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白居易诗歌中的“莲”意象

2017-03-09杜红艳

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7年2期
关键词:湘灵白莲白居易

杜红艳

(淮北师范大学 文学院,安徽 淮北 235000)

·文学研究·

浅析白居易诗歌中的“莲”意象

杜红艳

(淮北师范大学 文学院,安徽 淮北 235000)

莲花以其独特的自然之美和深厚的文化意蕴,历来被文人墨客争相诵咏。中唐诗人白居易更是在其诗集中留下了大量的咏莲诗,这些诗不仅展现了“莲”之百态,更是赋予莲以普遍的象征意义和深层的文化底蕴。

白居易;莲花;象征意义;文化底蕴

莲花,又名荷花、芙蓉、芙蕖、菡萏、碧环等,为我国十大传统名花之一,一直深受中国人的喜爱。早在《诗经》中便有对莲花的记载:“彼泽之陂,有蒲菡萏。”[1]屈原的《离骚》也曾提到“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2]古人甚至还将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日定为“观莲节”,这一天也被定为莲花的生日。中国人自古以来便对莲花有一种独特的感情,认为其是圣洁的代表,中唐诗人白居易也不例外。在白居易的笔下,莲花已经成为其精神上的寄托。本文将在对白居易诗歌中莲花基本意象解读的基础上,从莲与政治、莲与爱情两个方面剖析白居易对莲花所赋予的情感,并进一步探究莲的深层文化底蕴,从而揭露白居易把莲花作为佛禅思想寄托物的原因,以期深入了解诗人的隐逸思想和洒脱自然的心境。

一、白居易笔下的“莲”之百态

白居易爱莲,尤其钟情于白莲。诗人爱白莲那清素淡雅的颜色,白莲具有“不与红者杂,色类自区分”[3]2331的特征,白居易认为白莲是洁白无瑕、朴素清爽的化身,具有“天然去雕饰”之美。诗人也爱白莲那嫩蕊凝珠之美,盈盈欲语之态。诗人笔下的白莲如“素房含露玉冠鲜,绀叶摇风钿扇圆”[3]2311般娇嫩可爱。花为香魂,沁人肝脾。诗人更为莲花那清新淡雅的香味所着迷。“池幽绿蘋合,霜洁白莲香。”[3]2331“初来苦憔悴,久乃芳氛氲。”[3]2331行墨间似乎带着沁人心脾的淡淡清香,令人心旷神怡,身心舒适。

白居易不仅乐于赏花,而且还有惜花之情。诗人在《隔浦莲》中说道:“隔浦爱红莲,昨日看犹在。夜来风吹落,只得一回采。花开虽有明年期,复愁明年还暂时。”[3]2205诗人为一夜之间被风雨摧残的莲花而惋惜,感叹莲花花期之短暂。诗人由花及人,抒发了对人生短暂的感伤之情,并含有惜时之意,甚有杜秋娘“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之意。

白居易不仅爱莲、赏莲、咏莲、惜莲,还自己种植白莲。清人宋长白曾在《柳亭诗话十七则》中云:“洛阳无白莲花,乐天自吴中带种归,乃始有之。”[4]白居易把白莲种植在自家园中,用心呵护,供诗人自己欣赏。“万里携归尔知否,红焦朱槿不将朱。”[3]2302诗人在《白莲池泛舟》中写道:“白藕新花照水开,红窗小舫信风回。谁教一片江南兴,逐我殷勤万里来。”[3]2316兴致由来,诗人喜欢在自家的莲花池中泛一叶小舟,在白莲盛开的池塘里恣意畅游。此种种举动无不体现白居易对素瓣琼蕊、凌波独立的白莲的钟爱之情。

二、“莲”的普遍象征意义

在诗人心中,“莲”不仅是单纯供观赏的自然物种,更是意象的象征,精神的寄托,正如叶嘉莹云:“人之生死,事之成败,物之盛衰,都可以纳入‘花’这一短小的缩写之中,因它的每一过程,每一遭遇,都极易唤起人类共鸣的感情。”[5]白居易便常将各种情感赋予在莲花上,无论是对官场上的厌倦之情,还是对爱情的憧憬之情,都借莲花抒发出来。

(一)莲与政治

白居易是一位为民请命的好官,素有“花中君子”之称的“莲”成了诗人表达心志最好的寄托。诗人借助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遗世独立的品格来抒发自己的政治情怀。如下:

