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徽州民谣的地域生成与艺术价值

2017-03-09吴兆民

黄山学院学报 2017年4期
关键词:徽商民谣徽州

吴兆民

(黄山学院 徽州文化研究中心,安徽 黄山245041)

徽州民谣的地域生成与艺术价值

吴兆民

(黄山学院 徽州文化研究中心,安徽 黄山245041)

徽州民谣在徽州独特的自然与文化环境中生成,形象地反映了徽州人的劳动、生活、习俗、时政和思想感情,具有丰富的思想内容、显著的艺术特征和独特的艺术价值。主要从地域生成、内容、特征与价值等方面对其加以探讨。

徽州民谣;地域生成;艺术价值

随着“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区”的建立,徽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越来越受到学术界的重视。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的徽州民谣,也因其独有的价值而受到学人的关注。

徽州民谣是在古徽州“一府六县”范围内产生的反映徽州人劳动、生活、习俗、时政和思想感情,由徽州人民创作并用徽州各地方言吟诵而口传心记、代代传承的原生态民间口头艺术。徽州民谣是博大精深的徽州文化和中国民间文学独具特色的珍宝,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作。

一、徽州民谣的地域生成

徽州民谣所在区域为古徽州。徽州从时间上说,起于北宋宣和三年(1121)改歙州为徽州,至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从空间上说,包括历史上歙县、绩溪、休宁、黟县、祁门和婺源的“一府六县”属地,区域面积近2万平方公里。

徽州地处皖南丘陵山地,崇山峻岭环峙。东有大鄣之固,西有浙岭之塞,南有江滩之险,北有黄山之隘。境内江河自四境奔腾外注,如悬布之势,人叹“三百六十滩,新安在天上”。

徽州四面环山,自然屏障相对闭塞,构成“八山半水半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的地理格局。这里历来较少战乱,给人一种安其生、乐其土的稳定感。历史上的大动荡时期,这里成了中原士民大规模徙居之地。徽州境内的新安江下汇钱塘,婺江、阊江,西入鄱阳,如此水系构成了历史上徽州人的黄金通道。

徽州自古就有“新安大好山水”的誉称,黄山、白岳耸立其间,这与徽州位于地球北纬30度这一神秘地带有关。地处中亚热带北缘,气候湿润,气温适宜,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

早在南宋时期罗愿的《新安志》中就有“山限壤隔,民不染他俗”的记载。所谓“山限壤隔”,是说徽州处于万山环绕之中,是一个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地域社会;“民不染他俗”是指在一个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中,徽州逐渐成为一个独立的民俗单元,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民俗和民情。

如此独特的地理环境,使徽州成为博大精深的徽文化的发祥地,也成了孕育徽州民谣的一方沃土。徽州民谣的产生区域主要分布在历史上“一府六县”徽州属地。从县域上分,徽州民谣又可分为歙县民谣、绩溪民谣、休宁民谣、黟县民谣、祁门民谣和婺源民谣等。它们因各县方言的不同而有自己的特点,合起来又共同反映了徽州人生活的方方面面,是研究徽州文化的活化石。

徽州民谣的产生区域是固定的,但其影响区域却要大得多,总归起来主要有三个区域。一是“小徽州”区域,即徽州本土区域。这是与其产生的区域紧密对应的,也是影响力最大的区域。二是徽州周边区域,即亚徽州文化圈,如原太平县、石台县、旌德县以及现属浙江的淳安县等地。它们因其地缘关系,直接或间接地接受徽州民谣的影响。三是“大徽州”区域。由于历史上徽商足迹遍布全国各地,徽州民谣也随着徽商的身影辐射到了全国各地,像“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岁,往外一丢”的民谣,就与“无徽不成镇”“钻天洞庭遍地徽”的民谚一样具有广泛的影响。尤其是其中的徽商民谣,曾对徽商的形成和发展产生过积极影响,是徽商历史的形象写照,具有特别的认识价值。由于传播面广,在全国产生了一定影响。这是徽州民谣不同于其他地区民谣的地方。

