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陈浩所见“曹君芹溪”并非曹雪芹
——陈浩与“曹君芹溪”见面时间三说辨析

2017-03-09胡铁岩

关键词:陈浩落款曹雪芹

胡铁岩

2011年3月30日,上海《文汇报》“笔会”副刊发表了朱新华先生的文章《一则关于曹芹溪的资料》。因为事涉曹雪芹生平,所以朱文发表后在学界激起了较大反响。

朱新华先生在《一则关于曹芹溪的资料》一文中,依据清代张大镛《自怡悦斋书画录》中“李谷斋墨山水陈紫澜字合册”(以下简称“合册”)第八幅陈浩所题李白诗的跋语中出现的“曹君芹溪”字样,认为“曹君芹溪”很可能就是《红楼梦》作者曹雪芹。如果朱新华先生发现的这则资料为真,当然是一件令人高兴的事情。毕竟,关于曹雪芹生平之存世的可靠资料实在太少。然陈浩所见到的“曹君芹溪”与《红楼梦》作者曹雪芹之间,究竟真是同一人还是仅仅为姓氏字号的偶然巧合,还是需要进一步考证的。

“曹君芹溪”出现在“合册”第八幅陈浩所书李白《秋登宣城谢朓北楼》诗的跋语中:

曹君芹溪携来李奉常仿云林画六幅质予,并索便书。秋灯残酒,觉烟云浮动在尺幅间,因随写数行,他时见谷斋,不知以为何如也。生香老人再笔。*出自张大镛著《自怡悦斋书画录》,道光十四年甲午刊本,下不一一标注。

在这条跋语中,除“曹君芹溪”字样外,能够证明“曹君芹溪”身份的有用信息并不多。有学者试图从陈浩和“李奉常”(谷斋)二人与曹雪芹的关系着手证明,可惜终因没有直接证据,其所得结论充其量只能算是一种或然性判断。所以,关于“曹君芹溪”与曹雪芹是否为同一人的讨论重点,后来就逐渐聚焦到陈浩见“曹君芹溪”的时间是否与曹雪芹有交集的可能性上来了。

关于陈浩与“曹君芹溪”见面的时间,陈浩跋语并没有明确的时间落款,只提供了一个模糊的见面时间:“秋灯残酒”。另外,间接的时间证据有两个:一个是“合册”第十一幅钱维城跋语的时间落款“己卯夏午月又二日观并识”,一个是“合册”第二幅陈浩书苏轼文字的时间落款“辛巳秋日”。

根据陈浩的《生香书屋诗文集》和《恩光集》的相关记载,从“己卯夏”(乾隆二十四年)到“辛巳秋日”(乾隆二十六年)这段时间里,陈浩并不在北京,而是一直在河南开封的大梁书院任职。因此,要证明“曹君芹溪”与曹雪芹是否为同一人,就要证明陈浩见“曹君芹溪”的时间和地点与曹雪芹是否存在交集。当然,即便证明陈浩见“曹君芹溪”的时间与曹雪芹有交集的可能,也不能就确定二者为同一人,但至少可以增加二者之间为同一人的可能性。

因为陈浩跋语本身没有明确的时间落款,所以就陈浩与“曹君芹溪”见面的时间范围而言,乾隆二十四、二十五、二十六年的“秋灯残酒”时节都有可能。目前,乾隆二十四、二十五、二十六年这三个可能的时间点均有学者主张。为方便叙述起见,本文将其称为陈浩与“曹君芹溪”见面时间三说。经过对陈浩与“曹君芹溪”见面时间三说的辨析,笔者认为,陈浩与“曹君芹溪”见面时间三说均缺乏成立的证据支撑,陈浩所见“曹君芹溪”与《红楼梦》作者曹雪芹并非同一人。

一、乾隆二十四年秋天说

陈浩与“曹君芹溪”见面时间在乾隆二十四年秋天的主张是沈治钧先生提出的。他依据“合册”第十一幅钱维城跋语的时间落款为“己卯夏午月又二日观并识”,认为陈浩与“曹君芹溪”在乾隆二十四年秋天见面的可能性较大:“可知该册画页上的题跋当均作于乾隆二十四年(1759)己卯前后,那时候曹雪芹尚健在。”[1]这一主张存在两点不足:

第一,“合册”共有作品十一幅。其中单数一、三、五、七、九等五幅为画,均为李世倬所画;双数二、四、六、八、十幅为书法,二至八幅等四幅为陈浩所写,第十幅为陈浩之子陈本敬所写。第十一幅(即最后一幅)为钱维城跋语:

