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四维协同:社会协同创新的四维视域

2017-03-09弓丽娜

关键词:协同主体政府

弓丽娜

(河南工程学院 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河南 郑州 451191)

四维协同:社会协同创新的四维视域

弓丽娜

(河南工程学院 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河南 郑州 451191)

社会协同是社会力量参与协助政府管理社会的运行体系,是社会协同政府实现社会秩序的自组织过程。社会协同治理要求在非平衡开放系统中不断实现社会协同系统的内外能量转换,保持社会协同的理念、手段、动力、方法等不断满足治理创新的基本要求。只有坚持社会多元协同主体参与、功能分工、多维考察及借助社会工作方法,才能较好发挥治理的优势,凝聚社会资源,形成有利于治理创新的协同机制和政策工具,促进社会治理更好地良性运行与协调发展,从而达成社会协同治理的目标任务。

社会治理;协同创新;视域

社会治理是社会利益相关各方基于共识通过沟通、协商对相关事务的共同管理。多方协商、达成共识与平等参与的主要途径即是协同。协同是一种在一个系统各部分之间协作的系统。[1]它主要研究开放系统如何通过内部与外界交换物质与能量,形成自发的有序结构,描述系统通过协同运作从无序状态达到有序状态的共同规律。[2]协同也是一个不断合作创新的过程。协同创新(synergy innovation)是指各主体之间按照自组织的规则自发地形成有序组织结构。协同创新中各主体之间的合作具有自组织特征,通过物质、能量或信息交换等相互作用形成一种整体效应。协同创新重视社会主体资源的配置利用,以及系统内部各种要素之间的非线性交互作用,具有自我发展、自我适应、自我复制与自我进化等特征。[3]基于协同创新的内在要求,对社会协同过程中的主体参与、功能分工、治理方法及治理结果考察等构成了实现协同创新的基本内容,也成为社会协同治理的主要思考视域。作为社会管理的升级版,[4]治理是各种公共的或私人机构和个人管理其共同事务的诸多方式的总和,是使相互冲突的或不同的利益得以调和并且采取联合行动的持续的过程。[5]它强调社会多元主体走向协同,能够改变传统的一元化社会管理模式,弥补政府社会管理能力的不足,建立多元社会力量共治的社会协同体系,涉及社会治理主体、治理手段、治理方式等普遍性方面及特征。[6]社会协同就是在政府主导下的社会参与中,政府、社会及个体共同在主体、功能、过程及工具等四个维度上的建构协作关系。

一、主体协同:多元社会主体参与

社会的日益开放性、社会结构的复杂化及主体的多元化,使我们面临着日益复杂的社会治理生态,迫切需要从思维范式、管理模式和体制机制方面创新社会治理。[7]社会治理复杂性需要以社会协同的方式,从组织、功能、机制上改变既有的管理模式,推进在治理理念、主体、方式、体系、制度机制和能力等多方面的创新。基于政府主导下的多元主体合作共治的社会治理现实,要求充分考虑社会治理主体间的结构关系、结构层次和结构功能分工,从宏观的社会系统、中观的社会组织、微观的社区居民等多个层次入手,探讨社会协同主体、过程、方法的创新之路。

