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小学中高段数学课“引答”教学的实施策略*

2017-03-09姚泽琳

湖州师范学院学报 2017年5期
关键词:预设教学方式数学

姚泽琳

(太炎小学,浙江 杭州 311121)

论小学中高段数学课“引答”教学的实施策略*

姚泽琳

(太炎小学,浙江 杭州 311121)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经验为基础,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启发式和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教师在课堂互动中碰到学生难以回答的问题时,要恰当地提问引导,从而使学生通过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合作交流掌握和理解数学知识和技能。于此讨论的“引答”就包含在课堂互动提问中,笔者认为有效的“引答”不仅会提高课堂的效率,也会让课堂精彩纷呈。因此,结合“引答”现象的研究背景,研究其在小学数学课堂互动中的意义,重点对小学中高段数学课堂互动中“引答”的实施策略进行阐述。

小学数学;中高段;课堂互动;提问;引答;策略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何为“引答”?

目前小学课堂存在这样的一种提问现象,教师会经常把一些重要的话说到中途时放慢,然后所有学生自然会根据自己的理解回应老师,[1](P15-17)学生基本上都能理解教师说话意图,甚至连说话语速都和教师一样。如:

师:这道题有两个分母,都是……

生(齐声):异分母。

师:当我们在计算这种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时,应该……

生(齐声):先把异分母分数转化成同分母分数来计算。

师:是的,这就要靠……

生(再一次齐声):通分。

师:接下来,请同学们尝试着做一做这道题。

学生非常迅速地同时拿起笔开始解题,教室里一时鸦雀无声。

这种现象称之为“引答”现象。“引答”是教师在课堂互动中,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水平启发并引导学生的思路,逐渐走向问题的实质并自己说出问题答案所采取的一种特殊提问方式。

(二)对“引答”现象的不同观点

在阅读大量文献之后,笔者发现专家学者对于小学数学“引答”现象的认识分成两类:一类反对,一类支持。

首先,反对的观点。《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2](P20-23)这就要求教师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绝不以达到统一为标准,因此专家指出,在课堂互动时,教师的提问不能过多地限制学生思维。因此,许多教师认为“引答”会限制学生的思路。

其次,支持的观点。在课堂上,每当教师提出一个问题,一般只请一位同学回答。这样的情况,给予学生口头表达的机会就非常有限。其他的参与方式给学生更多机会去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那些请单个学生回答问题的小学教师与那些请所有学生以非语言姿势(如“请你用手势回答我这个判断题的答案”)回答每一个问题的教师不同。课堂教师“引答”现象和“非言语姿势”是同样的道理,即既要照顾到大多数同学,同时又受到时间的限制,那么为了让每一位学生都参与进来,“引答”是不失为一个好办法。

(三)研究意义

笔者认为“引答”现象确实有它的局限性,但是也不是完全没有可以借鉴之处,只要教师在课堂中合理利用“引答”教学方式,那么对课堂教学就有促进作用。

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学生处在直觉动作思维向具体形象思维过渡的阶段。学生可能知道怎么做题,但不一定表达得出来,所以教师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足够多的机会说一说,以实现知识真正的内化。但是,基于中国国情,目前仍然是大班制教学,要让每一个同学都享受到回答问题的权利在课堂四十分钟中是不可能的。于是,在一些优秀的、专业的教师课堂中,“引答”这一教学手段被广泛运用,但是直到目前为止,这一教学手段只是一些专家教师的经验之作,很多教育工作者和一线教师都只是把它当作教学艺术或精彩片段赏析的对象,甚至觉得是不可模仿的,这未尝不是教育的损失。于是笔者将对“引答”现象的实施提供一些策略和建议,希望能为广大一线教师提供一些教学上的帮助或启发。

二、教师“引答”教学的实施策略

(一)对“引答”不同类型,实施差异性策略

1.发展性“引答”

这种“引答”是在学生回答不够完整或者不够正确的情况下再次组织问题,引导学生回答,直至学生自己得出正确答案的教学行为。这类“引答”要求教师有较高的教育教学水平,能准确判断出学生的困惑在哪里,从而突破教学难点,是关注学生思维发展,站在学生长远发展角度而采用的教学方式。

(教学片断一:一个数除以小数)

师:拿到这个算式,我们第一步先看……

生:看除数是几位小数。

追问:这题中,除数是0.85,是……

生:两位小数。

师:所以除数就……

生:要化成整数。

追问:0.85变成……

生:85。

师:小数点……

生:向右移动两位。

追问:除数扩大了……

生: 100倍。

追问:这样就好了吗?

