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武陵山片区产业精准扶贫的问题及路径优化研究

2017-03-09宋美喆王二棵

湖南财政经济学院学报 2017年4期
关键词:武陵山片区贫困户

宋美喆 王二棵 田 荷 杨 操

(湖南财政经济学院,湖南 长沙 410205)

武陵山片区产业精准扶贫的问题及路径优化研究

宋美喆 王二棵 田 荷 杨 操

(湖南财政经济学院,湖南 长沙 410205)

强调产业精准扶贫,在增强农民自我造血能力的基础上发展产业,有利于发挥贫困群体主体作用,提高武陵山片区扶贫工作的精准性和有效性。通过实地调研和相关资料的收集,发现武陵山片区产业精准扶贫存在着产业结构单一、产业链较短、经济主体协作能力较差等问题,并对其成因进行剖析,结合实践探索,进一步从打造特色产业品牌、凸显政府引领作用、充分应用“互联网+”模式等方面,提出推动产业精准扶贫、形成长效增收机制的优化路径,以为今后精准扶贫工作的开展提供较为科学的参考依据。

武陵山片区;产业精准扶贫;“造血”功能

一、引言

2011年11月15日,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试点的正式启动。武陵山片区涉及湖北、湖南、重庆、贵州4省市的71个县(市、区),集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贫困地区于一体,是我国跨省交界面积大、少数民族聚集多、贫困人口分布广的连片特困地区。加快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加大片区扶贫攻坚力度作为国家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的一项重要举措,对促进贫困人口脱贫增收、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繁荣、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等,都具有重要意义。为更好地实现脱贫目标、提高扶贫效果,针对以往扶贫资金的“天女散花”、扶贫项目的“粗放漫灌”、针对性不强等问题,我国政府转变扶贫思路,提出“精准扶贫”概念,强调扶贫工作“重在精准”。而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只有通过产业扶贫,帮助贫困人口增强脱贫的内生动力才能真正实现精准扶贫。产业精准扶贫是开发式扶贫工作的核心内容,是改“输血”为“造血”的新型扶贫模式。习近平总书记在首次提出精准扶贫重要思想时,强调过要把帮助贫困农户发展生产作为扶贫工作重点办好的三件实事之一。201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中更是进一步明确指出,为实现精准扶贫目标,要实施好发展生产脱贫、通过产业扶贫等在内的“五个一批”工程。只有立足产业精准扶贫,结合当地特色与资源优势,对特色产业进行精准定位,健全金融、科技、人才等多方面的支撑保障体系,才能将当地特色产业做大做强,优化贫困地区的产业结构,从而有效地帮助贫困地区实现自我发展的目标,使持久扶贫、持久增收、持久脱贫的愿景成为现实,并为我国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打下坚实的基础。

基于此,笔者走访了武冈市、石门县、溆浦县等隶属于武陵山片区的贫困县市,结合着武陵山片区调研的基本情况,科学分析出了当前产业精准扶贫工作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或可为武陵山片区乃至全国贫困地区的产业精准扶贫工作提供借鉴或带来一定的参考价值。

二、文献综述

相关文献多是以精准扶贫整体为研究对象,较少专门对其中的产业精准扶贫方式进行深入探讨。有关产业精准扶贫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其内涵界定、现实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对策方面。