谷斋画道甲于天下,为吾士林推重,此册尤见风雅,虽有精于六法者,皆当退避一席。己卯夏午月又二日观并识。——钱维城。

过去都认为钱维城跋语就是“合册”的跋语,然根据钱维城跋语提供的信息,钱维城的这个跋语并非为“合册”所题写。如果钱维城跋语是“合册”的跋语,那么就会出现重大时间冲突:根据时间落款“己卯夏午月又二日观并识”,“合册”应该在“己卯夏午月又二日”之前就已经成册了,但“合册”中陈浩的四幅书法是“合册”的主体之一,第二幅陈浩跋语的落款时间却是“辛巳秋日”(乾隆二十六年),比钱维城的跋语晚了两年多时间,这就使得钱维城失去了“观并识”的对象。这一严重抵牾可证钱维城所看到的李谷斋画册并非“合册”,钱维城跋语也不是为“合册”写的跋语。

跋语在前,画册在后,说明两点:一是说明跋语不是“合册”的跋语,二是说明“合册”不是陈浩编辑,而是后人编辑。清代书画之合册,成册情况比前代复杂得多,有作者自己编辑成册的,后人出于营利目的将本不相关人的书画加以组合而成的也不少。将“合册”中钱维城跋语与陈浩跋语相比较,除了时间上存在矛盾外,内容和数量也是不相符合的。陈浩跋语说画是“李奉常仿云林画”,而钱维城跋语的评价是“谷斋画道甲于天下,为吾士林推重,此册尤见风雅,虽有精于六法者,皆当退避一席”,显然不是对“仿云林画”水平的评价;陈浩跋语说“仿云林画”是六幅,而“合册”中只有五幅。故,以钱维城跋语的落款时间来证明陈浩与“曹君芹溪”的见面时间是乾隆二十四年秋天,不具证明力。

第二,钱维城跋语时间落款署“己卯夏午月”,而与陈浩与“曹君芹溪”见面时间是在“秋灯残酒”。黄一农先生发现了二者之间的矛盾。黄一农先生在《二重奏:红学与清史的对话》中举证指出了这一问题:“二十四年闰六月,(钱维城)以工部右侍郎奉派江西乡试正考官。”[2]479其依据是《清代职官年表》“乡试考官年表”中的记载:钱维城,乾隆二十四年闰六辛卯。[3]4-2925尽管《清代职官年表》“乡试考官年表”中所载的“乾隆二十四年闰六”既可以解释为任命时间,也可以理解为到任时间,但不管是哪一种可能,乾隆二十四年秋天,钱维城不在北京或开封却是可以确定的。如果“乾隆二十四年闰六”是指任命时间,那么因乡试时间在八月初,所以钱维城在“乾隆二十四年闰六”接受任命后,一定是马上就离京赴任去了,根据当时的《清代缙绅录集成》,北京到江西的官员“赴任凭限”规定是六十天;[4]467如果“乾隆二十四年闰六”是指到任时间,则钱维城至少在乾隆二十四年五月就已经离京赴任去了。也就是说,即便不考虑前述钱维城跋语所署的时间落款“己卯夏午月”(乾隆二十四年)与陈浩题字时间落款“辛巳秋日”(乾隆二十六年)的矛盾,只“己卯夏午月”与“秋灯残酒”的矛盾这一条,就足以否定钱维城跋语时间落款“己卯夏午月”对陈浩与“曹君芹溪”见面时间在乾隆二十四年秋天的证明力了。

二、乾隆二十六年秋天说

关于乾隆二十六年秋天陈浩与“曹君芹溪”见面的可能,朱新华先生首倡:第二幅款识中的“辛巳秋日”是陈浩作书的时间,也应该就是曹芹溪过访的时间。然其文中并未举出具体证据,具体举证的是黄一农先生。

陈浩乾隆二十六年有诗《辛巳十月自汴城入都,诸生远送至时和驿。是日雨雪载途,晚至新店却寄》:

暂别送何远,停车天正寒。泥途归路滑,风雪缊袍单。

莫以三冬足,而忘一篑难。灯窗如有作,频寄老夫看。[5]552

按常规,农历十月已经入冬,不能称之为秋天,但黄一农先生发现乾隆二十六年立冬日并不是在九月而是在十月十一日,遂认为陈浩在十月初从开封出发,有可能在十月十日到京,并给“曹君芹溪”题字。黄一农先生说:“或因陈浩抵京时仍在立冬(当年为十月十一日)之前,遂称秋日”,“乾隆二十六年秋,李世倬听说离京四载的陈浩刚风尘仆仆地自开封抵京,且将与其一同参加十一月的皇太后七十寿辰……”[2]481但黄一农先生的这一说法忽略了陈浩从开封回北京路途所需要的时间。即便假定是陈浩在十月初一从开封出发,无论如何也无法在十月初十赶到北京,并在十月初十晚上为“曹君芹溪”题字。故刘广定先生在《陈浩周于礼未与曹雪芹交游之证》中对其提出严重质疑:“拙见以为陈浩不可能在立冬前已抵北京,且为李世倬的画题字。”[6]130

