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尊重民国机制 铸造民国风范
——评《民国文人的魏晋情结》

2017-03-09罗会菊

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7年2期
关键词:著者魏晋情结

罗会菊

(淮北师范大学 文学院,安徽 淮北 235000)

尊重民国机制 铸造民国风范
——评《民国文人的魏晋情结》

罗会菊

(淮北师范大学 文学院,安徽 淮北 235000)

民国文人的魏晋情结历来是学术界关注的热点,贺根民教授的《民国文人的魏晋情结》一书则是研究这方面的重要成果。为了更好地研究民国文人创作中渗透的魏晋情结,文章立足这部著作“尊重民国机制、铸造民国风范”的精核,分别从该著的文化生态视野、阐述路径、学科研究趋向三方面具体分析这部著作的鲜明特点。

文化生态视野;阐述路径;学科研究趋向

近年来,民国文人的学术思想愈发受到学界的密切关注,乃至形成一股“民国学术热”的潮流,民国文人的性情本色和学术实绩成为一代学术的界碑,形形色色的“民国范儿”在诸种文艺作品与文艺批评中粉墨登场亮相,说不尽、道不完的民国学术及其文化风尚不单是后人取资的知识资源,亦为不可多得的精神资源。惹人注目的是,民国文人的自由人格、生命体验及其学术追求有着鲜明的“魏晋风尚”,民国文人普遍存有“魏晋情结”的精神维度。这是值得学界格外重视的学术现象。新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了贺根民教授的《民国文人的魏晋情结》就是这方面的力作。新著《民国文人的魏晋情结》为贺根民教授教育部规划项目的结题成果,它立足于魏晋与民国的双重历史文化语境,穿越时空隧道来彰显异代文人的精神和鸣效应,从民国文人的文化立场、精神结构、人格追求、著书立说等维度梳理了民国文人的魏晋情结。在学界同类研究的著述中,该著作具有鲜明的学术特色。

一、鲜明的文化生态视野

文化生态是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综合,它彰显历代文人的文化场域。[1]文化生态视野为当下的文本解读和破译文人的精神世界提供了一种新的实践范式,不同于以往著作对民国文化的单向政治解读,该著作侧重以文化生态学的学术视角来挖掘民国文人思想精神结构中的魏晋情结,即力图按照民国文化机制来重返历史语境,尊重民国机制,在考察民国文人的文化心态和精神结构的嬗变中描绘一代文人的心理镜像。[2]多角度、全方位地还原和凸显民国文人的魏晋情结,进行文化生态视野的科学分析和客观阐释,是该著一以贯之的学术追求。为此,著者从“魏晋情结的文化立场展示”“魏晋情结的精神结构凸显”“民国文人的宗陶情结”和“魏晋情结的动态呈现”等方面设立考究的学案场域,并由此展开对民国文人魏晋情结的条分缕析,这种学术分析既注意到大家风范的代表性,又不失民国文化症候的普适性。[3]正如著者所说,“在中国文学现代化的进程中,魏晋六朝文学是民国文人不断点击的话题,追步魏晋艺术精神和心仪人格独立成为民国文人感受和建构旧学新知谱系的重要向度。民主和科学的骀荡春风吹拂,引来价值重估思潮。因缘际会,魏晋六朝的艺术之花在民国的文化天空大面积绽放,包括魏晋六朝在内的传统文化成为民国文人坚守民族文化立场、彰显独立精神的重要凭借。”[4]232魏晋士人与民国文人情结的上下勾连,形成了中国文学古今演变的脉络,加重了传统文化异代嗣响的力度。

学术研究期待学术研究视野的更新,1985年,黄子平、陈平原等人提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这一文学总概念,[5]引发了“重写文学史”的学术革命,突破陈陈相因的政治狭隘视角,文学生态成为还原民国文学及其学术场景的重要视角。[6]其后,陈福贵的“民国文学”构想、张福贵的“民国文学史”概念、李怡的“民国机制”论述,均有意建构新的研究范式,还原民国文学的文化生态。[7]贺根民新著沿袭学界最新的研究趋向,以民国为时间段落来展现民国文人的魏晋文化镜像,无疑是可行而且很有必要的。尊重民国文化生态,显示以往现代性研究中过重的外缘现代性色彩,还原内在现代性的演进脉络,这为寻觅中国文学的自足性提供合适的文本;立足民国文化生态,最大限度地走近文人精神世界,既强化他们的民国风范,又不削弱他们立身处世的现代品格。[8]这种类似学案式的文人精神考察,不但具有足够厚重的历史深度和段落意义,也呈现了民国文人鲜活的精神状态和文化细节,有效避免了简单化和先入为主的考察误区,应对“重写文学史”视域下历史和现实的双重召唤。[9]

