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美育思想史与中华美学精神嬗变研究

2017-03-09主持人语

关键词:思想史礼乐教化

主持人语

中国美育思想史与中华美学精神嬗变研究

主持人语

中华美学精神不仅自成体系、宏大辉煌,而且源远流长、历久弥新。中华美学精神最为根本的特性之一便是其浓郁的“教育性”或者“美育性”。中华古典美学精神与整个中华古典文化一样,没有选择绝对的客观与绝对的主观这两端进行理想的、独立的发展,因此也就没有发达的科学文明与宗教文明,却极为流连于、贪恋于亲子之爱的家庭温情,也极为孜孜于、徜徉于感官的种种愉悦,这是一种悦乐的、乐生的或者乐感的文化。因此,中华文明自亲子之爱发展出了以儒家为主导的“仁”与“礼”的文明,也滋生出了“礼”与“乐”“诗”“曲”“舞”的结合。于是,世间最为持久、最为自然、冲动性最强、最为纯粹的美感便在亲子之爱中诞生,并在“礼乐教化”中得以呈显出鲜活的、涌现不绝的实际生活状态。因此,中国古典美育思想中的“美育”绝不仅仅是西方式的“艺术教育”,她既有充满亲子之爱温情的“礼教”,有“礼”与“乐”相合的“教化”,也有纯粹的艺术教育、自然美育、性别美育等等。

本专题5篇文章,有4篇来自于中国古典美育思想史。祁海文的《汉代美育的开篇——论贾谊的美育思想》着重探究的是汉代美育思想的开端,通过对贾谊美育思想的探究,可以见出汉代美育思想上承先秦,复兴、发展战国后期中断的儒家礼乐教化美育思想的重要趋势。

唐代美育思想注重王道教化,把人性之美作为一切美的根本,把人的品德提升与心性修养视为一切活动的起点和终点,把修身、齐家、治国作为实现人生价值的基本路线。崇儒化民、和性适情的王道教化思想是通过以德为上、以仁为美、礼乐并用等方法来实施的。杨宝春的《白居易的美育思想探要》以白居易美育思想为例,体现了上述美育思想特征。

宋初承五代之弊,儒家道统之传续不绝如缕,在美育问题上,儒家旧有的礼乐教化传统受到佛老两家之冲击,如何回应释道两家——尤其是释家——之挑战,重建儒家礼乐传统,便是宋代儒家在美育问题上所面临的历史任务。李飞的《宋代美育思想之异军苍头——略论王安石的美育思想》便是针对儒家礼乐教化传统衰微中王安石美育思想具体内涵、作用而论的。

潘黎勇的《汤显祖“至情”美育论析解》则揭示了中华古典美育思想的一种变构形式。汤显祖期冀的“有情之天下”毋宁是儒家政教理想的另一幅图景。汤显祖的“至情”美育论绝非追求个体情性的自由疏泄,他说的“情”是一套支配社会、裁度世情的新律法,其背后隐含着强烈的道德理性精神。

中国当代美育思想史的演变,是与中国当代教育事业的发展以及美学思想的发展历程同步进行的,受到当代中国社会的演变尤其是政治风云变幻的决定与影响。刘彦顺的《论20世纪50年代对实用主义美育思想的批判》就从50年代对杜威实用主义美育思想及陈鹤琴美育思想的批判入手,论述了在近现代、当代以来的一个中西交织的美育思想典型学案,以此反映中华美学精神与美育思想在百年以来的曲折而复杂的嬗变。

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刘彦顺

博士生导师

猜你喜欢

思想史礼乐教化
儒家“礼乐教化”与新时代设计人才培养
礼乐之道中的传统器物设计规范
周人传统与西周“礼乐”渊源
从《大武》“乐”看戏剧教化人心之能效
用庄严礼乐慰英灵励军民
南风吹梦,礼乐重光
费孝通学术思想史识认
文艺育人 教化入心
不走绝路
中国近代军事思想史的奠基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