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承与创新
——2016年安徽省徽学学会学术年会综论

2017-03-09赵懿梅

黄山学院学报 2017年4期
关键词:徽商徽州黄山

赵懿梅

(安徽大学 历史系,安徽 合肥230039;黄山学院 徽州文化研究中心,安徽 黄山245041)

传承与创新
——2016年安徽省徽学学会学术年会综论

赵懿梅

(安徽大学 历史系,安徽 合肥230039;黄山学院 徽州文化研究中心,安徽 黄山245041)

2016年11月26日,由安徽省徽学学会主办,黄山学院徽州文化研究中心承办的“2016年安徽省徽学学会学术年会暨‘传承与创新:文化徽州与当代中国’学术研讨会”在黄山学院成功举行。来自安徽省各地的专家学者150余人参加会议,提交学术论文91篇,内容涉及徽州社会、新安理学、徽州村落、徽州文书、徽州建筑、徽州学术、徽州文化生态、徽州文化体系建构等方面。本次年会呈现以下特点:徽州文化研究队伍坚实发展;介入徽学研究学科涉及面广;夯实理论基础,关注现实发展;小徽州与大徽州传统的继承;新材料、新观点、新方法涌现。

徽学学会;文化徽州;综述

2016年11月26日,由安徽省徽学学会主办,黄山学院徽州文化研究中心承办的“2016年安徽省徽学学会学术年会暨‘传承与创新:文化徽州与当代中国’学术研讨会”在黄山学院成功举行。出席会议的领导和嘉宾有安徽省徽学学会会长王世华,安徽省徽学学会常务副会长、安徽省委讲师团团长洪永平,黄山学院党委书记汪枫,校长汪建利,副校长胡善风,黄山市副市长徐德书,安徽省徽学学会顾问、黄山学院原党委书记汪良发等。来自安徽省各地的专家学者150余人参加年会和学术研讨,提交学术论文91篇。九江学院庐山文化研究中心学术团队应邀参加学术研讨。

开幕式上,汪枫介绍了黄山学院的徽学研究工作;徐德书介绍了黄山市委市政府对徽文化的重视以及近年来徽文化研究所取得的成绩;王世华回顾了安徽省徽学学会在2016年取得的丰硕成果,并对今后的徽学研究做出展望。开幕式上还举行了由黄山学院徽州文化研究中心编纂、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徽州文书》(民国编第二辑)赠书仪式。洪永平作大会总结,对黄山市委市政府、黄山学院表示诚挚的感谢,并高度赞扬了此次会议的筹备及服务工作。会议期间,与会人员参观了黄山学院徽州文书博物馆,欣赏了黄山学院艺术学院师生表演的彰显徽州地域文化和民间音乐元素的专场文艺晚会。

一、徽州文化研究队伍坚实发展

本次会议共收录提交论文91篇,①进行了4场学术研讨,30余位代表围绕会议主题作了发言。论文主题丰富,内容涉及徽州社会、新安理学、徽州村落、徽州文书、徽州建筑、徽州学术、徽州文化生态、徽州文化体系建构等方面。学术新见叠出,气氛浓厚活跃。

提交论文的作者既有来自安徽省多所高校、科研机构的基础扎实、成果丰硕的资深学者,也有徽州本土的徽文化爱好者,更有观点新颖、朝气蓬勃的青年学者和博士、硕士研究生。徽州文化研究队伍在不断扩充,梯队建设初具规模,充实的人才库为徽学研究夯实了理论基础,徽学研究发展前景可观。

洪永平指出本次年会规模超过前两次,论文数量多、质量高;正式与会者150多人,加上列席会议的教师和学生合计300多人;学术研讨交流严谨、规范、深入,安排周到,点评精到,是一次高质量、高水平的学术研讨会。他将本次年会的特点概括为“三个进一步”:研究队伍进一步扩大,不少年轻学者和博士、硕士研究生参与,壮大了研究队伍;研究成果进一步关注现实;研究方法进一步扩展,视野进一步开阔。

