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血液系统模块课程整合的探索与实践

2017-03-09曹璋张燕李冰秦密密张骞刘鲁英董孟华

卫生职业教育 2017年18期
关键词:系统疾病医学教育血液

曹璋,张燕,李冰,秦密密,张骞,刘鲁英,董孟华

(滨州医学院,山东滨州256603)

血液系统模块课程整合的探索与实践

曹璋,张燕,李冰,秦密密,张骞,刘鲁英,董孟华*

(滨州医学院,山东滨州256603)

血液系统;课程整合;教学模式

当今科学技术发展迅速,医学知识日新月异,传统的“以学科为中心”的医学教学模式存在诸多弊端,不能满足现代医学教育的要求。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如何培养合格的医学毕业生?如何培养真正“会看病”的学生?如何培养杰出的学生?这就需要我们认识现有医学教育模式的不足,研究新的学习及指导方法。目前国内许多医学院校积极探索,改革现有的医学教育模式,“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教育模式,成为了当前国内外医学教育改革的重点[1]。滨州医学院积极转变教育观念,临床医学专业从2012级开始,设立临床医学五年制教学改革班,以此作为试点,开始了对该教学模式的初步探索与实践。

1 血液系统模块课程整合的背景

“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课程模式是1993年爱丁堡世界医学教育高峰会议上被推荐的课程模式之一,是当前国内外医学教育改革的主要方向。该模式打破单一的学科界限,促进了不同课程的融合,避免了教学内容重复,有利于建立系统化的知识体系,从而有效地解决“以学科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所造成的学科与学科之间教学内容重叠、基础教学与临床教学之间脱节的问题[2]。血液学是医学科学的一个独立分支,它的主要研究对象是血液和造血组织,近年来,血液学的范畴不断扩大,在医学中已成为分子细胞生物学的前驱,临床血液学的预防、诊断和治疗水平也在不断提高。血液系统疾病模块是我校临床医学专业“以人体器官系统为中心”的医学教育模式改革模块之一。现将血液系统模块课程整合介绍如下。

2 血液系统模块课程整合的指导思想及内容

2.1 整合的指导思想

以“器官系统”为主线,以系统整合为手段,根据临床工作的实际需要,在现行教学大纲的指导下,将组织学、生理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和药理学中关于血液系统的教学内容重新组合,避免知识的重复性、陈旧性和繁杂性,系统而连贯性地梳理知识,实现形态与机能、微观与宏观、正常与异常、生理与病理、基础与临床的有机过渡,构建血液系统疾病学的知识体系,为临床阶段的继续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2.2 整合的内容

对照执业医师考试大纲,分模块、分系统逐一对现行教学内容进行审核,从而确保内容衔接顺畅,将模块内容分为5个部分:第一部分为血液系统疾病的形态学基础,主要介绍血细胞的形态;第二部分为血液系统疾病的生理学基础,主要阐述血细胞生理特性、功能、血液凝固、纤溶系统及抗凝物质;第三部分为血液系统疾病的病理生理学基础,主要介绍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第四部分为病理学部分,主要阐述淋巴结的良性病变、淋巴瘤和髓系白血病;第五部分为药理学部分,主要阐述血液系统相关药物。通过整合,大大减少了知识的重复,加强了知识的连贯性和系统性,使原来分散在第一至第三学年的内容集中在第二学年第四学期完成。

3 血液系统模块课程整合的实施途径

3.1 成立血液系统模块教学研究小组

为保证课程整合的顺利进行,基础医学院成立了血液系统疾病学教研小组,由组织胚胎学教研室、生理学教研室、病理生理学教研室、病理学教研室及药理学教研室的骨干教师组成,教授占40%,副教授占60%,主讲教师均获得博士学位,承担过不同层次(包括研究生、本科、专科)、不同专业的教学工作,专业基础扎实,教学经验丰富,经过模块教学观摩学习和培训,熟悉模块教学的特点,对相关知识能够融会贯通,并有能力对血液系统课程的相关内容进行整合和扩展。

