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构建下的“中国模式”研究
2017-03-09谢忠鹏
谢忠鹏
中国共产党构建下的“中国模式”研究
谢忠鹏
(南京中医药大学翰林学院 学工处,江苏 泰州 225300)
中国经济的腾飞发展是“中国模式”夺目的焦点,但“中国模式”之所以能引起热议,其背后的成长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艰辛探索与培育。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的社会主义探索,是“中国模式”的萌芽;改革开放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大力发展经济,促进了“中国模式”的成长。在经济、社会、政治等方面,中国共产党都为“中国模式”的成长做出了显著的贡献。
中国共产党;“中国模式”;一党执政;市场经济;社会主义
新时期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速度及其取得的成果是“中国模式”引人注目的焦点,然而焦点的形成是无法避开中国共产党而谈论的。正如新加坡国立大学郑永年教授所说:“研究中国模式,核心就是要研究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是唯一的执政党,是中国社会经济整体转型的媒介,是中国模式的塑造者。”[1]58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所从事的各项事业是以发展社会主义为目标的。在社会主义探索和建设的过程中,“中国模式”的塑造也是其中不可忽视的隐性思路。
何为“中国模式”?关于这一问题的讨论,国内外专家学者都从不同的视角和立场给予了自己的理解。综观学术研究成果,笔者赞同秦宣教授对“中国模式”内涵的理解。他认为,“中国模式”就是中国改革开放近40年的经验总结出来的一种社会发展模式,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理论体系”“发展实践”共同构成的社会发展模式[2]。从秦教授对中国模式的理解中,我们不难发现“中国模式”与中国共产党有着千丝万缕的直接关联。考察中国共产党人在构建中国模式过程的历史贡献与特色,不仅要着重研究改革开放近40年的中国社会的发展,更要从历史的向度来理清“中国模式”建立与建成的“来龙去脉”,这样才能清晰地理解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模式”。
一、中国共产党构建“中国模式”的历史进程
(一)中国共产党构建“中国模式”的初步尝试
从中国共产党成为新中国的执政党那刻起,她就想尽快摆脱贫穷落后的社会面貌。党领导全国人民优先发展重工业,其后进行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都明显带有“苏联模式”的痕迹,但毕竟开启了在落后的中国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进程。
有些学者认为,从新中国建立至1979年这30年间,是中国共产党人探索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挫折期,也是“中国模式”的萌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在应对美苏两霸的威胁中,尝试摸索建设中国的社会主义道路,其所面对的国际环境是很恶劣和严峻的,因而探索过程中带有强烈的意识形态斗争色彩,以应对一切内外的敌对势力颠覆中国共产党政权的阴谋。30年的社会主义探索历程,政治斗争一直处于主线地位,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则屈居于副线地位,严峻的国际形势和初生的国家政权,使得中国共产党一直坚持着走阶级斗争为纲的路线,表现出强烈的革命破坏性,而缺少建设性,直到“邓小平主政,才使得中国共产党成了名副其实的执政党即建设党,以搞建设为本”[3]30。
虽然,中国共产党所进行的社会主义道路探索遭遇挫折,明显带有“苏联模式”的痕迹,但中国共产党的努力也在培育着有我们自己特色的发展模式。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中国在20世纪60年代独立自主成功研制了原子弹、氢弹,为国家主权提供了国防安全保障,摆脱了国防工业核心技术受制于苏联的局面。在教育事业方面,中国共产党为了提高国人的文化水平,开展了扫盲运动,提升了国人的识字率和受教育水平,为改革开放后经济增长积累了人力资本,这也是社会主义国家无产阶级政党重视国民教育的较有远见的事例。在农业合作高级化前,党中央制定的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方针,是十足成功的、有特色的,也是符合社会生产力发展规律的。
(二)中国共产党构建“中国模式”的阔斧历程
“中国模式”在新中国成立后的30年里,只处于萌芽状态,并且在与“苏联模式”的抗争中艰难地生存着,到了改革开放,它才迎来了成长的春天。中国共产党适时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从根本上摆脱了“左”倾错误路线,实现了由以阶级斗争为纲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转变,由此开启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抓住经济建设这根主线,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历任领导集体坚持和贯彻的基本路线的中心,路线的一以贯之使得中国在短短的改革开放近40年里,经济总量的增长令世人惊叹,这也是“中国模式”被国外学者热议的最重要的因素。