创新社会协同方式需要正确认识社会治理主体多元化的现实,并用多元社会力量的合作治理替代政府垄断社会管理,其中最为重要的是打破政府本位主义,根除行政傲慢。[8]社会协同主体间的关系是由执政党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和法治保障的共同合作治理关系结构。由于我国国情特性,政府依然是社会治理过程中的主要角色,各种社会协同组织仍处于附属地位,但是社会组织作为多元社会治理的重要支撑力量,随着其主体性不断增强和公益服务能力的逐步提升,成为不断推进社会管理方式从社会组织自治到社会自治的整体转变的重要途径,并发展到从国家主导到多元社会力量协同的治理模式。通过社会各方力量协同有利于转变政府职能,实现社会管理向社会治理转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重新定位政府与社会的职能性关系,积极推进“全能政府”向“有限政府”、“管制政府”向“责任政府”、“集权政府”向“分权政府”的全面转变,实现从“政府本位”向“社会本位”的实际转变,使政府摒弃统治、控制和管理的陈旧理念,树立政府服务、社会优先的观念;树立政府与社会合作共治的新观念,积极推进政府公共服务方式创新,推进公共服务的民营化、市场化、社会化、均等化;充分运用有效的市场竞争激励机制,通过购买、委托代理、外包、出租、补贴、非国有化、分权、授权等方式交给社会组织、中介机构及社区提供,以扩大公共服务供给,解决公共服务有效投入不足、经营不善、质量低劣、效益不佳、管理混乱、资源浪费等问题。公共服务供给主体的多元化和供给方式的多样化,有利于降低服务成本,提高服务质量、效率和效益。第二,积极构建政府、社会组织和公民之间的良性协同方式,最大限度地发展和提升社会力量的协同治理与服务能力。通过政府引导、公私合作、权力下放来减轻政府自身的负担;正确认识社会组织的积极价值和社会建设性功能,扶持各种社会组织不断发展,增强社会的自组织发展能力,并积极主动引导社会组织在社会协同中发挥积极作用,让社会组织成为政府可信赖、可依赖的治理力量;社会组织服务的公益性、福利性和服务性决定了其必然成为政府管理的必要帮手,是公众生活的满意伙伴,是社会治理的有效方式。因此,要积极鼓励与大力推进社会组织快速发展,提供适合社会组织发挥能力的社会环境,充分发挥其提供公共服务和解决社会问题的优势,不断积极转变和分解政府的社会职能,交由社会组织承担提高服务效能的职能。第三,健全协同制度体系建设,保证公民在法治框架下广泛参与社会治理,激发民众参与协同治理的积极性。社会协同治理是社会各主体的共同责任和义务,不仅需要政府负起应有的主导责任,更需要广大社会组织、公民树立社会责任感;通过健全的法治框架约束,完善公共参与机制,拓展公民参与社会协同的合法途径和方式。第四,健全社会协同的公共安全体系,及时解决不确定性与多样性的各类社会公共事故,提升应对突发事件的安全治理能力。随着社会发展过程中公共安全问题频发、公共危机事件大量出现,社会治理风险不断加剧,治理成本日益递增,诸如我们既要应对旱涝灾害、地震破坏、劳资纠纷、贫富差距等常见的传统安全问题,也要应对环境污染、食品安全、金融危机、跨国犯罪、恐怖主义等非传统安全问题。这需要进一步健全公共安全体系,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体系。

在多元社会主体协同治理的新态势下,由于主体功能的多样性和复杂性,社会协同表现出协同主体的多层次化、多中心化和多形式化,形成了由不同利益诉求构成的行动制约和激励体系,其中,利益共识是规范协同主体间关系的关键。这涉及一个体系内部的各种利益主体结构及运行规则,也是社会主体达成协同治理基本的行动连接,实现良好协同的运行方式。只有完善利益协调制度、改进利益实现途径,才能在治理系统、社会组织、社区居民等方面提升协同能力,适应复杂的社会利益关系发展要求,实现社会治理创新。

社会协同是多元主体中包含国家、市场、社会组织、公民等不同类型、层次的主体之间的行为关联方式,是在社会微观层面上考察多元主体间的协调合作,是建立多层次、多中心合作共治、基层自治的社会自组织运行机制。在社会力量还处于发育不足的状态下,需要集中关注社区居民民生需求,包括居民的生活、消费、通信、交往需求,以及社区居民社会自治能力和社区组织服务能力等方面,积极创新居民、社会组织等行为主体自治能力的发展路径。

二、功能协同:社会主体功能性分工

社会协同最重要特征是参与社会管理主体的多元化,管理的主体不再是唯一的政府,而是包括政府、社会组织、个人等在内的各种社会力量。政府曾经是社会的唯一管理者,在社会治理背景下,无论是逻辑,还是现实,无论是从历史文化传统,还是从现代管理能力建设,无论是从社会资源占有量、专业人员的人力资源数量方面,还是从信息舆情的控制力方面,政府无疑都是社会治理的主导性力量,几乎支配社会的一切资源与手段。但在协同过程中,政府只是重要的主体之一,同时必须重视其他社会主体的治理功能。实现各种主体的功能间协同是实现社会治理的重要条件。

