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董仲舒哲学体系中的天、地、人三才结构分析

2017-03-09

衡水学院学报 2017年5期
关键词:王道董仲舒天道

律 璞



董仲舒哲学体系中的天、地、人三才结构分析

律 璞

(陕西师范大学 哲学与政府管理学院,陕西 西安 710100;西北政法大学 刑事法学院,陕西 西安 710063)

董仲舒明确提出天、地、人合一的三才结构理论,认为天、地、人三才合一,是天道运行的需要,也是维护国家统治,社会治理的需要。董仲舒认为王道必须将天、地、人贯通,途径有二,一方面,将天道与人道贯通,一方面将地道与天道贯通。

董仲舒;哲学体系;三才;王道

过去,我们在研究董仲舒思想时,用“天人合一”概括其思想内涵。实际上,董仲舒在其哲学思想体系中,明确提出“天、地、人”合一的三才结构,这是我们过去在研究董仲舒思想时未加重视但又十分重要的一个问题。在董仲舒看来,天、地、人不仅处于同一个系统,作为国家的统治者,还应当将天、地、人加以贯通、联结。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维护社会统治,实现天下太平。

一、天、地、人三才合一

1. 天、地、人三才并存

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一书中,很多时候都是天、地、人并提,认为天、地、人处于一个系统中。董仲舒指出:“天地阴阳木火土金水,九。与人而十者,天之数毕也。”(《春秋繁露·天地阴阳第八十一》)在董仲舒看来,在天道运行的系统中,有十种十分重要的物质,也即十种元素。除了五行代表的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及阴阳两种元素外,剩下的就是天、地、人。过去,我们在解读董仲舒天人关系时,常常会使用“天人合一”的说法,这个说法本身不错,但是很多学者只将注意力放在董仲舒“天人合一”思想上,却忽略了董仲舒天、地、人合一的三才结构。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提出:“以类合之,天人一也。”(《春秋繁露·阴阳义第四十九》)对于“天人一也”的解读,有学者可能会将其释读为“天人合一”,台湾学者赖炎元在对“天人一也”进行解读时,认为其含义是:天和人是相同的[1]。这个解释是非常正确的,由于天和人有相同之处,因此,可以将这句话理解为:天和人在一个系统中。有许多学者恐怕将董氏此语引申为:天人合一。这个说法是不是合理呢?主要看天、人所在的系统,有没有其他因素的存在。实际上,在董仲舒的主要著作《春秋繁露》中,很多时候是天、地、人并提,而非天、人并提。因此,笔者以为,在董仲舒的天人系统中,还应该加上“地”,应该是“天”“地”“人”三才结构。这种逻辑安排,更加符合董仲舒的本义。因此,“天人合一”并不符合董仲舒的本义,“天”“地”“人”三才结构才符合董仲舒的本义。

2. 天、地、人三才合一的理由

在董仲舒看来,天、地、人三才并存是维护人类社会发展的需要。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天、地、人三种因素不可或缺。董仲舒曰:“天地之生万物也以养人,故其可食者以养身体,其可威者以为容服。”(《春秋繁露·服制像第十四》)在董仲舒看来,天、地和人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关联。在他看来,天、地生出万物是为了供养人,也即满足人的衣食住行的需要。用万物中可以吃的东西滋养身体,用有威严的东西制作服装。在董仲舒看来,万物的存在是为了满足人的基本需求,而万物又是天、地所生,所以天、地和人之间的一种关系是:天→地→万物→人。董仲舒云:“何谓本?曰:天地人,万物之本也。天生之,地养之,人成之。天生之以孝悌,地养之以衣食,人成之以礼乐。”(《春秋繁露·立元神第十九》)在董仲舒看来,天、地、人是万物之本。三者的关系是:万物来源于天,万物得到地的滋养,万物得到地的滋养还不够,还需要得到人力的关照,人用礼乐成就天地万物,使天地万物处于和谐美好的人类社会系统中。在董仲舒看来:“三者相为手足,合以成体,不可一无也。无孝悌则亡其所以生,无衣食则亡其所以养,无礼乐则亡其所以成也。三者皆亡,则民如麋鹿,各从其欲,家自为俗,父不能使子,君不能使臣。”(《春秋繁露·立元神第十九》)天、地、人三者是手足的关系,三者合成一体,缺一不可。万物没有孝悌则无法生存,没有衣食,万物则会失去得以滋养的东西,难以为继,无法生存下去。没有礼乐,万物则只能处于蛮荒状态,而无法存在于人类社会。如果天、地、人所赋予的孝悌、滋养、礼乐全部缺失,那么百姓只能像麋鹿一样,各自按照自已的欲望生活。父亲不能驱使儿子,君主不能驾驭群臣,即便有城郭,也和废墟没有两样。因此,在董仲舒看来,天、地、人三者缺一不可,三者所赋予的孝悌、滋养、礼乐也一样不可缺少。

