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教育凝结于德行
——区域中小学德育校本课程实施的实践研究

2017-03-09上海市宝山区教育学院德育室

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 2017年14期
关键词:校本德育生活

上海市宝山区教育学院德育室 曹 蓉

区域中小学“德育校本课程的开发、实施与成效”是区级中小学行为规范示范校创建的重点检测项目之一,其项目检测的要求:德育校本课程应该成为落实德育目标体系的有效载体,强调学校的文化选择,体现学校的文化追求,并与办学目标相匹配;德育校本课程应该发挥校本课程在学校特色形成,教师专业成长,学生个性发展方面的促进功能;德育校本课程应该制定完整的课程方案,包括需求分析、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内容。

一、区域中小学研发、实施、整合行为规范教育的德育校本课程

德育校本课程:就是立足于学校实际,从学生出发,采取感性的、实践的方式,让学生在活动中去经历,去感悟,去建构自己的价值理想,从而树立良好的道德意识,树立良好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突出生活性、实践性、过程性、整体生成性,以德育实践为主体的具有本校特色的校本教材。

行为规范教育的德育校本课程,它是实施落实行为规范教育序列目标的重要举措和重要载体,区域中小学积极完善课程体系,特别是德育校本课程涉及到学校整体工作的方方面面,强调课程内容凸显行为德育,途经彰显体验德育,评价体现实践德育。

(一)亮点与特色

德育校本课程的主题与素材应来源于生活,其过程与生活过程一致,其范围延伸到学生所有的生活,德育校本课程不仅要在其日常生活中展开,而且要在学习生活中展开,不仅在学校生活中展开,而且要在校外生活中展开。基于以上认识,作为承载弘扬陶行知教育思想艰巨使命的宝山区各中小学,努力把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引入德育课程,以生活为媒介和载体,以学校的德育目标为主旨,努力构建横向贯通(多元模块的德育课程实施),纵向有序(围绕各年段真人教育目标序列递进),实施和评价体现多渠道、个性化特征的德育校本课程,提升学生精神品质,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学校德育工作的有效性,推进区域学校校园文化的建设。

1.纵向有序,以分层分阶段的德育课程促进学生发展的个性化学校着力构建纵向有序的德育校本课程,围绕各年段教育目标,分层、分阶段相结合,注重把学校教育文化融入课程中,增强学生对课程学习的自觉性和兴趣,使德育课程更加贴近学生、贴近生活,真正成为学生修身利行的重要载体,培养学生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现代公民。行知中学、行知实验中学、行知二中、行知小学这4所学校都注重挖掘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求真,做真人”的教育思想的现代价值,开发并实践有鲜明特色的旨在让学生认识行知文化,传承行知文化的德育校本课程。2.横向贯通,以构建多元的德育课程模块促进德育生活化和生活德育化学校通过构建多模块的多元德育课程促进德育生活化和生活德育化,让学生在充满生命力和创造力的德育课程中不知不觉地受到熏陶和感染,逐步实现育人目标。中小学阶段常用三大模块:“主题体验课程” “志愿服务课程”“文化修养课程”。

(二)实施与成效

区域中小学行为规范教育的德育校本课程紧扣目标体系,不仅贴近生活,贴近孩子的实际,以非常朴实的教育方式培养孩子的文明习惯,同时在教育过程中培养了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用活”资源

学校以媒体资源寓教于乐创造双赢的快乐空间,将传统美德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追求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未成年人。家长资源的开发,激发了校外育人队伍的能动性,推动了家校共育。

2.“激活”情感

唤醒体验,点击学生生活经历,激活学生主体意识,形成自我教育的情感。角色体验,引导学生在活动中通过角色体验和换位思考,回归生活,把生活中遇到的难题或一些不好的习惯编成情景剧,由扮演角色到进入角色,让大家在具体的情景中从内心深处参与体验,去积累,去体会,去领悟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什么是光荣的,什么是可耻的。

3.“促活”方法

与需要相结合;与生活相结合;与学科相结合;与阵地相结合。让不同个性、不同特长和不同思维方式的学生均得到充分发展,以达到课内外、校内外的融合。

4.“育活”队伍

在校本开发的过程中,设计、研讨、打磨的过程,一线教师的参与不仅增强了整体课程的活力,大家对自身知识结构的调整、知识能力的进一步提高都有了更加强烈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5.“优活”特色

挖掘校外社区资源开展有效的德育活动一直是区域中小学德育工作的特色,在实施校本课程过程中,我们将社区实践、家庭实践作为美德外显的载体,让传统美德在学生的社会行动中闪光。

二、反思与讨论

(一)覆盖全体,影响全体,有效凝聚的责任意识被忽视

区域中小学行为规范教育分层序列目标实施的实践主要通过德育校本课程的实施,只有覆盖了区域中小学及其全体学生,并且影响全体学生,通过有效机制被学校认可,贴近学生实际的各类载体,创设出激发学生自觉参与、主动实践的情境,才能形成强大的向心力,从而有效凝聚学生。

(二)走出课堂,回归课堂,有效导向的操作指导被糟粕

德育校本课程的实施能大大丰富了学生的第二课堂,学生走出课堂是为了更好地回归课堂。体验文化、探究文化和感知文化都离不开成功的亲身实践。学校要认识到其深远的价值所在,教师应向学生展示活动的操作性并给予指导,学生逐层动手,在思考中学会合作,培养责任感与担当。因此,在文化课堂的导向中,学生耳濡目染优秀文化的同时,脑海中渗透的是为人为学为事的准则。

(三)数字时代,亦古亦今,有效激励的网络支持被反对

德育校本课程的实施应恰当结合90、00后学生数字化生存的实际,尝试用信息技术演绎源远流长的文化精粹。在实践中运用微博、电子地图和电子相册等多媒体手段一方面能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更好地展示学习成果,另一方面传播了和谐向上的正能量,在学生中形成良好的舆论氛围,从而构筑健康人格,提高综合素质。

猜你喜欢

校本德育生活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以闽江环境保护校本开发为例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红楼梦》(新校本)
《红楼梦》(新校本)
点校本《史记》中的“曆”字
生活感悟
无厘头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