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自信视域下大学生志愿服务文化建设的目标和路径

2017-03-09刘振平

湖南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7年3期
关键词:志愿价值观大学生

□ 刘振平

(江苏理工学院,江苏 常州 213001)

文化自信视域下大学生志愿服务文化建设的目标和路径

□ 刘振平

(江苏理工学院,江苏 常州 213001)

文化自信作为更基础性自信,是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和理论自信的基础。文化自信的核心是价值观的自信。大学生志愿服务文化作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应该得到重视和加强,作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路径,也是树立价值观自信的方法。坚持以立德树人、实践育人、全面发展为目标,通过学生社团、组织引导和社会实践,不断推动大学生志愿服务文化建设。

文化自信;志愿服务文化;目标和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在建党95周年庆祝大会上重要讲话中深刻指出:“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理论自信、文化自信,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不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文化自信作为最基础的自信,具有以文化人、凝聚人心、传承创新、继承传统的作用。在文化自信视野下加强大学生文化素养的提升,对于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内化于心”的育人功能。大学生志愿服务作为大学生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路径之一,加强大学生的志愿服务文化建设,对于引领、凝聚、推动大学生积极投身志愿服务事业,通过志愿服务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实践意义。

一、文化自信和大学生志愿服务文化内涵及问题

大学生志愿服务是指大学生在课余、寒暑假等时间内,根据自己的兴趣、特点和专长,以个人或团队的形式自愿向他人、社会以及国家提供形式多样的无偿服务活动,而且积极主动参与志愿服务的大学生一般思想觉悟较高,具有较强社会责任感和热心社会公益的特点。大学生志愿服务是大学生这个特殊的群体对志愿服务这种精神进行价值研判,在研判的基础上进行的实践活动。蓬勃发展的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它适应了当代大学生的特点,是大学生参与社会活动的一种重要方式。[1]

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文化自信作为更基础性自信,是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和理论自信的基础。“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2]

本文对部分高校的学生进行了问卷调研,主要包括学生干部队伍以及普通学生两个群体,共发放100份问卷,并回收100份,有效问卷95份,有效率95%。通过调查发现,对志愿服务活动了解的学生占100%,参加过各类志愿服务活动(包括学校和班级组织的活动)的学生占90%,但是,通过深入调研发现,能深刻理解和长期坚持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学生占比25%,绝大多数学生对志愿服务活动的理解只停留在“普通活动”、“被逼参与”、“盲目跟风”等认知和理解上。在“参加志愿服务活动原因”方面,超过55%的学生回答是“锻炼自己”,只有不到10%的学生回答“实现奉献的价值”。通过调查发现,大学生对志愿服务活动是接受的态度,但是究其根本原因,大部分同学仍是处于“模糊”的状态,因此,在对志愿服务文化建设的认知上,超过85%的人对此持“不清楚”的态度,并认为志愿服务文化对自己的发展没有太大的关联,可有可无。只有少数同学认为,要重视并加强大学生志愿服务文化建设,通过大力营造浓厚的志愿服务文化氛围,不断吸引更多的同学真正热爱志愿服务活动,并在志愿服务活动中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大学生志愿服务文化建设的目标

(一)立德树人目标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既回答了我们高校“培养什么人”的问题,又为高校“怎样培养人”指明了方向。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因此,加强大学生志愿服务文化建设的首要目标就是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立德树人作为根本目标,既回答了大学生志愿服务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又明确了建设的具体方向。高校应该坚持以“立德为本”作为核心,引领学生坚持“德为先”。如,江苏理工学院坚持立思想品德。深入开展大学生思想引领工作,组织开展主题团日活动、“四进四信”等活动200余场,引导大学生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自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一步深化优秀大学生先进事迹报告团、与信仰对话等传统活动在大学生中的影响,累计组织20余场活动,覆盖6000人次学生;创新建立“常州三杰”红色文化研习会,组织学生分赴张太雷纪念馆、瞿秋白纪念馆开展“重温入党誓词”、“访秋白故里,扬革命传统”等活动;制定完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学实践环节深化方案》。

(二)实践育人目标

当前,高校不但要加强第一课堂的建设,更要重视和加强大学生第二课堂的建设,第一课堂是专业学习的课堂,第二课堂是素养提升的课堂。这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渠道。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作为一种课堂外的实践活动,通过社区服务、助老扶幼、大型活动志愿服务、交通协管等一系列、全方位、多领域的志愿服务活动,既能锻炼大学生服务社会的能力,又能在志愿服务中得到价值提升,达到志愿服务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因此,实践育人目标的实现,也是加强大学生第二课堂建设的具体要求。如,江苏理工学院坚持立社会公德。深入开展志愿服务、社会实践活动,完善实施“七彩丝带”行动,按照类别化、专业化要求,形成“学校有特色,学院有重点,人人都参与”的志愿服务特点。以爱国主义与民族团结宣讲、爱心支教、社会调查、挂职锻炼等主题,学生志愿者团队开展服务工作200多次,参与人数达到8000余人,行程近1500余公里。