3. 肃慎三本

在董仲舒看来,既然天、地、人是万物之本。就应当肃慎三本(《春秋繁露·立元神第十九》),应当严肃认真地对待三本。如何严肃认真地对待三本呢?具体的做法应当是:“郊祀致敬,共事祖祢。举显孝悌,表异孝行,所以奉天本也。秉耒躬耕,采桑亲蚕,垦草殖谷,开辟以足衣食,所以奉地本也。立辟雍庠序,修孝悌敬让,明以教化,感以礼乐,所以奉人本也。”(《春秋繁露·立元神第十九》)郊祀的时候毕恭毕敬,共同祭祀祖先,张扬孝悌,表彰孝行,是奉天本的表现。拿着农具亲自耕种,采桑叶亲自养蚕,开垦草地种植五谷,开辟田地用来满足衣食需要,是奉地本的表现。普遍地设立学校,让学生们都学会孝顺自己的父母,亲爱自己的亲属。恭敬谦让,对学生进行感化教育,用礼乐熏染他们,是奉人本的体现。可以看出在董仲舒这里,天、地、人是万物的根本。要想遵奉天、地、人,就需要努力地祭祀祖先,发展农业生产,广泛地设立学校。在董仲舒看来,只有努力地祭祀祖先,发展农业生产,设立学校教育学子才能更好地维护人类社会的繁衍和发展,才能够使人类社会处于和谐有秩序的发展状态中。所以董仲舒说:“三者皆奉,则民如子弟,不敢自专,邦如父母,不待恩而爱,不须严而使。虽野居露宿,厚于宫室,如是者其君安枕而卧,莫之助而自强,莫之绥而自安,是谓自然之赏。自然之赏至,虽退让委国而去,百姓襁负其子随而君之,君亦不得离也。”(《春秋繁露·立元神第十九》)如果天、地、人三本都得到了遵奉,那么百姓就像子弟,不敢胡作非为,地方官员就像父母,没有恩惠也会爱人,不需要严厉的措施也能驱使百姓。虽然居住在野外,也很满足,感觉比居住在宫室内好。如果是这样,君主就能安然入睡,没有外援也能自我强大,没有他人保卫也能处于安全状态。这就是自然的赏赐,自然的赏赐来临,就是君主退位离开本国,百姓也会带着襁褓中的婴儿追随君主而去。在董仲舒看来,祭祀、生产和教育是奉行天本、地本和人本的表现。而只有遵奉天本、地本和人本才能让百姓自觉遵守国家法律,听从君主的驱使,各自安心于自己的岗位。遵奉地本发展农业生产,才能够让百姓富足,百姓富足就能够安心于生产、生活,社会才能处于和谐发展的状态。发展教育,设立学校,对百姓进行教化,就能够保证国泰民安。百姓听从君主的驱使,国家就能够长治久安。