刘广定先生的质疑是有力的。查《清代缙绅录集成》,从北京到开封的驿路共1 600里,分为两段,从北京到“直隶道上金台驿”为330里,从金台驿到开封1 270里,有十九个驿站;官员“赴任凭限”从北京到开封是30天。[4]435据清人魏象枢《寒松堂全集》载,当时官定驿路里程为每日六十里(平均):

凭限日期,查照官制,每日以六十里为定,恐有规避,仍立法绳之。今处分之法,部臣已从宽矣。[7]卷二

不管是按照“赴任凭限”,还是按照驿站数量、按照平均里程,无论哪一个标准,即便是十月初一从开封出发,路途中一天也不休息,陈浩也是不可能在十月初十到达北京的。陈浩当时已年逾七十高龄,更何况陈浩诗中明确写到“雨雪载途”。

需要说明的是,陈浩此次回京并无急事,是专门参加十一月二十五日皇太后万寿庆典的。即便需要提早走,也无须在十月初一便从开封出发,路上一个月足矣。因此,如果陈浩确实是在乾隆二十六年秋天与“曹君芹溪”见面的,那么见面时间只能是在陈浩离开开封之前而不可能是在回到北京之后。

刘广定先生的质疑得到了与黄一农先生持相同主张的樊志斌先生的认同。樊志斌先生在《论〈种芹人曹霑画册〉的真伪及研究中存在的几个问题》中说:“应该说,刘广定先生这一证据是极其有力的否定性‘硬证据’。”[8]18

三、乾隆二十五年秋天说

至此,陈浩与“曹君芹溪”见面的时间问题应该已经清楚了。既然乾隆二十四年秋天和二十六年秋天这两个时间点陈浩都不可能在北京见到“曹君芹溪”,那么,陈浩跋语所提到的“曹君芹溪”就不具备与身在北京的曹雪芹发生交集的条件。然樊志斌先生在肯定刘广定先生看法的同时,又在同一篇文章中提出第三说:陈浩可能是在乾隆二十五年秋天回到北京时与“曹君芹溪”见面的。樊志斌先生提出的这一可能,虽然不像乾隆二十四年和乾隆二十六年那样有“合册”中时间落款做支撑,但其介于乾隆二十四年和二十六年中间,且根据陈浩《生香书屋诗文集》载,乾隆二十五年秋天陈浩确实回过一次北京,因此樊志斌先生提出的第三说也是需要加以辨析的。

樊志斌先生文中提出的理由有三:

第一,“也就是说,乾隆二十五年夏秋之季,陈浩因家事从开封返回京师,至次年正月方返回开封”。

第二,“曹芹溪以李世倬画作请陈浩为乾隆二十六年(辛巳)秋日某特殊时间事件题词,此时,陈浩题词落‘辛巳秋日’是完全可以的”。

第三,“乾隆二十五年秋,陈浩在京师,此时,有为曹芹溪题词的时间。”[8]18

然这三个理由亦经不起推敲。

第一,陈浩并非在乾隆二十六年初才离京回到开封的。陈浩《庚辰六月十八日自汴城入都渡河后回寄书院诸子》的下一首诗《重九至保阳寄家书作》就是陈浩在回开封途中写的诗:

离家三日即重阳,回想东篱菊正香。应有良朋同夜饮,相怜老我客他乡。

劳薪分作车轮转,倦枕偏知漏箭长。欲寄音书还自遣,莫教旅髩点新霜。[5]550

诗中说得很清楚:“离家三日即重阳”。另,陈浩《李生琢璞哀辞》亦载:

(李生)归未数月而没,乾隆二十五年八月也。……余时适以家事北归,及来而生殁已逾月。[5]276-496

“李生”是大梁书院的学生,卒于“乾隆二十五年八月”,陈浩九月初六离京回开封。“及来而生殁已逾月”,证明陈浩当年九月就已经回到开封。

第二,陈浩在重阳节前三天已经离京,而敦敏有诗记在曹雪芹是重阳节以后才回到北京的。敦敏《芹圃曹君霑别来已一载余矣,偶过明君(琳)养石轩,隔院闻高谈声,疑是曹君,急就相访,惊喜意外,因呼酒话旧事,感成长句》:

