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类城镇化向城镇化的过渡:“微型经济体”作用研究

2017-03-09郭高峰

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7年2期
关键词:经济体城镇化城乡

郭高峰

(成都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川 成都 610000)

类城镇化向城镇化的过渡:“微型经济体”作用研究

郭高峰

(成都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川 成都 610000)

目前,我国城镇化的发展陷入了以“城市发展为主,农村发展为辅”的怪圈。推进城乡互动,实现经济和文化的融合,逐步实现类城镇化到城镇化的过渡才是城镇化的本质,也是最合理的城镇化发展之路。而农业生产与工业生产的不同导致农村与城市发展的不平衡。其根源在于农村缺乏统一的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所以,构建“微型经济体”是实现农村产业化、农业现代化、农民职业化的重要平台,也是实现城乡经济协调发展、城乡互动、文化融合的重要平台,是我国传统城镇化发展的重要补充。

类城镇化;微型经济体;城乡互动

一、城镇化发展的历史和现状

(一)传统城镇化的概念和类城镇化的基本内涵

传统意义上的城镇化是指人口向城镇集中的过程。这个过程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城镇数目的增多,另一方面是城市人口规模不断扩大。城镇化进程中,第一产业比重逐渐下降,第二、第三产业比重逐步上升,同时伴随着人口从农村向城市流动这一结构性变动。

类城镇化发展是指将地理条件相对复杂的偏远山区发展成为具有与城市同等均衡生存居住条件和公平发展条件的新型城镇体,新型城镇体再逐步扩大、融合、凝聚成一个有机的城乡共同体,体现了社会主义和谐发展基本特征的一种新型城镇化发展之路。

(二)城镇化发展的历史和现状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城镇化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取得了较大的成就。从总体上看,我国城镇化进程呈现出不断加快发展的基本态势,当然也有过不少和不小的挫折。改革开放以来到世纪末的加速发展阶段城镇化发展迅速。这一时期我国城镇化进程明显加快,首先是因为明确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工作重心的转变,其次是将我国工业化战略由重化工业化转变为符合我国经济发展阶段的以轻纺工业为重点的工业化战略,再次是大力实施了城市中心带动区域发展战略以及向沿海倾斜的区域发展战略。沿海大城市成为城市建设的重点,同时沿海地区还涌现出众多的中小市和小城镇,典型代表有石狮、东莞、昆山等。21世纪以来,我国加速城镇化发展的进程,年城镇化率达46.5%,2000年到2009年城镇化年均增加1.15个百分点,速度进一步加快。城镇建设重点是区位条件较好的建制镇,大城市附近的新城区,如天津滨海新区、郑东新区、沈北新区等,城镇规模扩大,城镇之间交往密度增加,分工协作的城镇群逐步形成。[1]

城镇化的发展逐步成为我国改革的重要载体和平台,一系列的改革措施都围绕城镇化而展开。但随之而来的是农村“三留”问题日益严重,农村生产力和人文生态平衡遭到破坏,多数务工人员徘徊于城市与农村之间。每年春节来临之际,北京整个城市变为一座空城,交通拥堵现象瞬间消失,可见外来人口并未真正融入城市,这类现象不在少数,是整个城市的常态。所以传统城镇化的发展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其改革战略有很大的转型空间。本人认为,类城镇化向城镇化的过度可以弥补传统城镇化的不足。

二、传统城镇化发展引发的社会问题

随着近几年城乡一体化发展迅速,中国城镇化建设取得了卓越的成效,一部分超大镇和县域单位改为市,是我国的城市数量增长较快总体形势符合城镇化最初的构想和城市发展规律。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暴露出了很多弊端。中国城镇化发展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三点:一是城市化进程人口与数量增长幅度不匹配;二是城市化水平东西部区域差距明显;三是城市化未对城镇周边的农村经济和农民生活水平有显著的推动作用。[2]有的学者认为,中国城镇化发展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六点:一是工业不集中,经济单元没有凝聚力;二是农业经济逐渐衰退,农业生产处于严重下行趋势;三是农村人口结构幅度走向极端,留守儿童和留守老人成为农业生产的主力军;四是小城镇发展混乱,没有形成构建大城市的远景格局;五是生态逐步恶化,水土流失严重;六是农村生活方式病态化,农村成为年轻人逃离的集中区域,农民的主体意识正在削弱[3]。还有学者认为,中国城镇化发展主要存在两方面的问题,就政府发动型城市化而言,主要问题在于相互封闭的城乡关系,并由此形成了二元化的经济社会结构和“城市偏向”;就农村推动型城市化而言,主要问题在于自发性和盲目性,因而不可避免地会引发出一些弊端[4]。主要有以下社会问题:

