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数字化和信息化的变革
2017-03-09首都师范大学附属朝阳实验小学吴蓓琳
首都师范大学附属朝阳实验小学 吴蓓琳
教育数字化和信息化是利用计算机、网络和通讯技术以及科学规范的管理对学习、教学、科研、管理和生活服务有关的所有信息资源进行整合和全面的数字化,以构成统一的用户管理、统一的资源管理和统一的权限控制。侧重于学生可随时通过WiFi接入校园网及互联网,方便的获取学习资源,教师可利用无线网络随时随地查看学生的学习情况、完成备课及进行科研工作。
一、中小学教育数字化和信息化的现状
目前,我国的中小学教育数字化和信息化的变革已经开始,至20世纪90年代开始,得到了国家大力的支持,国家颁布相关政策和措施,为实施教育数字化和信息化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教育信息基础设施体系在全国已经初步形成,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的各级各类学校已在不同程度上建有校园网络,采用多种方式接入互联网络。教育数字化和信息化促进城乡之间的教育公平,提高我国素质教育的质量,同时创新了数字化和信息化新的教育模式。
教育数字化和信息化的发展,数字化产品进入了中小学的教育领域,顺应了时代发展的要求,是义务教育阶段教育的革新。大量的数字化和信息化产品涌入校园,走进学生们的学习和生活中,使教师和学生的地位发生了转变,真正的让学生成为了课堂的主人,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探索能力,课堂上教师真正的放手让学生不断地去深入挖掘学科知识,培养学生勇于创新和实践。
二、中小学阶段教育数字化和信息化存在的问题
1.传统教育与教育数字化和信息化之间的差异
随着教育数字化和信息化逐步走进校园,也出现一系列问题。新的数字化和信息化教育与传统教育模式不同,一些教师仍然坚持传统的教育方式,希望学生更多的是实实在在的去感受教育,而非通过虚拟的、模拟的方式去学习知识,重视笔头教育;另一些教师赞同新的教育数字化和信息化,支持并提倡通过数字化和信息化教学减少教师教学负担,通过方便快捷的教学app减轻学生学习的负担,同时可以帮助家长解决知识点不明白、发音不准等问题,放学后更好的、正确的辅导孩子功课。
2.教育数字化和信息化变革对教师的影响
对于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的大部分教师来说,他们能很快的适应数字化和信息化对教育的影响与变革,并能参与到其中,熟练的运用各种数字化和信息化手段进行教学,但是对于少部分老教师和偏远、农村地区的教师来说,由于外界条件的限制,教师自身的知识水平的原因,他们对于教育数字化和信息化的变革很难适应,适应不了变革后的教育数字化和信息化发展,解决不了数字化和信息化的教学问题。这些教师在资源共享中获取的外界教学知识很少,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的发展。
三、中小学教育数字化和信息化的发展方向
1.通过网络资源实现因材施教
孔子曾提出:“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所谓的有教无类就意味着不管年龄大小、出身如何,都可以成为孔子的学生。因材施教,即要有知人之明,还要用恰当的方法进行教育,对教师本人的能力要求极高。网络可以帮助教师实现因材施教,解决教育功能的问题。鼓励学生利用数字化和信息化资源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增强学生利用网络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除此之外,城乡之间还可以享受几乎同等的教育资源,共享优质的资源,真正的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2.缩小城乡之间数字化和信息化差距
努力缩小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和学校之间的数字化和信息化差距,根据中小学阶段学校标准化建设和实施需求,提高学校在数字化、信息化基础设施、教育资源和软件工具方面的配置水平,各方面提高应用数字化和信息化教学配置的能力。推动学校师生共享优质数字化、信息化教学资源,完善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促进民族地区双语教育的发展。重点扶持农村、偏远贫困、民族地区学校的数字化和信息化教学体系的建设,缩短数字化和信息化差距。
3.促进教学与数字化、信息化的融合
通过网络建立数字化和信息化的教学环境,给师生提供优质的教育教学资源和相关的教育教学软件工具,教师可利用数字化和信息化资源和工具开展多种多样的教学,例如:讨论式教学、参与式教学、启发式教学、探究式教学、练习式教学、自学辅导式教学,鼓励师生实行评价性学习,多使用发展性评价。积极倡导建立网络学习共同体,建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提高数字化和信息化教学水平。
四、我国优先发展中小学教育数字化和信息化建设
我国非常重视中小学教育数字化和信息化的建设,2012年教育部发布了《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对中小学教育数字化和信息化的发展,提出了以下保障措施。
1.完善中小学教育数字化和信息化的政策和法律法规
义务教育阶段行政部门和中小学制定和落实教育数字化和信息化优先发展政策,制定教育数字化和信息化产业发展政策,鼓励企业参与到教育数字化和信息化建设中来。推进教育数字化和信息化法律法规的建设,将教育数字化和信息化列为政府教育督导工作的重要内容,将教育技术能力纳入教师资格认证与考核体系,逐步完善教育数字化和信息化相关部门技术人员的编制管理与职称(职务)评聘办法。
2.落实中小学教育数字化和信息化经费的投入
教育数字化和信息化经费的使用应根据各地教育数字化和信息化发展的特点,及时做出相应的调整,合理优化资源,分配好硬件、软件、资源、应用、运行维护等环节的经费使用,特别要加强对农村、偏远地区教育数字化和信息化经费的支持。加强对经费的监督,提高经费使用效率。明确政府在教育数字化和信息化经费投入中的主体作用,建立中小学教育数字化和信息化经费保障机制。
3.完善教育数字化和信息化运行维护与技术体系
逐步完善中小学教育机构的数字化和信息化运行维护和技术体系建设,建立义务教育阶段行政部门和中小学的数字化和信息化技术专业服务队伍。防止有害信息对校园文化的侵害,中小学应加强对网络有害行为的防范和不良信息的监管,制定和实施网络数字化和信息化的安全管理体系,确保教育管理和教学工作顺利开展,建立健全安全保障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