在产业精准扶贫的内涵界定方面,全承相和贺丽君等(2015)[1]提出了精准产业化扶贫的内涵,即以市场为导向,凭借资源优势,依托于龙头企业,形成产业化经营体系的一种扶贫方式,这其中要做到精准识别扶贫对象等级、精准选择帮扶措施、精准考核扶贫成效。谢树连和刘建国(2016)[2]对此持相同的观点。余欣荣(2016)[3]指出特色产业扶贫是以脱贫为目的,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源禀赋为基础的扶贫开发举措,而要实现产业扶贫的精准关键在于产业选择、经营方式和支持方式、受益人群的精准。李荣梅(2016)[4]认为产业精准扶贫的要求表现在扶贫效益到户、扶贫产业选择精准、利益联结机制有效、社会资本参与。在产业精准扶贫的问题与对策方面,马杰(2016)[5]从当前产业扶贫中存在的精英俘获、龙头企业社会责任缺失等现实困境入手,从网络治理的角度来探索产业精准扶贫的实施对策。孙光慧(2016)[6]指出产业发展离不开金融支持,金融服务不到位制约了产业的多元化和技术创新,故应从提供精准的金融服务入手,推进特色产业的精准扶贫。李志平(2017)[7]通过使用系统动力学模型来探索我国产业精准扶贫的最优路径,研究发现送猪崽等生产资料的扶贫手段要优于送现金再由扶贫户选择产业的扶贫手段,且提高贫困户的技术水平、增加贫困户的资产有助于增进扶贫效果。许汉泽和李小云(2017)[8]指出产业扶贫的地方实践表明当前的扶贫工作还存在“精英捕获”等诸多问题,与国家“精准扶贫”的政策目标相违背,这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扶贫的道德逻辑与市场逻辑之间的矛盾。此外,还有部分文献是根据某个地区的实地调研进行典型分析。刘清荣和程文燕(2015)[9]对江西省井冈山的产业精准扶贫情况进行了调研,针对现存问题,提出应从农村土地流转机制的健全与完善、多渠道筹集扶贫资金、加强农户技术培训等方面来提高扶贫的效能。陈希勇(2016)[10]选取了四川省具有代表性的贫困村,调研结果显示产业扶贫是山区精准扶贫的重要手段,并从宏观政策的细化、企业与农户利益联结机制的建立等方面提出了完善产业精准扶贫的对策建议。向抚和杜芳林(2016)[11]以湖南省石门县为调研对象,了解了其在产业精准扶贫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认为产业精准扶贫作为一种长期稳定的脱贫途径,要做到以资源为基础、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核心。河北省委省政府决策咨询委员会农业农村组(2016)[12]以河北省赤城县为调研对象,从加大对贫困县的转移支付力度、推动跨区域基础设施建设、强化高技术产业向贫困县转移等方面提出了完善产业精准扶贫模式的对策建议。

从已有文献来看,其对产业精准扶贫并未给出明确定义,在对已有文献梳理整合的基础上,笔者认为产业精准扶贫与以往粗放型的、以提供生活救济和财政补贴为主的输血式扶贫方式不同,一个最鲜明的特点就是在“精准”二字。它更加强调特色产业选择的精准,是一种以贫困人口精准受益为目的、以贫困地区特色资源禀赋为基础、以市场为导向、以产业为依托、以经营方式精准为支撑的扶贫开发新举措。具体来说,产业精准扶贫通过选准特色产业,延长产业链条,创新政府、企业、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发挥新型经营主体带动作用,明晰贫困户增收来源,整合财政涉农资金,加大金融支持力度,确保贫困地区和贫困户受益精准,促进贫困户持续稳定增收,抵御致贫返贫风险。

已有文献为笔者研究的展开提供了坚实的基础,相对来说,宏观层面的讨论较多,个案经验分析较少,这其中针对武陵山片区产业扶贫状况的调研并不多见。而各地区的实际情况不同,还需因地制宜,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有鉴于此,笔者依托对武陵山片区产业精准扶贫现状的考察,找出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三、武陵山片区产业精准扶贫现状及问题分析

1. 经济结构单一,自我发展能力差

受地理环境和气候的影响,武陵山片区普遍经济结构单一,农业所占份额较大,抵抗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的能力较差,“靠天吃饭”的现象明显。像怀化市麻阳县冰糖橙是当地的主要产业,当地独有的土壤条件和地理位置等,使得冰糖橙被广泛种植,当地田少,陡坡能利用的土地也被充分利用,麻阳县也因此被誉为“冰糖橙之乡”。但由于信息不对称,农户盲目跟风种植,每家每户种植的品种一致,且新品种研发速度又跟不上消费者的需求变化。导致供过于求、市场恶性竞争,只能降价出售,出现大规模的滞销,产量增长而农户不能增收。其次,武陵山片区贫困人口比重高,文化素质低,农户自我发展能力较差,他们想脱贫因受客观条件制约,心有余而力不足。而目前开展多数扶贫项目为养殖、种植等,大部分贫困户不能独立承担。扶贫项目未能根据贫困户不同的致贫原因和现实状况采取有针对性的精准选择,影响了产业精准扶贫实施的效果。