生:同时被除数也要扩大100倍,变成765。

师:同样道理,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书写的时候就可以把这个小数点用笔划去。

追问:这是运用了……

生:商不变性质。

2.转换式“引答”

转换式“引答”指第一位同学回答得不够完善,教师再提问另外的同学来回答,然后得出完整的正确答案的教学方式。在运用这种方法教学时,教师要特别注意尊重第一位同学的回答,给予及时评价,树立其自信心,同时还要鼓励激发其他同学补充回答。这样的教学方式需要教师充分发挥其语言优势,吸引学生注意力,调动学生的兴趣。

(教学片断二:垂直与平行)

教师请学生对所画的图形进行分类后,请学生上台在黑板上的纸上进行演示,老师在旁边讲解。

师:很好,那么,我们看到了一些直线延长后相交了,有一些没有,那么怎么样的才不会相交呢?

生1:两条直线要有一定的距离。

师:光有一定距离就可以了?还是……

生2:两条直线的两端之间的距离应该是一样的。

生黑板测量两条直线间的距离。

师:同学们帮老师量了,发现不相交的线两边的两端的之间距离是相同的,那么他们中间的距离是……

生:相同的。

师:对,这样的两条直线老师给它取个名字叫平行线。

3.分步式“引答”

分步式“引答”是指当学生遇到比较困难的问题,无法一下子得出答案,这时教师就要适当给予解题思路——先做什么,再做什么,按照顺序,步步紧凑,顺着这个思路,最后学生解答出问题的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只有在问题相对较难并且一步无法得到,需要分析题干找到思路再行解答,教师在讲解这些问题时不能用简单的灌输方法,仅适当提供思路就行。这要求教师对学生最近的学业发展需十分了解,如此才能成功地运用,也才能起到真正的教学效果。

(教学片断三:三步计算的应用题)

师:根据线段图和题意,讨论并思考:

要求计算出五年级栽树多少棵?必须先知道……

生:三、四年级一共栽树多少棵。

师:恩!能够直接求出来吗?

生:不能。

师:那么第一步求……

生:四年级栽多少棵树。

师:然后再求……

生:三、四年级一共栽多少棵树。

师:最后求……

生:五年级栽树多少棵。

(启发学生:“三、四年级一共栽树多少棵”能直接求出来吗?解答这道题,第一步求什么?第二步求什么?第三步求什么?同时,结合线段图帮助学生理解算理)

(二)对“引答”预设环节的策略

1.充分预设,有计划性地“引答”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总的来说,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的。”好的教学能力是一种智慧更是一种艺术,绝对不是一朝一夕练就的。相信许多教师在备课时会花大量的精力设计教学环节、设计板书等,但恰恰忽略了“引答”的重要性。其实一堂精彩的课不仅仅要有好的教学设计,还要有正确的“引答”。“引答”所呈现的课堂是展现教师智慧光彩的课堂,所以教师在课前应对“引答”进行充分预设。

教师的备课是为了更好地教学,笔者认为首先要预设学生可能会产生的认知困惑。因此,教师在每一堂备课中都要对本堂课的教材相当熟悉,在教学参考书中吸取不同的教学建议和方法。同时翻阅一些相关书籍,或者借鉴别人优秀的教学设计,总之,预设充分到位能更多更好的启发学生的思维。其次要预设学生会回答的答案,多听一些特级教师课,他们在课上对学生的突发状况,应对自如。那些巧妙的“引答”使一堂课如行云流水般流畅,这种境界是每一个教师所追求的。但是,这需要不断地学习、总结和充分的预设。

2.明确指向,有针对性地“引答”

好的“引答”预设不是随便胡扯,自己想当然的想法,而是建立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上。一味预设得很理想,不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只会使得教师自己手忙脚乱,所以,“引答”必须要注意准确性,提问要有明确指向性,答案要明确。需要注意的还有“引答”所抛出的问题也不能太大、太空,更不能漏洞百出。否则,学生回答这类问题很容易走错方向,这也是在教学中有时出现启而不发情况的主要原因。

3.挖掘内涵,有意义地“引答”

“引答”还应具备发展性,不能停留在表面。“引答”应该是有意义的,为下一个教学层次或环节做铺垫。过于简单无意义的“引答”势必会减退学生回答的积极性,从而使得整堂课索然无味。发人深省的“引答”不但可以迁移学生的思维,还可以激发学生们积极思考。

(三)对“引答”生成环节的策略

1.少安勿躁,学会倾听

在教学中,往往出现这样的问题,例如当一个学生回答不准确时,教师很想就此打断,从而能进行“引答”,引导学生回到正确的思路上。但是这样的做法,很容易因为操之过急而没有听明白学生的真正想法,从而没有办法进行恰当的“引答”。所以,引答生成环节要做到学会倾听,少安勿躁。

2.随机应变,灵活处理

课堂是瞬息万变的,谁也无法完全准确预设出学生可能会说出的答案,那么,对于意外的状况教师要随机应变。很多教师太注重备课时的思路,面面俱到,最后弄得十分疲惫。其实学生个体发展情况不同,在教学方式上要学会灵活处理,充分发挥“引答”的灵活性。

