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主义人学视域下大学生人文素养问题初探

2017-03-09刘钰婧

邯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7年2期
关键词:人学人文马克思主义

刘钰婧 赵 爽

(河北工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天津 300401)

马克思主义人学视域下大学生人文素养问题初探

刘钰婧 赵 爽

(河北工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天津 300401)

所谓的“人文素养”,即“人文科学的研究能力、知识水平,和人文科学体现出来的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的精神——人的内在品质”。一个人的人文素养水平体现在审美情趣、行为方式、价值观、理想追求等方面。大学生人文素养水平的急剧下跌引发了社会大众广泛的关注,但令人遗憾的是,即使在如此 的现状面前,各高校依然没有良好的应对方案。因此,关注校园安全以及由此引发的大学生人文素养缺失问题归根结底还是要落实到“人”的本质上来。

马克思;大学生;人文素养水平

一、当前大学生人文素养水平现状

大学生通过自身不断努力地汲取人文知识,并将它们转化为自身较为稳定品格的这种实际行为叫做人文素养。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改革的转型期,同时而来的一些负面作用影响着大学生,其中最令人担忧的现象就是大学生人文素养的缺失。

1.缺乏基础人文知识

大多数大学生的知识结构并不合理,他们的人文知识面较窄,对人文基础常识知之甚少。他们对一些基本的文学常识、历史知识以及哲学、艺术等方面的基础知识都知之甚少,更不要说社会需要他们所具备基本的艺术欣赏能力及口头和文字的表达能力了。在这些学生中有很大一部分具备很强的专业知识,学习成绩也非常不错。

2.人格心理缺失

一些学生在校园里依然有许多不文明的行为,没有社会公德心,随手乱扔垃圾,乱写乱画,随处吐痰等等。有些大学生甚至存在某些心理障碍,追求极致的自由,没有纪律观念,心理承受能力及协调人际关系的能力较差,意志也较为薄弱。更有甚者,他们满腹学识却毫无人性:抛弃父母、毒杀舍友等案例屡有报道。

3.人文精神迷惘

大学生的精神世界中充斥着失落和迷惘的成分。如今的大学生不同程度地都会有一些思想上的问题,如:迷茫的政治信仰、模糊的理想信念、不正确的价值取向、匮乏的社会责任感、较差的团队观念、脆弱的心理素质等。四年的大学生活可以用鲁迅先生的著作生动的描绘出来:“彷徨”的大一,“呐喊”的大二,“伤逝”的大三,“朝花夕拾”的大四。可见,当代部分大学生精神生活的贫瘠、信仰缺失已经成为不容忽视的问题。

二、从马克思主义“人学”视角剖析当前大学生人文素养的缺失

马克思主义“人学”是关于人的本质及其全面发展的一门科学,是人通过反思人自身,通过思维边界来反求诸己进而重新认识内外的一种学问。马克思主义人学视角上的人是现实的实践着的人、体现自我生存价值的人、自由全面发展的人、主体性得到发挥的人,其终极价值是追求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然而,当下高校一味注重功利性、技能性知识的大剂量灌输,轻忽人文教育的做法,造成了一些高学历人才的精神偏陋或心理失常,实在是有悖于马克思主义人学视野中 “人”的概念。那么,是什么从根本上导致了大学生人文素养的缺失呢?

1.社会:功利的市场经济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快速推进,市场经济不断地发展,社会生活也逐渐变得丰富多彩,大学生在各种因素所带来的负能量的影响下,逐渐遗忘了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这样的情况致使一些大学生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方面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

2.学校:匮乏的人文素质教育

长期以来,高校缺少对人文素养方面进行系统教学的教材及方法,这导致了大学生文化知识体系的分裂,他们缺乏系统、连贯的文化教育。大学校园本应作为增加知识、净化心灵的地方,但许多大学生的床头书只局限于专业课本与外语、计算机等实用性的工具书籍,提高人文素养的书籍则很少被涉及到。