二、介入徽学研究学科涉及面广

徽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其基础和对象是徽州历史地理单元遗存的有形文化遗产和无形文化遗产,特别是大量的徽州典籍、族谱、文书等,内容丰富、包罗万象,各个学科都可以从中挖掘资料、汲取养分。当下的徽学研究,传统的史学、哲学等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路径和方法仍有新材料和新视野的发展潜力,而一些新兴的学科视角和手段也正在介入。

本次学术年会大部分论文集中于徽学研究的几个传统领域,如宗族、徽商、学术、文学、社会、风俗、村落、建筑等。大多数论文遵循思辨考据路径,如《论“皖派”学者与〈四库全书〉》(徐道彬)、《黄宾虹〈画学篇(定稿)〉订误》(潘定武)、《程晋芳〈毛郑异同考〉之考辨条例及原则》(朱宏胜)、《晚清徽州奇士程秉钊生平著述及别号考》(张振国)。也涌现出了一些采用新视角、新方法的论文,如《“徽州独无教门”——传统社会基层组织的邪教防范》(杨国平)、《徽州民间巫术的特征、传承及现代认知》(张小明)等。《始迁祖历史形象的建构与塑造——以徽州程氏家族始迁祖程元谭为例》(马勇虎)从新的视角对典籍文献中的材料进行梳理和组织,通过还原和分析徽州程氏家族始迁祖程元谭历史形象的建构,研究徽州宗族的形成发展;《宋代户帖制度新探——以休宁富溪程氏户帖抄件为中心》(冯剑辉)试图攻关宋代户帖制度这一难题;《从流水日记中看民国时期徽州小农的日常生活》(郑雪巍)、《晚清塾师胡廷卿家庭生计述略》(王玉坤)都采用了日常生活史的视角,从日记、家用收支帐簿这些繁琐、零碎的家庭生活记录中还原徽州基层民众的生活实态。

新兴的学科视角和手段积极介入徽学研究领域,挖掘徽州文化的丰富资源。如从传播学角度介入的论文有《安徽地方文化对外传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任良耀)、《论明清时期朱子学在台湾传播的生态演进》(路善全)、《徽学研究成果译介问题探析》(牛津、沈昕);从数学角度介入的论文有《明清皖南地区算学歌诀的教育功能再实现》(项明寅);从体育学角度介入的论文有《东南丝绸之路的构建与徽商对休闲体育文化的贡献》(贾磊、聂秀娟);从医学角度介入的论文有《传承新安医学“治未病”技术,更好造福现代百姓》(王海波)、《论新安医家的儒学特质》(杨立红)。

虽然有丰富的研究资料,但徽学研究仍需要不断探索新的研究领域,开拓新的研究视野,积极借鉴各学科的方法、角度和手段,这样才能使这一地方学具有蓬勃生命力和长足发展后劲。