(一)农村劳动力短缺和农业的衰退

传统城镇化的不断推进,导致城市对劳动力的需求直线上升。城市郊区房地产势头发展迅猛,高楼雨后春笋一样拔地而起,所带来的必然是城市规模的扩大和房地产企业的高额利润以及GDP增长的火箭式速度。但正如马克思所言,事物的发展是伴随着矛盾的发展,由此形成了农村青少年辍学,背井离乡向城市涌动,导致农村劳动力主要以孤寡老人和留守妇女儿童为主,严重破坏了农村的劳动力结构。尤其是西部偏远山区和晋西北地区,生产工具相对落后,人力、蓄力等为主要的劳动工具。劳动力的短缺直接导致农业的衰退。

2006年11月1日起农业税的取消,终结了我国历史上存在了2000多年的“皇粮国税”,给亿万农民带来了看的见得物质利益,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劳动热情,是我国农业史上一次深刻的生产力解放运动。农业改革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不可忽略的是,如今农民的劳动热情已大幅减退。据统计2005年我国财政支农资金为2975亿,即便是在如此高度重视农业生产的政策扶持下,农村耕地面积仍在大幅减少。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已经不是农村收入的主要来源,取而代之的是外出农民工的收入占据了农村家庭收入的很大比重。正如一位农村妇女亲口所述,丈夫和儿子都外出打工是被逼无奈,只靠农业劳动的微薄收入已无法维持家庭的日常支出,如此一来,妇女儿童,甚至孤寡老人也就变成了农村的实际劳动者。

(二)农村教育事业面临的窘境

我国教育改革进展十分迅速,但农村的教育事业却处在风雨飘摇之中。以本人亲身经历为例,1996年到2001年本人在农村就读小学,当时全校有六个年级,100多名学生和6名教师。老师也都尽心尽力,教学质量非常不错,学生们无论生活还是学习都非常便利。后来随着农村学生人数逐年上升,与之相反的却是农村教学设施,教师数量逐年减少。现在只留有一年级和二年级共六个学生和一个教师。其余高年级学生都被迁往县城就读。小学阶段,身心都还年幼的孩子们就要离开自己熟悉的农村挤入了人满为患的县城小学。这样一来必然需要父母一方(通常是母亲)随孩子迁往县城,导致农村婚姻生活陷入长时间的夫妻分居状态,由此引发了一系列的家庭矛盾。再者,农村孩子虽然进入城市,但短时间内仍然脱离不了农村的生活习惯,引发水土不服,城乡歧视现象时有发生,所谓的教学质量的提升也只是凭空想象而已,并没有产生实际的效果。他们经常往返于城乡两地之间,其高昂的生活成本和交通成本给他们带来了严重的负担,使他们成为城市中的另类求学者。

在如今应试教育占据主导地位的教育体制下,学生的户籍和生源地仍然是升学的关键。优秀生源和优秀师资向城市名校集聚,导致周边地区普通学校承受了巨大的生存压力。较为熟知的河北衡水中学、安徽六安的部分中学等一些考试加工厂占据了当地升学的大部分优秀生源。在录取人数不变的前提下,农村其他学校必然是升学率极低。城镇化所倡导的农村孩子入城教育选择优秀学校,本质上不是教育质量的提高,而是优秀学生的转移和集聚。家长们也处于茫然彷徨之中,他们希望能给孩子们提供一个优秀的读书环境,把所有精力都投入到了孩子的学习成长当中,希望将来能脱贫,脱离农村,走进繁华的大都市。伴随着而来的就是家长们都在不断择校。小升初,初升高等不断追求名校,甚至动用一切特殊关系和财富,不惜一切代价进名校,这不仅助涨了学校教育的两极分化,使家长,学生遭受身心的剧烈折磨,使农村孩子因考试失利选择自杀的时有发生。不仅无益于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更使农村教育事业处于危险甚至面临淘汰的窘境。

