘岗位职责前提下,到科技型企业兼任技术顾问并按规定获得报酬。完善军民人才深度融合发展机制。鼓励科研人员在完成教学科研本职任务的前提下,面向企业和社会承担科研项目,所获收益由个人及其团队支配,劳动报酬部分计入当年单位工资总额,不作为工资总额基数。
3.建立科学有效的能够使科技创新人才脱颖而出的选人用人机制
从创新人才评价使用机制、创新人才激励机制入手,使现有的人才用当适任、用当其时、用当其才,充分发掘他们的潜能。人才是客观存在的,但未必有显著的标识,关键是要善于发现,善加任用。在组织人事工作实践中,“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有体制、机制方面的原因,也有观念、眼光方面的原因。实践证明,解放思想,放开眼界,深入调研,人才就在我们身边。不求全责备,消除偏见,求贤若渴,才能善于发现人才,用人所长,才能既注重引进急需的外来人才、开辟“高精尖缺”人才引进“绿色通道”,又发挥好现有人才的作用。同时,人才成长有其自身的规律,可以有所计划和规划,但不能拔苗助长,重要的是发挥好各类组织人事部门的作用,千方百计为人才提供施展抱负的机会和条件,顺其自然,从而形成人才团队和人才辈出局面,真正构筑起人才高地。加强优秀人才和工作典型宣传,营造尊重人才、见贤思齐、鼓励创新、宽容失败、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社会氛围,在全社会大兴识才、爱才、敬才、用才之风。
4.抓住调动人才创新积极性的关键环节,完善人才分配激励机制
切实加强人才激励,给技术发明的天才之火增添利益之薪,完善市场评价要素贡献并按贡献分配的机制,促进科技成果资本化、产业化,实施股权期权激励,让人才合理合法享有创新收益。同时,充分发挥经济利益和社会荣誉价值的双重激励作用,使人才在创新创造中有收益、有荣誉、有地位,让人才切实感受到知识创造的价值。要最大限度地激发企业研发中心的创新动力,关键是要建立并强化企业技术创新激励机制。在自主创新的区域平台建设中,在科技园区建设中,要建立企业技术创新的激励约束机制。建立企业技术创新的激励机制关键在于调动科技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技术创新需要有良好的动力机制,即激励机制。激励就是通过诱发企业内部的内生动力,调动科技人才技术创新的积极性。约束是指企业能自觉、主动、有效地制止技术活动中的一切不合法行为(如侵犯、使用、盗取其他企业的创新成果),保证创新活动更有效率、更加合理。
完善人才分配激励机制是调动创新人才积极性的重要环节。落实鼓励科技人员创新创业政策,鼓励企业通过股权、期权、分红、奖励等措施激励做出贡献的科技人员和高技能人才。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激励政策。加大创新人才激励力度。让人才合理合法享有创新收益,创新人才市场管理,以市场机制激励人才。
在奖励人才贡献方面,坚持市场化引导,把股权期权激励、分红奖励作为激活人才的优先选择,让人才在创新成果报酬分享中有份额、有股权;建立科技人员和科技成果利益捆绑机制,科技成果完成人可享有股权或净收益的最高限,实行人才创新劳动与其利益收入“紧密关联”,使科技创新人才付出大量心血潜心研究的科研成果转化后,在为社会做出贡献的同时,其个人的创新劳动获得应有的回报。支持科技创新人才凭业绩贡献、靠知识产权和成果转化致富。完善市场评价要素贡献并按贡献分配的机制,完善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制度,开展国有企业中长期激励试点,对在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中做出重要贡献的技术人员、核心骨干,可实行股权期权激励,对不适宜实行股权期权激励的采取其他激励措施。建立健全鼓励创新创造、体现智力回报的激励政策,国有企事业单位对职务发明完成人、科技成果转化完成人及其团队的奖励,计入当年单位工资总额,不作为工资总额基数。探索高层次人才协议工资制等分配办法。对于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科研管理,探索对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实行后期资助和事后奖励制。实行符合人才创新规律的科研经费管理办法。
5.构建创新人才安心、专心、开心工作的保障机制
如何从政治、经济、文化、法治、后勤服务、社会保障等方面为创新人才专心工作提供有效保障,以调动创新人才的积极性,改善创新人才环境,加快提升科技创新支撑产业发展的能力?“科技人才激励的对策总体上可以概括为政策激励、物质激励、精神激励和环境激励。政策激励是指构建适合科技人才创新的奖励政策、评价政策及知识产权保护政策等保障性政策体系;物质激励是指满足科技人才的物质需求,使其科技创新在物质方面得到充分的回馈,解除其进行科技创新活动的后顾之忧;精神激励是指为满足科技人才的精神层面需求,对科技创新成果进行公开性肯定性的表彰,使其产生自我价值实现和满足感;环境激励是为科技人才创新活动提供充分的环境支持。”[8]为此,需要建立符合人才创新规律的科研资金管理机制。改革科研经费管理制度,探索实行充分体现人才创新价值和特点的经费使用管理办法。通过简化科研预算编制、下放预算调剂权限、提高间接费比重、劳力费用预算不设比例限制,改进结转结余资金管理等方式,释放人才创新创造创业活力。构建创新型人才安心、专心、开心工作的保障机制,还需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给科技创新、发明创造人才营造良好的竞争氛围和公平的竞争环境,为他们撑起专利保护伞、技术创新保护伞。目前,知识产权保护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要有效遏制侵权行为,除要加大司法惩处和媒体曝光力度外,还要健全知识产权执法和管理体制,健全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加大知识产权保护的执法力度,严厉查处和打击各种侵权、假冒等违法行为,充分发挥知识产权在培育形成地方特色主导产业和优势产业中的作用。
(三)统筹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三个着力”“三链整合”
1.统筹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三个着力”
