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阅读教学中运用谈话法的一点做法
2017-03-09黑龙江省佳木斯市郊区沿江乡黑通小学
黑龙江省佳木斯市郊区沿江乡黑通小学 王 辉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小学生应该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为了确保阅读教学能够达到预期效果,使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我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摸索,将谈话法巧妙地运用在阅读教学中,我总结出:“巧解文题,走进文本(抓题眼);抓重点句子理解课文(抓文眼);把握事物的紧密联系,按事物的发展过程阅读;走进人物的内心,体验人物情感;品味语言,合理想象,置身景物,体验情感”等五种行之有效的基本教法,并在教学实践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下面,我就每种教法的具体操作方法和步骤做以简单的介绍。
一、“巧解文题,走进文本”(抓题眼)
小学语文课文一般都浅显易懂,很多课文的文题都会包含有“谁”“什么”“怎么样”的字眼,而这通常就是一篇文章的精华所在。它或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或蕴含了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所以,通过对文题正确、合理、的解析或质疑,可以使文章的线索显露出来,为更好地理解课文埋下伏笔。
如在《流泪的托尔斯泰》一文中,文题的主体是“托尔斯泰”,定语是“流泪的”。我设计了这样三个问题:
“托尔斯泰是怎样的一个人?”
“在听夏里亚宾演唱的过程中,托尔斯泰为什么会流泪?”
“为什么结尾处说流下眼泪的托尔斯泰是最美的?”
这样,在“巧解文题,走进文章”的过程中,由“解题引出问题,再走入文本”,就可以水到渠成地理解课文,升华主题了。
二、“抓重点句子,理解课文”(抓文眼)
在写人叙事的课文中,大多数都有反映人物或事物主题的句子(即中心句)。这样的句子,一般在文章的开头或结尾处,其表现形式大多以评价、感叹、赞美、陈述的句式出现。
如在《一夜的工作》一文中,学生通过阅读就会知道文中所写是我们敬爱的周总理一夜的工作。接着我让学生思考:
“课文中的哪句话可以概括周总理一夜的工作是怎样的?”
学生带着这个问题再次阅读课文后,我又进一步指出:
“课文中哪些地方表现了总理的劳苦?哪些地方表现了总理的简朴?”
学生再次细读课文后,经过师生的共同讨论得出结论:总理劳苦表现在:工作时间长,工作量大;总理简朴表现在:办公室的摆设简单,饮食量少。这样,整篇的课文的线索就清晰起来,学生也就轻松地理解课文了。
在写人、叙事的阅读教学中,将“抓重点句子,理解课文”这种方法运用到阅读教学中,就会使课堂教学的线索清晰,对课文的理解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把握事物的紧密联系,按事物的发展过程阅读”
在叙事性的课文中,找出事物间的内在联系,理清作者的写作顺序,再去理解课文,就会轻易的突破重、难点。
如《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这是学生们耳熟能详的故事。我设计了第一个问题:
“小女孩几次擦亮了火柴?在火柴的亮光中,她分别看到了什么?”
接着,我设计了第二个问题:
“小女孩为什么会看到暖炉、烤鹅、圣诞树、奶奶?”
在此基础上,我又设计了第三个问题:
“如果小女孩生活在我们的身边,会发生这样的悲剧吗?”
这样,通过“把握事物的紧密联系,按事物的发展发展过程”这种方法,就理清了课文的思路,再加以适度的点拨,就理解了课文,也深化了主题。
四、“走进人物的内心,体验人物情感”
写人的文章,主要就是通过任务的塑造,来反映人物的特点或某种精神。这就需要我们真正地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与人物心灵相通,从而揣摩、体验任人物的思想感情。要做到这一点,“角色换位”和“举例体验”不失为好的策略。
如《丰碑》一文,这是一篇感染力极强的文章。为了使军需处长这个形象鲜活起来,在学生自由朗读了第3—13自然段的基础上,我设计了这样一组问题:
“当将军听说前面有位老战士冻僵时,他的心情怎样?当他知道这位冻僵的老战士就是军需处长时,他的心情又怎样?”
在学生不断的讨论中,我们知道了将军表情与内心活动的变化,也使得军需处长的形象渐渐饱满起来。接着,我又设计了一次“角色换位”:
“如果你是这位将军,面对这位可敬的军需处长,在敬礼的同时,你会说些什么?”
在学生创造性的叙述中,流露出了他们对军需处长的崇敬,为我们有这样的军需处长而感到自豪和骄傲,使军需处长的形象立体起来。
由此可见,“走进人物的内心,体验人物情感”,通过“角色换位”“举例体验”等方法,更容易理解人物,领悟人物的情感。
五、“品味言语、合理想象、置身景物,体验情感”
写景的文章,其主要特点就是通过优美的语言描述,展现景物的特点,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对于这类文章的教学,我们就要通过对文章的阅读,找出景物的特点,再进行合理的想象,将自己置身于景物之中,来体验作者的情感。
如方纪先生的《三峡之秋》一文,这是一篇极其优美的散文。通过阅读,学生明确了清晨描写的景物有:橘柚树,变化的露水和峡风;三峡的早晨的特点是“明丽”之后,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
“请一位同学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其他同学闭上眼睛边听边想象,然后说一说在你的头脑中所出现的画面。”
同学们纷纷畅所欲言,仿佛他们真的就站在三峡边,站在橘柚树林中一样。由此,我又引导:
“他们此时此刻你的心情怎样?”
以此,带领学生悟出了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在写景课文的教学中,“品味言语、合理想象、置身景物、体验情感”,可以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更快、更深地悟出作者的情感体验。
阅读教学是一种积累,也是一门艺术,老师只有通过与学生的巧妙的谈话,才会教会学生与文本对话,与人物对话,才能从中更好地揣摩理解作品的主题。老师在阅读教学中恰当的点拨,才能起到“点石成金”的作用,让我们的学生学会阅读,在阅读中学会积累,在积累中学会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