民谣是最古老的文学样式之一,数千年来像社会生活的晴雨表一样敏锐而真切地反映着时代和社会的脉搏以及人们的思想感情。徽州民谣也是如此。

徽州民谣从总体上说是伴随着徽州人生活的产生而产生、发展而发展的,像一些劳动民谣、习俗民谣、生活民谣和爱情民谣即是如此。

由于民谣是民间的集体创作,又通过口耳相传的形式传播,有些作品很难判定它的具体产生时间。当然,也有些种类的民谣是在徽州人发展到一定阶段才有的,这可以从它的内容上看出来,如徽商民谣。它就是在徽商形成和发展阶段才有的,最迟在明代成化、弘治之际出现,因为徽州出贾之风在此一时期形成。它在出现以后典型地反映了徽商的思想情绪,并以其特有魅力为抒写徽商历史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徽州民谣产生和发展的过程是一个代代相承的过程。在其传承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特点。有些徽商民谣在徽州境内广泛流传,但在不同县境又有不同的版本,如“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岁,往外一丢”的民谣,就有歙县、绩溪和祁门的三个版本。《十送郎》也有歙县和黟县的不同版本。这些不同“版本”使它们显得更加丰富多彩。有些类型的民谣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如徽州时政民谣,就因时政的不同而不同,如《鸦片害人真不轻》《抓壮丁》等民谣即是近代社会的产物。有些民谣在流传过程中,由于时代、社会发生了变迁,后来者在原来民谣的基础上又进行了接续式创作,如过去流传于黟县的《黟县妇女实苦怜》,现代又有了《黟县妇女生活甜》的新民谣,客观上反映了时代社会的发展变化。有人有感于传统徽州民谣的巨大魅力,又创作出了全新的徽州民谣,如安定、看云创作的《徽州风物谣》,具有浓郁的地方风情特色。有些民谣从最早的口耳相传进入到现代表演,如黟县龙池湾风景区就把黟县民谣加以艺术处理,以演唱的形式作为旅游项目向游客推出,取得了较好反响。徽州民谣就是在这样的传承中走到今天的。

二、徽州民谣的内容与特征

(一)徽州民谣的内容

徽州民谣从内容上可分为徽商民谣、生活民谣、劳动民谣、爱情民谣、时政民谣和游戏民谣等。它们主要表现了以下思想内容。

一是体现了艰苦创业而又自足自乐的人生观念。如《徽馆学生意》《学徒苦》《写封信啊到徽州》《萤火虫》等就反映了徽州人的艰苦创业精神,《山里好》《手捏苞芦饭棵》则表现了徽州人对自足自乐生活的陶醉。

二是体现了自由幸福而又从一而终的婚姻观念。如《早日找个男子汉》《许个好婆家》《抢亲谣》表现了对自由幸福的婚姻生活的追求;《蜘蛛吊水》《蜘蛛吊水过难关》表现了对媳妇在婆家小心做人而没有自由和幸福生活的哀叹,从反面体现了对希求自由幸福生活的肯定;《等郎媳》则表现了童养媳的悲苦而不幸的婚姻生活,她们追求幸福生活而不得,只能忍辱负重,在空耗生命中从一而终。

三是体现了孝敬父母而又家庭和睦的生活观念。如《望娘亲》表现了对娘亲历尽艰辛的深切理解以及对娘亲养育之恩的由衷感激;《对面山上一只鸡》《喜鹊哥哥尾巴长》《世上事颠倒颠》则从反面对不孝顺父母的恶行进行了揭露和批判;《嫂嫂看见姑娘来》《姑嫂莫顶真》对影响家庭和睦的不良关系进行了批评;《接外甥》对不重家族情义的行为进行否定。

四是体现了重视读书、博取功名的教育观念。这主要从一些童谣中体现出来,如《来家做个状元郎》《扁荚藤》《哥哥考个秀才郎》等,另外还有民谣通过新婚礼仪加以张扬,如《开面歌》《接房歌》《传代》等。

五是体现了崇尚正义、反对邪恶的是非观念。有的表现对人世间不公平现象的不满,如《轿夫叹》;有的揭露了封建陋俗对妇女犯下的罪恶,如《点点脚》;有的揭露了不合理制度对家庭带来的灾难,如《抓壮丁》;有的传达了对官府以势压人必将导致人民反抗的思想情绪,如《城里有官府》;有的表现了朴素的反迷信思想,如《算命》;有的表现了对残害生命健康的吸毒行为的揭露和批判,如《鸦片害人真不轻》《劝戒乌烟歌》等。

在徽州民谣中,有关徽商的民谣体现了特别的价值,是一个独特的品类,具有深远影响。在徽商民谣中,不仅有反映徽州经商习俗的《前世不修》,还有体现徽商艰苦创业的《徽馆学生意》《写封信啊上徽州》;不仅有表现徽商奋斗理想的《萤火虫》,还有表现徽商学徒生活的《学徒苦》;不仅有表现徽商婚姻生活的《十送郎》,还有反映徽商妇丰富复杂思想情感的《宁愿嫁给种田郎》。从中完全可以领会徽商之所以能走向鼎盛的奥秘,还能深切感受到徽商妇为徽商成功付出了沉重代价。徽商民谣是徽商历史形象、生动的写照。