二、王道通三:天、地、人

古代中国,在早期哲学思想中,天、地、人并提已为常见。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孙丑章句下》)讲到战争要取得胜利,有很好的天气条件,不如地形有利。地形有利,不如将士团结。孟子此言讲到天、地、人。但并未讲到如何将天、地、人贯通。在《周易》中也讲到,乾卦象征天,坤卦象征地。乾、坤二卦各象征天、地。且乾、坤二卦是各不相同的两卦,也即是独立的两卦。“《周易》以《坤》卦继《乾》卦之后,寓有‘天尊地卑’‘地以承天’的意旨”[2]35。《周易》中的乾、坤二卦各自代表天和地。《周易》每卦六爻的顺序排列体现了天、地、人三才结构。“把六爻位序两两并列,则体现三级层次,故前人认为初、二象征‘地’位,三、四象征‘人’位,五、上象征‘天’位。合‘天’‘地’‘人’而言,谓之‘三才’”[2]618。可见,在《周易》中已出现:天、地、人三才结构,但是《周易》未很好地解决天、地、人三者的关系问题。到了汉代,董仲舒开始注意到天、地、人三才之间的关系问题,并且试图通过王道,实现天、地、人的贯通。

1. 王道将天、地、人贯通的理由

在董仲舒看来,有一个“王”的字面意思。“王”从字义上体现了将天、地、人贯通的基本主张。董仲舒曰:“古之造文者,三画而连其中,谓之王。三画者,天地与人也。而连其中者,通其道也。取天地与人之中以为贯而参通之,非王者孰能当是。”(《春秋繁露·王道通三第四十四》)这段话是说:古代在创造文字的时候,“王”字的写法是三画中间有一笔将三画连接在一起,三画是天、地、人,而将天、地、人连接在一起就是要将它们贯通。将天、地与人连接在一起,使它们相贯通,只有王者也即统治者能够做到这一点。从这段话的含义可以看出,在董仲舒看来,古代造字的时候,就把“王”字造成了三画加上中间贯通三者的一笔,所以体现了将天、地、人相贯通的意思。这是董仲舒从“王”的字面意思对“王”字做的解读,不论其正确与否,这种解读,都别有一番新意。

2. 人道与天道的贯通

董仲舒在天、地、人三才结构中,首先想要打通天道与人道。董仲舒曰:“天,仁也,天覆育万物,既化而生之,有养而成之,事功无已,终而复始。”(《春秋繁露·王道通三第四十四》)在董仲舒看来,天有仁的一面,具体表现是,天养育万物,使其出生且演化,并且通过抚养使其成长,这种功勋永无止境,终而复始。也就是说,因为天道运行过程中不断地生、养万物,功勋卓著,因此具有仁的一面。正因为天有生养万物的功绩,特别是对人的生长发育做出了贡献。因此,人必须顺应天道,也即人道需与天道相贯通。如何实现天道和人道的贯通呢?董仲舒曰:“是故人之受命天之尊,父兄子弟之亲。有忠信慈惠之心,有礼义廉让之行,有是非逆顺之治。文理灿然而厚,知广大有而博。”(《春秋繁露·王道通三第四十四》)正因为天道施予仁爱,才能够使人得以成长。所以人也应当遵循天命,亲爱自己的父母兄弟。有忠于皇帝守信于他人,慈爱宽惠之心。有礼义、廉洁、谦让之举动。懂得是非观念,依照社会发展治理国家。知识面广阔而且博学。人道与天道相贯通的一个方面,是社会成员要顺应天道,拥有基本的道德修养、是非观念。而且应当将道德修养落实于人的具体行动中,也即落实于人的社会实践中。

另一方面,统治者在实现社会治理时,也要有一套好的办法,与天道相贯通。董仲舒曰:“天常以爱利为意,以养长为事。”(《春秋繁露·王道通三第四十四》)天常常把仁爱、利于万物作为自己的任务。“王者亦常以爱利天下为意,以安乐一世为事”(《春秋繁露·王道通三第四十四》)。统治者也把仁爱、有利于天下百姓作为自己的任务。以社会稳定、国家繁荣作为自己的事业。