组织功能协同是社会自治组织的必要前提。独立性组织对于自身的各种事务能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是社会组织管理其自身事务并且单独对其行为和命运负责的一种状态,[9]自治社会成员共同决定共同的经济、社会和政治事务,配置共同体的资源和社会具体领域的政策,是社会主体具有社会功能的具体体现。社会自治是发生于政府之外的领域和社会现象,主要是依靠社会契约、规则、协议等社会规制来实现。具体的自治事务涉及社会组织的政治协商、选拔任用、行动决策、价值理念、规则遵守等方面。社会自治是实现社会协同的动力源泉。西方发达国家的社会发展实践表明,社会力量发展较好的国家,国家治理水平较高,能够实现一个长期稳定的社会治理秩序。

社会组织参与社会协同治理有利于改善公共服务供给方式,降低政府社会管理的各种成本。在大量社会组织积极参与的情况下,政府可以充分发掘社会组织的服务功能,通过授权、外包、协议、合同、转让等方式,购买社会公共服务,形成更具多样性、适应性和科学性的公共服务体系,充分调动各方面社会资源,弥补政府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能力的不足。社会组织具有福利性、公益性的特点,使社会资源的分配、使用和效果更有效率,能够实现社会公益的最大化。其中的社区组织包括社区党组织、社区居民委员会、业主委员会、合作社、社区老年人协会、妇女委员会、社区居民自发成立的其他社会组织。这些官方性和非官方性的社区组织更具有直接的群众性特点,能够最直接满足居民对特定服务的需求。通过不断地完善社区自治,充分发挥社区组织的服务协同功能,使社会组织服务居民的理念深入人心,对于建立和维护社会秩序起着关键性的作用。物业公司不仅管理物业,也包括管理社区环境卫生和人际协调等方面事务。基金会的特殊性在于其具有较雄厚的资金募集能力和掌握大量的资金优势,可以跨越国家、区域、行业、单位间的各种障碍募集资金和开展各种专项服务,减少在人缘、地缘、业缘等方面的制约,其慈善服务理念比其他社会组织更明确具体,因此,在特定的问题领域中发挥特定的作用。民办非企业社会组织由于数量巨大、更广泛的群众基础、高度的功能分化、精细的专业技术等方面的优势,能够实现多样化、差别化及人性化的社会服务,能够充分满足各种不同的社会服务诉求。宗教团体在绝大多数少数民族社群中发挥重要的行动协调功能。参与社会服务的企业组织的特点是社会服务的灵活性,通过企业市场化运作,把企业资金运用到不同的社会需求上,既可以满足社会群体的一般性生活需要,也能够资助教育、卫生、扶贫、儿童、残疾人、老年人、环境保护、康复、救灾等社会事业。社团作为自愿结成的非营利自治组织,能积极服务于不同社会群体的社会活动需要。媒体作为社会的“第四权力”组织,在社会协同活动中有着舆论宣传的强大影响力。

三、过程协同:自组织过程多维考察

社会协同是个自组织系统,是依据各协同主体的目标要求而形成的具有自我发展能力的组织结构。但是社会自组织还要依赖于政府是否正确定位政府与社会的职能性关系,能否实现由政府本位向社会本位的转变,这决定着自组织自我发展的能力。同时自组织本身是一种机制,是达成协同的重要条件。