(三)全面发展目标

实现大学生全面发展目标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也是高等教育的目标。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实现立德树人,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高校立足全面发展目标,应该从多方面推动,建立全方位、全过程、全员的育人模式。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作为高校人文素养教育的第二课堂,是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实施路径。在人文素质教育模式的实施路径中,不仅要对高校人才人文精神及人文理念进行全面的引导,还要对自我实践体验过程进行积极完善,促使高校人才能够针对自我社会实践过程,有效认识职业道德素质、社会基本道德素质两个方面对自身社会发展所具有的推动意义,能够从客观角度上表现出人才社会、人文素养的基本现状。[3]

三、大学生志愿服务文化建设的实现路径

(一)学生社团是主要阵地

加强大学生志愿服务文化建设要发挥学生社团这个主阵地,当前,高校主要承担志愿服务活动的学生社团是青年志愿者协会,学校以及各二级学院的青年志愿者协会是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和实施者,是大学生志愿服务文化建设的主要阵地。如,江苏理工学院秉承“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通过学校“青果香”青年志愿者协会广泛组织志愿者在校内外长期开展生态环保、交通协管、义务维修、志愿讲解、助老帮困等多种形式的“七彩丝带”志愿活动,涌现出了尤辉雷锋科技团支部、“科技大篷车”等一大批优秀青年志愿团队和项目,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的影响。自“七彩丝带”行动开展以来,全校每年成立项目团队40余支,开展“七彩丝带”行动200余次,累计参与人次达2万多人次,形成了具有广泛影响力的“七彩丝带”志愿服务活动文化,形成了“青果香”志愿服务品牌。

(二)高校团组织是引导者

大学生志愿服务文化建设的引导者还在于高校的各级团组织。高校的各级团组织是本级志愿服务组织的直接领导者、引领者,具有“导航引领”的作用。而高校的各级志愿服务组织是志愿服务活动的组织者和实施者,是形成特色鲜明的志愿服务文化的创造者和弘扬者,也是大学校园文化的建设者、参与者和受益者,更是建立文化自信的重要依托。因此,加强大学生志愿服务文化建设,必须要充分发挥高校团组织的引导作用,充分体现团组织的组织引导职能。志愿服务活动的开展有利于实现团组织思想引领的具体化和实效性。因此,不断深化志愿服务的精神内涵有利于突破团组织在思想引领过程中以“说教”为主体的单一教育模式,使青年学生在志愿服务的同时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熏陶。[4]

(三)社会实践是推动力

社会实践是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培养人才的方法之一,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是社会实践的重要内容。构建积极向上的大学生志愿服务文化氛围,对于吸引大学生积极参与志愿服务活动,投身志愿服务事业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通过社会实践的锻炼,通过通过服务他人、服务社会、服务国家来提升自身素养,特别是文化素养,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树立价值观自信和文化自信。社会教育是大学生志愿服务文化的内容之一,重在参与、体验成长、注重行动是大学生志愿服务文化要求的精神内涵。大学生志愿服务文化的实践育人功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距离,真正促使大学生在实践中受教育,在实践中长才干,在实践中做贡献。[5]

[1]胡凯.论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0(2):19-22.

[2]云杉.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对繁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思考[J].红旗文稿,2010(16):2-6.

[3]王艳艳.面向上海自贸区建设的地方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构建[J].教育发展研究,2013(21):69-72.

[4]郑璐,管笛.基于志愿服务的高校共青团组织影响力探索研究[J].江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14(4):9-11.

[5]荣文婷,大学生志愿服务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探析[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3(6),103-106.

G711

A

1008-4614-(2017)03-0054-03

本文系江苏理工学院思想政治教育课题重点资助项目“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研究”(项目批准号:KYY16527)阶段成果之一。

2017-5-11

刘振平(1982—),男,江苏涟水人,硕士,江苏理工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高等教育、教育管理、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志愿价值观大学生
我的价值观
我志愿……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拥有《鹿鸣》书与卡,填报志愿成行家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小小志愿 大大爱心
大学生之歌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因爱汇聚,志愿同行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