然而,仅仅把“中国模式”理解为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这是对“中国模式”的误读。中国共产党构建的“中国模式”是全方位的发展模式。改革开放初期,经济体制改革所取得的成就是“中国模式”最显著的特征。从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经济改革到城市的国有企业改革,这一系列有条不紊的经济改革使得中国经济活力被大大激发,生产力得到了解放和发展。党的十四大明确指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使得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方向得以明确。到20世纪末,中国基本实现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头两步,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人民生活基本达到了小康水平。没有中国共产党及时调整工作重心,没有中国共产党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坚毅决心,中国的经济也不会在如此短暂的30多年的时间里出现腾飞和巨变,“中国模式”也不会由幼芽而开花结果。
进入新世纪,中国共产党人开拓创新,锐意进取,不仅注重经济总量的增长,更加关注经济质量的提升,不仅坚持搞好中国的经济建设,而且愈加重视政治体制的改革、社会文明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为了更好地进行各方面的建设,党的第四代、第五代领导集体都进行了顶层设计,摆出了施政方针。党的第四代领导集体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突出了经济发展的协调可持续性,更加注重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党的第五代领导集体提出“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使得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领导者、手段、基本方略以及中间目标得以有机统一。在新时期,“中国模式”的内涵是不断丰富发展的,它不仅限于经济层面,还涉及以中国共产党的自我革新为特色的政治体制改革、以民生改善为执政归宿的社会文明建设、以节约资源优化环境为亮点的生态文明建设。
在中国共产党大力推进和深化的改革开放过程中,“中国模式”这颗幼苗迎来了成长的春天。经济建设取得的成果是“中国模式”的亮点,社会民生的改善是“中国模式”的落脚点,政治体制改革和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模式”发展的突破点,几者的实现都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与执政。
二、中国共产党构建“中国模式”的主要特色
中国共产党构建的“中国模式”是立足于国情的,它带有明显的中国本土特色,是区别于其他国家或区域的发展模式。它是以中国共产党为构建者,旨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区别于以往一切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模式。
(一)强调经济建设的中心地位
到了改革开放,中国的发展才走上了正轨,明显地带有了中国自己的味道和特色。与第一代中共领导人不同,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已经从激进的革命政党成功转变为以技术官员为典型特征的行政党,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已经把注意的焦点投射到社会的经济发展层面,而不是停留于政治斗争,“自改革开放以来一直到90年代末,党的各领导层埋头于具体的经济行政事务,对意识形态的发展关注较少”[1]73,这符合当时中国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因为当时中国人民急迫需要解决的问题是温饱问题,解决好温饱问题,就必须抓住经济建设这一中心任务,这样才能巩固好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提升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合法性。为了提高经济的质量,党的第四代领导集体提出要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在全面深化改革时期,党的新一代领导集体继续强调经济发展,强调市场在资源中起决定性作用,重点突出国企的所有制改革。因而,一定程度上,改革开放以来以经济发展成果为亮点的“中国模式”的构造,是一大批懂经济的中共技术官员的功劳。
(二)更加注重民生的改善
与其他一党执政的国家不同,保持一党执政虽然是中国共产党的首要目的,但并非是唯一目的。那些把保持一党执政地位当作唯一目的的国家,统治集团往往会是“最大限度地吸取国民经济资源、以本国老百姓中的绝大部分人持续贫困化为代价的”[3]107。中国共产党在维护其一党执政地位的同时,始终把“社会目标和为着实现这些社会目标的经济目标”作为其执政主旨[3]106。中国共产党一直强调社会民生,注重社会保障,注重三农问题,强调工业反哺农业,她并没有采用“杀鸡取卵”式的税收政策,反而注重调高个人所得税的起征点,采取差别式税率。为了提高政权的声望、维护社会的秩序和稳定,中国共产党一直致力于提供公共产品服务。“改革时代的大部分时间,这一承诺集中在刺激经济发展的各种基础设施项目……但现在,中国共产党正在更新公共产品……为了应对国有企业改革和私有化的后果,它正在逐步推出医疗保险和养老金的国家方案。为了应对快速和无序增长直接导致的严峻的环境退化后果,中国共产党正在努力寻找更加可持续的能源政策”[4]。同时中国共产党为了更好地执政为民,她还在一些重大公共政策问题上更加广泛地征求公众的意见,如2006年就劳动法草案征求群众意见,2008年就医疗制度改革征询公众的建议。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民众对事关切身利益的公众事务的政治参与的需求,也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在治理国家上的民主开放的执政理念。在改革开放近40年的进程中,中国老百姓的生活水平和社会福利水平有着显著的提高,中国的政治环境更加民主开放,这是中国共产党构建“中国模式”的价值追求。
