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统文化与课堂教学

2017-03-09黑龙江省兰西一中姜德雨

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 2017年14期
关键词:王勃控制组实验组

黑龙江省兰西一中 姜德雨

2006年,按照学校教学工作的统一部署,作为实验教师,我承担了国家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课题在我校的部分教学任务,以此为实践,着力探讨在现代教育教学体系中,我国传统文化在当今语文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实践中,我深感学生无论学业水平有多高,学习刻苦精神多值得赞赏,但他们对我国的统文化的占有量却很少,甚至体现着传统文化的缺失。因而,在日常教学中,我着力从两个角度来破解这一难题。

一、加大累积阅读,解决学生传统文化占有量不足的问题

在我们这样一个以升学率为评判教学质量好坏标准的学校,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和学生升学考试目标的鲜明,学生语文学习的积极性和主要着力点都放在了高考的所谓“功利性”的体制之上,即语文学习的大量时间都用在了字词、语法、“能力层级”的培养上,阅读量严重不足,因而对传统文化的领悟能力和敏感程度都不高。面对这样的现实,在我这批实验工作的开始阶段,我把教学和实验的重点放在了增加学生的阅读量上,即课堂教学中引入传统文化阅读欣赏课,课下为同学推荐传统文华名篇和传统礼乐典制,以此为开篇,旨在增加学生的文化占有量并提高他们的领悟水平。我把同学对古典文化的的阅读要求做了周密布置。

阅读是解决学生传统文化占有量不足的根本,那么阅读的方式和具体内容自然是我要考虑的问题。从阅读和研究的实际来看,对传统文化的阅读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所谓广义性质的阅读我想应该尽量涉猎课堂教学以外的古诗词文赋的阅读、古礼乐典制,通过语文读本、同学推荐、名家资料的集结等方式可以完成这一任务。这种广义的系统阅读,就其阅读对象而言,我把它分为主体部分和从属部分两大块,名言名篇、古礼乐典的经典内容是阅读主体部分。一般而言,在读后都能产生很大的情感共鸣,我让同学们重点阅读;而研究、介绍这些著作、文章及作者生平的文字以及礼乐典制的产生背景为从属部分。从属部分的阅读是为主体部分的阅读服务的,是为了在广泛的联系中多侧面地辩证地认识主体对象,这样可以避免由于阅读的不全面而导致对传统文化主体对象认识的片面性。

我所定性的狭义阅读与广义的阅读并无根本的区别,只是阅读的范围会狭窄一些,基本上是课内的传统名篇以及对传统文化有所诠释的内容。这样界定完全是出于对因材施教这一理念的考虑,适用的主要对象是那些有待进步的学生。很多与我一样搞教学实验的教师不太同意我的划分方法,认为课内的知识是必学的,无广义狭义之分。但我想,从教学的实际情况看,即便是课内阅读,也不是我们每个教师都能充分利用好并且能取得较好效果的,是模块教学,它的结果就有三六九等之说。从一定程度上来讲,课内的狭义阅读在阅读实际中也许更为重要。

二、强化课堂学习,解决学生传统文化实践不足的问题

在课堂教学中,我主要是运用启发教学的模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他们的发散思维能力,使学生尽快建立传统文化的学习思维与学习兴趣,设身处地的为他们创设传统文化的教学情境。

在正常的课堂教学中,为了探讨高二同学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领会程度,进而达到我对他们全面掌握的目的,教学中,我将不属于同一个模块的苏轼古文《赤壁赋》与王勃骈文《滕王阁序》放在同一个阶段进行教授,以比较教学实效。我把语文素养和课堂成绩相对属于同一个水平等第的一个班学生分成两组,即实验组和控制组。

实验组:在进行两篇课文的讲读前,不对苏轼和王勃的相关身世和作品写作情况进行扩展和阅读,只是就课文讲课文,并且课文的相关知识点在讲解时不有遗漏。

控制组:在进行正常的语文教学前,对苏轼和王勃的相关身世和主要作品做系统介绍,课堂正常讲解不有知识点的遗漏,同时在课后分发与苏轼和王勃相关的几篇散文,让同学分别从不同角度理解两位大家,了解相关作品。

一周后,我们举行了一次以“我眼中的苏轼和王勃”为主题的班会,实验组和控制组分别谈自己对两人的感受以及自己对他们古典散文的一些看法。结果发现,实验组对两人以及相关作品的阐述较枯燥乏味,而且对问题的相关见解不深;而控制组的情况却明显的好于实验组,他们对问题的阐释不但全面深入,而且对很多问题往往有自己独特的视角,大部分都能熟读成诵,所谓“厚积薄发”之势相当明显。

这个实验给我很大的触动。我想,日常教学中,教师应该在正常的教学之外,应该引入较多的传统文化的“点”来加深和扩展学生的知识面,使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素养得到有效地提高。

教学的空隙之余,有时我也去想:我们研究的课题是“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那么究竟什么是传统文化呢?它之于我们的语文教学有何作用?这一点,就是到现在,也是我一直深深思考的课题。

在文艺学理论学中,有这样的观点。

“我国的传统文化是宗法文化、农业文化、血缘文化的典范结合。这三种文化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并且随着历史的演变它们之间相互渗透作用越来越紧密。以四书五经为代表的儒家文化几千年来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因此,中国文化最主要的特征就是儒家文化,强调天人合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使人的内在修养和外在的经世治国达到完美的统一,儒家文化的精髓就是平和中正,思无邪!”

“平和中正,思无邪!”多么平易质朴的话,却又是多么深的观点,在课堂教学中,面对物欲横流的世风熏陶出来的“莘莘学子”,想达到这一教学目的可想而知,需要从教者付出何等艰辛的代价。

看来,当代的贤者对传统文化的阐释已经达到了精辟娴熟之至,由此看来,在语文教学中,一切有利于“平和中正”“思无邪”思想发展的文艺理论、各家流派观点等都可以入语文教学,以此来达到教育实效。在我的教学实际中,我的确一直在这样实践着,也许,这是我们从教者一生都要探讨的话题。同时也不可否认,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的确存在不少糟粕,以至于现在想来不要说学生,就是我们都不好接受。面对这样的问题,我主要采取了“扬弃”的方法,大可放心的让同学接触,只是将里面的“文化过时品”加以指出,让同学讨论并评判,同学一样讨论的其乐融融。现在的同学正值十六七岁的花季,对很多问题的评判还是有一定的观点的。

猜你喜欢

王勃控制组实验组
少年王勃
王勃:如果能重来,我选择不坑爹
蜀中九日
给商品起名字
马来西亚华文小学识字教学的字理识字研究
SHR主动脉结构重构的microRNA—195和BCL2、Bax作用机制
一字千金王勃
趣味 “课课练”对城镇小学四年级肥胖男生的体重和BMI的影响
团体辅导对中职护生学习自我效能感的影响
大鼠运动性骨骼肌损伤后血清肌酸激酶、乳酸脱氢酶以及波形蛋白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