三、关注理论研究与现实发展

从长远来看,任何学术研究都会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影响;但从对现实的直接影响看,可以将学术研究大致区分为理论和现实两种倾向。本次会议论文既有纯粹的理论思辨和历史研究,也有立足现实、关注现实的取向。经过统计,在91篇论文中,有31篇或是以史为鉴,或是主要关注当代徽州文化的保护、传播和发展等,或是立足现实以新角度对发展过程进行概述和总结,或是以现代技术手段对历史遗存进行保护和利用,共占论文总数的34%。如《领悟“徽商精神”,践行“徽商精神”——对“徽商精神”内涵的考察》(吴兆民)将徽商精神提炼为开拓创新、诚实守信、崇文重教、乐善好施四个方面,值得现代企业借鉴,有利于推进安徽乃至我国经济的发展。类似的论文还有《“梦幻黄山、礼仪徽州”城市品牌研究》(杨晓黎)、《徽商精神的核心及其实质——兼论徽商精神与当代社会经济》(洪树林)、《“诚信”是徽商精神之核心》(洪理颢)。《徽州民居建筑的人文内涵——以弘治〈徽州府志〉记载为中心》(汪庆元)、《20年来徽州古村落研究的考察与思考》(汪大白)、《基于槐塘村的徽州村落文化转型问题分析》(毕民智)、《徽派传统民居保护发展战略思考》(陈继腾、陈伟煊)、《徽州古祠堂的保护与利用研究——以潜口金紫祠为例》(汪晓东)等论文从徽州建筑遗存出发,探索了徽州建筑和村落的保护与开发。《论徽州传统家训——以修齐治平为中心》(卞利)、《祁门县闪里镇文堂村〈乡约家法〉在日常社会中的实践》(陈琪)、《绩溪龙川胡氏族规家训》(黄来生)、《〈梁安高氏宗谱〉中的祖训对当代人的启示》(高丽娟)、《传统家风家训视野下族规家法的特征与功用初探》(王灿)探讨了徽州族规家训这一同类母题对现代的启示和价值。此外,《古徽州祠堂楹联的价值阐释》(陈文苑)、《积极借鉴古黟传统清廉楹联的优秀廉政文化》(郗延红)选取徽州独特而丰富的楹联进行研究。《论明清时期徽州文会功能特点及借鉴作用》(郑刚)、《弘扬徽州文化,建设法治中国》(姚文孙)则从徽州文化中汲取社会治理的有益经验。

洪永平指出徽学研究未来的发展应自觉地更加关注现实。安徽省内各高校的基础研究成果丰富,徽州文化研究应当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与文化强省和精神文明建设相结合。

四、小徽州与大徽州传统的继承

止步于寸土之间的地方学必然会失去生命力,徽州文化正是在小徽州与大徽州的互动中创造出来的。今天的徽学研究更应开拓学术视野,将眼光放得更长远、更广阔、更深入,将徽州文化放在中国历史的大背景中进行考察,开展交叉学科、比较学科的研究,这样才能保持蓬勃的生命力。在中国历史的大背景中考察徽州文化的论文有《戴震与中国古典哲学的终结》(王国良)、《程颐天理(真理)的探讨及其意义》(桑良之)、《徽州文化大义》(史向前)、《耻德文化及其教化实践》(胡中生);研究徽州人在外地活动的论文有《清代汉口徽商的个案研究——以谢氏徽商为例》(张绪)、《明清徽商族群外迁原因探讨》(张云龙);研究外地人在徽州活动的论文有《元曲家卢挚与皖南文化》(吴国富)、《范成大在徽州诗文行迹人际考略》(张艳红)。这些都是徽学研究的有机组成部分。

五、新材料、新观点、新方法涌现

本次年会论文的研究大多基于徽州文献文书,主要使用的材料为徽州丰富的族谱、文书资源。《总编〈中国徽州文书·民国编〉手记》(汪柏树)汇辑了《中国徽州文书》(民国编)一、二辑的相关材料表格。近日由黄山学院徽州文化研究中心编纂、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第二辑《中国徽州文书》,主要包括族户归户册等赋役文书,上、下忙执照等赋役文书,商业合同等商业文书,公司帐簿等商业文书,宗族文书,官府文书,教育文书,会社文书,社会关系文书,民间文化文书,其他文书等内容,形式多样,多为尚未面市的稀见资料,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和收藏价值。《徽学研究的珍贵资料〈明万历岩镇谢氏家谱〉》(陈平民)介绍了陈平民先生收藏的珍贵族谱。其他介绍新材料的论文还有《新发现〈祁红鼻祖胡元龙家族遗嘱〉简析》(汪琼、郑建新)、《〈绩溪面馆业的历史〉发现及其价值》(唐延军)。直接利用族谱的论文有《明清徽商对徽州家谱纂修的影响》(董家魁、沈喜彭)、《明清徽州社会风俗初探——以〈康熙周氏家谱〉为例》(周梦云)、《徽州家谱中明代商人传记书写研究》(安君)、《歙县〈潭渡孝里黄氏族谱〉的编修考述》(操宇晴)等。紧密依托文书的论文有《清代实征册所载图甲户籍与村族社会——以雍正至咸丰间6种归户实征册为中心》(刘道胜)、《徽州契约文书“中人”研究回眸与思考》(郭睿君)、《清代徽州乡村社会的宗族保障——以议墨托约为中心的考察》(夏晓慧)。