(三)传统城镇化所带来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上文所述,传统城镇化的发展导致农村劳动力紧缺,农业生产力下降,农村教育遭受严重打击。种种问题都反应了农村发展面临严重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农民的生存问题。具体而言是指农村居住环境恶劣,生活条件较低,许多民房历史久远,再者农民工进城导致大量房屋空置。留守老人生活无法自理,甚至出现了老人去世多时竟无人发现的荒唐现象。以我居住的农村为例,老村庄建筑物多为六十年代的老房子,材料俱已老化而无人关注,一旦遭遇自然灾害便会遭受重大损失。另外,偏远山区农村地质灾害频发,暴雨季引发的泥石流和山洪导致农村大面积受灾。

2.农村婚恋问题。农村婚恋问题也成为阻碍农村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问题,重男轻女思想在大部分农村还普遍存在,这与农村离不开劳动力关系很大。长此以往男多女少是不可避免的,因此青年男性的婚姻问题也变得越来越严重。而农村女性也涌入城市,深受城市婚姻观的影响,长期存在于农村的婚姻规则受到冲击,婚姻成本逐年攀升。天价酒席、高价彩礼、高档住宅、豪车成为结婚的必要条件。这种思想已由城市渗透进农村。各种原因导致农村遭遇严重的婚姻危机,制约了农村的和谐发展。

三、解决传统城镇化所带来农村问题的建议

(一)建立资本在城乡之间的合理流动机制

正如马克思资本城市化理论所认为的那样,城市的本质是社会制度下的人造环境。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城市人造环境的生产和创建过程是在资本控制的作用下的结果。哪里有资本哪里就会有劳动力,农村的劳动力就必然会向城市转移,在城市发挥出了劳动力的增值作用,这正是导致农民工进城和农村劳动力紧缺的直接动因。解决此问题的关键必然是赋予农村更多的资本,使农村与城市一样可以吸引到大量的闲置劳动力,为新农村建设服务。我认为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化协同发展,逐渐融合是解决农村劳动力紧缺和缩小城乡差距的必由之路。农村同样拥有经济发展的巨大潜能。基础设施建设,经济作物的种植,乡村旅游业等发展需要大量的资本和人力资源投入。资本在农村具有广阔的运作空间。我认为农村贫穷落后的主要原因是传统农业观念的制约,农民只知生产,不懂经营,创造了很多的价值却无法换回财富。“越勤劳,越贫穷”成为了农村的奇怪现象。而导致贫富差距扩大的根本原因是劳动力的增殖率远远低于资本的增殖率。所谓增值率就是创造财富的产出与投入比。所以赋予农民更多的财产权利和吸引更多资本向农村涌入,是突破农村缺少资本和劳动力而导致经济落后的重要举措。如此一来,新农村建设必定会呈现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与城镇化的发展不谋而合。我认为最终农村的建设与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必然会衔接融合,共同推进城镇化的进程。这样的发展也是符合社会主义发展规律,避免了农村被动城镇化所带来的各种问题。

(二)提倡适应新时代的教育理念,构建适应新农村建设的教育体制

我国农村基础教育的薄弱,随着城镇化的发展而变得更加脆弱。农村教育已经沦为城市国民教育的附属品。最典型的特点就是“学生跟着学校跑,家长跟着孩子走”。城市学校容量急剧扩大,农村学生数量急剧减少更加不利于农村的繁荣和稳定。农村教育必须重新审视,规划农村教育的新方式,加大农村教育的投入力度,从基础建设,教师招聘等方面入手。从城市学校分散一批优质教师回农村任教,前提条件首先是城市教育的重新洗牌,取消城市学校的行政级别和等级评定。将所谓的以政策和选拔优秀学生为主导的优秀学校变革为以真正培养优秀人才和挖掘学生潜能的新时代先进学校。除此之外,教育与户籍挂钩的地域不平等制度应尽快取消,让全国所有高校不再是地方教育的学校而是面向全国公平选拔人才的学校,按招生人数,地域学生比例平均分配录取名额。相信教育重新洗牌政策能发挥出超乎寻常的作用。将农村教育发展与城市教育同步发展,这样才能消除家长和学生的疯狂择校所带来的弊端,整个教育才能重回起跑线。