社会协同系统具有很强的自组织性。首先,社会协同系统是一个自组织系统,具有开放、非平衡、非线性、涨落等特征。其次,治理过程是一个自组织过程。社会是一个复杂而开放的系统,而社会治理也是一个必须不断地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的系统,通过输入外界资源和能量进行正负反馈。正反馈表明治理系统的障碍性因素即熵产生了,负反馈则说明系统的积极因素大于消极因素。协同系统是处于稳定性的平衡态,协同达到自我内外平衡的目标,能够更好地适应外界环境变化,实现社会的有序状态。具体而言,社会协同的自组织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社会协同内部各主体包括政府和非政府性主体间的相互作用是非线性的;二是社会协同本身及各主体、资源、信息等要素都处于开放性的环境中;三是在社会协同系统中的诱因即涨落是普遍存在的,是自组织的形成机制;四是协同系统一直处于非均衡状态,具有耗散结构性,即社会结构具有趋于不断稳定的结构状态。因此,要提高社会治理能力,就必须在社会自组织性的要求下,按照社会各利益主体的合理利益诉求,转变政府管理社会方式,让社会组织发挥更加积极的社会服务提供者的作用,减少他组织性行为,弱化控制性和行政性行为,增加社会行动者的活力,从而使社会协同机制具有创新的动力或活力。当然,社会协同是自组织和他组织的矛盾统一的系统。在当前社会弱小和政府强大的实际状态下,既需要坚持基于政府的“自上而下”的控制型管理,也需要坚持基于社会组织的“自下而上”的自组织性协同治理,构建社会管理创新的自组织路径。

自组织机制是产生协同的主要基础和条件。自组织机制强调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协作、自我发展,注重平等、自由、竞争与合作,具有自觉性、自主性、灵活性、适应性等特点。因此,自组织机制符合社会运行的本质和内在规律,完全不同于政府管理下的社会治理机制特性,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资源利用效率较高,有较好的资源动员能力。其次,能够很好驾驭社会复杂性和不稳定性,能够避免不可控、突发事件的发生和发展。再次,有较好的资源凝聚力,能随着环境的改变而不断调整资源运行方式,资源主体间相互影响和互动的频率较高,沟通与协商效果较好。复次,自组织具有很强的自我创新能力,能够根据环境的变化适时自我调整、自我适应,不断地发展新的组织结构、行为模式和功能作用,很好地达到自身的自我能力优化。因此,在一定意义上,自组织意味着协同,意味着创新,自组织的实质就是创新。[10]社会治理系统的自组织能力越强,也就意味着其协同能力就越强。只有加强自组织及机制建设,才能使社会治理真正回归社会本性和本质,使社会回到社会本身。

四、工具协同:社会协同的社会工作方法

社会协同主体需要具体有效的执行工具,才能发挥有效功能,实现协同的目标。其中社会工作助人与自助的理念对于优化社会结构和协调利益关系,发展和提升社会成员的公正、平等、参与和发展等理念,具有重要的工具性价值。因此,社会工作与社会协同在管理和服务社会的目标上是一致的,同时社会工作是执行实施社会协同的重要手段,也是创新社会协同的重要政策工具。社会工作为社会协同提供了新工具。由于社会工作与社会协同在社会服务功能和服务目标上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因而社会工作在服务目标、理念、技术与方法等诸多方面都是与社会协同高度契合的。一是社会工作与社会协同价值理念契合。社会工作的基本理念是以人为本,充分运用助人自助、增权赋能的服务理念,切实解决社会群体尤其是弱势者的各种具体生活问题,以提供福利性的服务促进社会公正,解决深层次的社会问题。这也直接体现出社会工作的民生取向。[11]社会工作本质特性与价值理念,使其成为现代社会服务和社会管理的重要事业,在社会服务的实践创新上,社会工作是为社会的需要提供福利的社会行动,对个人、群体和社区提供帮助与服务是社会工作实践过程。二是社会工作与社会协同主体一致。社会协同的主体包括政党、政府、企事业单位、社会中介组织、人民团体、群众和个人等,这基本上也是社会工作和社会建设的主体。执政党主要是进行决策,而具体的社会管理事务由政府和社会组织执行,群众通过参与社会组织的形式参与社会管理。三是社会工作与社会协同的功能互补。社会工作本质上具有福利性取向特征,说明具有社会福利功能,是政府社会福利功能的具体执行和传递。社会工作的福利性时刻都在体现着社会管理的功能。四是社会工作与社会管理目标一致。社会工作者广泛分布于社会福利、社会救助、社区服务、就业服务、医疗卫生、慈善事业、司法矫正、妇女及老年服务等领域,而这些内容均是社会管理的主要范围及服务对象。社会工作符合社会管理的公平正义目标要求,通过“助人”实现“自助”的社会目标。对于个人、家庭、群体的困难,社会工作通过提供必要的协作与帮助,实现服务对象自我生活能力的提升和意识的觉醒,并推动其实现自立、自信和自强,使其获得正常的社会生活能力。