2. 产业化整体水平较低,辐射带动能力不强

通过对现状的考察,笔者发现武陵山片区大部分的贫困村还缺少能够支撑长效增收、脱贫致富的特色效益产业。有的贫困村虽然已发展了一批农业产业,像溆浦县双井镇的伍家湾村建立起了黑山羊养殖基地和葡萄种植基地,产业发展势头良好,百亩葡萄园已顺利挂果,黑山羊也达到了400多头的规模。但也还处于起步阶段,带动长效致富的能力还较弱。不少地方缺少龙头企业和规模以上的企业,有意愿从事特色产业发展的带头人或者是企业并不多。现有产业多是由分散的小农户进行,生产的数量有限,企业规模小、辐射带动能力较弱,尚面临市场的考验。另外,在特色产业发展过程中,贫困山区偏远的地理位置也是重要的制约因素之一。山区虽远离城市污染,适宜农业的种植,但距离市区路途遥远,势必增加生产者的运输成本,制约了产业发展。

3. 产业链条过短,品牌培育尚需提升

武陵山片区立足本地资源,形成了以柑橘、猕猴桃、烟叶、茶叶、蔬菜、百合、油茶、中药材为主的特色产业,但主要还停留在传统生产阶段,没有进行深加工,产业链条较短,产品附加值低,生产出来的产品主要是以土特产品的方式进行销售。一方面,这使得产品难以久放,像蔬菜被采摘后只能存放短短几天,制约了生产规模和市场开拓;另一方面,对上下游相关产业的带动和对农村闲置劳动力的吸纳有限,不能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此外,放眼整个片区,虽然特色农产品品种较多,但品牌建设相对滞后,部分产业尚未形成品牌效应和规模优势,导致一些农产品出现结构性滞销,不利于产业的长足发展。如湘西自治州的“保靖黄金茶”品质较高,是非常稀缺珍贵的茶叶品种,其氨基酸含量可以达到其他绿茶品种的2倍以上,但无奈品牌还不够响亮,未得到省外广大消费者的认同,市场销量难以保证。

4. 经济协作能力较差,产业发展主要依靠一己之力

一方面,武陵山片区小农户和大市场之间的衔接还存在问题。不少相关企业和农户都是单打独斗,横向合作较少,主要依靠一己之力来面对市场,有的企业尽管有协作的愿望,也不知道该如何下手。当出现较大的市场机会时,单个农户或企业可能无法完成货单需要,失去发展机遇。且片区内大型农副产品集散市场的数量不多,产品销售渠道以农户赶集、路边摆摊收购等形式为主,销量受限。另一方面,片区内地区间的协作机制和渠道还在建设中,地区间的协作形式大于实质,未能真正抱成团发展,资源要素不能在地区间自由流动,产业同构现象较突出。

5. 配套服务设施有待完善,资金人才短缺

武陵山片区的农村公路建设,无论从覆盖广度还是通达深度来说均较为落后,这极大地限制了物流业的发展,也使得电商在配送时间与距离等方面都面临着较高成本,无法发挥出电商本应有的快捷便利优势,影响了农村电商的发展与成熟。其次,产业精准扶贫还面临着资金瓶颈,部分地区村级集体经济薄弱,缺乏稳定收入来源,满足不了扶贫攻坚的需要。加之金融机构对农户的贷款额度低、限制条件多,对农户扩大生产规模的产业帮扶作用不大。最后,基层组织农技人员少,尤其是猕猴桃、养殖等产业的专门技术人才缺乏。开展普及农业技术的工作还不够到位,产前、产中、产后技术指导不力,菜单式的技术服务更是难以落实。

