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冀鲁豫根据地医护人员述略
2017-03-09孙怀安
孙怀安
(邯郸职业技术学院 赵文化研究所,河北 邯郸 056005)
晋冀鲁豫根据地医护人员述略
孙怀安
(邯郸职业技术学院 赵文化研究所,河北 邯郸 056005)
晋冀鲁豫根据地活跃着一批国际医护人员,将对他们进行介绍,并总结他们活动的特点:医疗传教士居多;具有正义感;为中国争取更多的国际援助等。
晋冀鲁豫;医护人员;传教士
在中国人民伟大的抗日战争中,不仅国内各阶层民众义无反顾地投身到抗日洪流中,而且与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指出中国的抗战在国际上具有“得道多助”的特点相符合,无数国际友人也舍身忘死地为中国的抗战而奔走,其中就有一批亲临前线救死扶伤的医护人员。本文将对全面抗战期间活跃在晋冀鲁豫根据地的医护人员的事迹进行梳理,以期能为大众呈现出他们的全貌。
一、晋冀鲁豫根据地医护人员概况
全面抗战期间,在晋冀鲁豫根据地这片抗日热土上活动过的国际医护人员,根据目前掌握的材料大约有十余人,他们是:加拿大医生蒂尔森·莱孚·夏理逊(Tillson Lever Harrison)、医生理查德·布朗、罗光普(Robert McClure罗伯特·麦克卢尔,中文名罗光普)、医学博士吉伯特(H☒HGilbere,中文名字郭海伯)、护士琼·尤恩(Jean Euan);印度人柯棣华、爱德华、卓克华、巴苏华、木克华5人组成的印度援华医疗队;德国医生汉斯·米勒(Hans Mueller)等。
国际医护人员在晋冀鲁豫根据地的主要活动简介:
1.夏理逊
1946年,夏理逊作为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简称“联总”)的工作人员,首先乘火车押送280箱医药器械到石家庄元氏火车站,然后由解放军派马车接运,9月9日到达邯郸,受到时任晋冀鲁豫边区副政委薄一波的接待和称赞。后来,邓小平见到夏理逊也称赞说“这些箱子是替我们打胜仗的箱子。”随后,夏理逊视察了解放区邯郸国际和平医院和医学院。
1946年12月,夏理逊再次将募集到的40吨医药物资和纺织品从上海经铁路运往河南开封,准备最终运往邯郸。但他不幸在路途中病倒。1947年1月7日到开封后,夏理逊又亲自押送装满13辆卡车的物资向解放区进发。1月9日到达山东省阳谷县张秋镇时,不幸病逝。
2.理查德·布朗(Richard Frederick Brown)
全面抗战期间(1937-1945),国外和平医护人员共在中国创建了4座国际和平医院,其中加拿大医生就创建了两座,创建者分别是白求恩大夫和医疗传教士理查德·布朗。白求恩在华期间组建了“八路军加美巡回医疗队”,队员由白求恩、布朗和护士琼·尤恩组成。布朗于1930年作为医疗传教士来华,受聘于河南圣公会。全面抗战爆发后,布朗参加郑州地区国际红十字会的战地救援工作。1938年,他曾陪同罗光普医生访问过延安。1938年夏,朱德总司令在西安接见过布朗。随后,布朗为筹建国际和平医院而到上海、香港等地募捐。终于在山西东南部建成了国际和平医院。到1943年,布朗建立的国际和平医院已有920名医务人员和12个巡回医疗队。
3.琼·尤恩(Jean Euan)
1933年,琼·尤恩以传教士身份来华在山东从事医护工作。作为白求恩同乡,1938年,琼·尤恩参加白求恩率领的医疗队来华。在医疗队,琼·尤恩既是白求恩大夫的助手,又兼任他的翻译。1938年3月,她和白求恩到达延安,受到毛泽东的接见。1938年6月,她被介绍到八路军120师后方医院工作,受到师长贺龙的热情接待。1938年9月返回延安。
4.柯棣华、爱德华等人组成的印度援华医疗队
1939年2月,受印度国民大会党派遣,柯棣华、爱德华、卓克华、巴苏华、木克华等5名医生组成印度援华医疗队到达延安。在随后的一年中,他们转战晋东南、冀西、冀南、冀中和晋察冀等抗日根据地,行程近万里,沿途施行手术千余次,诊治数千名伤病员,并为八路军培养了大批医护人员。期间,1939年11月,爱德华、巴苏华和柯棣华三位医生同德国医生汉斯·米勒(Hans Mueller)一同奔赴晋西南,于12月21日到达八路军武乡总部。六周之后,爱德华医生由于患严重湿疹而返回印度,巴苏华、柯棣华和米勒则加入了129师医疗队。1940年6月,柯棣华、巴苏华结束在太行根据地的访问,被派遣到属于晋察冀根据地的白求恩战地医院工作。
5.汉斯·米勒
德国医生汉斯·米勒1939年9月到达延安,受到毛泽东的接见。他曾在延安国际和平医院担任外科大夫。1939年11月,他随印度医生爱德华、巴苏华和柯棣华来到八路军总部武乡,受到朱德总司令的接见。1940年6月,爱德华、巴苏华离开后,米勒医生则继续留在武乡八路军总部医院工作,他曾亲自上山采集药材,以缓解根据地缺医少药的状况。在百团大战期间,米勒医生参加了129师的战地医疗救护队,参加过狮垴山、关家垴战斗,在抗战前线度过了4个多月的艰险日子。1943年1月,米勒医生返回延安。
6.郭海伯