着力教育培养、着力吸引集聚、着力使用开发三条路径,加快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和政策创新,以加强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形成激发人才创造活力、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优势,用好的制度、政策、机制和环境引导科技人才进入经济建设主战场;发挥经济区建设凝聚人才的作用,通过加强高层次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来加快提升科技创新支撑产业转型及发展的能力。在人才培养上,推行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一体的培养模式,支持园区、企业与职业院校开展学科专业共建,以订单式、企业新型学徒制、现代学徒制等方式培养技能人才。完善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在重点产业、重点园区和重点企业新建一批技能大师工作室、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支持企业建立首席技师、特聘技师等技能带头人制度。
着力教育培养、着力吸引集聚、着力使用开发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培养和引进人才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使用人才,使之发挥作用,只有在使用中才能发现和培养人才,才能为引进的人才创造更大的舞台。为最大限度地培养、引进、聚集各类人才,充分激发人才活力,必须克服重引进轻使用的倾向,努力营造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环境和氛围,建立以创新创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支持机制。创新人才教育培养模式,深化高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人才供给结构。同时面向国内外大力引进人才,重点引进创业团队和领军人才,积极探索“以才引才”模式,优化人才引进政策环境,加快建设高端人才数据库,建立健全人才服务体系,高度重视做好青年人才工作。不断完善优化人才环境,不断完善人才待遇,落实配套政策,筑巢引凤,形成人才的引力场,这样不仅现有的人才能留得住,五湖四海的人才也会源源不断地流入。在这个过程中要做到一视同仁,既要重视引进人才,又要重视现有人才。善于利用内外两种人才资源,使人才集聚做到自主培养开发人才和努力引进人才并重,精心培养和大胆使用并重。
2.统筹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三链整合”
为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意见》,国务院办公厅于2013年2月4日发布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全面提升企业创新能力的意见》,明确提出“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将人才链、产业链与创新创业链紧密结合,促进各类生产要素有机聚合、优化配置、相互支撑,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以创新链吸引人才链,以人才链打造创新链、服务创新链,将人才、技术和资金等创新要素聚集于同一平台,发挥出1+1>2融合效应,围绕产业聚人才,聚拢人才促产业,在产业链上构建人才链,搭建创新链,促进“产才”深度融合,形成以人才集聚带动产业集聚、以人才发展推动产业创新、打造高新产业高地、提升产业发展的良好局面。
为此,要抓好人才法规制度建设、人才载体建设、人才平台建设、后勤保障建设,加强创新成果知识产权保护,让人才合理合法享有创新收益,“关心科技人才工作与生活状况,争取政策支持,解决引进人才在住房、医疗和子女入学等方面的实际问题,解决其后顾之忧”[9]。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人才突出市场评价和内在价值,不将论文等作为评价应用型人才的限制性条件,克服唯学历、唯职称、唯论文等倾向。构建创新型人才安心、专心、开心工作的保障机制,要求把人才工作摆在全局工作更加突出的位置,坚持人才引领创新发展,加强人才战略顶层设计,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和政策创新,提高科技创新人才的收入,加强对科技创新人才科技成果贡献的奖励,让人才放心、安心、专心、开心,从而使其能够专心创新事业。
[1]习近平: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N].上海科技报,2016-03-11(A1).
[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EB/OL].(2015-03-23).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5-03/23/c_1114735805.htm.
[3]任保平,郭晗.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创新驱动机制[J].学术研究,2013(2):69-75.
[4]习近平参加上海代表团审议[EB/OL].[2017-03-05].http://china.cnr.cn/NewsFeeds/20170305/t20170305_523637543.shtml.
[5]阎康年.通向新经济之路:工业实验研究是怎样托起美国经济的[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0:31.
[6]张豪,张向前.我国“十三五”期间适应创新驱动的科技人才评价机制研究[J].科技与经济,2015(4):76-80.
[7]孙寅生.习近平人才思想探析[J].河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5-8.
[8]孔德仪,张向前.我国“十三五”期间适应创新驱动的科技人才激励机制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5(11):45-49.
[9]陈建武,张向前.我国“十三五”期间科技人才创新驱动保障机制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5(5):138-144.
2017-06-13
2016年度河南省政府决策研究招标课题(2016B248)
孙寅生(1967- ),男,河南商丘人,河南工程学院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副教授,法学硕士,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C961
A
1674-3318(2017)04-002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