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应用型大学转型发展的高师教育改革刍议
2017-03-09何娟娟
何娟娟
(韩山师范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广东潮州 521041)
向应用型大学转型发展的高师教育改革刍议
何娟娟
(韩山师范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广东潮州 521041)
高等师范院校是为基础教育输送师资人才的主体力量,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当前注重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趋势下,高师教育应进一步明确教师作为高层次专业化应用型人才的本质,通过改革课程体系、加强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综合素养、促进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相结合等途径,达成学术性、师范性与应用性的融合,培养“应用型教师教育人才”。
应用型人才;高师教育;改革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的高等教育经历了恢复建设阶段(1978-1988年)、改革发展阶段(1989-2002年)和跨越提高阶段(2002年至今)三大发展阶段,从总体上看,大致每隔10到15年,就会进行新一轮的变革,从而为促进国家的科技进步、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做出了积极贡献。[1]2012年十八大的召开,吹响了新一轮高等教育改革的号角。针对高等教育存在的结构布局不合理、教育质量局部滑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存在偏差等突出问题,国家逐步强化了调整高等教育层次结构、发展应用技术大学、培养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急需人才的战略思路。2014年2月,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要“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此举被教育界人士看作是“中国的应用技术大学时代正悄然来临”[2]。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师教育自然而然也面临着外在和内在的改革需求。本文基于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的视角,探讨教师教育的应用性,并针对当前高师教育面对应用型人才培养需求存在的问题,提出高师教育改革的若干策略。
一、教师教育的应用性
教师是一门职业,更是一门专业,这是很多专业人士早已达成的共识。但是多年来由于教师教育学科地位的缺失、教师专业标准的失范以及教师专业准入门槛的低层化,教师的专业化地位得不到重视。实际上,从教师职业的特点分析,教师是高层次、专业化的应用型职业,这就决定了培养教师的教师教育具有鲜明的应用性。
首先,教育教学是一门特殊的劳动。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通常要面对能力迥异的学生和复杂多变的教育教学情境,这要求教师不但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先进的教育理念,还必须具备应对复杂而情景性极强的教育教学工作的综合能力,和较强的管理、沟通、协作、疏导等专业工作能力,这与一般的技术性工作相比,具有显著的差异,更具有创造性和复杂性。同时,这一劳动特点也决定了并不是所有具备相关学科专业知识的人都能成为教师,教师除了要具备相应学科的专业知识外,还必须具备丰富的教育教学知识和技能,教师和律师、医生一样,在其所从事工作领域具有不可替代性,教师属于高层次、专业化的应用型人才。
其次,从教师的知识结构分析,也可以看出教师的高度应用性。一般来说,教师的知识结构包括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和实践性知识。教师的本体性知识是指教师所具有的特定的学科知识;教师的条件性知识是指教育学、心理学和教法等相关的教育心理方面的知识;而教师的实践性知识是指教师在面临实现有目的行为中所具有的课堂情景知识及与之相关的知识,具体地说,这种知识是教师教学经验的积累。本体性知识和条件性知识是从事教师职业的基本必备知识,其大部分是在职前教育中习得并在入职之后不断补充和完善的,但是本体性知识和条件性知识的储备并不与教师的教育教学效果成正比,其储备量在达到一定的程度之后,就几乎不对教育教学效果产生大的影响。相对而言,教师实践性知识能对其教育教学效果产生较大的影响,是促使教师不断提升教育教学能力、成为专业人员的核心基础知识,在教师职业中具有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实践性知识无法通过课堂学习的方式习得,而必须通过参加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在接触真实的教育教学情境中亲身体验、感受,在不断的教育教学实践中积累[3]。这就决定了教师教育除了要充实理论性,还必须强化其应用性,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适应教育教学需求的合格教师,而不是空谈理论的“演说家”。
二、当前高师教育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课程体系“师范性”不突出
目前我国高师院校的教师教育课程体系大致由通识文化课程、学科专业课程、教育专业课程三部分组成。其中,教育专业课程是最能体现教师教育特色的课程,但目前大多高师院校的教育专业课程只开设教育学、心理学、学科教学法这三门课程,无论是内容的丰富性还是应用性都显现不足。而发达国家的教育专业课程除了这三门课程外,还涉及教育哲学、社会学、统计学、计算机科学等多个学科。另外,实践教学是薄弱环节,实践课程体系不完善,仅局限于教育见习、教育实习、教育调查等,且实践时间短、次数少,实践内容过于单一,实践过程疏于管理而流于形式[4]。这样的课程体系培养出来的学生,其实际教育教学能力较弱,基本上无法达到“毕业即就业”的要求,还必须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锻炼才能“上讲台”,可以说,培养出来的是“理论型教师”而非“应用型教师”,难以适应社会的需求。
