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健康中国背景下中小学生体育生活方式的培养

2017-03-09尚诗念贵州师范大学贵州贵阳550001

文体用品与科技 2017年4期
关键词:体育生活学校

□尚诗念(贵州师范大学贵州贵阳550001)

健康中国背景下中小学生体育生活方式的培养

□尚诗念(贵州师范大学贵州贵阳550001)

全民健康是建设健康中国的根本目的,健康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而良好的体育生活方式是加强全民健康的途径之一,健康教育要从小抓起,在中小学阶段让学生养健康的生活方式,树立终身体育的理念。文章通过文献资料法、访谈法、分析法等对中小学生的体育生活方式现状进行分析,针对中小学生体育生活方式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找出相应的解决方法,推动中小学生体育生活方式的习惯养成。

健康中国中小学生体育体育生活方式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健康领域改革发展取得显著成就,2008年《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实施使全民健身运动蓬勃发展。2015年我国人均预期寿命,婴儿死亡率、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孕产妇死亡率在总体上优于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但是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人口老龄化、疾病谱变化、生态环境及生活方式等发生了变化,也给人们的健康问题带来了一系列新的挑战。比如:慢性病给人们的健康带来了巨大的威胁,人民身体素质逐步下滑等等。为了推进健康中国的建设,全面提升人民健康素质,2015年我国颁布《健康中国2 0 3 0计划纲要》,将健康问题提到国家层面统筹解决。贵州省在健康中国2 0 3 0的宏观指导下,2016年制定了《贵州省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6-2 0 2 0年)》,计划中对健身场馆的建设、健身项目、赛事活动等作出了具体的要求,同时也对学校体育做出了相应的要求,支持各级各类学校因地制宜增加体育课时量,开展“一球一操一品”和户外拓展活动,发挥“青少年阳光体育大会”等活动的示范引领作用,保障青少年每天在校体育锻炼时间不少于1小时。把学校体育工作和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纳入政府政绩考核指标,把提高青少年的体育素养和养成健康行为方式纳入学校教育内容,为学生的健康教育提供了制度保障,为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体育生活方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体育生活方式

1.1、体育生活方式的概念

体育生活方式是在一定社会客观条件的制约下,社会中的个体、群体或全体成员为一定价值观所指导的满足多层次需要的全部体育活动的稳定形式和行为特征,其构成包括体育生活客观条件、体育活动主体和体育活动形式三个方面,它是人们社会生活方式之一。随着科技的进步,人们的工作方式、生活方式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脑力活动代替体力活动,人们的身体素质逐渐下降,与此同时人们逐步认识到体育与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之间的关系,体育也不断的融入到人们的生活与工作中。

1.2、我国体育生活方式的起源

我国对体育生活方式的研究起始于2 0世纪8 0年代,特别是1 9 8 4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决议》中指出:“在创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同时,要努力在全社会形成适应现代生产力发展和社会主义进步要求的文明的、健康的、科学的生活方式,摒弃那些落后的、愚昧的、腐朽的东西。”从此,生活方式变革在我国开始引起重视。体育也在生活方式研究中重新找到它的文化定位点。2008年《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和2015年《2 0 3 0健康中国》为我国体育发展及体育生活方式的研究提出了新的方向。

1.3、学校体育中体育生活方式的演变

改革开放初期,体育的目的定义为“锻炼身体,保卫祖国”,1 9 7 8年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2001年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标准将中小学生的体育生活方式融入到学习和生活中,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基础。而学校随着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不断修订,2011年教育部颁布《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体育(1-6年级)体育与健康(7-1 2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课程突出强调要尊重教师和学生对教学内容的选择性,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有利于养成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惯,从而为提高国民的整体健康水平发挥重要作用,随着健康2 0 3 0计划纲要的实施,体育战略上升到了国家战略的层面,体育地位得到了提高,同时为学生体育生活生活方式的养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4、中小学生体育锻炼的现状

大部分中小学生没有养成自觉积极参与体育锻炼的习惯;有的对体育课很感兴趣,但是不喜欢上体育课;绝大部分中小学大课间内容流于形式,没有充分利用4 0分钟丰富大课间内容,无法达到增进学生健康,增强学生体质的目的;体育课教学内容单一,结构不合理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浓厚,参与不积极,运动负荷不足;部分体育教师还还采用“放羊式”教学;有的学生父母也没有体育锻炼的习惯;部分学校没有体育竞赛,学校体育比赛开展情况较差,只有每年一度的校运会田径比赛,有的农村学校一年一度的校运会都无法满足;课余体育情况开展较差,有的学校开展的课余体育仅限学校运动队队员参与;很多学校没有开设健康教育课程,导致学生健康意识薄弱。

2、培养中小学生体育生活方式的对策研究

随着科技的进步,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如果中小学阶段没有形成良好的体育生活方式,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将受到严重的影响。在科技高度发展的今天,如何让学校从小树立终身锻炼的理念,对自己的健康负责,学校体育如何落实《健康中国2 0 3 0》和《贵州省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6-2 0 2 0年)》中提出的对学校体育开展的新的要求,本文对中小学生体育生活方式进行调查研究后提出相应的对策。探讨如何构建中小学生健康文明的体育生活方式,这不仅对促进素质教育有一定的意义,对如何在新的社会环境下提高人们的健康素质也提供了参考。