四、武陵山片区产业精准扶贫问题的成因分析

1. 有待改变的致贫返贫成因

一方面,贫困村主要是由于产业结构调整缓慢。由于地理位置偏远,山大人稀,交通不便,信息不畅,农民仍用传统方式耕作,自给自足,经济发展不成规模,产业结构调整比较缓慢。另一方面,贫困户主要由于后天性致残、半路得病、子女读书等支出造成“失血”,大于帮扶的“输血”;同时,绝大多数贫困户年龄偏大,文化程度不高,既无劳力、又无技术,缺乏干事创业的激情,观念比较传统保守,守摊子的思想比较突出。

2.有待解决的贫困人口素质

经国际研究表明,教育普及与贫困之间呈负相关关系,教育程度越高,贫困人口越少。目前,武陵山片区贫困人口素质问题主要体现为以下几种类型:一是依赖型。即等、靠、要思想严重,有“越贫越光荣、越贫越要救济”的懒汉思想,只等“输血”,不愿“造血”;有的只愿意在经营主体中打工,抱着政府不会让人饿死的思想,过一天算一天。二是观望型。即一些贫困农户思想观念陈旧落后,守株待兔安于现状,只盼着社会援救、集体分红、国家提高救济标准,他们坐等国家救助,特别是近年来国家诸多惠农政策的实施和兑现,以及社会各界的参与和帮扶。三是盲动型。即缺技术、少资金,生产经营能力弱,又好盲动,养猪发病,养鸡发瘟,负债经营,因债返贫,这就造成了内生动力不足的问题。

3. 有待改善的精准帮扶方法

第一,贫困农民主体作用发挥不够。有些镇、村一味强调自身的贫困,向上级定点帮扶单位争取帮助支持。帮扶的单位也重视扶贫济困,积极为贫困群众捐资捐物办实事,但轻视了引导和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发挥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被动等待帮扶的现象比较突出。第二,扶贫资源整合不够。一些镇、村只重视争取了多少项目,接受了多少帮扶资金和物资,忽视了对帮扶项目和捐赠资金物资的使用管理,在项目设置上没有从贫困村、贫困户的角度去考虑该发展什么项目、如何实施管理好项目,没有把资金与项目的质量完成情况挂钩。特别是种植业扶贫项目实施后的后续管理严重滞后,影响了扶贫项目综合效益的发挥。第三,扶贫工作长效机制不够健全。扶贫工作一般体现在帮扶主体的自觉行动上,没有刚性的目标任务。一些部门帮扶方式单一,给钱给物忙于应付,没有从建立长效的帮扶机制上下功夫。帮扶主体对贫困问题的调研、贫困村发展规划的编制、信息的反馈、资金的管理等方面的工作做得不够完善,造成扶贫工作的盲目性。

五、武陵山片区产业精准扶贫的优化路径分析

1. 转变扶贫工作理念,打好产业精准扶贫“组合拳头”

按照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要求,在顶层设计上坚持创新有突破。目前的扶贫攻坚战进入冲刺期,因此,在扶贫总布局上必须摒弃一户人家、一个村镇单打独斗的观念,放眼区域、全省的大局来谋划。突破区域束缚,加强地区间的沟通协调,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促进交流合作,形成扶贫合力。积极融入长江中游城市群,扩大与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的经济技术交流,主动面向渝、鄂、湘、黔等区域,积极主动融入和服务“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等国家倡议或战略。

2. 凸显政府引领作用,加强产业精准扶贫“顶层设计”

