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作业分层设计微探
2017-03-09山东省泰安市岱岳区粥店中学郭明明
山东省泰安市岱岳区粥店中学 郭明明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要面向全体学生,使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初中数学作业如何设计才能体现数学课程这一基本理念?为了实现这一基本理念,我们必须改变传统的作业设计方式,进行作业设计的改革。按照不同类型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学习数学的能力,设计出不同的、适合各类学生的作业,从而帮助、促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有效地完成作业,通过不同层次的练习达到好的学习效果。
一、数学作业分层设计的意义
(一)作业分层是尊重学生个性,因材施教的需要
我们都知道大教育家孔子“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那为什么不能“贤人三千”呢?个性差异使之然。孔子说:“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是啊,我们的学生与学生之间又何尝不存在差异呢,而且这种差异不仅表现在先天遗传因素的不同,还表现在学生后天发展的环境和条件的不同,因而每个学生的接受能力、理解能力、解题能力等也是不同的。作为数学教师,我们应该承认这种差异,尊重这种差异。而实施数学作业的分层正是有利于教师的因材施教,有利于学生在完成适合自己的作业中都取得成功,获得轻松、愉快、满足的心理体验。数学作业的分层,给学生创设了自主学习、自主钻研的舞台,促进了学生的发展。
(二)作业分层是提高数学课堂效益,减轻学生负担、培养学生自信的需要
如果没有把握好学生兴趣、需求与教学目标之间的适应关系,教师将不能很好地调动所有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部分学生容易产生烦学情绪,使课堂难于管理。实施数学作业分层则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让所有学生学有所得、促进学生成才的有效途径。
(三)作业分层是改善数学作业现状的需要
数学作业是检验学生对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概念、规律的掌握及理解运用的一种媒介。传统的教学,布置作业“一刀切”,一个班所有的学生都做同一份试卷,同样的题目。那样,势必会导致学习力好的学生“吃不饱”,学生的能力得不到更好的发展;学习力差的学生又“吃不消”,经常忙着应付作业中错题的订正,作业的负担就会被加重。而作业的分层正好能改善作业的这种低效现状。作业的分层注重发展每一个学生的潜能,为不同层次学生创造各种尝试、探索、发现、发展的条件和机会,从而提高作业的有效性。
二、初中数学作业分层基本内容
(一)对学生分层
根据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表现出的智力水平、知识基础和数学学习态度以及兴趣等,将学生大致分成三个层次: A组:基础扎实,接受能力强,学习方法正确,成绩优秀。 B组:基础和智力一般,学习比较自觉,有一定的上进心,成绩中等左右。 C组:基础、智力较差,接受能力不强,学习积极性不高,成绩欠佳。 对学生的分层应由老师指导学生自主选择,尽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
(二)对作业本身的分层
1.布置的作业要层次分明,结构合理,题量适中;作业量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更不能太简单,难易要适中,多少要适量。在分层设计作业时,教师应该具体分析班级的具体情况,精选练习题。然后将练习题分为不同的类别:第一层次为知识的直接运用与基础练习,以掌握基础知识为主,这部分是全体学生的必做题;第二层次为变式题或简单的综合题,重在技能训练,提高速度;第三层次为综合题或探讨性问题,重在提高综合能力。根据初中阶段每个学生个体差异、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当堂掌握知识的情况,然后将作业分层布置给A、B、C三组的学生。不仅不同班级、不同层次的学生,因人而异,区别对待,其作业的内容与要求也各有不同,而且还要根据学生在不同学习阶段的学习情况,随时调整作业要求。
2.分层次设计作业,兼顾到了好、中、差三个层次,即全体学生,使他们均有展示自我的机会。尽管好、中、差三个层次的学生作业内容不同,但对于完成作业的每个学生来说,教师都要及时地给予表扬,以提高学生做作业的积极性和学习的兴趣。
三、分层作业的分层评价
在评价或批改学生的作业时,应该采取分类评价的方法,也就是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标准。对基础差的学生适当放松,对优生适当从严。让优生之间展开竞争,让优生能够得到更大的提升。通过这种分类评价的方法,能够合理评价各层次的学生,使各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应有的激励,进一步提高分层作业设计的效率。 教学中的分组不是一成不变的,应采用滚动式的方法。
总之,通过在课堂教育教学中实施分层作业设计,转变了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提高了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通过作业分层设计的实施,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能更加注重遵循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同时,实施分层作业,不仅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学习,更能使学生在学习中享受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