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础工具:语文学科建设的逻辑起点
——评赵东阳等著《基础教育写作课程与教学研究》

2017-03-09李红波

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17年4期
关键词:东阳工具性性质

李红波

(河南教育学院 文学院,河南 郑州 450046)

【书评】

基础工具:语文学科建设的逻辑起点
——评赵东阳等著《基础教育写作课程与教学研究》

李红波

(河南教育学院 文学院,河南 郑州 450046)

语文学科建设的逻辑起点,是为“读经讲经”而设,工具性是其基本属性。但语文学科还有一个重要属性,就是人文性。人文性要根据语文学科特点,潜移默化,渗透抑或贯穿于教学过程中。赵东阳老师等正是基于这样的语文学科建设理念,依据教育学、心理学基本原理,以支架式教学思想为核心理念,统筹基础教育写作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方法,构建了学生写作能力递升信息支持系统。

基础工具;语文学科建设;写作能力递升信息支持系统

一、“语文”独立设科的初衷

光绪二十九年(癸卯年,1903年)末(1904年初),清政府公布《奏定学堂章程》,并付之实施,称为“癸卯学制”。《章程》规定,初小设“中国文字”科,主讲识字和作文;高小和中学设“中国文学”科,主讲阅读和作文。初小、高小、中学设“读经讲经”科,读经之外兼讲其浅近之义。语文自此独立设科,根据《章程》制定的《学务纲要》提出:“学堂不得废弃中国文辞,以便读古来经籍。”

由此,我们可以体会到独立设科始作者的智慧,他们所以把“读经讲经”和“中国文辞”各自单独来设科,就是因为他们认识到了这两科各自不同的功用,或者更为准确地说,两科单设正是始作者对其学科性质规划的初衷——逻辑起点。“中国文辞”是为“读经讲经”而设,是工具;“读经讲经”目的在于对学生进行教化,通过诵经书之要言,略闻圣教之要义,以利于定其心性,正其本源。对此,张志公先生在《传统语文教育初探》一书中也曾言及:“教《四书》,原是要用‘圣贤’的思想去教育学生的,不象集中识字阶段教《三字经》,首要目的在让学生认得书里那些字。”“教孩子们读《四书》,目的不在进行语文教育(尽管在客观上也会使学生学到一点语文)。”然而,语文自独立设科开始,至语文新课程改革前,近百年的发展历程中,学科性质在工具性与思想性之间就纷争不断,直至2001年语文新课程改革开始,语文学科性质发生了质的变化。教育部颁布《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正是基于语文学科发展这样的背景,及对此背景的反思,赵东阳老师等撰写了《基础教育写作课程与教学研究》一书。仔细阅读这部书,我们会发现贯穿整部著作有两条线索,明里作者围绕基础教育写作课程与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对策论述,暗里作者在分析问题所在时,则紧扣语文学科性质纷争,直指语文学科发展的时弊,——对初衷的违背,使得问题分析和对策论述都站立在理论基础之上。

二、初衷之上渗透人文教育

对于语文学科性质纷争,有一点是应该明确的,坚持语文学科性质工具性者,从未对语文学科的人文属性予以否定。当然,坚持语文学科性质人文性者,也未曾对语文学科的工具性质否定过。但是,为了让语文学科的“人文属性”成为“人文性质”,却借应试教育的弊端,对坚持语文学科性质工具性的观点,进行了激烈的批判,并借第八次课程改革,达成目标:列“人文性”入语文学科性质,按人文专题体例编写学习单元,淡化语文知识,崇尚语感教学。赵东阳老师等,在《基础教育写作课程与教学研究》“绪论”部分,指出:我国当代语文教育迈上了追求语文教育人本化的历程。