董仲舒曰:“天高其位而下其施,藏其形而见其光。高其位,所以为尊也。下其施,所以为仁也。藏其形,所以为神。见其光,所以为明。故位尊而施仁,藏神而见光者,天之行也。故为人主者法天之行。是故内深藏,所以为神。外博观,所以为明也。任群贤,所以为受成。乃不自劳于事,所以为尊也。泛爱群生,不以喜怒赏罚,所以为仁也。故为人主者,以无为为道,以不私为宝。立无为之位,而乘备具之官。足不自动而相者导进,口不自言而摈者赞辞。心不自虑而群臣效当,故莫见其为之而功成矣。此人主所以法天之行也。”(《春秋繁露·离合根第十八》)在董仲舒看来,天高高在上向下施加恩惠,你只能看见天的光芒而看不见它的形状。天的运行就是因为位尊而施加恩惠,隐藏自己的形状只看见它的光芒,这是天运行的规律。君主要效法天道,就要含而不露,这样才能够为神。另外还要广泛观察外界,这样才能变得明达。任用贤能的官吏群体,这样自己才能坐享其成。这样,君主才能不为国家之事操劳,地位却很尊贵。泛爱世间万物,不因为自己的喜怒哀乐行赏行罚,这样就能达到仁的境界。所以作为一国的君主,必须将无为作为自己的治国方略。将无私作为治国的法宝。在董仲舒看来,采用无为而治的措施,任用有才能的官吏,就能达到治理国家的目的。在董仲舒看来,王道要将天、地、人贯通,必须做到无为而治、泛爱万物,这是君主效法天道的表现。

统治者要做到国家和社会的安定,必须要以仁爱治理天下。君主应当广施仁政,以顺应天道,实现社会的治理。在董仲舒看来,统治者要行仁道,需爱护百姓,轻徭薄赋。史料载:孝武即位,董仲舒说上曰:“古者税民不过十一,其求易供;使民不过三日,其力易足。至秦则不然,用商鞅之法,又加月为更卒,已复为正。一岁屯戍,一岁力役,三十倍于古。田租、口赋、盐铁之利,二十倍于古。或耕豪民之田,见税什五。故贫民常衣牛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矣。”[3]在董仲舒看来,汉代统治者要行仁道,必须爱护百姓,董仲舒赞赏古代轻徭薄赋的做法,认为收税不超过收获物的十分之一,统治者的要求容易获得满足。征发徭役每月不超过三天,民力容易满足。但是秦朝用商鞅之法,徭役繁重,一年屯边,一年劳役,徭役负担是古代的三十倍。赋税二十倍于古。由于赋税、徭役负担过重,所以导致百姓贫困加交,只能穿用牛皮、马皮加工而成的衣服,吃牲畜食用的东西。为避免这种情况发生,董仲舒建议统治者行仁政,恢复古制,轻徭薄赋。

因为要施仁政,所以董仲舒强调君主应当以德治国。反映在法制领域,就是审理案件时,坚持以犯罪行为人的主观恶性作为评价标准。“春秋之听狱也,必本其事而原其志。志邪者不待成,首恶者罪特重,本直者其论轻”(《春秋繁露·精华第五》)。也就是说,按照《春秋》经义审理案件时,一方面要考察犯罪事实,一方面要考察犯罪行为人的主观恶性。主观恶性大的,要从重处罚,主犯应当加重处罚,没有故意或过失犯罪的,从轻处罚。两汉时期,司法官员在春秋决狱的过程中,贯彻《春秋》经义,将仁爱原则引入司法审判工作。史料载:董仲舒审理的一个案子,“甲父乙与丙争言相斗,丙以佩刀刺乙,甲即以杖击丙,误伤乙,甲当何论?或曰,殴父也当枭首。论曰,臣愚以父子至亲也,闻其斗,莫不有怵惕之心,扶杖而救之,非所以欲诟父也。《春秋》之义,许止父病,进药于其父而卒,君子原心,赦而不诛。甲非律所谓殴父,不当坐。”[4]董仲舒从《春秋》经义:原心定罪出发,认为甲不具备伤害自己的父亲乙的故意,做出判决乙之子甲无罪。

