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专业本科教学模式建构研究*
——以社会建构主义理论为基础
2017-03-09王天予
王天予
(黑龙江大学,哈尔滨 150080)
1 引言
“翻译专业”是我国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外国语言文学类”下的一个专业。2006年3月,教育部下发《关于公布2005年度教育部备案或批准设置的高等学校本专科专业结果的通知》批准3所院校试办翻译专业本科,标志着翻译专业本科的设立。翻译专业本科的设立是适应社会经济国际化发展、满足改革开放和社会对翻译专业人才当前和未来需求、满足我国翻译学科发展以及学习者个人需求的必然选择。截至2015年,全国已有159所高校获得教育部批准设置该专业。作为一个新的领域,翻译专业本科教学在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方面尚不够系统,在课程设置、教材、师资和评估方面仍然存在许多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庄智象 2007:23)。本文在分析我国翻译专业教育现状的基础上,梳理国内外社会建构主义视角下的翻译教学模式研究,指出翻译专业本科教学模式应以建构主义理论为基础,采用一致性建构原则,建构“教学目标与课程设置”相一致、“课程设置与教学策略”相一致、“教学策略与评价体系”相一致,“评价体系与教学目标”相一致的四维一体的线性关联,进一步提高教学和学习的有效性。
2 社会建构主义翻译教学模式研究现状
2.1 国外研究现状
Kiraly首先提出社会建构主义翻译教学理论,将翻译教学的研究视角从认知转向社会建构主义,并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提出社会建构主义的翻译教学模式。Kiraly的翻译教学思想可分为3个阶段:(1)以心理语言学作为理论基础,总结新理念的翻译教学原则,运用功能翻译理论提出重交际、重语用的译者能力模式(Kiraly 2005:58-76)。(2)主张译者教育研究,教学形式是翻译工作坊。同时,他还区分评价和测评,主张长时间、多方位地考察学生知识建构及价值观的形成,这使评价结果更为客观、公正(Kiraly 2000:34-36)。(3)以新维果茨基社会建构主义为核心教育译者,认为可以采用不同的学习类型与相应的能力相联系,教师以不同的角色采用不同的教学活动帮助学习者完成学习(Kiraly 2006:68)。
Peverati在Kiraly的社会建构主义翻译教学模式的基础上,提出基于职业的工作坊模式(profession-based workshop model),并将其应用到翻译理论实践课中。他通过实验班和问卷调查的方式深入了解该模式对学习者的影响,旨在为研究生层次的语言学习者提供一个职业翻译教学模式(Peverati 2007:43-56)。Varney指出将社会建构主义理论引入翻译课堂中能促进专业学习的有效性。他通过分析翻译教学中知识的本质、学习特性等强调自主学习和对学习者的让权增能(empowerment),包括社会建构主义、生成论(e-nactivism)、协作学习和情境学习。(Varney 2009:12-39)Guey等提出,应结合行为主义、认知主义、社会建构主义和人本主义理论的合理部分,分别分析翻译教学中的目标、评价、师生角色、资源和教学方法等方面。Guey等主张在目标设定—评价中应该培养交际翻译能力,同时结合布鲁姆的教育目标分类,认为交际翻译能力必须同时涉及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3方面,强调师生关系的多重角色,在资料和教学方法中也要从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3方面进行设计。(Guey et al.2011:132)目标—评价、教师—学生和资料—方法是该教学模式的3个重要组成部分。该模式是一种综合理论,为翻译教学模式发展提供参考。此外,Marais分析当前译者教育在理论与实践、学术与应用以及翻译评价的信度和效度的现状,提出基于社会建构主义理论、并结合一致性建构和评价建构两个评价原则来促进译者教育(Marais 2013:11)。
2.2 国内研究现状
阳光武在国内最早将社会建构主义理论与翻译教学相结合展开研究,他基于社会建构主义理论及其模式,结合教学试验探讨该理论的实践意义,并强调“学生的个性发展”,主张培养全面发展的复合型外语人才须首先改变教学指导原则(阳光武 2004:150)。社会建构主义的教学思想可以作为指导教学的可选策略。吕世生在分析传统教学模式的特征、理论基础、“不良结构知识”的特征以及传统翻译教学与效果的基础上,从社会建构主义视角,对翻译教学模式创新提出基本设想,重新定义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吕世生 2010:112)。高明霞和武婷婷提出在社会建构主义视角下建构以学生为中心的新型互动翻译教学模式(高明霞 武婷婷 2014:48)。
综上所述,社会建构主义确实为译者教育带来新的理念和启示,国内外学者基于社会建构主义的理论提出相应的翻译教学模式。但是,这些翻译教学模式很少有针对不同水平学习者的翻译教育研究,尤其是翻译专业本科的教学模式,一方面是我国翻译专业本科成立较晚,还处于上升发展时期,另一方面,将社会建构主义理论应用到翻译专业本科教学模式中需要实践的检验。
3 一致性建构与翻译教育
一致性建构(CA,constructive alignment)的理念改变建构主义仅仅停留在认识论上的思维模式,在本体论范畴内重点强调意义的建构,并通过预期学习成效,有效地诠释教与学的活动、学习评价如何与之保持一致(张红峰 2012:19)。一致性建构模型已经在大部分大学课程中得到应用并收效良好。我们认为一致性建构理论也可应用于正在发展的翻译教育中。
3.1 一致性建构