二、凸显学术古今演变的阐述路径

学术研究的意义不只是阐述以往的学术活动,为其构建合理的学理框架,其内化沉淀的研究经验更可指导未来的学术研究。魏晋风度作为中国文人的精神资源,不只是定格于邈远天际的文化高标,也是存活于后世文化语境中灵动的文化图景,更是文人足可效仿的行为范式。魏晋文化的璀璨光芒之所以亮彻民国的文化天空,个中关键在于民国文人捕捉到了魏晋文化的精神脉搏,同声相应,赋予最大的“了解之同情”。在著者看来,探寻魏晋风度的现代影响,发掘其千古文脉赓续的内在因子就是《民国文人的魏晋情结》的题中应有之意,“从文化记忆到文化密码,魏晋风度承载了多元化合的文化气息”[4]18,该著正是经由对陈寅恪、鲁迅、周作人和刘大杰等诸多民国学术思想大师的个案解读,试图去破译其中流动的文化信息,揭示其思想通变的时代踪迹。[10]所以说,在一定意义上,《民国文人的魏晋情结》可看成是一部从“魏晋情结”独特角度切入的另类文学史著作,它动态地展现了中国学术古今演变的脉络,对我们认知“魏晋风度”与“民国风范”的“历史相似性”具有重大的启示。

魏晋时期既是“人”的自觉时期,也是“文”的自觉时期,这是一个思想或精神处于大激荡状态的文化转型时期。值得我们注意的是,20世纪出现的两次“民国学术热”,不论是世纪初的民国时期,还是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新时期”,同样都是思想文化的大变革时期;而新世纪所出现的“民国文化热”在精神实质上也是民族文化深入发展的表征,它深刻彰显着中国文化谋求现代性发展的内在精神期待。这种内在的文化逻辑正是著者论述“民国文人的魏晋情结”课题的学理总策略,“盘活传统文化的生机与活力,感应时代跳动的脉搏,民国文人的文化情结勾勒了审美现代性的真实镜像。”[4]232著者还言明,“从文化生态去挖掘民国文人的魏晋情结,凸显了自发现代性的进传统化机制,它为实现和体认魏晋文化的现代存在价值提供一个较为科学和恰切的考察维度。”[4]239在我们看来,魏晋文化之于中国文化现代性诉求的意义与价值,乃至儒、道、释等优秀传统文化之于中国文化现代性诉求的意义与价值,是值得学界持续研讨的大课题,中国文化、中国文论的现代性诉求毕竟应在融通中西、接通古今脉络的学术格局中逐渐达成。

缘于此,著者非常重视还原魏晋的历史文化语境,并着力于对古今精神融汇的辨析,较好地实现了历史还原与理论阐释的辩证统一。这样,学术思想与学术方法便有了内在的统一性,产生了学术思想张力,“基于个体解放而标举的魏晋文学自觉,何尝不构成魏晋文化的独立和自觉,民国文人有意识地爬梳和勾勒魏晋文化研究的方法论体系,其本身就彰显了魏晋文化独立自得的文化活性。”[4]17在论著中,著者对汤用彤、冯友兰、鲁迅、朱光潜和宗白华等民国学术大师都有具体深切的个案分析。[2]而之所以有这种学术功力则得益于著者的学术眼光。著者认为,“民国文人对传统文化的坚守、对魏晋风度的追慕、对六朝典籍的赏玩,均能在民国机制建构的阐释框架中得到合理阐释,文人情结并无高下之分、精神律动固无先进与否之别,这一切均能在文化生态的还原实践之中,借史料发掘和史识生发而获得重新梳理和认可,从而建构一个富有生机的学术对话空间。”[4]242贴近民国文人的精神文化生态,充分考虑影响民国文人情结生发的民国机制,从而找就一种切合民国文化生态的学术阐释框架。

三、呈现学科综合的研究趋向

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王元化先生《论古代文论研究的“三个结合”——〈文心雕龙创作论〉第二版跋》就倡导文学研究的“综合研究法”,即古今结合、中外结合、文史哲结合。[13]只是缘于纯文学观的牵引,文学研究过分强调“文学性”,而忽略文学发生的“文学场”,中国文学固有的杂文化生态未曾得到充分的尊重。发掘和理解一个时代的文化(文学)现象,一般说来,需要同时考虑两个基本因素,文化(文学)的自身发展,以及社会历史状况的制约。[14]任何一个时代的文学现象,均非孤立的存在,有其庞大的文学家族的声音,乃至众声喧哗社会多声调的和鸣。视域宽广、创见精辟的民国文人接续魏晋文化虽对接时代和性情的需要,进行有选择性的阐述,但通观民国文人的魏晋情结,其生发路径和表现形态却呈现多角度、跨学科的文化特质。[15]缘于研究对象的跨学科表征,局限于文学一隅的研究,显然很难拓深研究。《民国文人的魏晋情结》中的研究汇集文献学、古代文学、现代文学、历史学、哲学、美学等学科领域,采取史、叙、评、论综合的方法,彰显魏晋风度的现代效应,盘活传统文化的现代生机。这种综合研究体现了著者开阔的学术视野,著者尊重民国机制,出入文、史、哲之间,较好地实现历史和逻辑的统一。