不少学者从新的角度拓宽了学术视野,提出了新观点。如《“范式”的转移:13至16世纪的徽州科举史》(丁修真)、《明清时期徽州杂字盛行原因探析》(戴元枝)、《抗战时期的徽州地方教育》(刘芳正)、《徽州祖先崇拜中祖灵的实体化》(赵懿梅)从不同角度解读材料。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数字、信息、网络技术日益应用到传统学术研究领域。现代科技在保护和利用徽州地面遗存、可移动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方面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或为学者开辟了新的视角,或大大提高了保护和利用工作的效率。《ADSN的古民居测量与历史文化仿真》(王雪飞)利用现代科学技术采集数据,对徽州古民居进行监控和仿真。《徽州族谱数据化构想——以人物和地理信息为中心》(王开队)探讨了借鉴CDBD和CHGIS处理人物和地理信息的技术路径,对徽州族谱中的人物和地理信息进行数据化处理,进而有助于徽州地域人口史、历史地理学、社会关系史以及区域成长史的研究。

不仅史学,大多数学科都依赖于新发现、新材料,而徽州文化更是为历史、哲学、社会学、文学、法学、艺术学、建筑学等多门学科提供了丰富的研究资源。

洪永平在会议闭幕式上展望了徽学研究的前景。他指出,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是哲学社会科学的纲领和引领,要自觉地加强学习;徽学研究前景广阔,要自觉地坚定文化自信;安徽省内各高校的基础研究成果丰富,徽州文化研究应当与文化强省和国家精神文明建设相结合,要自觉地关注现实。

注释:

①本文所引文章均收录于《2016年安徽省徽学学会学术年会暨“传承与创新:文化徽州与当代中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An Overview of the Annual Academic Meeting of Hui Studies Institute in 2016

Zhao Yimei
(History Department,Anhui University,Hefei230039,China;Research Center for Huizhou Culture,Huanshan University,Huangshan245041,China)

The annual academic meeting of Hui Studies Institute in Huangshan University and academic seminar entitled"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cultural Huizhou and contemporary China"was sponsored by Anhui Hui Studies Institute,and held successfully in Huanshan University on November 26,2016.More than 150 scholars from all over the province attended the meeting,and 91 academic theses were submitted,involving Huizhou society,Xin'an neo-Confucianism,Huizhou villages,Huizhou documents,Hui-style architecture,Huizhou academics,Hui cultural ecology and Hui cultural system construction and so on.The features of the meeting are as follows:sound development of Hui culture study team;a wide range ofHuistudy disciplines,laying a solid theoreticalfoundation and focusing on the actual development;the inheritance of little and big Huizhou traditions;the appearance of new materials,new viewpoints and new methods.

Hui Studies Institute;Huizhou culture;overview

G127

A

1672-447X(2017)04-0070-04

2017-01-10

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AHSKQ2015D06)

赵懿梅(1981—),安徽黄山人,安徽大学历史系博士研究生,黄山学院徽州文化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徽学。

责任编辑:吴 夜

猜你喜欢

徽商徽州黄山
高山仰止处 幽密跌宕地——徽州大峡谷
徽州春雪
黄山日落
论“新徽商”的定义
《登江阴黄山要塞》
徽州绿荫
黄山冬之恋
徽商回归
竹枝词视野下的徽商妇形象
明清时代的徽商与江南棉布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