(三)重视发展理念的更新、价值取向的坚守
中国共产党构建的“中国模式”不仅有“亮点”“落脚点”和“突破点”,而且还有贯穿其中的“灵魂”和不断更新的“血液”。在笔者看来,“中国模式”的灵魂就是社会主义的价值取向,“中国模式”的新鲜血液就是各种创新的发展理念。
在如何构建包含中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要素的发展模式中,中国共产党人始终高举着社会主义的旗帜,毫不动摇地推进着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在改革开放初始阶段,中国共产党狠抓拨乱反正、统一思想,通过整党、确立四项基本原则等,为改革开放提供了坚强的思想组织保证。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面对东欧国家政治改革中出现的“异化理论”和“人道主义观”等异类要素传入中国,中国共产党老一代领导层就及时开展了清除精神污染的运动,避免其进一步的传播,消除其削弱共产党政治控制力的危害。党的十八大报告中也特别强调,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决不能走改旗易帜的邪路。
中国共产党在构建“中国模式”的过程中也不断地汲取了各方面优秀的发展理念,面对中国社会变化能做出及时调适。在如何进行中国经济建设的过程中,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能够突破“社会主义等于计划经济”的发展理念,很好地把“市场”这一资源配置的手段运用于中国经济建设的全过程。在经济发展遭遇贫富扩大化、资源浪费、环境破坏的困境时,党的领导集体又能及时提出科学发展的理念,更加注重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三、中国共产党构建“中国模式”的整体机制
在中国共产党立足国情构建“中国模式”的过程中,始终贯穿着一条逻辑主线,即“中国模式”是由权力架构、社会控制、市场经济三个相互交织、互动的子系统构成的动态整体[3]43-44。具体而言,在“中国模式”构建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以牢固掌握的国家政治权力为后盾来推进模式的构建,以正规的国家机器系统、共产党和共青团组织、工作单位和居住单元以及现代高科技监控系统为内容的控制系统来为“中国模式”的构建提供稳定的社会环境,以政府管制的市场经济来打造“中国模式”的“亮点”。
在“中国模式”中,权力架构处于顶端地位,表现为一党执政的权力特征。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唯一的执政党,其他党派都是参政党,并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由于政党建国的历史传统和中国共产党的地位,国家的政治权力是集中在中国共产党的手中的,权力的归属是确定的、无可置疑的。尽管改革开放前后,中国的经济政策、社会政策、对外政策是截然不同的,但唯一可以确定的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执政地位是没有被动摇的,中国共产党始终牢牢掌控着国家的政治权力。中国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等都需要变革,但唯一确定的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执政地位是不容许被挑战和改变的,所以邓小平才提出改革开放是必需的、必要的,但同时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最基本的前提。在苏联与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改旗易帜的时候,中国却能在风云变幻的国际局势中保持社会主义的红旗不倒,重要的一点就是中国共产党具有坚强的领导能力,而这来源于中国共产党一党执政的牢固地位。
“中国模式”的第二个子系统——社会控制系统也带有中国共产党的痕迹。中国政府一直认为,稳定压倒一切,为了防止国内外的一切企图颠覆国家政权的势力,党政部门一直十分重视社会稳定,专门成立维稳机构严查各种潜在的威胁,维护社会稳定成了“执政党和政府部门的一切思维和工作”的前提基础[3]53。中国共产党一直保留着苏联的共产党与共青团组织将愿意参加组织的社会成员纳入到组织中来的做法。即便是非公企业里的成员,为了将他们纳入社会的控制系统中来,“中国的党团组织和工会组织等精心设计和落实了各自控制支系统的蔓延和渗透”[3]49。
“中国模式”引起热议的焦点就是中国的市场经济发展模式。一党执政的权力体制和严密的社会控制网络只有结合于市场经济体制,它们的意义才凸显出来,从而构筑成完整的“中国模式”。为了保持市场经济的社会主义性质,中国的市场经济是受政府多方面控制的。在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部门和战略性产业,政府必须保持绝对的控制权;在国家控股的大中型公司企业中,高层职业经理人的任命主要是由中国共产党的组织部门掌控的,并且一些涉外的国有控股企业的高层经理人的行为是受到党的组织部门严格监督的。
四、中国共产党构建“中国模式”的历史评价