京兆府新栽莲

污沟贮浊水,水上叶田田。

我来一长叹,知是东溪莲。

下有青泥污,馨香无复全。

上有红尘扑,颜色不得鲜。

物性犹如此,人事亦宜然。

托根非其所,不如遭弃捐。

昔在溪中日,花叶媚清涟。

今来不得地,憔悴府门前。[3]2129

唐元和初年,白居易为盩厔县尉,此时诗人怀有一颗“兼济天下”之心,但是官场上相互勾结,贪污腐败,私下里欺压百姓等不良习气让关心现实、关心政治、关心民生疾苦的白居易难以接受,诗人想要逃离这污浊的环境。白居易在赴京兆府办事的路上看见了淤泥中的莲花,浊水中的莲花香味已经失去了,颜色暗淡了,已然没有生机勃勃之气,白居易不由联想起自身的处境。诗人以莲花自比,以污泥浊水比喻乌烟瘴气的官场,莲花在污水中奄奄一息,就如同诗人自己在官场压抑得喘不过气一般。在这里,诗人借莲花受污表达自己不愿同流合污的心情。尾联的一句“今来不得地,憔悴府门前”,白居易在向世人宣告自身担任此官职也是无奈之举。叹莲之遭遇亦是叹己之遭遇,赞莲之出污泥而不染也是表明自己绝不同流合污之心。

(二)莲与爱情

“莲”音同“恋”,莲花又是爱情的象征,诗人有时用莲花来表现纯洁美好的爱情。他在《采莲曲》中写道:“菱叶萦波荷飐风,荷花深处小船通。逢郎欲语低头笑,碧玉搔头落水中。”[3]2259这首诗首句描写了菱叶和莲花在风中的摇曳之姿,静中有生意。第二句写出了采莲女划着船慢悠悠地行驶到莲花深处,形成了颇具诗情画意的景象。最后两句描绘了采莲的女子遇到情郎时神态羞涩的情景。诗人的这首爱情民歌在表达对纯真浪漫爱情向往的同时,也反观了其自身爱情生活的不幸。诗人少年时期与比他小四岁的女孩湘灵相识,两人相知之深,相爱之笃。在白居易眼中,湘灵貌若天仙,他曾用莲花喻湘灵的美貌,“娉婷十五胜天仙,白日嫦娥旱地莲。”[3]2259诗人早把湘灵视为终身伴侣,但是由于封建礼教的阻挠,两人最终未成眷属。这段刻骨铭心的爱情让诗人始终难以忘怀。诗人写了好多怀念湘灵的诗歌,《感镜》中写言:“美人与我别,留镜在匣中。自从花颜去,秋水无芙蓉。”[3]2189“美人”即是湘灵,用秋日清波中再也不见临水照影的芙蓉来比喻美人湘灵的离开,整首诗无不流露出诗人内心的空虚,无不体现出诗人不能和湘灵在一起的惋惜、无奈与伤感之情。

三、“莲”的深层文化底蕴

东汉初期,佛教从西域传入我国,到了唐朝,佛教大盛,上至达官贵人,下至平民百姓,无一不信奉佛教。白居易同样深受这种氛围的熏陶,他一生都笃行禅宗,正如苏辙所说:“乐天少年知读佛书,习禅定。”[6]佛教对诗人的影响颇深,成为诗人在矛盾重压的生活中释放心灵的寄托。莲花作为佛教的圣洁之花,它的自然美以及纯洁的品性和佛教所追求的自然平静不谋而合,白居易常常借莲花来寄托其佛禅思想,赋予莲花以深厚的文化底蕴。