第一,引导企业创新经营方式和组织方式,优化股权结构,把分散的农户组织起来,提高规模化水平。推动形成农业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带动,产业基地和产业项目示范,入股分红和股份合作经营等产业精准扶贫机制,积极推广“龙头企业+农户”、“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龙头企业+基地+合作社+农户”等多样化的经营模式。第二,在土地流转、项目审批、劳动力培训等方面向企业及时提供服务,对企业引进和推广新品种、新技术等方面给予一定的补助或奖励。第三,建立以贫困户为核心的利益联络机制,切实让贫困户参与扶贫开发并享有开发成果,促使其在参与过程中提高自身素质和发展能力。

3. 打造特色产业品牌,盘活产业精准扶贫“优势资源”

要突出当地资源特色,因地制宜,按照产业化思路培育区域特色产业,把特色产业做大做强,打好当地特色牌,实施产业精准扶贫。第一,当地的企业可以利用自身的市场优势、资本优势、技术优势和管理优势,在贫困地区建立扶贫项目,开发资源、培育产业,盘活当地的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如石门县蜜桔的规模化种植很好利用了当地的环境优势和地理优势,带领农户脱贫。第二,企业应积极参与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创新种养技术、引进和培育新品种上下功夫,着眼于提供绿色环保、高营养、好口味、高品质的农副产品;利用标准化和规范化的种养技术,大力加强品牌建设,提高产品的知名度和核心竞争力。

4. 加大“互联网+”扶贫力度,深耕产业精准扶贫“物流体系”

第一,针对农户农产品滞销问题,搭建农产品电商交易平台,开展农产品电商技术的培训。减少农产品流通的中间环节,以电商为纽带拓宽农产品的销路,使优质的农产品能够尽快销售出去。第二,充分应用“互联网+”模式。通过“互联网+生态农业”,发展智慧生态农业;通过“互联网+生物产业”,发展智慧生物产业;通过“互联网+煤化工产业”,发展智慧工业;通过“互联网+旅游业”,发展智慧旅游。据此,立足当地比较优势,把产业做大做强,实现主导产业智能化。

5. 科学谋划金融扶贫,增强产业精准扶贫“造血功能”

加快金融扶持农业基础产业项目统筹建设,带动农民就业和发展产业,促进农民脱贫增收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第一,延伸金融服务网点,健全推广农业保险。推动金融机构网点向贫困乡镇和社区延伸,发展农业担保机构,针对目前农业保险赔付率低的实际情况,对贫困户农业保险制定专门政策,降低贫困户农业生产的风险,增强其抵御风险的能力。第二,创新仓单质押贷款、订单农业贷款、农业设施设备抵押贷款等多种贷款形式,缓解贫困地区借款主体抵押物缺乏的现实问题,帮助贫困户融资。第三,从金融主管部门、金融机构、高校等选拔一批驻村干部,驻村开展金融扶贫宣传教育,帮助贫困户量身定制专业化、可操作的融资方案,活用金融产品,让农户能贷到款、会用款、还得起款,提高融资对接的成功率。如湘中偏西南的隆回县,树立了“大金融,大扶贫”的理念,专门设立了金融扶贫的服务中心,有力地推动了产业精准扶贫工作。

6. 完善配套基础设施,构建产业精准扶贫“生态之圈”

第一,进一步推进武陵山片区交通、水利、电力、网络的建设,同时加快农村危房的改造和居住环境的整治,疏通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流通渠道,为农产品的生产和销售提供硬件保障,破除发展瓶颈制约。第二,加强生态环境建设管理工作,合理有序开发自然资源,构建林区立体复合生产模式,提高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和扶贫效益。发展资源环境可承载的种养、加工、商贸、旅游等特色产业,形成生态保护与扶贫开发的良性互动。

7. 建立大数据信息平台,实现产业精准扶贫“资源共享”

通过基层干部走访入户调查采集贫困户信息,对信息进行审核,保证信息的真实可靠。实现片区内信息的统一录入、统一管理和各个地区信息的互通共享,利用大数据技术分析汇总,全面掌握武陵山片区每个贫困户的贫困状况和帮扶措施,准确了解劳动力培训、精准贷款等各项政策的落实情况,对其进行动态监控,全方位的展现产业精准扶贫的全貌。为产业精准扶贫措施的制定提供数据信息基础,以提高扶贫工作效率。