中国的发展模式一直深烙着中国共产党的印记,之所以两者联系如此紧密,这深层地牵扯到中国的政党、国家关系。在西方先发现代化国家中,政党是在现存国家的制度框架内诞生和活动的,他们的角色定位为不同利益集团的代表,他们不直接参与国家建设,而是起着调节社会危机与冲突的作用,客观上担负着政治民主化的功能。而在中国这样的后发展国家,政党往往“充当新国家的缔造者”[1]63,政党的职责不仅限于推动政治的民主化进程,它还要担负起建设国家、管理社会这种具体而微的事务。中国共产党作为新中国的缔造者,她理所当然地成了中国社会发展的主导者,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党的决策和意志,“社会经济的发展也更多地依赖于政党的决断”[1]64。
坚强有力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央政府富有权威,这是中国改革开放走向成功的重要政治前提。“社会心理学研究表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计划经济国家向市场经济转轨时期,国民心理往往是离散的,一个强有力的政府具有心理上的强化和凝聚作用,也是确保社会长期稳定的政治前提”[5]。但是,“中国模式”的强势政府,与“苏联模式”实行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与文化体制又具有显著区别,是“依法治国”方略下有节制的强势政府。
总之,“中国模式”所展现的成就离不开中国共产党,党的领导和执政是中国取得瞩目成就的重要因素。中国共产党一贯坚持的改革开放的根本方针和党的领导权威性造就的政策连贯性对于“中国模式”发挥了重要的积极作用。在“中国模式”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中,党的历代领导人为“中国模式”的培育、成长倾心倾力。首先,“中国模式”是在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艰辛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规律所取得的经验教训基础上进行的。其次,在改革开放进程中,中国共产党不断解放思想、进行自我完善,从而为“中国模式”的发展提供了崭新的发展理念与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总的来说,中国共产党执政是“中国模式”的前提与基础,“中国模式”的成长发展离不了中国共产党的强大领导。中国共产党在“中国模式”的形成和发展的征途中发挥了不可磨灭的重要作用。
[1] 郑永年.中国模式:经验与困局[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0.
[2] 秦宣.“中国模式”之概念辨析[J].前线(京),2010(2):28-32.
[3] 丁学良.辩论“中国模式”[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4] 布鲁斯·J·迪克森.更新中国模式[J].王瑾,编译.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2(1):152-156.
[5] 邹东涛.“北京共识”与中国独特的发展道路[J].中国金融,2006(6):71-72.
“China Model” Constructed by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XIE Zhongpeng
(Department of Student Affairs Management, Nan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Hanlin College, Taizhou, Jiangsu100089, China)
China’s economic boom and development can be regarded as a stark symbol of “China Model”. However, the heated discussion caused by “China model”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hard exploration and cultivation of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CCP) on it. After the founding of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CCP conducted the socialist exploration, which is considered to be the seed of “China model”. And after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led by CCP, the economy is developed tremendously, which promotes the growth of “China model”. Thus, CCP has made a significant contribution to the growth of “China model”in its economy, society and politics.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China model; one-party administration; market-oriented economy; socialism
(责任编校:耿春红 英文校对:杨 敏)
10.3969/j.issn.1673-2065.2017.05.014
谢忠鹏(1991-),男,江苏南京人,南京中医药大学翰林学院学工处专职辅导员,法学硕士。
D621
A
1673-2065(2017)05-0099-05
2016-0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