3.家庭:家长心切地望子成龙

在独生子女盛行的当代大学生中,父母们大多都对孩子有很高的期望值。他们怀抱着“只许成功,不许失败”的心理,从孩子迈入大学校门的那一刻开始,就盼望着孩子们能在毕业后拥有一份体面的工作,也就是他们所谓的出人头地。所以有的父母忽视了孩子良好人文素养的养成,只看重那一纸分数,仿佛只要能在考试中取得良好的成绩,就能拥有一个明亮的未来,就是孩子与家长双赢的胜利,其他的一切事情都变得不重要了。

三、提高当前大学生人文素养的途径

从现状来分析当代大学生人文素养的缺乏,可以很清晰地看出培养和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养问题已是刻不容缓。基于高校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主渠道,提高当前大学生人文素养的途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从现实的人出发

哲学家罗素曾说过,三种激情支撑起了人类的生命:爱的渴望,知识的渴求,对人类苦难的同情。如果想要成长为有广阔的精神世界的人,就要从现在开始丰富知识储备,并与那些具有丰富人文精神境界的成功人士多接触,增强自己的文化底蕴,平衡自己的知识结构,建立新的认知方式。

只有不断的学习才能积累知识,实践才是素质提高的根本方式。只有引导学生或创造条件让他们进行实践,才能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他们自身的人文素养。学校要组织学生参加各种社会调查与社会实践活动,从现实的人出发,让他们在实践中成为现实的实践的人。

2.从主体的人出发

马克思曾多次表示过“人永远是主体”。人的主体性表现在人本身在历史活动中的自主性、主动性与创造性。当前国内外形势都在不断快速的发展变化,同时也在不断提醒我们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活动更具有独立性、多样性。所以要坚持以人为本,落实人文教育。通过优化人文课程设置,同时塑造人性化的校园人文环境,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人文素养。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教师作为传授者,必须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广泛的爱国情怀,健康的心理素质,崇高的道德修养,积极的生活态度,优雅的审美品味以及强大的精神世界。教师的个性魅力体现了社会的文化价值观等文化习俗,是学生构建自身人文素养的模范。“运用之妙,存乎一心”,真正的教育不仅仅是传播知识的过程,还是教师和学生进行思想沟通以及心灵碰撞的过程。

3.从人的全面发展出发

功利主义的教育思想是毁灭学生天性的一把利剑,也是造成学生畸形人格的罪魁祸首。因此,要想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就必须改变“重实用,轻人文”的功利主义观念,提倡“平等”的文化观念。“车之两轮,鸟之两翼”就是在比喻自然与人文科学的关系,这两者缺一不可。所以,对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应该一视同仁,追求科学知识与人文素养的共同发展。

马克思始终关注“人的发展”,他为了实现人的个性自由与全面发展而奋斗终生。不是学校规模越大越好,也不是学生分数越高越好,务求学生的长远发展,追求人性的真善美,还学生一个天真、纯洁的心灵才是我们教育的最高追求。为此,学校既要构建全方位的课程体系,又要积极优化校园文化环境,打造一片适宜养成积极健康和完美人格的“富营养土”。

[1]裴金涛.关于当代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几点思考[J].学理论,2010,(5)

[2]孟杰.培养人文素质与科学素质兼备的健全人[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04,(6)

[3]周远清等.高校文化素质教育深化发展[N].光明日报,2005-11-12.

[4]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Z].2004-8-26

[5]陈连军.关于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再思考[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13, (1)

[6]刘志明.从人文教育的民族性、社会性和大众性看其基础性地位[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6,(4)

[7]范志华.人文素养在当代大学生中的缺失与重建[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高教版),2005,(12)

[8]沈小红.当代大学生人文素养的缺失与重建[J].教书育人(高教沦坛),2008,(9)

[9]林天翔,蒙启明.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和培养的思考[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5,(7)

[10]韩奇生,卿中全.大学生人文素养:缺失与培育[J].高教探索,2008,(5)

[责任编校:张勇]

G641

A

1009-5462(2017)02-0081-03

2017-05-24

刘钰婧,女,河北邯郸人,河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5级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人学人文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借东西的小人》:跟小小人学“说”法
花农精神:教育学就是人学——李保均长篇小说《花农》简评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北人学没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家园忧思与人性之殇——“生态学”与“人学”视野下的“山珍三部”
人文绍兴
人文社科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