8. 创建扶贫开发示范区,争当产业精准扶贫“领头之羊”

选择恰当的贫困县市作为“扶贫开发特区”,以降低贫困率、建立长效增收机制为核心,进行改革试验,探索贫困区开发新路子,创新产业精准扶贫机制,使其能走出一条与众不同的科学发展之路,为连片地区乃至全国的产业精准扶贫提供示范借鉴的经验,发挥先进典型的引领作用。

[1]全承相,贺丽君,全永海. 产业扶贫精准化政策论析[J].湖南财政经济学院学报,2015(2):118-123.

[2]谢树连,刘建国.产业扶贫精准化政策浅析[J].中国农业信息,2016(10):41-46.

[3]余欣荣.特色产业扶贫重在“精准”[J].行政管理改革,2016(4):25-28.

[4]李荣梅.精准扶贫背景下产业扶贫的实践模式及经验探索[J].青岛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4):1-4, 20.

[5]马 杰.产业精准扶贫实施路径研究——基于网络化治理视角[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16(5):30-34.

[6]孙光慧.民族地区金融服务与特色产业精准扶贫耦合模式探索[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3):154-159.

[7]李志平.“送猪崽”与“折现金”:我国产业精准扶贫的路径分析与政策模拟研究[J].财经研究,2017(4):68-80.

[8]许汉泽,李小云.精准扶贫背景下农村产业扶贫的实践困境——对华北李村产业扶贫项目的考察[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9-16.

[9]刘清荣,程文燕.产业精准扶贫的井冈山调查[J].老区建设,2015(24):11-13.

[10]陈希勇.山区产业精准扶贫的困境与对策—来自四川省平武县的调查[J].农村经济,2016(5):87-90.

[11]向 抚,杜芳林.县域产业精准扶贫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探讨[J].作物研究,2016(7):869-874.

[12]河北省委省政府决策咨询委员会农业农村组.对赤城县产业精准扶贫的调查[J].经济论坛,2016(2):135-138.

(编辑:周亮;校对:余华)

The Problem and Optimization Route of Targeted Poverty Alleviation by Industry in Wuling Mountain Area

SONG Mei-zhe WANG Er-ke TIAN He YANG Cao

(HunanUniversityofFinanceandEconomics,ChangshaHunan410205)

Emphasizing the important role of targeted poverty alleviation by industry,we can develop industry on the basis of enhancing the farmer’s self-reliance ability, which is conducive to exert the principal role of poverty population and improve the accuracy and effectiveness of poverty alleviation in Wuling Mountain area. Based on this,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existing problem of poverty alleviation by industry in the Wuling mountain area through field investigation and collection of related information, and finds that industrial structures singleness, short industry chain and poor co-ordination of economic agent. Then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auses, from creat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industry brands, highlight the government’s leading role and use the “internet+”model sufficiently to optimize the path of poverty alleviation, in order to promote long-term mechanism of increasing revenue and provide more scientific reference for targeted poverty alleviation in future.

Wuling mountain area; targeted poverty alleviation by industry; blood-making function

10.16546/j.cnki.cn43-1510/f.2017.04.005

2017-03-25

2015年度全国统计科学研究项目“基于空间自相关的我国区域基本公共服务收敛性测度研究”(项目编号:2015LY31)

宋美喆(1986- ),女,湖南财政经济学院讲师,经济学博士,研究方向:财政支出管理、空间财政、宏观经济统计

F323.8

A

2095-1361(2017)04-0037-06

猜你喜欢

武陵山片区贫困户
武陵山歌
片区综合开发的投资模式探讨
推动武陵山片区民族文化生态旅游脱贫
展望临港新片区金融改革与创新
青岛新片区打造人才聚集高地
致富闯路人带领贫困户“熬”出幸福
『贫困户』过年
贫困户 脱贫靠产业
白塔寺片区地图
重要的是给贫困户一份自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