3. 地道与天道贯通

董仲舒除了强调人道与天道的贯通之外,还特别强调地道与天道的贯通。董仲舒曰:“臣之义,比于地。故为人臣者,视地之事天也。”(《春秋繁露·王道通三第四十四》)在董仲舒看来,朝臣的气节,相当于地。所以作为君主的朝臣,侍奉君主,就像地道侍奉天道一样。“是故春秋君不名恶,臣不名善。善皆归于君,恶皆归于臣”(《春秋繁露·王道通三第四十四》)。所以在《春秋》看来,君主不承受恶的名义,朝臣不承受善的名义。好的名义都归于君主,恶的名义都归于朝臣。在董仲舒看来,臣事君是地道与天道贯通的表现。董仲舒曰:“为人臣者法地之道,暴其形,出其情以示人。高下、险易、坚耎、刚柔、肥臞、美恶,累可就财也。故其形宜不宜,可得而财也。为人臣者比地贵信而悉见其情于主,主亦得而财之。故王道威而不失,为人臣常竭情悉力而见其短长。使主上得而器使之,而犹地之竭竟其情也。故其形宜可得而财也。”(《春秋繁露·离合根第十八》)在董仲舒看来,作为臣下要效法地道,要积极作为,暴露其形状,显示其性情给百姓。土地的高低、平坦险阻、坚硬柔和、刚强柔弱、肥沃贫瘠都可以被识别。所以臣下的所为合适不合适是可以识别的。作为国家的朝臣应当效法地道,贵在坚守信用,在君主面前表露自己真实的一面,主人是可以识别臣下的。所以王道威严而不失其位,作为朝臣常常为君主殚精竭虑,所以他的优点和缺点容易暴露在外。使君主可以根据情况而任用驱使他。就像地要殚精竭虑展示自己一样,土地的情况也是可以识别的。在董仲舒看来,臣下应当积极作为,为君主、为天下百姓殚精竭虑,以此效法地道。两汉司法官员在春秋决狱过程中,注重打击官吏谋反犯罪,以体现地道与天道的贯通。据《史记·儒林列传》记载:汉武帝年间,淮南王刘安谋反案件发生,董仲舒弟子吕步舒持皇帝节杖治淮南狱,以春秋经义:君亲无将,将而诛焉(《春秋公羊传》庄公三十二年)为据,先后诛杀数万人,得到天子认可。何谓君亲无将呢?“亲谓父母”[5]“将,齐也”[6]。君亲无将的意思是,君臣之间亲如父子,应当有尊卑之序,臣下不能与君主平起平坐。臣下如果与君主平起平坐,超越君主,则要受到君主的诛杀。

地道与天道相贯通的另一个方面是子事父。董仲舒曰:子“不敢与父分功美,孝之至也。是故孝子之行,忠臣之义,皆法于地也。地事天也,犹下之事上也。地,天之合也。”(《春秋繁露·王道通三第四十四》)强调儿子不敢和父亲分享功劳和美名,这样,孝才能到来,所以孝子行孝的行为,忠臣尽忠的节气,都是效仿地的。地遵奉天,就像下级侍奉上级一样,地与天相贯通。在董仲舒看来,地道与天道贯通的一个方面是臣忠于君主,第二个方面是子行孝于父母。董仲舒强调在父子关系中父亲是儿子的天空。董仲舒曰:“父者,子之天也。”(《春秋繁露·顺命第七十》)