可知野鹤在鸡群,隔院惊呼意倍殷。雅识我惭褚太傅,高谈君是孟参军。

秦淮旧梦人犹在,燕市悲歌酒易醺。忽漫相逢频把袂,年来聚散感浮云。[9]37

这首诗的写作时间,有说是这年年底的,有说是秋天的,但有一点却是可以确定的,那就是这首诗是写于重九(重阳节)之后。周汝昌先生将其定为乾隆二十六年“重阳后”。[10] 615崔川荣先生亦认为该诗“约作于庚辰年九月九日稍后几天”[11]218,其依据均是敦敏《芹圃曹君霑别来已一载余矣……》一诗的前一首诗《敬亭招饮松轩》:

谢客兼旬总闭门,今朝喜得醉松轩。对秋我负重阳酒,扫榻君开三径樽。[9]37

这首诗记载了重九这天敦敏在敦诚家吃酒的情景。如果这时曹雪芹已经回到北京,敦敏应该在敦诚家吃酒时就得知了。

第三,樊志斌说“曹芹溪以李世倬画作请陈浩为乾隆二十六年(辛巳)秋日某特殊时间事件题词”,是忽略了“合册”第二幅陈浩落款“辛巳秋日”这幅题字的内容:

柳十九仲矩自共城来,持太官米作饭食我,且言百泉之奇胜,劝我卜邻,此心飘然已在太行之麓矣。

陈浩这幅题字的内容出自《东坡志林》卷二“卜居篇”,记的是一个来自共城(今河南辉县)名叫柳仲矩的人劝苏轼到共城“卜邻”而居的事(“合册”第四幅陈浩题字的内容也出于《东坡志林》)。就这幅题字的内容和落款用语看,这幅字应是陈浩在河南开封大梁书院闲暇读《东坡志林》时有感而发的自娱之作,不可能是为他人所题,更难与一年后(乾隆二十六年十一月二十五日)的皇太后“七十万寿”庆典扯上关系。

第四,陈浩还有一部诗集《恩光集》,集中有一首《乾隆二十六年十月自汴城赴阙恭祝皇太后七十万寿启程恭纪》,记的就是乾隆二十六年回京参加“恭祝皇太后七十万寿”庆典:

瑞气弥寰宇,欢心洽海滨。我皇隆孝养,圣母庆元辰。

律应黄钟暖,筵开紫禁春。慈云辉万叶,爱日焕重轮。

敬效南山颂,遥趋北阙陈。赐鱼时在佩,珥笔谨随身。

寿镜天边路,熙台世上人。去家今四载,兼得会交亲。[12]309

其最后一句“去家今四载,兼得会交亲”,意思是说:离家已经四载,这次回京要去会亲朋好友。也就是说,乾隆二十五年那唯一的一次回京,因为在京时间太短,陈浩并没有“会交亲”。

以上对陈浩见“曹君芹溪”时间之三说逐一进行了简要辨析。证据显示:陈浩与“曹君芹溪”见面的三个可能时间点,都没有与《红楼梦》作者曹雪芹发生交集。因此,陈浩所见之“曹君芹溪”,只是姓氏字号与脂砚斋批语中的曹芹溪“撞车”而已,与身居北京的曹雪芹无关。

[1] 沈治钧.读陈浩《生香书屋诗集》书后[J].红楼梦学刊,2011(5):1-12.

[2] 黄一农.二重奏:红学与清史的对话[M]. 北京:中华书局,2015.

[3] 钱实甫.清代职官年表[M].北京:中华书局,1980.

[4] 清华大学图书馆,科技史暨古文献研究所.清代缙绅录集成[M].郑州:大象出版社,2008.

[5] 清代诗文集汇编:276[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

[6] 刘广定.陈浩.周于礼未与曹雪芹交游之证[EB/OL].[2017-1-25].http:∥www.myhuayu.com/mags/Magshow/435.

[7] 魏象枢. 寒松堂全集[M].北京:中华书局,1996.

[8] 樊志斌.论《种芹人曹霑画册》的真伪及研究中存在的几个问题[J].曹雪芹研究,2016(4):18-32.

[9] 敦敏,敦诚.懋斋诗钞四松堂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

[10] 周汝昌.红楼梦新证[M].北京:中华书局,2016.

[11] 崔川荣.曹雪芹最后十年考[M].2版.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9.

[12] 陈浩.古籍珍本丛刊:恩光集[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12.

猜你喜欢

陈浩落款曹雪芹
Molecular mechanism study of Astragalus adsurgens Pall synergistically induced by plasma and plasma-activated water
你好,姐姐
落款
曹雪芹南游金陵说再考辨
墨韵书香
陈浩悼亡诗浅析附《楚帆集》校语
敦诚的西园与曹雪芹
中国画落款与钤印研究
古玩落款有讲究
“这个地方难站”——曹雪芹对聚散离合的叙事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