(三)合理规划新农村建设的新思路—培育一批推动农村快速发展的“微型经济体”

我国城镇化的发展应是产业、人口、土地、社会、农村五位一体的城镇化。而其中产业是城镇化的支柱,我国目前所面临的主要矛盾依然是落后的社会生产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的需要,这是我国主要矛盾的普遍性。而矛盾的特殊性体现在农村地区生产力严重落后于城市,农民拥有巨大的解放生产力潜能但缺乏统一合理的生产关系相搭配。显然农村地区拥有很大的投资空间,解决当前农村生产力低下的根本途径是革新新农村建设的总体思路和培育一批先进的具有现代化经营和管理模式的“微型经济体。”这是解决农村问题和城镇化所引发的社会发展弊端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具体有以下几点建议:

1.建立农村生产、生活、生态为一体的“微型经济体”

将一个地域范围内的农村统一规划为一个经济体,这个经济体依托于一块完整的土地,承载有农业生产区、服务提供区、生活住宅区等与之配套的一系列必备设施。这样一个经济体既塑造了农民的主人翁意识,又发挥了农民的工作热情,解放了农村的生产力,同时也解决了农村多数人的就业问题,削弱了大范围农民工进城带来的大城市病,缩小了城乡劳动力不平衡的差距。

2.“微型经济体”的内涵和发展模式

“微型经济体”需要政府合理规划,将分散的小部落农村和乡镇群组建规划为一个范围内的经济体。既利于管理又便于发展,这样的经济体群围绕在一个核心城市的周围,离不开核心城市的带动,同样也促进核心城市的发展。以此类推,逐步形成众多“微型经济体”包围核心城市,核心城市包围大都市这样类似于宇宙星系中天体的格局。

在此规划下,将原有的农民土地和其他财产依法赋予农民,让农民拥有足够的资本来参与微型经济体的运行,激活了沉睡于农村的大量闲置资本,共同构建“微型经济体”,让农村资本发挥出和城市资本同样的增值能力,此时的农民已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农民,已经演变为自由经营的职业农民。长期发展下去,农民、农村所拥有的财富和城市相比差距逐渐缩小,直至趋于平衡,这正是实现城镇化的重要契机,也是城镇化的本质。需要注意的是这样一个新的经济体需要深入的调查和合理的规划,以及后续科学的经营和管理。最为关键的是保证农村资本和其他资本享有同等的法律地位,依法保证“微型经济体”的各投资人享有的正当权益。

例如,澳门特别行政区在2009年12月20日回归祖国后,经济发生了沧海桑田的变化,澳门从回归前寂静清冷的小城,逐渐成为繁华热闹的国际化都市,被西方媒体称为“梦幻之城”。澳门仅约30平方公里,人口50余万,是典型的微型经济体。但小舞台上演大剧目。今日的澳门实现了经济跳跃式发展,成为世界上经济增长最快的地区之一,并被国际权威机构评为世界微型经济体中贸易和投资政策最自由开放的地区。[5]

3.“微型经济体”在我国改革发展中的成功经验

人民网报道,2010年广西省容县十里村桑蚕种养合作社年产出4万公斤蚕茧,产值110多万元。类似这样的“微型经济体”正在容县大地迅猛发展,成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新路子”。截至目前,容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到123户,出资总额达19021万元。[6]

近年来,容县工商局充分发挥职能作用,积极贯彻落实《农民专业合作社法》,推行“事前指导、事中服务、事后扶持”的“一条龙”服务,提出免注册费、培训费、上门服务“两免一送”优惠政策,大大激发农民创业致富的热情。仅2010年,容县新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53家,注册资金达3886万元,农民专业合作社成为带领农民致富的“火车头”。该县还大力实施“品牌强社”工程,鼓励和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注册商标,争创广西著名商标和中国驰名商标,打造“金字招牌”。容县涉农商标总量超600个,其中广西著名商标总数达9个,中国驰名商标1个,涌现出中国沙田柚、红香菇、霞烟鸡等响当当的牌子,“一乡一品一村一业”已初成规模。[6]