3.2 定期举行模块集体备课

血液系统疾病模块教研组的教师来自不同学科,由于以前各学科教学的特点不同,在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教学任务落实等方面往往存在一定差异,因此不定期的集体备课对于大家形成统一的教学理念、教学目标具有重要意义。在集体备课中,不同的教师从自身的学科出发,讲解本学科讲授的内容、重点及难点知识,便于其他学科的教师进行了解。在开展课程整合时可以集思广益,一方面删除重复性、陈旧性的知识,注重知识的连贯性、系统性;另一方面通过大家激烈讨论,集中确立各个章节的重点及难点知识、讲解内容的深度和广度等,使整合的内容更加具有逻辑性,符合学生的学习习惯。通过集体备课,扩大了教师的知识面,加强了不同学科间的交流,改变了教师的教学观念,大大提升了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协作能力[3]。

3.3 理论与实践并重

为提升教学质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安排教学时,践行了理论与实践并重的思想,将理论课与实践、实习课程交替进行。如血液形态学基础,理论讲授2学时,而实践课为3学时,理论讲授结束,即开始实践课程的学习。这种方式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也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血液系统疾病的理论讲授学时为3学时,实践课为3学时,在教师讲授理论的同时积极引入临床案例,便于学生理解课程的内容。

3.4 多种教学方法灵活使用

血液系统疾病学在整合内容时,涉及了形态、功能、代谢,从基础到临床、从正常到异常的过渡,不同的部分是由不同学科的教师进行讲授的,为构建学生系统性、连贯性的知识体系,加强学生临床逻辑思维能力,我们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如PBL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等。

4 血液系统模块课程整合的反思

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是教学的主体,是知识传播的媒介,因此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在教学改革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以学科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下,教师对自己学科的内容较为熟悉,而对其他学科的内容不太了解。课程整合对主讲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们不仅要了解本学科的知识,同时还要熟知不同学科的相关内容,并且熟悉不同学科间存在的有机联系。另外,这些教师还需具备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以便根据教学内容、学习目标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保证教学质量。因此,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是保证这项改革顺利进行的前提及关键因素。在教学改革实施过程中,采用不同的方式,如外出学习、集体备课、随堂听课、教学观摩等形式,不断提升授课教师的教学能力。

考核是检验教学及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途径,由于考核的内容涉及不同的学科,每个学科又有自身的特点,再加上不同的内容教学方法也不同,因此采用单一的考核方式对学生进行考核,不能客观、全面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能力。针对这些问题,必须引入多种评价指标,如学生的参与度、团队意识、动手能力、实验报告的书写能力、总结概括能力等。

5 结语

高等医学院校的医学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学生的培养需要教育部门的高度重视,需要临床教师的积极带教,更需要学生的积极投入。模块教学在我国还有待深入发展,只要我们踏实工作,积极总结改革中出现的问题,遵循教学的客观规律,我国的医学教育事业一定能取得新的突破,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学生。

[1]杨林胜,孙业桓,张蔚,等.中外医学教育中课程整合现状的比较与启示[J].西北医学教育,2014,22(5):848-850.

[2]王伟,罗晓丽,刘学云,等.“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临床课程教学改革:循环系统整合课程[J].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2014,13(14):356-359.

[3]李明,李波,赵青松,等.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在内分泌与代谢病本科实习中的应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5(3):81-82.

(*通讯作者:董孟华)

G423.07

A

1671-1246(2017)18-0126-02

山东省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SDYC15048);教育部在线教育研究中心在线教育研究基金(全通教育)项目(2016YB176)

猜你喜欢

系统疾病医学教育血液
提升医学教育能级 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牙周病及伴系统疾病相关牙周病的临床诊治
2019年第一批口腔医学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
多彩血液大揭秘
神奇血液
阻塞性睡眠呼吸障碍与全身多系统疾病关系的研究进展
伴有系统疾病的老年缺牙患者可摘局部义齿修复过程中的护理
ROS介导的炎症反应与中枢神经系统疾病
医学生怎么看待现在的医学教育
报废血液的初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