一致性建构的概念最早由教育心理学家约翰·比格斯(John Biggs)提出,是一种加强教学的理论方法(Biggs,Tang 2011:97)。其中,建构主要指学习者依据头脑中已有图示运用自身能动性去建构知识,强调学习者能够做什么而不是要求他们如何去描述知识(Jervis,Jervis 2005)。一致性(alignment)是课程理论中的基本原则,即评价任务应该与预期的学习效果相一致。一致性建构是一种根植于建构主义理论的教学方法,强调预期的学习成效(intended learning outcomes)、教与学的活动(teaching and learning activities)和评价任务(assessment tasks)3者之间的一致性(Thadani et al.2013:41)。比格斯曾指出当今大部分的学习理论都强调学习是学习者在头脑中进行建构的过程,而不是强制灌输。因此,真正的理解是表述行为的(performative),它会引起不同行为的产生。教育学者们已经区分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而且比格斯也将知识分为陈述性知识和功能性知识。无论哪种知识分类,更多的是强调当今教学不应该是机械传输知识而是培养学习者应用知识。
在翻译教学中,学习者更应学习功能性知识,可以依据已掌握该领域的陈述性知识进行有效应用,并且能够在社会中作为译者发挥作用。所以,在译者教育中让学习者仅能够谈论他们专业内的陈述性知识还不够,他们还应该探索如何进一步应用已经掌握的知识。课程、教与学和评价3者之间应该具备一致性。对于翻译学习者来说最重要的预期学习成效是能够解决结构不良(ill-structured)的交际任务,通过判断和写作交流技巧按照要求将目标文本转变为译文,即应用程序性知识。而整个课程、教与学的活动以及评价须一起合作实现这个目标。同样,在课程中,要使用正确的学习动词对预期翻译目标进行描述,这些动词同样也指导教与学的活动以及相应的翻译评价任务。一致性建构原则有助于打破译者教育中理论与实践、学术与应用之间存在的鸿沟。翻译专业课程培养与其他语言课程中翻译课对学生的培养要求不同,因此,翻译专业评价须有相应的一套体系,针对不同的翻译要求,我们需要相应的翻译评价模式和课程模式来支撑教学模式的建构。
3.2 翻译专业本科教学模式的一致性建构
翻译专业本科教学模式整体设计框架理念是实现社会建构主义理论从教翻译到培养译者的理念转变。翻译专业课程设置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的翻译职业能力,提高翻译技能(韩博文 2016:143)。基于“翻译能力+职业能力”和“完整人”教育建构翻译专业本科教学整体设计框架。通过文献研究论证翻译专业本科应具有的能力体系,即翻译能力、职业能力以及专业通识能力。其次,明确翻译能力、职业能力以及专业通识能力的构念及能力要素。最后,依据翻译专业本科能力体系,提出翻译专业本科教学整体设计框架。翻译专业本科教学模式构成要素主要包括教学目标、课程设置、教学策略和教学评价。
第一,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教学模式的核心,翻译专业本科教学阶段应培养学生成为完整的全面的翻译人才,当前教学目标设置没有充分考虑到行业要求和高等教育的诉求,应依托专业教育理念、教育目标、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规格等要求重新建构翻译专业本科教学目标。
第二,课程设置。课程教学模块应从语言、通识、翻译技能以及职业技能角度入手,其中,专业通识能力与素质体系包括国际化素养、信息素养、量化思维、思辨能力、跨学科思维能力、研究能力、学术英语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伦理与社会责任以及团队与领导能力等要素(严明 2015:89)。这些能力对培养翻译专业本科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至关重要。当前我国翻译专业本科课程设置缺乏对学生通识能力、批判性思维以及信息检索等能力培养的课程设计,这需要进一步完善。同时,根据社会建构主义理论,在课程设计过程中须考虑认知主体、认知对象、认知方式和认知环境等多种因素,实现课程设置与教学目标相一致。
第三,教学策略。依据现有研究与实践、国内外国际认证的翻译专业教学文件,融入社会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提出不同教学模块、课程的教学策略。基于社会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强调教学的有效性,即在充分调动教师与学生能动性与互动性的基础上,运用一切必要的教学策略实现课程与教学目标,以教学有效性促进学习的有效性。同时,根据不同的课程目标选取不同的教学策略,这种差异性也是“一致性”的体现。
第四,教学评价。教学有效性取决于多个要素的互动,其中重要的环节是教学评价。通过不同形式的评价,可以验证是否实现教学目标和达到预期学习成效。同时,评价结果又起到反拨作用,从而发挥评价的建构作用。在梳理国内外翻译专业现有的评价方法与测试形式的基础上,本文指出当前翻译专业本科在评价体系中存在的问题,进而依据社会建构主义理论的评价原则提出不同教学模块、课程的评价方法与测试形式。
4 翻译专业本科教学模式建构