(一)莲与隐

白居易早年以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己任,不畏权势,直言上书。但讽刺的是,一心“为君,为臣,为民”的白居易却受到了权贵的压制排挤,最终以“越职言事”及“有害名教”的罪名被贬谪为江州司马。这一事件成为诗人心态的转折点,诗人的世界观由儒家的内圣外王之道转向佛教的通脱自在之境。白居易开始借助莲花这一意象表达其“吏隐”的心境。诗人在《东林寺白莲》中写道:“夜深众僧寝,独起绕池行。欲收一颗子,寄向长安城。但恐出山去,人间种不生。”[3]2135夜深人静,东林寺的僧人们早已安寝。唯独诗人辗转难眠,独自在池塘边漫步。诗人看到池塘中莲花盛开的美丽情景。莲花的纯洁无暇,清新脱俗让厌倦政治斗争的诗人内心得到解脱,让诗人产生对静与净的向往。“莲”是超功利、遁世的象征。诗人以莲花自喻,表明自己内心追求的是一种清净自适的生活方式,想过着“独善其身”的日子,不愿意回到勾心斗角的官场。正如《唐诗风貌》中所言:“从白居易入仕到出仕,朝廷经历四场重大斗争:永贞革新、元和中期对蔡州用兵、大和九年甘露事变、穆敬文武四朝牛李党争。前两场白居易未直接介入,或可用官低和遭贬在外解释,后两场则完全有意避开。”[7]这表明诗人后期是有意想逃离政治,追求“吏隐”。

(二)莲与境

白居易早年有很强的生命意识,叹老悲秋之作甚多。而晚年的白居易深悟佛理后,追求通达自在、委运任化的旷达精神,能够坦然面对自己的生活处境,体悟人生的规律和真谛。诗人常把这种悟道式的从容借助莲花抒发出来。“莲开有佳色,鹤唳无凡声。唯此闲寂境,惬我幽独情。”[3]2268诗人享受独自观赏莲花时的心境,莲花能带给诗人宁静与平和之感,带给诗人精神上的超脱和自由,使诗人达到空明洒脱之境。诗人能借助莲的生长过程,悟出“平常心是道”,功名乃身外之物的人生至理。“槿老花先尽,莲凋子始成。四时无了日,何用叹衰荣。”[3]2357晚年时,诗人学会用旷达乐观的心态对待人生的挫折,心境坦然地对待人的自然衰老,让心灵得到宽解,正如诗人在《衰荷》中写道:“白露凋花花不残,凉风吹叶叶初干。无人解爱萧条境,更绕衰丝一匝看。”[3]2344白露已下,荷花却没有完全凋谢,叶子也显得干爽,虽然有些萧条,却别有一番意境。相比盛夏荷花的艳丽,诗人更欣赏衰荷的冷净之美。诗人借衰荷托怀,虽然年华老去,但也乐得自在无为。诗人深悟佛理,获得了心灵的自由。真正达到了杜甫所言“细推物理须行乐,何用浮名绊此身”[3]1110的超脱世事的境界。

四、结语

莲花是白居易诗中的重要意象,反复出现在其诗文当中。诗人笔下的“莲”不仅雅致清幽,更是其独立人格的化身。诗人在莲花中寄寓了对爱情的美好向往和不懈追求,表达了对勾心斗角的政治的厌恶以及自身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贵品性。晚年的白居易还借莲花抒发了其“吏隐”和禅趣的思想。白居易的莲花诗具有永恒的艺术价值,值得后人不断挖掘和研究。

[1] 孔子.诗经[M].清如许,王洁,译注.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3:188.

[2] 李增林.离骚通解[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96:81.

[3] 彭定求,等.全唐诗[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8.

[4] 陈友琴.白居易资料汇编[G].北京:中华书局,1962:249.

[5] 叶嘉莹.逸陵论诗丛稿[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54.

[6] 苏辙.书白乐天集后二首[M]//曾枣庄,马德富,校点.栾城后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1407.

[7] 余恕诚.唐诗风貌[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0:109.

责任编辑:张彩云

Analysis on the Images of Lotus in Po Chu-i’s Poems

DU Hongyan

The lotus has been found of being chanted by poets and literary men because of its natural beauty and deep cultural deposits. Po Chu-i, a famous poet of middle Tang Dynasty, wrote a large number of poems to praise lotus, to show the images of lotus and even to give lotus a common symbolic meaning and deep cultural deposits.

Po Chu-i; lotus; symbolic meaning; cultural deposits

2017-01-25

本文系淮北师范大学2016年研究生精品课程建设项目“中国文学与文化”(编号:201604)研究成果。

杜红艳(1993—),女,江苏南通人,古代文学专业2016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古代文学。

I207.22

A

1671-8275(2017)02-0086-03

猜你喜欢

湘灵白莲白居易
作品欣赏
ART IN THE FIELD
早冬
池上
早春(节选)
意境的追寻与创造(外一篇)——钱起《省试湘灵鼓瑟》
白莲
On chante,on s’aime
初心在,相思裁
参观白莲抽水蓄能电站赠吟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