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尽的欲望 惨淡的结局
——亚里士多德悲剧理论视域下的《嘉莉妹妹》
2017-03-09孟凡军
孟凡军 姚 琪
(河北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石家庄 050024)
无尽的欲望 惨淡的结局
——亚里士多德悲剧理论视域下的《嘉莉妹妹》
孟凡军 姚 琪
(河北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石家庄 050024)
在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理论中,情节和性格是构成悲剧的两个重要因素。《嘉莉妹妹》真实地刻画了当时美国工业化社会背景下人们的悲剧命运,跌 起伏的情节促使男女主人公的命运时刻都在发生转变,二人性格上的缺陷又使他们遭受着不可逃脱的人生苦难。这出悲剧不但会激起人们对主人公的无限怜悯,同时也使他们推人及己,心生畏惧之情。悲剧作品的艺术功效则能净化读者的心灵,给予人们更多的启示。
亚里士多德;悲剧理论;《嘉莉妹妹》;情节;性格;净化
引言
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理论距今已有千年之隔。随着社会的发展,悲剧的关注点不应只局限于古希腊的民族英雄或者神话故事,而是应该扩展到整个人类社会的现实生活,从而达到锻炼和强化人们感情的目的。德莱塞便是一位以探索美国的社会问题以及个人现实生活而著称的作家,他的《嘉莉妹妹》所描绘的主人公的人生经历和感受其实是对其所在社会和文化背景的映射。[1]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美国,人们的生活变成了毫无意义的追求物质享受的过程,永不满足成为当时美国人的通病。因此,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小说中的男女主人公嘉莉和赫斯渥自然也沦为了欲望追求的牺牲品,上演了一出无法逃脱的命运悲剧。本文借用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理论,从情节和性格两个方面具体阐释两位主人公命运悲剧背后的成因,同时借助悲剧的净化理论来探求这部小说的艺术功效,从而为读者带去更多的启迪与智慧。
一、悲剧的灵魂:情节
在一部小说中,跌宕起伏的情节必然有设悬铺疑,扣人心弦之妙。作为悲剧构成的首要因素,情节可称为悲剧的灵魂。亚里士多德认为,一个完整的情节应当由头(开端)、身(中间)和尾(结尾)三者构成。[2]它的剧情发展必须富有逻辑,井然有序,随意改动或删减都会破坏作品的整体结构。其次,情节分为简单型和复杂型,复杂的情节包括情境的突转、发现和苦难场景。其中,突转是促成悲剧产生的要件,即人物命运在顺境与逆境之间的相互转化。[3]
在《嘉莉妹妹》故事的开头,嘉莉坐上了去往芝加哥的火车。她望着车窗外,不断幻想着大城市的享乐与繁华,内心激动万分。然而,原本打算投靠姐姐的她迫于寄居生活的压力却不得不出门找工作。在屡遭挫败后,她成了一名工厂里的制鞋女工。虽然薪资微薄,却也是来之不易。因为没有足够的衣物过冬,嘉莉后来生了一场大病,最终也丢掉了这份工作,遭到了姐姐一家的冷待。正在她无所适从之时,曾经偶遇过的那个绅士杜洛埃出现了,嘘寒问暖的关爱为嘉莉的生活带来了转机,同时也使这个懵懂无知的农村姑娘开始了对心中欲望的追逐。
后来,她遇到了赫斯渥,一位受人尊敬的酒吧经理,有着优雅讲究的行为举止和良好的交际技能。尽管他有自己的妻女,尽管她有杜洛埃的疼爱,但二人还是不顾一切地相爱了。被太太得知真相后,赫斯渥的资产立马被冻结了。当身无分文的他发现了保险柜里的一万美金时,他内心起了波澜。在他犹豫不决时,保险柜的门“砰”地一声关上了。[4]这不仅成为了赫斯渥自我堕落的开始,也为嘉莉带来了又一次人生的突转。之后,赫斯渥携款私逃,把嘉莉骗到纽约。然而,他们的生活并不如意。赫斯渥在接连遭受投资失败和赌钱赔本的打击后,变得越来越懒散不振,不愿出去工作挣钱。此时,深感漂泊不定的嘉莉决定靠自己生活,凭着天生的资质和以往的经验,她迅速在舞台上走红,成了家喻户晓的女演员。而没有了工作和救济的赫斯渥却沦落为街头乞丐,并最终以自杀的方式结束了凄惨的命运,令人唏嘘不已。然而,此刻享乐富足的嘉莉就是幸福的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金钱至上的人生目标固然催人奋进,却也迷惑了人们的心智,使人陷入内心空虚与挣扎中,无法获得真正的快乐和满足。
整个情节安排有序统一,层层递进,不断推动故事向前发展。情节中的曲折起伏不但增强了故事的复杂性,使主人公的命运时刻都在发生转变,而且丰富了读者的阅读体验,有很好的艺术效果。
二、悲剧的产生:性格
在悲剧理论中,性格是构成悲剧的第二大要素。它决定了人物的品质,并通过人的行动表现出来,主导着人物命运的成败。悲剧人物的性格要满足四点要求,即要善良,合乎身份,必须真实且前后一致,其中性格善良则最为重要。当善良的主人公由于自身的某种错误而陷入厄运时,才会有引发恐惧与怜悯的悲剧效果。[5]
嘉莉原本是一个单纯善良的乡下姑娘,她怀抱着年轻人的种种幻想踏上了开往芝加哥的火车,开始了她贯穿一生的欲望追求。起初,嘉莉把对金钱上的满足和幸福寄托在与杜洛埃和赫斯渥的家庭关系上,但之后的事实证明依靠他人根本无法获得安逸无忧的生活。最终,她决定不再依靠任何男人,希望凭借自己的打拼与奋斗,获得梦想的成功。然而,无论是依附于他人还是靠自我独立,嘉莉所追求的实质还是贪图物质上的享乐与虚浮,已经习惯养尊处优的她不可能拥有更高尚的人生追求。事实上,嘉莉只是当时美国社会下层人民中的普通一员。和周围的人一样,她也有着强烈的欲望,梦想有一天能过上富足享乐的生活。因此,为了实现目标,她可以牺牲自己,利用爱情换取成功。在寻求幸福的道路上,她本是一个纯真善良之人,可以运用理智和优势为自己的人生做出更好的选择,但强烈的享乐意识和无限的欲求却让她无法满足,同时也带给她无尽的痛苦,并最终导致了她不可避免的精神悲剧。