本文尝试以社会建构主义为理论基础,采用“一致性建构”原则,构建具有教学有效性的翻译专业本科教学模式。我们认为,未来翻译专业本科教学模式研究可以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第一,构建翻译专业本科教学整体设计框架。翻译专业本科教学不仅要培养学生翻译能力和职业能力,同时,也应培养学生的专业通识能力,这也是深化教育改革的要求。基于“翻译能力+职业能力”和“完整人”教育设计翻译专业本科教学框架,论证翻译能力、职业能力的能力构念及要素并结合通识教育目标论证翻译专业本科能力体系。第二,基于“一致性建构”原则,重新论证翻译专业本科教学模式4要素。教学目标、课程设置、教学策略以及教学评价是构成教学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实施的方向和预期达到的结果;教学目标又要通过课程来实现;而教学策略是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的方式与手段;教学与评价是以促进学生发展成为目标的辩证统一体,教学的有效性取决于多个要素的互动,其中重要的环节是教学评价。因此,通过梳理国内外国际认证的翻译专业教学文件以及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找出当前翻译专业本科在教学目标、课程设置、教学策略以及教学评价中存在的不足,同时,基于社会建构主义理论重新建构翻译专业本科教学目标、设置课程,论证教学策略以及教学评价,真正做到教学模式4要素的一致性建构。第三,建构翻译专业本科教学模式。在翻译专业本科能力体系和教学模式4要素一致性建构的基础上,以社会建构主义为理论基础,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设计,建构具有教学有效性的翻译专业本科教学模式。
高明霞 武婷婷.社会建构主义视角下英语专业翻译教学模式刍议[J].吉林化工学院学报,2014(4).
韩博文.浅析俄语翻译专业教学课程设置改革[J].外语学刊,2016(5).
吕世生.翻译教学模式创新探索:社会建构主义视角[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10(5).
严 明.“课程—教学—评价”相一致的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建构[J].外语学刊,2015(5).
阳光武.社会建构主义模式与汉英翻译教学[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4(2).
张红峰.从建构到一致:学习理论在高等教育领域的发展与实践[J].中国高教研究,2012(3).
庄智象.我国翻译专业建设——问题与对策[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Biggs,J.,Tang,C.TeachingforQualityLearningatUniversity[M].New York: Open University Press,2011.
Guey,C-C.,Talley,P.C.,Huang,L-J.A Translation Instruction Model from Behaviorism,Cognitivism,Social Constructivism and Humanism[J].ArabWorldEnglishJournal,2011(2).
Jervis,L.M.,Jervis,L.What Is the Constructivism in Constructive Alignment?[J].BioscienceEducation,2005(6).
Kiraly,D.C.ASocialConstructivistApproachtoTranslatorEducation:EmpowermentfromTheorytoPractice[M].Manchester: St.Jerome,2000.
Kiraly,D.C.Project-based Learning: A Case for Situated Translation[J].Meta,2005.
Kiraly,D.C.Beyond Social Constructivism: Complexity Theory and Translator Education[J].TranslationandInterpretingStudies,2006(5).
Marais,K.Constructive Alignment in Translator Education: Reconsidering Assessment for Both Industry and Academy[J].TheInternationalJournalforTranslation&InterpretingResearch,2013(5).
Peverati,C.Translation Education in a Modern-languge Fa-culty Reception and Suitability of Profession-based Workshop Grounded in Social Constructivist Theory[D].Catholic University of Brescia,2007.
Thadani,D.R.,Kwong,T.,Chong,K.,Wong,E.The Impacts of Aligned Teaching on Students’ Perceived Engagement in Independent Learning and Satisfaction: 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 in Hong Kong[J].GlobalJournalofHumanSocialScienceLinguistic&Education,2013(13).
Varney,J.From Hermemeutics to the Translation Classroom: A Social Constructivist Approach to Effective Learning[J].TheInternationalJournalforTranslationandInterpretingResearch,20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