清人王仁俊辑孝经董氏义一卷,谈到儿子对父亲的孝行。该内容又见《春秋繁露·五行对第三十八》。其中曰:“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河间献王问温城董君曰:“孝经曰:夫孝,天之经,地之义。何谓也?”对曰:“天有五行,木、火、土、金、水是也,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为冬,金为秋,土为季夏,火为夏,木为春。春主生,夏主长,季夏主养,秋主收,冬主藏,藏,冬之所成也。是故父之所生,其子长之。父之所长,其子养之。父之所养,其子成之。诸父所为,其子皆奉承而续行之,不敢不致如父之意,尽为人之道也。故五行者,五行也。由此观之,父授之,子受之,乃天之道也。故曰:夫孝者,天之经也,此之谓也。”王曰:“善哉,天经既闻得之矣,愿闻地之义。”对曰:“地出云为雨,起气为风。风雨者,地之为,为地不敢有其功名,必上之于天。命若从天气者,故曰天风天雨也,莫曰地风地雨也。勤劳在地,名一归于天。非至有义,其孰能行此,故下事上,如地事天也,可谓大忠矣。土者火之子也,五行莫贵于土。土之于四时,无所命者,不与火分功名。木名春,火名夏,金名秋,水名冬。忠臣之义,孝子之行,取之土。土者五行最贵者也,其义不可以加矣。五声莫贵于宫,五味莫美于甘,五色莫贵于黄。此谓孝者,地之义也。”王曰:“善哉。”[7]通过董仲舒与河间献王的对话可以看出,董仲舒不仅将孝行与五行相类比,认为孝行是“天之经”。还将孝行看作地事天的表现,也即地道遵奉天道的表现。将孝行比作土,认为孝行是“地之义也”。

[1] 赖炎元.春秋繁露今注今译[M].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4:310.

[2] 黄寿祺,张善文.周易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3] 杜佑.通典:一[M].王文锦,王永兴,刘俊文,等,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8:78.

[4] 李昉,李穆,徐铉,等.太平御览:六[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781.

[5] 阮元.十三经注疏附校刊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0:2242.

[6]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121.

[7] 王仁俊.玉函山房辑佚书续编三种[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65-66.

The Structure of the Three Elements of Space, Earth and Man in Dong Zhongshu’s Philosophical System

LV Pu

(School of Philosophy and Government Administration, Shaanxi Normal University, Shaanxi, Xi’an 710100, China;School of Criminal Law, Northwest University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 Shaanxi, Xi’an 710063, China)

Dong Zhongshu clearly puts forward the theory about the structure of the three elements of space, earth and man, holding that the combination of the three elements is both the need of the operation of space and the need of ruling a country and managing a society. He thinks that benevolent government must combine space, earth and man together, and that there are two ways: one is combining the natural law in space and humanity, and the other is combining the survival law on earth and natural law in space.

Dong Zhongshu; philosophical system; three elements of space, earth and man; benevolent government

(责任编校:卫立冬 英文校对:吴秀兰)

10.3969/j.issn.1673-2065.2017.05.004

律璞(1969-)女,土族,青海黄南人,西北政法大学刑事法学院副教授,陕西师范大学哲学与政府管理学院在读博士。

B234.5

A

1673-2065(2017)05-0029-05

2016-06-23

猜你喜欢

王道董仲舒天道
春秋决狱与法律解释——以董仲舒春秋决狱案例为中心的考察
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问题研究述评
“封禅”与“登极”:中国传统政治宣誓制度的“天道”视域
《董仲舒思想通解》出版
库存苹果形势严峻 注重品质才是王道
荀子的“王道”观念
Realistic Words, Chilling after Reading
春秋“王鲁”说刍议:以董仲舒为中心
电视剧的文化属性解读——以《天道》为例
傲邦虽有效 幸福是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