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语文教学课堂讨论中教师角色的新偏差
2017-03-09广东省龙门县麻榨镇中心小学王国雄
广东省龙门县麻榨镇中心小学 王国雄
一、单纯的主持者
“在语文课堂讨论中,教师相当于一位节目主持人”,这种观点在眼下颇为流行,其实不妥。第一,节目主持人只是充当着节目流程、游戏规则和结果的宣布者,一般不需要直接参与到游戏或活动中去,而教师的适时参与正是课堂讨论走向深入的关键。第二,主持人对节目可以彩排或剪辑处理,而课堂讨论有预设性与临时性两种情况。前者需要教师在课前进行精心的设计,在课中恰到好处的运用;后者全凭教师的教学经验和驾驭课堂的能力素质而定。这与执行既定程序的主持人,怎能同日而语?第三,主持人多半不对自己操纵着的节目进行直接的评价,客观性题目有参考答案,争议性问题流行的趋挚也是由专设“点评嘉宾”来完成,课堂讨论中语文教师可没有这么轻松。首先,“博学多智”是学生对语文教师的永恒阐释和永久的期待。其次,形成评价是新课改对老师提出的最新要求。《语文课程标准》提倡多元的、多角度的、动态的、过程化的评价方式:“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都是必要的,但应加强形成性评价。”课堂评价相对于抽象的、固态的、终结的、单一的考试成绩而言,这就是正常的具体的动态的过程性评价。讨论中的精彩点评正是教师的智慧火花在闪耀,激情之歌在荡漾。因此“单纯的主持者”岂能解释、招架得了?
二、变相的灌输者
很多学生曾经向我提议:“上课的时候,老师会让同学们讨论问题。教师开始是不发话的,因为老师认为没有标准答案。但是,我们答的和老师想的不太一样,老师就一言不发,让我们坐下;答的相去太远,老师也会适当引导;答的接近了,老师就面露喜色:‘比较接近了’。于是,其他原先还在观望揣摩的同学也都起来发言,无非是把这个‘较接近’的答案变动一下。于是讨论的结果诞生……”。这真可谓一语中的!教师对与自己观点一致的见解则喜形于色,而对异见充耳不闻,或尽往教参、教案及自己的老经验上拉,甚至为了预设板书的“无懈可击”“精美绝伦”而不得厚此薄彼,这岂不是新瓶旧酒?与传统的灌输在本质上有何区别?说到底依然是“目中无人”。
现代教学思想倡导的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那些只有教学形式的表现而无实质交往发生的“教学”是假教学。换汤不换药,徒具形式的讨论,自然是“假讨论”,它必然行之不远。学生察颜观色,张开的翅膀,很快会慢慢合拢,唯有教师是一个真诚意义上的交流者,学生的心扉才会对你敞开。
三、一味的欣赏者
“掌声鼓励”“不错”“挺好”“有道理”……此类赞赏性的评价语言在课堂讨论中随处可听,从尊重学生、鼓励学生的角度来看,这无疑是教师教学经验的一大进步,然而,课堂评价“岂可一片叫好声”?
首先,泛滥的表扬会导致表扬的跌价、贬值,同时滋生学生思维的懒惰情绪。心理学研究表明,正确的反应每次都予以强化,这种做法不仅不经济,而且一旦不强化,很快就会消退。表扬作为一种刺激,只有不断强化,它的效果才会最好。
其次,一味的表扬易引起学生思维的混乱,道德评判的失衡。如学生对《狼和小羊》中那只狼的“蛮横”,《乌鸦和狐狸》中那只狐狸的“善骗”很羡慕,教师如果不及时予以纠偏矫正,灿烂的微笑怎能不把学生引向思维的歧途,甚至道德的歧路。欣赏不是教育的万能妙药,而批评的缺失是源于教师对新课改精神的曲解。面对“一千个读者,就有一个疑问”,语文教师有时真的“骑虎难下”,但《学记》中说:“奇文其欣赏,疑议相与析”。面对众说纷云的观点,教师既要呵护学生的自尊自信,又要与学生一起做两难的辩析者,拓展和深化学生的思维,让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区别是非,把握善恶,自觉重视社会公德的养成和自我德性的塑造。另外,惯性的表扬也会导致教师思维的迟钝,即时评判力的弱化。因此,在语文课堂讨论中,教师的表扬,鼓励必须适时、适度、适量。
四、冷眼的旁观者
语文课堂讨论用不着教师一人滔滔不绝,于是有教师索性做起观众,成了旁观者,结果大为逊色,甚至无法进行。首先,讨论能否深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穿针引线功夫的深浅。教师仅是旁观者,学生很难进入精彩纷呈的世界,讨论只会浅尝即止。其次,归还学生的主体地位,绝不意味着教师主体的丧失。教师作为一个独立的“人”、一个平等的参与者,对所讨论的问题,有权利也有必要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让自己的声音融入美妙的交响乐,成为齐放中的百花中的“一朵”。容纳异见,又能独抒己见的老师才是真正受学生欢迎的有独立人格魅力的老师。最后,教师情感投入的程度与讨论的热烈与否有着直接的关联。由此可见,课堂讨论是生命与生命的对话,教师是一个促进者,应该用自己的真情去体悟作者的倾诉,用自己的激情去撞击学生的心灵,只有这样才能促进作者、读者、学者三者之间的多元互动。
五、呆板的时控者
“由于时间关系,这个问题就讨论到这儿,下面……”这句话也成为教师的口头禅。教师成为机械的时控者,虽多半属忍痛割爱,档头捧喝,但仍不免令人遗憾。如我校的一节试验课。教学第五册语文《拉萨的天空》在讨论拉萨的天空有什么特点时,老师的观点与学生的观点不同,而且许多的学生也提出了许多有建设性的观点。因为这是一节试验课,所以教师便中止了讨论。课后评课时,便遭到了有关老师的批评说:“既然学生的质疑兴趣已经起来了,就干脆让他们尽情发挥吧!”但当时授课的刘老师也不无遗憾地说:“我的课是试验课,是较完整的,但学生的思维也被我斩断了。”因此,教师如果能真正以学生为主体,就应当灵活地调整教学进度,这样教师也会真正成为自己的主人了。
总之,课程改革与教师的成熟都需要一个过程。做“师傅”己很难,做“教师”更是难上加难,但我们的生命会在对这一理想,境界的永恒追求中,充实起来、绚丽起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