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教学中美育渗透初探

2017-03-09云南省腾冲市教师进修学校尹艳春

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 2017年15期
关键词:斗笠金黄美的

云南省腾冲市教师进修学校 尹艳春

马克思说过:“社会的进步就是人类对美的追求的结晶。”“语文课程具有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重视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无疑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

一、反复阅读感受美

1.语文教材——美的宝藏

初中语文教材里不乏文质兼美的古今中外的名篇佳作。它们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反映了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国度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要求,蕴含着极其丰富的美学内容,洋溢着千姿百态的美,人物美、环境美、意境美、理性美不一而足;就形式而言,教材本身及内容的结构美、语言美、节奏美无不具备;就其风格而言,既有表现为雄伟、壮观、豪迈、刚劲的阳刚之美,如《观沧海》《安塞腰鼓》《龟虽寿》等,又有柔静、精巧、秀雅、婀娜的阴柔之美,如《春》《白蝴蝶之恋》《紫藤萝瀑布》等。就连教材中的汉语知识也浸润着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闪耀着民族文化之光。因此,可以说初中语文教材从内容到形式、风格都蕴含着美,是美的宝藏。

2.在阅读中激发美的情趣,增强美的感受

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学生的审美对象常常是一篇篇闪耀着美的华光的课文,学生首先是要感知材料,反复阅读无疑是让学生“触摸”材料的重要途径,它能激发学生美的情趣,树立美的意识,增强美的感受。一个好的语文教师,必定是将学生带入美的殿堂的美的使者。语文教师应善于为学生创设感知和体验课文的情境,这一情境创设,常常是通过教师的范读、朗诵来达到的,语文教师准确的发音,清晰的吐字,悦耳的音色,再加上与文章内容相匹配的语调,就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诱发他们在不知不觉中走进美的殿堂。如朱自清先生的《春》,历来被奉为“春”之佳作,那顽强坚韧的春草,姹紫嫣红的春花,温情柔和的春风,润湿喜人的春雨,在语文教师的口中都应是激情饱满的、“春意盎然”的,教师舒缓、欣喜的语调再现了春之妩媚,使学生感受到春的勃勃生机。带着春的兴奋,学生反复阅读,那种真切的感受便会愈来愈强烈。真切的感受了美,就能唤起美的遐想。

二、深入理解鉴赏美

1.语言优美处鉴赏美

文学作品是语言的艺术。因此,在教学中,应尤其注意作品优美的语言,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词句,领会语言的饱满感情,在领悟文章的语言中获得美的享受。

如《金黄的大斗笠》,学生读过之后,感受到的是金黄的大斗笠下姐弟俩的欢悦,文章描绘了一幅生动的风雨童趣图,字里行间流露着浓浓的姐弟深情,而这种深深的手足情是通过优美的语言展现出来的:“金黄的大斗笠下 这边,露出一条翘起的小辫;那边,露出一条揽着小山羊的胳膊……笑声冲出银线织的雨帘,笑声掀动金黄的大斗笠。”生动、形象的比喻、拟人,把人物的情态表现得淋漓尽致,揣摩品味了生动形象的语言,学主自然而然的会发出感慨“金黄的大斗笠下还遮着一个美丽的春天。”

再如《海滨仲夏夜》勾画出了美景三图:海滨夜景图、海滩休憩图、海滩月色图。晚霞“像一片片霍霍燃烧的火焰”,启明星“活像一盏悬挂在高空的灯”,灯光“像一串流动着的珍珠,和那一片片密布在苍穹里的星斗互相辉映”,月亮“像一面光辉四射的银盘似的”,如此迷人的夏夜海滨,只要闭上眼睛,那海滨的无限温馨便跃然眼前,学生的理解和感受,无疑升华了审美的愉悦。

2.感情浓烈处鉴赏美

在初中语文教材的众多篇目中,以美感人,以情动人者居多。感情醇厚、浓烈处自然是我们鉴赏美的又一源泉。

如朱自清的《背影》中有这样一段:“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父亲为“我”过铁道买桔子的一系列动作,渗透着浓浓的父子之情,这种感情是最朴实,又是最浓烈的,只要用心去体味,不难把握伟大的父爰。启发学生想想自己的父母,谁又不为骨肉之情感动呢?这里既是对美的鉴赏,又蕴含着对美的回报。

3.意境想象中鉴赏美

对于初中生来说,领会文章的意境美可能会有一定的难度,教师要善于将作者“难写之景”呈现给学生,引导学生把握“言外之意”。元曲《秋思》重点是让学生领会游子思归的满腔愁绪。“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是点睛之笔,学生能理解。关键还在于启发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把“古道”“西风”“瘦马”“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九个意象进一步深化理解,想象“情景交融”、“情由景生”的开阔意境,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浓浓的哀愁的凄美画卷。

三、写作训练发现美、创造美

生活中处处都焕发着美的生机,关键是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有一颗立志创造美的心灵。因此,在提高文学作品美的鉴赏力的同时,引导学生观察、思考生活,培养学生发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是非常必要的,写作训练无疑是有效的培养方法。名篇佳作中处处闪耀着美的光芒,引导学生阅读理解之后,可指导他们针对文中的闪光点写出读后感,表达他们对美的感悟以及发现美的心灵震撼。如学习《背影》之后,学生写一写读后感,回想起父母关心自己的一幕幕,自然潸然泪下……学习《最后一课》,学生们被韩麦尔及小弗朗士的爱国之情所感染,写一写周记,表达要求上进,立志用知识来武装自己,捍卫民族尊严的愿望。

在现实生活中,美的亮点太多太多,要引导学生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创作出美的作品来。当自然美、人格美纷纷进入学生作品的时候,他们不仅创造出了美的画面、美的形象,也在创作中进一步思考着美。

孔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在语文教学中有效渗透审美教育,提高学生感受美、鉴赏美的能力,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

猜你喜欢

斗笠金黄美的
染成岁月的一砣金黄(外一首)
斗笠
打破平衡
好美的雾
戴斗笠的小阿妹
戴斗笠的石头人
汉字买斗笠
任金黄谷粒丢失在风里
如意金黄散的现代研究进展
乡村,那一抹金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