社会工作在救助弱者、维护公正、整合社会资源、凝聚社会力量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其首要功能就是服务于社会弱势群体,服务于社会基层群众,通过参与政策制定与执行过程来表达公众意志和利益诉求,协调处理社会资源与利益分配。另外,社会工作通过提供福利性、公益性服务能有效应对突发事件,化解基层社会矛盾,能激发群众参与社会治理的热情。一方面,社会工作通过自身的服务功能较好实现了社会福利服务的均等化。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中,随着产业结构调整和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社会流动与变迁不断深化,部分社会成员由于自身能力的不足而失业或下岗,逐步沦为弱势群体,亟须政府和社会的福利性服务。社会工作的及时帮扶和心理治疗,可以暂时缓解和减少社会不稳定的诱因。另一方面,社会工作能有效解决社会问题和化解社会矛盾,在社会维稳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社会群体性事件不断出现,社会矛盾不断上升和激化,这给社会带来一系列冲突和挑战,对社会治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社会工作如果及时介入其中,就为政府解忧,有效化解诸多社会性冲突难题。再者,社会工作“助人自助”的服务价值理念与社会和谐理念是统一的,社会工作通过帮助有困难、有需要的人,使其在克服眼前困难的同时提升其解决困难的能力。这种高度一致性,使得现代社会协同机制创新必须嵌入社会工作理念与方法,促进社会协同更好地运行。

[1]程述,白庆华.基于协同理论的政府整合决策[J].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5):700-703.

[2]姚艳虹,夏敦.协同创新动因——协同剩余:形成机理与促进策略[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3(20):1-5.

[3]吴笑,魏奇锋,等.协同创新的协同度测度研究[J].软科学,2015(7):45-50.

[4]龚维斌.社会治理是社会管理的升级版[J].理论视野,2014(1):31-34.

[5]俞可平.治理与善治[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4.

[6]王宏波,张振.社会治理是系统的社会工程[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73-78.

[7]郑家昊.政府引导社会管理: 复杂性条件下的社会治理[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2014(2):14-21.

[8]张康之.论主体多元化条件下的社会治理[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4(3):9-12.

[9]戴维·米勒,韦农·波格丹诺.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M].邓正来,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693-694.

[10]何跃,苗英振,弓婧绚.自组织思维刍议[J].系统科学学报,2012(4):27-30.

[11]王思斌.我国社会工作发展的新趋向[J].学习与实践,2017(3):7-8.

Four-dimensionalSynergy:TheFour-dimensionPerspectiveofSocialSynergisticInnovation

GONG Lina
(DepartmentofIdeologicalandPoliticalScience,HenanUniversityofEngineering,Zhengzhou451191,China)

Social synergy is a running system meaning that social forces are involved in assisting the government to manage the society. Moreover, social synergy is a self-organizing process during which society helps government realize the social order collaboratively . Social synergistic governance aims at achieving the flow between internal and external energy of social synergistic system in the non-equilibrium open system and insists upon making the concept, means, and power of social synergy meet continuously the basic requirements of innovative governance. Only adhering to the subject participation, function division, multi-dimensional inspection of social multi-synergy and by means of social work methods, full play can be given to the advantage of governance and social resources can be assembled, and by this way the synergistic mechanism and policy of innovation of governance can be achieved to promote the good operation and collaborative development of social governance so that the objectives of social synergistic governance can be accomplished.

social governance; synergistic innovation; perspective

2016-11-29

弓丽娜(1980- ),女,山东聊城人,河南工程学院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青年思想政治教育。

C912.3

A

1674-3318(2017)04-0021-05

猜你喜欢

协同主体政府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知法犯法的政府副秘书长
技术创新体系的5个主体
三医联动 协同创新
关于遗产保护主体的思考
依靠政府,我们才能有所作为
怀旧风劲吹,80、90后成怀旧消费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