宁宗一先生认为,文学研究有四种基本方式,即文学的文献学研究、文学的历史学研究、文学的美学研究、文学的哲学研究。这四个层面的研究,具体到每一个学者,不一定会均衡用力,他们所持的方式或侧重点各有分别,也各有偏好。《民国文人的魏晋情结》多基于文学本位来再现民国文人的性情本色,如该著第一章以陈寅恪、钱穆、汤用彤、冯友兰的文字来展现“魏晋情结的文化立场”,给予历史的、哲学的、美学的多向解读。该著的第二章论及“魏晋情结的精神结构”,就择取鲁迅、郁达夫、朱光潜、宗白华四类个案,涉及文学、美学等领域,多方面展现民国学术全貌。该著较好地实现了文学的历史学、美学、哲学研究的多维视角,但无论如何切入,其研究根底仍归于文学,展示著者良好的学术驾驭功底。将民国文人的性情纳入文化生态学视野之内,谋求文献梳理和文本细读的比翼双飞,彰显了他善于建构学术研究体系、走近文人心灵的学术个性。[16]

《文心雕龙·序志》标举文学研究四法:“原始以表末,释名以彰义,选文以定篇,敷理以举统”,凸显溯源、阐释、比较等方法的综合统一。基于详尽的史料甄别和归纳,《民国文人的魏晋情结》在前人已有所论述但言之不深的基础上“接着说”,实现了文史哲的综合,分析阐释和个案考证的结合。从庞杂的历史现场发现有光芒的思想珠贝,展现传统文人情结的演进脉络,实现文学之内与文学之外的有效衔接;最大限度地感悟古今文人性情,穿越时空而达成历史与现实的平衡,促进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该著的出版不仅拓深了文人情结研究,也对有关民族文化自信的相关研究具有启迪作用。总的来说,该著因其切入视角、研究方法以及撰写体例的独特性,势必在文人心态和中国文化的古今演变等学术领域占有重要地位。

[1] 贺根民.文化生态:透视民国文人魏晋情结的一个重要维度[J].广东社会科学,2016(3):153-159.

[2] 田文兵.”民国文学”热的冷思考:论“民国文学”的理论限度与研究困境[J].人文杂志,2014(1):49-55.

[3] 贺根民.跨越时空的眷恋:民国文人的魏晋情结研究述评[J].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18(4):62-68.

[4] 贺根民.民国文人的魏晋情结[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

[5] 张洁宇.文学的疆域-陈平原学术研究[J].北京社会科学,2006(5):3-11.

[6] 殷齐齐.近二十年中国现代文学起点问题研究述评[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3):78-80.

[7] 禹权恒.“民国文学”的话语蕴涵与阐释空间[J].理论导刊,2014(3):104-107.

[8] 蒋述卓.新时期中国古代文论研究三十年述评[J].学术研究,2008(7):123-128.

[9] 程亚丽.中国现代文学史写作范式的回顾与考察[J].齐鲁学刊,2007(1):105-107.

[10] 周海波.“民国文学”研究提出的几个问题[J].社会科学辑刊,2014(3):193-199.

[11] 李永东.近代性与现代性:20世纪中国文学的性质之辩[J].语文学刊(高教版),2007(1):7-12.

[12] 徐瑞岳,王艳芳.困境与突围: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反思[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106-114.

[13] 何诗海,刘湘兰.《文心雕龙》的文体学思想[J].江淮论坛,2005(3):122-125.

[14] 刘忠.命名的紧张与焦虑新文学、现代文学、当代文学[J].中州大学学报,2013(6):1-10.

[15] 张鹭.论中国文艺学研究的“本土化”策略[J].新疆社会科学(汉文版),2015(3):149-170.

[16] 倪婷婷.“名士气”:传统文人气度在“五四”的投影[J].文学评论,1999(6):70-81.

责任编辑:张彩云

2016-08-15

罗会菊(1992—),女,安徽阜阳人,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2016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现当代文学。

I207.65

A

1671-8275(2017)02-0092-03

猜你喜欢

著者魏晋情结
渐渐淡出那儿时的情结
没落期|魏晋南北朝至唐代
《第二胜者法王宗喀巴传》著者考
参考文献著录时“等”的西文应使用“et al.”
告别“GDP情结”
难舍难分的情结
渐渐淡出那儿时的情结
参考文献著录规范
参考文献著录规范
魏晋风流,纵是静坐也繁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