加拿大医疗传教士郭海伯(Dr.H.H.Gidlert),是著名妇科大夫。1928年,郭海伯到河南传教,任圣保罗医院的医师、院长。1938年5月商丘沦陷,郭海伯与副院长包志德一起,以万国红十字会名义成立难民所,收容3000多难民避难,使他们幸免于日军屠杀。1939年,郭海伯回到加拿大。
7.罗光普
罗伯特·麦克卢尔(Dr.Robert McClure),中文名罗光普,是加拿大长老会的医疗传教士。
在八年全面抗战中,罗光普担任中国中部地区的国际红十字会主任,大部分时间都是在中国抗日前线度过的,主要工作是领导组织以郑州为中心的战地救援,包括对国际红十字会的物资进行管理、分配;安置战争难民;组织教会医疗人士救治伤员等。1938年2月,罗光普曾到山西临汾地区开展救援工作,他在2月18日的日记中写道:“在临汾与地方人员开会商讨战时工作。下午骑车20公里到达黄屯(译音),路很难走,花了两小时,与当地人员商量战时工作和难民问题。黑夜从另一条路返回。”1938年,他随布朗医生到达延安,受到毛泽东、周恩来等人接见。1946年,返回加拿大。
二、晋冀鲁豫根据地国际医护人员特点分析
全面抗战期间,活跃在晋冀鲁豫根据地的医护人员,尽管来自不同国家、政治信仰不同,在根据地活动的时间长短不同,但从全局分析,他们的活动具有以下几个大的特点。
1.以传教士身份开展医疗救治工作者居多
从以上所介绍的在晋冀鲁豫根据地活动过的医护人员分析,罗光普、郭海伯、琼·尤恩、理查德·布朗等都是以医疗传教士身份在根据地开展活动的。借助行医身份开展传教活动实际上是明代利玛窦借普及科学传教的发展。就传教士身份和医护人员身份这两者比较来看,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一是医护人员更加强调救死扶伤的高深医德,这与传教士提倡人人关爱、乐善好施的精神相契合;二是在中国抗战时期,看到饱受战火蹂躏的中国人民,特别是看到为中华民族独立而奋起抗争、与日寇拼死搏杀的八路军前线将士死于缺医少药的场景,更能激发起医疗传教士的同情和责任。鉴于以上分析,我们认为传教士在面临众多生灵被屠杀的现实时,会激发起他们利用手中的手术刀投身到医疗救治中的责任和意识,他们认为治病救人的意义远远大于挽救人的灵魂。因此,这些人虽然兼有传教士和医护人员双重身份,但鉴于他们治病救人的现实,人们往往会更愿意以医护人员身份去接受、认识他们,而并非以传教士身份作为认识的出发点。
2.根据地人民采取各种措施纪念国际医护人员
由于国际医护人员离开家乡、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并舍身忘死地为前线伤病将士进行医治,这种伟大的国际共产主义精神深深打动了中国人民,加之中国传统文化中就有滴水相报的美德,因此,根据地人民以及战后的人民都会采取各种手段歌颂和缅怀这些国际医护人员。如夏理逊死后,1947年2月,晋冀鲁豫边区政府决定将邯郸国际和平医院(即1945年10月边区政府在武安龙泉村建立的邯郸国际和平医院七分院)命名为夏理逊国际和平医院,将解放区北方大学医学院命名为夏理逊医学院。而邯郸国际和平医院也是为纪念白求恩而命名的。1947年5月,为纪念夏理逊,冀鲁豫行署在阳谷县郝楼建立夏理逊总医院。1948年8月,在濮阳、聊城建立了夏理逊分院。1988年,开封将夏理逊遗骨移葬于开封烈士陵园,并立碑纪念。1988年1月,上海也为夏理逊大夫立碑,邓小平撰写了碑文。又如1939年河南民众感恩于郭海伯的庇护,立碑以作纪念。
3.国际医护人员具有正义感
全面抗战期间,虽然国共两党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但两党所执行的抗战路线不同、作战方式不同。国民党不断制造反共摩擦,并限制约束为共产党提供战略物资。通过观察和对比,国际医护人员认识到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领导中国人民反抗侵略、实现国家独立,因此他们义无反顾地选择站在中国共产党一边,并投身到为根据地提供物资、救治伤病的工作中去。如夏理逊对国民党给共产党分配物资的不公感到愤慨,并突破国民党层层阻挠为根据地运输物资。
4.争取更多地国际支持和帮助
国际医护人员利用其国际背景,广泛宣传中国人民的抗日事迹,一方面是让国际人士真实地了解中国抗战,另一方面也是在为中国的抗战争取更多地国际支持。如1940年罗光普利用回国休假机会,在各种场合宣传中国抗战,以期为中国红十字会募集到更多资金和物资。
[1]董延寿.基督新教在河南的传播与发展研究(1883-1949)[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07
[2]李东光.山西抗战中的国际友人[M].香港:天马出版有限公司,2011.09
[3]张文琳.国际友人西北行记[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3.04
[责任编校:张勇]
K826.2=6
A
1009-5462(2017)02-0067-02
2017-05-20
孙怀安,男,山东聊城人,邯郸职业技术学院赵文化研究所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