从以上徽州民谣可以看出,徽州人的观念世界总体上符合封建礼教规范,又具有自己的地域特点。这些观念有的在今天仍具现实意义,有的需要加以扬弃。民谣中所呈现出的徽州人的种种价值观念,对于认识徽州人的内在本质和徽州社会具有重要作用。

(二)徽州民谣的特征

徽州民谣具有地域的鲜明性、题材的多样性和艺术的独创性三大特征。

1.地域的鲜明性。

(1)与徽商历史相映衬

徽商拥有在中国商界鼎盛300年的光辉历史,这在徽州民谣中得到了形象化表现,显示出浓郁的地方色彩。以《前世不修》《徽馆学生意》《写封信啊上徽州》《火焰虫》《学徒苦》《十送郎》《宁愿嫁给种田郎》为代表的一组民谣,反映了徽州的经商习俗,体现了徽商的艰苦创业精神,揭示了徽商的奋斗理想,反映了徽商妇丰富复杂的思想情感,是徽商历史的形象写照。

(2)与徽州教育相呼应

徽州民谣中的教化民谣,从一定方面揭示了历史上徽州人才辈出的根本原因在于注重文化教育和成材培养,又反映了它自身在灌输教育观念上起到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如“学不脱三年书,出来考个状元郎”(《打发哥哥进学堂》)、“读得三年书,中个状元郎;前门竖旗杆,后门开学堂”(《读书郎》)、“读了三年书,中个状元郎;前街竖旗杆,后街做祠堂”(《扁荚藤》)就充分揭示了教育的重要性。《接房歌》《敬新人》《撒帐东南西北中》《传代》等婚仪民谣对此也有形象的表现。

(3)与徽州方言相结合

徽州民谣在语言表现上,特别注意与徽州方言相结合,既使民谣语言通俗化,又使其具有特别的生动性和地方性。相对独立、偏僻的地理单元,半封闭的山居方式,促进了徽州方言特点的形成和定型,使其语调硬朗、节奏明快、语词形象丰富,反映了徽州人形象思维的特点。徽州民谣的乡土气息主要透过语言表现出来。如《十送郎》中的“拍拍枕头睡睡添”中的“睡睡添”、“开开槛闼看看天”中的“槛闼”(窗户)、“送郎送到阁桥头”中的“阁桥头”(楼梯口)、“帮我家哥哥撑得稳端端”中的“稳端端”(安稳)等,由于有机地运用了富有表现力的徽州方言语词,显得既形象又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

2.题材的多样性

徽州民谣题材非常多样化,涉及徽州人生活的方方面面。有反映徽州人劳动生活的,如《姆儿乖乖宝》《大公鸡你别叫》《打麦》等;有反映徽州人日常生活的,如《望娘亲》《姑嫂莫顶真》《接外甥》等;有反映徽州人经商生活的,如《送夫出门》《天光下饶州》《学徒苦》等;有反映徽州人习俗生活的,如《嫁女哭轿辞》《新娘哭嫁》《抢亲谣》等;有反映徽州人爱情生活的,如《杉树林》《摘黄瓜》《映山红》等;有反映徽州人教育观念的,如《哥哥考个秀才郎》《打发哥哥进学堂》等;有反映徽州人对特定时局认识的,如《轿夫叹》《城里有官府》《抓壮丁》等;有反映徽州人游戏生活的,如《数猫》《大鸡领小鸡》《蜻蜒》等。多样化的民谣题材既反映了徽州人生活的丰富多彩,又体现了徽州民谣的多姿多彩。

3.艺术的独创性

(1)形象刻画生动

在徽州民谣中,往往通过三言两语的简笔勾勒就使形象栩栩如生地浮现眼前。如“一双破鞋,踢踢踏踏。一块围裙,像块纥褙”“雨伞挑冷饭,背着甩溜鳅。过山又过岭,一脚到杭州”,《徽馆学生意》中刻画的徽商形象把学生意的艰辛给活画了出来。《黟县妇人实可怜》中对落泊的徽商形象的刻画可谓淋漓尽致。“生意一失回家转,腰间没有半文钱。三餐茶饭无来路,烟瘾一发泪涟涟。前年卖掉一块坦,旧年又卖一丘田,动用家伙都卖尽,锡银首饰当烟钱。”《接外甥》中通过“一碗茶,冷冰冰;一碗面,没三根;一双筷,水淋淋;一碗鸡,没竹翼;一碗鱼,没眼睛;一碗青菜,没油星”的形象描绘,把一个虚情假意的舅母形象给鲜活地再现了出来,具有很强的艺术性。