(二)学术研究偏离“师范性”
“学术性”和“师范性”一直以来都是教师教育争论不休的话题,“师范性”与“学术性”之争主要源于教师教育中学科专业教育和教育专业教育的双重学科基础所形成的结构性矛盾[3]。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有了一致认识:即教师教育的“学术性”和“师范性”并不是隔离对立的,而应当是互相融合和促进的。教师教育的理论研究应运用于指导教师教育的实践活动,以提升其“师范性”;而教师教育的实践训练应在提升教育教学效果的同时,为教育理论的完善和提升服务,以促进教师教育的“学术性”。普通高等院校的学术性体现在其对学科专业的研究上,而高师院校的学术性除了学科专业的研究,还包括教育学科的研究。遗憾的是,如今大多高师院校对教师的科研导向更多的是关注论文的数量和级别,对于是否涉及师范性不予重视,甚至忽视教育教学研究成果。据统计,教育科研论文只占师范院校学报论文总数的1.4%,师范生的毕业论文中只有3%是关于教育研究的[5]。高师院校的科研论文不研究教育教学的发展方向与规律,必将严重影响教师教育的生存发展。
(三)师范生的综合素质难以满足社会需求
随着国家就业体系的改革,高师院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从实行毕业包分配到竞争上岗,社会需求缩减,师范生供过于求,使许多中小学校提高了教师引进门槛,给师范毕业生的就业带来相当的困难。但从另一方面看,师范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也存在不少问题,师范类专业一贯注重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师范技能培训,而忽视核心素养、通识知识的积累,甚至一些高师院校的教学计划、课程结构、培养模式都与社会需求和师范生的就业实际相脱节,导致师范毕业生的知识面过于狭隘,综合能力不够强,无法适应当今严峻的就业形势。
三、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需求的高师教育改革对策
在当前地方高校向应用型大学转型发展以及应用型人才培养成为趋势的背景下,高师院校的师范生培养应着眼于“应用型教师教育人才”的定位,通过以下几个途径开展改革。
(一)立足应用性教学,突出人才培养的“师范性”
在向应用型大学转型发展的过程中,高师院校不能简单地停留在建设理工科专业才是转型的观念,要高度认识到教师教育培养的也是应用型人才,师范类专业的课程设计、教学体系等方面必须往应用型教师教育人才的培养方向改进,这也是高师院校在转型发展中保持优势、办出特色的重要策略。
1.改革课程体系,为“应用型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提供保障。
课程建设是保证教学质量的核心因素,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意见》强调:师范院校要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打破教育学、心理学、学科教学法“老三门”的课程结构体系,开设模块化、选择性和实践性的教师教育课程。加强教师教育课程的专业化建设,关键和重点在于寻找学科专业课程和教育专业课程的结合点,促进两者的有机融合[6]。实际上,学科专业课程和教育专业课程是相辅相成、不可偏颇的,两者分别解决的是“教什么”和“如何教”的问题,学科专业课程重点在于传授未来教师所任学科的专业知识,教育专业课程重点在于传授教师职业的基本知识、训练教师职业技能,在教师专业发展中都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意义。因此,教师教育课程改革,要着重解决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其一,要提高教师教育课程的比重。参照发达国家的经验,教师教育课程至少应由三个模块的课程组成:职业道德类课程、教育理论类课程、教育教学技能类课程。要丰富这三大类课程的内容,注重交叉学科的融入,并通过校本课程的形式,鼓励教师开展教育专业课程研究,把国内外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新的教育教学方法不断吸纳到课程中来,及时更新师范生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教学方法。其二,要注重学科专业课程与教育专业课程的融合,即课程的设计既要让师范生掌握学科专业知识和技能,也要让师范生懂得如何在基础教育教学中讲授学科专业知识,从中小学的课程出发,培养学生学科知识的延伸,重视学科知识之间的横向联系,来适应当前中小学学校教育教学的需要,也即是说,“学科教学知识”应成为高师教育课程改革的重点内容。
2.强化实践教学环节,解决“应用型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最后一公里”的问题。
实践教学环节是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帮助学生从理论走向实践的关键环节。师范生的教育教学技能如何?其教育理论能否有效应用到教学中?毕业之后能否尽快适应工作岗位?这是“应用型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最后一公里”的问题,而解决这一问题,实践教学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教育改革,亟需强化实践教学。第一,要建立贯穿大学四年的实践教学体系:第一年教育调查,第二年教学见习,第三年教育服务(包括派学生到实习学校帮助指导中小学学生的第二课堂活动等),第四年进行教育实习。并且要建立学生实践档案,帮助学生在不断反思、积累经验中实现成长。第二,要积极建立集合作研究、合作培训和教育实习、教育见习于一体的立体化教育实践基地,大学教师与中小学教师合作研究、合作培训、合作指导师范生的见习和实习,通过促进高师教育和基础教育的交流、合作,使师范生的培养更加贴合基础教育的需求。第三,要加强实践教学的管理。特别是实习环节,不能贪图方便而采用“放羊式”实习模式,高师院校要分派指导教师对学生的实习过程进行监督指导,时刻把握学生的实习进展,及时发现问题,对问题进行分析解决,确保师范生在实习中得到真正的锻炼和提高。