同样,赫斯渥最终的惨淡结局也是由于他性格的种种缺陷造成的。他的前半生生活富足,受人尊敬,但同时也有些自大和浅薄,总是为自己的地位和权力而沾沾自喜。尽管嘉莉是他好朋友杜洛埃的情人,尽管他已有家庭,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和需求,他还是在金钱和女人的诱惑中迷失了自我,并渐渐堕落消沉。因此,赫斯渥虽然看上去圆滑老练,精于世故,一旦离开了如鱼得水的酒吧环境,缺乏生活智慧的他却无法放低身段,不能客观分析当下的自己,权衡利弊得失,最后也只能一事无成,落得个沦落街头,自我终了的结局。因此,不同于嘉莉的善于接受和学习,正是赫斯渥自身的性格弱点限制了他适应生活的能力,并使他慢慢被快速改变的社会环境所淘汰,最终让他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三、悲剧的功效:净化
亚里士多德认为,人天生具有怜悯和恐惧之情,而悲剧的功效便是激起读者的怜悯和恐惧,从而达到心灵的净化,使读者在体验道德情感的同时,也产生一种把自己置身于悲剧人物角色的强烈认同感。[6]
《嘉莉妹妹》中男女主人公的惨淡结局似乎是一种讽刺和警示,但同时又让人心生同情。一方面,嘉莉和赫斯渥并非大奸大恶之徒,他们只是任由内心欲望和本能的驱使,接连遭受的种种厄运也能激起读者无限的怜悯;另一方面,主人公身上的某些缺陷和错误必然导致其悲剧的结局,这不免使读者推人及己,心生恐惧。嘉莉和赫斯渥二人迥然不同的人生历程看似是老天的一个玩笑,实则又是命运使然。在环境和身份的不断变化中,赫斯渥依旧迷恋往日奢华带给他的虚荣和辉煌,他也因家庭关爱的缺失而一度背叛家人,沉迷女色,从而让自己在一夜之间失去了所有。由于无法平衡和面对现实生活中的落差,他在日益窘迫的生活现状面前束手无策,自暴自弃;嘉莉则不断渴望着更多更好的东西,追求享乐和养尊处优已经成了她的习惯,也让她逐渐忽视了自我道德修养和精神境界的提高。追根究底,无尽的欲望可以成为人们不断前进的催化剂,却也是人们通往幸福之路的绊脚石。
悲剧的净化作用可以使人们心中的哀伤和畏惧之情得到正当的宣泄,并产生一种无害的快感。[6]通过看赫斯渥和嘉莉的悲剧,人们在对主人公自身遭遇感到怜悯与惋惜的同时,潜意识中又在寻找自身的影子,害怕自己也会因某种错误而遭受类似的厄运。欲望在人类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它根植于我们的内心,并无声地驱使着我们的行为与活动。随着人的成长与发展,欲望也会变得丰富多样,如若不能很好地掌控欲望,就会导致心态的失衡,乃至人生的失败。身处当今这个浮华的社会中,人们要学会控制欲望,净化自己的心灵,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在处理一些复杂的事情时多用冷静和理性来对待。同时,要懂得把握自己的命运,努力提高自身的修为,适时改变自己,不断适应环境,赢得他人的尊敬,最终成为真正的人生赢家。
结语
从以上分析不难看出,古希腊时期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理论与经典的现实主义作品仍有不少契合之处。通过对《嘉莉妹妹》中完整起伏的故事情节和鲜明的人物性格的分析,读者可以从嘉莉和赫斯渥二人迥异的悲剧人生中获得特殊的快感,并在恐惧与怜悯之情中达到净化心灵的效果。总之,用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理论去分析经典名作《嘉莉妹妹》,不仅有助于人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其悲剧性主题,让人们的心灵得到陶冶和净化,而且也能使古典文论的价值随着时代的变迁得以进一步凸显,并展现出无限的生机和活力。
[1]蒋道超.德莱塞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
[2]亚里士多德著.郝久新译.诗学[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7
[3]张中载,赵国新.西方古典文论选读[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41
[4]西奥多·德莱赛著.英语学习大书虫研究室译嘉莉妹妹[M].伊犁:伊犁人民出版社,2001:191
[5]刘剑玲.亚里士多德悲剧净化论视域中的《珍妮姑娘》[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0,(2):16
[6]朱光潜.悲剧心理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
[责任编校:张勇]
I712.074
A
1009-5462(2017)02-0065-02
2017-05-20
孟凡军,男,河北承德人,河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语言文学专业2015级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