语文教育教学强调“以人为本”,本身是正确的,但是不能以弱化“工具性”为代价,更应是毫无疑虑的。赵东阳老师等客观分析了“人文性”入语文学科性质,《语文课程标准》对“工具性”与“人文性”关系理念上的表述,认为:对学科性质认识的理念,即工具性与思想性抑或人文性的关系,在理论层面与以往是一致的,并未有本质上的区别——语文的思想性抑或人文性,要根据语文学科特点,潜移默化,渗透抑或贯穿于教学过程中。同时,也尖锐地指出,在实践上则发生本质的变化,语文教材按人文专题体例编写学习单元,淡化语文知识,崇尚语感教学,弱化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

三、初衷主导构建知识体系

张志公先生在《传统语文教学的得失》中,指出“语文知识”在我国传统语文教育中是缺位的,“从语言教育的角度看,没有系统,反映不出语言训练的计划和步骤,碰上什么算什么,因此实际效率很低,又没有一个用来检查教学效果的标准,对学生没有明确的要求。再加上不教系统的语文知识,……”张志公先生曾于1984年和1992年两次提出,创建跟语言能力训练密切结合的实际应用语言的知识系统。但令人遗憾的是,至今语文学科并没有构建起系统的知识体系。赵东阳老师等客观分析了目前语文一线教师的教学现状:语文知识在阅读教学领域和写作教学领域的存在状态,仍然是零碎的、散落的,并未构建起有序的系列。因此,教学经验就成为教师能否进行有效教学的重要条件。没有经验的教师,阅读教学只能一篇篇讲课文,遇到什么知识讲授什么知识;写作教学,只会布置一个个习作题目,至于学生在练习写作过程中,用到什么写作方法就算什么方法,用到了且用得好,即为优秀作品。用到了用得不好,或者没有用到,作品平铺直叙,即为劣等作品。

研读《基础教育写作课程与教学研究》一书,可以发现,赵东阳老师等在他们的语文教育思想中,始终秉持着两个执念:一是,语文知识理念;二是,语文工具性理念。

赵东阳老师等在书中,指出当前我国语文语文教育“惧言”语文知识,淡化语文知识,其根本地原因在于对于“知识”概念的认识。传统上,我国很多语文研究者习惯于把知识和能力作为对立统一的概念而存在。根据现代美国心理学家安德森(J.Anderson)、梅耶(R.E.Mayer)的研究,知识可分为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赵东阳老师等认为,一门学科知识体系,应包括三个方面的知识——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策略性知识。一个掌握了某一学科知识的人,应具备包含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策略性知识三个方面知识的知识结构。掌握并能够运用陈述性知识,就拥有了了解、阐释世界的能力;掌握并能够运用程序性知识就拥有了解决具体问题的操作能力;掌握并能够运用策略性知识,就拥有了运用方法更好地了解阐释世界、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而我国传统上语文研究者对于知识的认识仅限于陈述性知识的内涵,这种认识上的狭隘,严重阻碍了语文学科的发展。

赵东阳老师等坚持语文工具性理念,并在工具性理念指导下,构建了基础教育写作知识体系。针对当下基础教育写作课程内容笼统、无序,课程实施策略整体构建无力的情况,依据教育学、心理学基本原理,以支架式教学思想为核心理念,统筹基础教育写作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方法,构建了学生写作能力递升信息支持系统。学生写作能力递升信息支持系统的构建暗合了张志公先生构建实际应用语言的知识系统的思想,必将为我国语文学科知识体系建设,提供有力智力支撑。

G40

A

2095-3763(2017)04-0127-02

10.16729/j.cnki.jhnun.2017.04.019

2017-08-11

李红波(1971- ),男,河南汝州人,文学博士,河南教育学院文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基础文论和语文教育研究。

河南省教育厅2017年度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研究重点项目“中学语文文本解读与课堂实施研究”(编号:2017-JSJYZD-050)。

责任编辑:宋 爽

猜你喜欢

东阳工具性性质
古韵东阳
随机变量的分布列性质的应用
完全平方数的性质及其应用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共生——核心素养下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培养
新课程对教师的新要求——兼谈语文工具性的另一面
中职数学“工具性”教学模式探究
九点圆的性质和应用
人大代表约见制度的东阳实践
厉害了,我的性质
从工具性和人文性角度解读《林黛玉进贾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