2.1、结合课程标准,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价值观

学校体育要结合新课标,要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强调体育课程的实践性,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因材施教,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利用课堂教学教会学生一到两项运动技能,利用课余时间让学生继续进行锻炼、竞赛,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从而推进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只有树立正确的体育价值观念,才能对体育行为产生积极的作用,从而促进中小学生体育生活意识的形成。

2.2、教师要丰富体育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中小学体育教学多以技能教学为主,忽略了教学与学生终身体育发展之间的关系。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因材施教,为不同学生提供适合他们学习区间的体育学习目标、内容和方法,利于发展他们的体育特长。要重视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合作性、和探究性,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人格。在课程的编排上,既要体现了体育文化的继承性,又要创新思想,突出了学生的个性,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培养,要充分了解学生,关爱学生,才能让学生对自己的课堂增添兴趣,为课堂增添魅力。

2.3、家庭、学校、社会营造体育氛围

家庭是学生的心灵家园,对于学生的成长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个启蒙老师,他们的运动观念直接影响了孩子是否爱好运动;校园可以提供器材繁多的运动场地,设置种类多样的特殊体育课程,组织各类体育赛事,创造良好的体育运动氛围,调动学生主动锻炼的积极性,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运动意识,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体育生活方式;长期以来,在应试教育的模式下,教育更加关注文化课程,体育运动被边缘化,久而久之造成学生减少运动,没有运动的习惯。足以表明社会环境对学生体育运动的影响,社会要利用大众媒体进行宣传,让学生了解体育锻炼的目的和功能,以及加强体育运动意识的培养尤其重要。校园体育文化与体育运动有关的一切物质和精神文明的总和。加强校园体育文化的开发与运用可以更好地开发体育运功项目,营造更好的体育运动氛围,结合地区特色体育运动项目,这样既能更改体育教学的单一模式,又能丰富学生的体育课堂,给学生营造浓厚的体育氛围。

2.4、提升体育教师的职业素养

健康中国背景下的体育教师,不但要让学生学会体育锻炼基本知识、运动技能,更重要的是要在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全面的素质、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树立终身体育的思想。体育教师要具备多种知识成为一专多能的人才。着眼于未来,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增加,同时知识的需求量增加,体育教学内容不是单一的技能教学,更应该融入健康教育的基本常识,要着眼于科学的训练方法、教学思想与教学形式的开放性,使体育教师在掌握专业体育知识一专多能化的同时,要不断学习其他领域的知识,才能更好的为引导学生。

2.5、加大农村学校投入,优化体育活动硬件设施及体育师资力量

加大农村体育教育硬件设施的建设,真正实现教育公平。乡镇学校体育设施缺乏,完善体育场地,乡镇学校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场地设施已成为影响他们体育生活的一个重要因素,较多体育项目的器材学生从未见过,何谈使用。很多乡镇的学校没有专业的体育教师,由语文数学老师代替上体育课,导致挤占体育课的现象频繁发生。只有加大对落后地区学校场馆建设及体育器材的投入,加大体育教师的引进,学校体育的发展才会得到均衡发展。才能促进教育公平,减少社会矛盾的发生。学校应该充分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选择有利于学生的体育运动项目,同时要充分利用现有的体育场馆,促进学生体育生活方式健康发展。

3、结语与建议

中小学学生体育生活方式养成不容乐观,尤其是农村地区更为明显。随着生活观念的不断更新,体育作为一种社会文化活动,要求社会、学校、家长和学生本人积极行动起来,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健康中国2 0 3 0》、《贵州省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6-2 0 2 0年)》《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切实科学地关注中小学生的体育习惯养成,运用合理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体育锻炼干预,从小培养他们体育锻炼的优良习惯,让他们养成良好的体育生活方式,而促进其健康、快乐且全面地成长,服务于社会。

[1]苗大培.论体育生活方式[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4.

[2]李文川.体育生活方式的概念界定及其范畴结构[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0.

[3]洪肖肖.互联网时代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的现状调查研究[D].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

[4]吴莉莉.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的现状与影响因素分析——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为研究个案[J].2016.

[4]黄道名.“健康中国”背景下体育教师素质结构模型的构建[J].体育教育,2012.

[6]谷茂恒,刘玉娥.湖南省高职学生体育生活方式现状与对策[J].学校体育学,2016.

[7]王维,王健.我国城市残疾人体育生活方式调查[J].武汉体育学院报,2006.

[8]李文川.上海市老年人体育生活方式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博士论文,2011.

[9]盛雯琦.体育健康教育中学生的主体性价值[J].浙江体育科学,2002.

[10]张晓敏.浅谈体育课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科技信息, 2012.

G807

A

1006-8902-2017-(02)-ZQ

猜你喜欢

体育生活学校
提倡体育100分 也需未雨绸缪
2016体育年
生活感悟
我们的“体育梦”
学校推介
无厘头生活
疯狂让你的生活更出彩
谈体育实践课中知识的扩展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