(二)立足理论与应用结合,突出教师教育研究的“师范性”
教师教育的研究并非单纯的理论研究,也并非单纯的实践研究,而是两者的有机融合,特别是在“应用型教师教育人才”培养的需求下,研究更应注重理论与应用相结合,强调理论研究对教育教学的指导作用。也即是说,教师教育研究要强化其“师范性”:一是要通过学校政策的导向作用,鼓励教师积极开展教育教学应用相关的研究工作,在教学改革课题立项、教学研究论文奖励等方面做文章,促进教师教研风气的形成。二是要引导教师加强与基础教育的互动,鼓励教师从事基础教育改革的研究工作,并将研究成果运用于教师教育课程教学中,使教师教育课程“接地气”。三是要培养学生对教育教学问题的敏感度和关注度,提高学生参与教研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特别是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实践进行反思,并做理论上的提升,从而为未来培养既具有实践能力又具有研究能力的好教师。
(三)立足一专多能,突出学生综合素养的“全面性”
社会的发展对教育的要求日趋多样化,培养综合素质高的学生,显然离不开综合素质高的教师,也即是,未来的教师不再是单纯的“教书匠”,还应该是学生的“引路人”、“好伙伴”,这就要求教师教育人才培养要突破传统的过于强调学科专业性的理念,要立足“一专多能”,拓宽培养口径,提升师范生的综合素养。“宽口径、厚基础”应是教师教育人才培养中要遵循的原则。除了加强通识教育之外,高师院校应通过开设综合课程,帮助学生结合自身的人格特点构建自身的技能结构,积极引导学生通过社会实践、志愿者服务、社会义工来锻炼自己的社会交际能力、沟通能力、表达能力、实际操作能力等。针对当前教师供过于求的局面,高师院校还要为大学生开设职业规划课程,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规划自己的未来发展道路。
综上所述,高师院校是为基础教育输送师资人才的主体力量,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当前注重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趋势下,高师教育应进一步明确教师作为高层次专业化应用型人才的本质,通过改革课程体系、加强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综合素养、促进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相结合等途径,达成学术性、师范性与应用性的融合,培养“应用型教师教育人才”,为我国基础教育提供强有力的后盾。
[1]曾诚,向东.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J].高等教育发展研究,2008(4):14-16.
[2]张跃志.另辟蹊径的教学应用型大学转型之路[N].中国教育报,2015-01-16(18).
[3]谢安邦.中国师范教育改革发展的理论问题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01(7):57-59.
[4]有宝华.高等师范教育课程发展走势分析[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0(4):59-62.
[5]李国庆,张正锋.论高等师范院校的师范性[J].教育研究,2002(8):68.
[6]黄正平.五年制高等师范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思考[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5):35-36.
Opinion on Higher Teaching Education Innovation of Applied Universities
HE Juan-juan
(College of Material Scienceand Engineering,Hanshan NormalUniversity,Chaozhou,Guangdong,521041)
Normal universities are themain part to educate talented teachers in basic education and playsan important role.In the trend ofeducatingapplied talents,higher teachingeducation should define clear⁃ly the true essence of teachers as applied talents.By the revolution of the course systems,enhancing practical teaching,educating thequality ofstudents,and persistent in applying theory to practice,normaluniversitiesed⁃ucate practical talents for teaching,achieving the integration of technicality,teacher-training and practicability to cultivate applied teachers.
applied talents;higher teaching education;revolution
G 658.3
A
1007-6883(2017)02-0105-04
责任编辑 黄部兵
2016-10-08
何娟娟(1987-),女,广东潮州人,韩山师范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师,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