3.深思熟虑,启而发之

教师在“引答”时要有启发性,首先课本上没有现成答案,必须要经过思考才能得出答案;其次是要能唤起知识之间的相通性;再者针对不同的情况可以有不同的思考层次,既能照顾到学习成绩好的学生也能给成绩偏差的学生表现的机会,从而体现教育的公平性,因为缺乏逻辑层次的问题不能激发思维的兴奋,更不足以训练思维能力。

(四)对“引答”点拨度的把握策略

点拨度是指教师“引答”的数量、难易度和前后梯度。

第一,如果教师不停地“引答”,那么课堂就会变成“满堂问”。而“满堂问”极易导致学生不加思考地随口回答,这不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品质。相反,如果教师的“引答”过少,也会使得学生没有思维任务,那么学生就会产生思维松懈的问题,课堂也会随之拖沓、松散,死气沉沉。因此,一节课到底要采用多少次“引答”,要根据教学内容、学生情况和教学情境具体决定。

第二,教师通过“引答”提出的问题,一般要留给学生5~15秒的时间思考。教师要在充分了解学生的思维层次和课程标准的要求下制定所问问题的难易程度,不能过于简单,也不能难度太大。所谓“跳一跳摘果子”,于此,也有心理学家把问题从提出到解决的过程称之为“解答距”。所谓“解答距”就是让学生经过一番思考才能解决的问题,让思想的“轨迹”有一段“距离”。[3](P62-63)提出的问题过易,学生会不加思考地随口回答,次数多了也就乏味了;问题问得太难,学生就会百思不得其解,时间久了,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就受到打击了,这就不利于教学和学生学习。根据实际教学经验,从比例上来说,一个问题有四成的学生会回答为宜;从思维角度看,那么就像前面提到的,以“跳一跳摘果子”为宜。

第三,教师“引答”技巧上要有前后梯度性。前后梯度就是指教师在课堂提问进程中要随教学进程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而推进,难度在一堂课的开始和结束不能停留在同一个水平层次上,要逐渐提高,层层递进。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为学生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条件。教师的引导作用体现在:第一,通过恰当的问题,加上准确、清晰、富有启发性的讲授,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求知求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第二,通过恰当的归纳和示范,使学生理解知识、掌握技能、积累经验、感悟思想;第三,能关注学生的差异,用不同层次的问题或教学手段,引导每一个学生都能积极地参与学习活动,以提高教学活动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而上述三点中,“引答”占据着不可估量的重要位置,为此,“引答”也必须根据教材内容以及学生实际水平来引导学生回答。这也对教师提出更高要求,不仅要把知识讲透,还要吃透教材、深入了解学生。总而言之,如果能合理恰当地把“引答”运用到小学数学的课堂中去,对于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效率是有极大帮助的。

[1]周振宇.面对大班额,我们不妨如此——一组课堂观察引发的思考[J].江苏教育研究,2011(23).

[2]顾明远.《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说明[J].教育管理,2012(3).

[3]鲁海波.基于新型听评课视角的中小学课堂提问分析——以新手教师为例[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1(1).

[责任编辑 铁晓娜]

On the Implementation Strategy of "Question and Answer" in the Interaction of Middle and High Mathematics Class in Primary School

YAO Zelin

(The Taiyan Primary School, Hangzhou 311121,China)

The new curriculum standard pointed out: "teachers should be take students' cognitive development level and experience as the basis for all students, and they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 teaching method and the teaching method." When teachers in the classroom interaction encounter difficult questions, it is necessary to ask questions to guide, so that through independent thinking students take the initiative to explore and start cooperation and exchange of understanding to acquire the understanding of mathematical knowledge and skills. In this discussion, the "question and answer" is included in the classroom interactive questions, and the author believes that an effective "answer" will not only 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the classroom, but also make the class brilliant. Therefore, combined with the research background of the phenomenon of "question and answer", this paper studies its significance in the interaction of primary school mathematics classroom, and it focuses on the implementation strategy of "question and answer" in the middle and high level mathematics classroom interaction.

elementary mathematics; middle and high class; classroom interaction; question; guide; strategy

2017-01-08

姚泽琳,本科,小学一级,从事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与理论研究。

G623.5

A

1009-1734(2017)05-0106-05

猜你喜欢

预设教学方式数学
也谈语文课堂教学的预设与生成
高校钢琴教学方式拓展的思考与实践
高中数学高效教学方式与方法优选例谈
高中化学教学方式探析
我为什么怕数学
数学到底有什么用?
问题是预设与生成间的桥
对新闻采访中语用预设的探讨
新闻采访中语用预设探讨
探索不同教学方式 提高课堂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