(2)体式灵活多样

徽州民谣在体式上灵活多样,有自由体,也有格律体;有自由灵活的三言两语式的简笔勾勒,如《城里有官府》,也有较长篇幅的铺排抒写,如《黟县妇人实可怜》;特别是对话体的精巧运用,如《送夫出门》《小小新妇靠公婆》《瞌睡虫》等,显得真实自然,鲜活动人,别具一种艺术神采。

(3)语言风格独具神采

徽州民谣中的语言表现独具魅力,呈现出多样化的风貌格调。主要有简洁有力的,如《城中有官府》;有尖锐泼辣的,如《喜鹊哥哥尾巴长》《对面山上一只鸡》;有回环往复的,如《徽馆学生意》《写封信啊上徽州》等;有风趣幽默的,如《十八岁大姐三岁郎》《算命》等;有凄切感伤的,如《宁愿嫁给种田郎》;有委婉情深的,如《十送郎》等。细细读来,无不风采独显,意味深长。

三、徽州民谣的价值

徽州民谣具有丰富的认识价值、深刻的教育价值和高超的审美价值。

(一)具有丰富的认识价值

徽州民谣属于徽州民间的集体创作,是徽州人的观念、智慧和情感的结晶,对徽州人的生存和发展起过积极的作用,是徽州历史和人文的活化石,具有特别的认识价值。

徽州民谣是一部徽州民间思想生活史,从中可以让我们认识徽州人所具有的人生观念、婚姻观念、生活观念、教育观念、是非观念和审美观念,是认识徽州人的一把钥匙。

徽州民谣是一部徽州民间生活的写真史,能让我们看到徽州人生活的原生态——既有生活中的真、善和美,又有生活中的假、恶和丑。徽州民谣对前者予以歌颂和赞美,对后者予以揭露和批判。在这种原汁原味的表现中,使人们看到了徽州人思想情感的自我洗礼。

徽州民谣中的徽商民谣,揭示了徽商走向成功的心路历程,从中可以领会徽商之所以能走向鼎盛的奥秘;同时还能深切感受徽商妇为徽商成功付出的沉重代价,并由衷感到她们的辛酸和伟大。徽商民谣是徽商历史形象而生动的写照。

徽州民谣还对我们树立关怀民生、关心民间的人文精神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和认识价值。

(二)具有深刻的教育价值

徽州民谣是一部别具一格的乡土教材。徽州民谣以形象的话语、动人的情感、鲜活的情境表现徽州人的生活世界,展示了徽州人的自爱、自尊和自信,并以此教育和引导徽州人如何做人做事。那些正面形象和事例直接引导和规范着徽州人如何为人处世;那些反面事例和形象告诉人们做人的是非曲直,令人警醒和反省;特别是那些反吸毒的徽州民谣在今天读来仍有重要的教育意义。

徽州历史上之所以成为“东南邹鲁”,之所以人才辈出,之所以徽商称雄数百年,与深入人心的徽州民谣的反复劝导教育是分不开的。

(三)具有高超的审美价值

徽州民谣是徽州民间文学的杰出代表。徽州民谣不仅类型多样,而且数量众多;不仅内涵丰富,而且品格超越,具有特殊的魅力。这些民谣是徽州文学的瑰宝和绝唱,是中国民间文学的宝贵财富。

徽州民谣在内容上丰富多彩,艺术形式上瑰丽多姿,表现手法上灵活多变,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它们在为实现徽州民谣的认识和教育价值起到促进作用的同时,也体现了自身高超的审美价值。

On the Generation and Artistic Value of Huizhou Folk Music

Wu Zhaomin
(Research Center for Huizhou Culture,Huanshan University,Huangshan245041,China)

Huizhou folk music is generated in the unique natural and cultural environment in Huizhou.It reflects the labor,livelihood,customs,current politics,thoughts and emotions of Huizhou people,with rich ideological contents,prominent artistic features and unique artistic value.This article mainly discusses the generation,contents,features and value of Huizhou folk music.

Huizhou folk music;generation;artistic value

K892

A

1672-447X(2017)04-0008-04

2017-03-25

吴兆民(1960—),安徽歙县人,黄山学院徽州文化研究中心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徽州文化、徽州文学。

责任编辑:吴 夜

猜你喜欢

徽商民谣徽州
高山仰止处 幽密跌宕地——徽州大峡谷
徽州春雪
论“新徽商”的定义
徽州绿荫
十唱共产党
台湾民谣之父胡德夫 这个大地,我过来了
“民谣泥石流”花粥:唱出自己
徽商回归
竹枝词视野下的徽商妇形象
明清时代的徽商与江南棉布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