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结核病的概况
2017-03-09闫迪
闫 迪
(包钢三医院、包头医学院包钢三院临床医学院,内蒙古 包头 014010)
结核病是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慢性传染病,临床主要可见咳嗽、咯血、低热、乏力、消瘦等症状。如果能够及时进行诊断、给予合理治疗,大多可获临床痊愈,目前多重耐药菌和药物的毒副作用已成为化疗失败的主要原因。近十几年,国内医药界一直在寻找新的结核病治疗方法和途径,而中医药治疗肺结核取得明显成效[1]。
结核病属于中医“痨瘵”范畴。《黄帝内经》、《金匮要略》等中医古籍中都有相似于现代结核病的描述。陈修园指出:“痨症,大抵外感、内伤、七情过用皆能致之”,说明肺结核的病因不出内外二者。外因主要是“痨虫”感染,《千金方》谓:“劳热生虫在肺”。内因责之于虚,即患者抵抗力降低所致。本病的发病部位主要在肺,日久影响到其他脏器,病情迁延日久,阴损及阳,元气耗损,阴阳两亏,其虚损不仅在肺,久则累及脾肾[2]。
肺结核的病因病机以内外二因为主,以肺脾肾三脏为发病部位,辨其证候多以气阴两虚证型多见,涉及脏腑以肺、肾、脾三脏为主,其间以肺肾不足、气阴两亏为最常见,诚如《内经》所云:“邪之所凑,其气必虚”[3]。
治疗方面,中医药配合抗结核药物化疗,经诸多医家的临床疗效,对于缓解临床症状、缩短结核病的疗程、治疗并发症、减轻药物毒副反应的等治疗中,都具有减毒增效的良好作用。
梅阳生用中药配合抗结核药将肺结核患者43例分为阴虚火旺、气阴两虚两型进行临床治疗,平均疗程缩短2.7个月,治疗效果良好;李守静等用自拟天痨生金丸选取300例肺结核患者,分别以肺阴亏虚、阴虚火旺、气阴两虚、阴阳两虚等四型治疗,临床效果满意;田听等使用针药并用之法治疗阴虚火旺的肺结核患者56例,临床效果良好;马培勇按照辨证将182例患者分为肺阴亏虚、阴虚火旺、气阴耗伤、阴阳两虚四型,运用中西医结合的理论与方法取得满意的疗效;翁丽珍等采用对照观察方法,将50例肺结核患者辨证分为肺阴亏损、阴虚火旺、气阴两虚、阴阳两虚四型,证明咳喘宁口服液能有效的缓解肺结核患者的临床症状。
肺结核患者症见盗汗、哮喘、咯血等症状,运用中医治疗,也可取得良好效果。张桂凤运选择辨证为肺肾阴虚的肺结核咳喘患者42例,用百合固金汤加减治疗,效果良好;劳献宁等选择肺结核盗汗患者82例,症属阴虚火旺型采用当归六黄汤治疗,效果良好;李曙明等选取风热伤肺、阴虚火旺两型的肺结核咳血患者20例,采用百合固金汤加十灰散辨治,取得良效;朱钦等针对证候为肝火犯肺、气阴两亏的肺结核咯血患者,采用中药治疗l5例,临床效果良好,以中医理论为基础,肺结核咯血的治疗提供了有效方法;伍明俊运用扶正汤加减治疗抗肺痨化疗中所产生的肝功能异常、粒细胞减少、厌食纳差、末梢神经炎毒副反应病例58例,认为此方对肺结核患者短程化疗中出现的毒副反应症状体征的改善情况有较好疗效。
对药物毒副反应的治疗。李全等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65例肺阴虚、气阴两虚的肺结核患者,在保证治疗质量的同事,又解决了肝功能的损害问题;袁志兴将60 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进行观察,两组均予联合抗结核治疗,治疗组给予保真汤加减,对照组给予葡萄糖注射液静滴,发现治疗组肝功能损害明显低于对照组。陈斌等对照观察丹参注射液对肺结核患者的护肝效果,治疗组、对照组均采用标准方案抗结核治疗,对照组加用肌苷、维生素C静滴,治疗组加用丹参注射液静滴,1个疗程后检查两组ALT,治疗组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崔岩飞等将64例抗结核药物肝损害患者分为两组,治疗组根据中医辨证为肝气不舒、湿热内生、瘀血阻滞,给予疏肝理气,祛湿化瘀治疗,对照组西药保肝治疗。结果显示:对照组(32例)痊愈15例,有效12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84.4%,治疗组(32例)l8例痊愈,有效l3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6.9%;两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刘鹤岭对44例抗结核药致肝功能损害患者应用疏肝解郁汤,效果良好;杨兆康等使用越鞠保和丸治疗抗痨药物反应患者46例,显效36例,好转8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5.6%;裴异使用益肝汤保留灌肠治疗抗痨药物肝损害55例,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临床疗效、肝功能指标,均有显著性差异,说明自拟益肝汤保留灌肠对于抗痨药所致肝损害具有很好的治疗作用。
目前研究表明,化疗失败的主要原因是多重耐药菌的出现和抗结核药物的毒副作用。中药具有扶助人体正气,提高机体免疫力,调节全身状态的作用,配合西药抗痨治疗既可调整机体的机能状态,又可延缓耐药性的产生,还能消除或减轻西药带来的毒副作用,最终达到缩短疗程、治疗疾病目的。
[1]向 阳.肺结核的中医药治疗现状与展望.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01,11(4):261-262.
[2]高 娟.肺结核的中医药临床研究.中国医疗前沿,2010,5(9):10-12.
[3]王利军.浅谈中医药在肺结核治疗中的作用.现代中医药杂志,2002,11(15):1520-1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