(四)将长期存在的城乡文化差异的对立矛盾转变为城乡融合互动的同一矛盾

文化在城镇化中迷路,不少地方的城镇化文化缺乏文化自觉,城市特色模糊,没有文化支撑和文化底蕴的城镇化,使城镇人文精神缺失,城镇文化缺乏内涵,成为阻碍城乡互动以及实现城镇化和谐发展的障碍。所以城镇化的发展除了消除城乡居民的生活习惯和思维文化差异之间的对立之外更重要的是塑造统一的城乡文化观念,开展凝聚城乡团结力的新型文化体。[7]

我认为生活习惯的差异主要来源于生活条件和居住环境的差异,随着“微型经济体”的成立,农村生活条件将大幅度改善,甚至接近于城市的生活环境。此外,城市劳动力与农村劳动力的相互转移会让生活习惯差异逐渐消失。

将农民勤劳、勇敢、朴实的优良品格和城市市民的知识、技术、涵养融合起来,扩大了城乡文化的沟通与交流,长期存在的城乡思想、观念、生活习惯等差异必然会被统一的文化潮流所引领。所以“微型经济体”承载着农村发展的新希望,也是实现城镇化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平台。

四、结论

综上所述,城镇化的目的是为城乡居民提供平等、均衡的生产、生活和发展条件,使城乡经济和文化发展同步、有序、合理地推进,最后实现城乡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通过我国传统城镇化的发展历史和现状研究,深刻揭示了城镇化发展的长期性、复杂性和科学性。本人认为,城镇化发展的突出问题是城乡投资资本的巨大落差,导致城乡人口、劳动力、贫富差距以及文化价值观念产生了很大的差异,是导致城乡无法融合和阻止城镇化顺利进行的主要障碍。

微型经济体的规划和构建将使资本在城乡之间合理流动,资本将流向需要的地方,伴随着的一定是劳动力和资源的合理流动。微型经济体的发展必将带来农村经济的深层次变革,引起农业史上的巨大革命,突破了户籍限制的农民必定是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主力军和中坚力量。微型经济体的大发展是实现类城镇化的基础,同时也是实现类城镇化向城镇化过渡的必由之路。

[1] 侯捷.中国城乡发展报告[M].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1997.

[2] 王茂林.新中国城市经济50年[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0:39-43.

[3] 辜胜阻,刘传江.人口流动与农村城镇化战略管理[M].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328-334,113.

[4] 蔡考箴.城市经济学[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8:94-105.

[5] 曾忠禄,张冬梅.产业多元化:微型经济体国际比较[J].经济地理,2012(9).

[6] 刘君.广西容县 “微型经济体”助农增收[EB/OL].(2011-03-09).http://www.hzslm.org.cn/bencancly.php?fid=53id=10699.

[7] 平欣光.对推进中国特色城镇化的思考[J].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2010(3).

责任编辑:何玉付

Transition from Class Urbanization to Urbanization: Function Research on the Micro Economy

GUO Gaofeng

At present, China’s urbanization development has got into a vicious circle of “city-based development, rural development as complementary”. The nature of urbanization and the most reasonable way of urbanization development is to promote urban-rural interaction, to realize integration of economy and culture, and to gradually achieve the transition from class urbanization to urbanization. The difference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and industrial production leads to the imbalance of rural and urban development, and the root is the lack of unified production system and management system in rural area. Therefore,building “a micro-economy” is an important platform to realize rural industrialization, agriculture modernization, and farmers professionalism, and to achieve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urban and rural economy, urban-rural interaction and cultural integration, and is an important complement of our traditional urbanization development.

class urbanization; micro-economy; urban-rural interaction

2017-01-15

郭高峰(1990—),男,山西岚县人,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2015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

F30

A

1671-8275(2017)02-0119-05

猜你喜欢

经济体城镇化城乡
中国石材业的多个第一正在被其它新兴经济体国家所替代
主要发达经济体的政策应对空间有多大
城乡涌动创业潮
家乡的城镇化
城乡一体化要两个下乡
缩小急救城乡差距应入“法”
城乡一体化走出的新路
坚持“三为主” 推进城镇化
加快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
对构建新型城镇化的观察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