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国学教育之反思
——有感于2017年全国两会代表论国学教育

2017-03-09谭凯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 2017年2期
关键词:蒙学国学德育

谭凯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 长沙 410205)

小学国学教育之反思
——有感于2017年全国两会代表论国学教育

谭凯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 长沙 410205)

对于小学国学教育,教育者要充分认识到国学的特殊性,不能简单将其纳入知识性学科的考核系统下;要端正国学教育的目的,充分挖掘其德育与美育功能;要科学开展国学教育,吸纳传统国学教育的特长,编选出适合时代需要且符合现代文明价值的国学教材,循序渐进地开展。

小学;国学;反思

在今年“两会”期间,国学再次成为代表们热议的教育话题。全国政协委员、国家行政学院原副院长周文彰教授提出进一步推动领导干部学国学的提议;全国人大代表刘雪梅则建议在小学甚至是幼儿园的现有课程基础上,适当增加国学教育课程,在少年儿童教育中加入优秀国学文化元素,开展启蒙教育。

除了在“两会”上成为热议的话题外,国学早已经是社会各界热议的话题了。在当前文化复兴的大背景下,从各级学校到民间组织,人们的话题中或多或少都要涉及国学。曾经的弃儿似乎一下子成了社会的宠儿。随着这股热潮的持续升温,许多学生家长也急迫地希望自己的小孩在小学阶段就能在学校里接受到正规的国学教育;小学教育工作者也在这股浪潮中希望能够给学生开设合适的国学课程,给学生打好基础。这期间难免出现诸多乱象。笔者多年从事国学方面的学习和研究,拟针对小学国学教育提供一些自己的观察和思考。

一、正确认识国学的特殊性

国学是什么?这个问题至今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有人从最广泛的意义上给国学做界定,如晚清时期的学者邓实就认为:“国学者何?一国所有之学也。有地而人生其上,因以成国焉,有其国者有其学。学也者,学其一国之学以为国用,而自治其一国也。”[1]胡适则认为“中国的一切过去的文化历史,都是我们的‘国故’;研究这一切过去的历史文化的学问,就是‘国故学’,省称为国学。”[2]其他著名学者如章太炎、吴宓等人对国学的界定都是从这种最广泛的意义上进行的。此外,也有学者将国学仅仅限定为儒学,如民国年间的马一浮则认为国学即是“六艺之学”,并坚信,用六艺之学代表一切固有学术,广大精微,无所不备[3]。本文认为,国学应该是以儒学为主体,包括其他诸子百家的中国过去一切历史文化的总学问。而若是在小学阶段开展国学教育,则主要是彰显国学在儿童启蒙教育方面的作用与价值。

国学与学校的其他学科不一样,它不是以传授知识为主要目的,它具有很强的特殊性。国学的特殊性体现在哪里呢?国学不是主要以传授知识为目的,而是通过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提升学生的悟性,包括艺术悟性与道德自觉,让学生在国学的学习过程中,保任其天然善性,培养纯真无邪的品性,并确立明辨是非的能力,帮助他们成为人格独立和健全的当代文明人。

因此,在开展国学教育的时候,不能奢求国学教育有立竿见影的效果。教育大计,有时候需要十年、乃至数十年百年。但是,在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还无法摆脱应试教育思维方式的现状下,国学教育难免也采取一味强调识、背、记等方式,以学生记住多少国学知识作为评价国学教育效果甚至是评价学生优劣的标准,如果真是这样,国学教育或许最终会沦落为应试教育体制下又一个被边缘的可有可无的学科。

二、端正小学国学教育的目的

国学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来形成的独特的思想与文化,其涵盖面相当广泛。社会各界呼吁学习国学,都有其各自不同的目的。笔者不好揣测各界人士学国学的目的,但作为教育工作者,如果在小学开展国学教育,首先要从端正小学国学教育的目的说起。国学教育最重要的目的即是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与审美教育,小学开展国学教育的重要目的也是通过国学对小学生进行德育与美育,小学所有国学教育应该围绕这个目的来展开教学。这是国学之所以可以在小学进行开展的重要原因,国学在德育与美育方面的育人价值也是其他学科无法取代的。

国学的德育功能主要表现在培养一个人的品性,提升其品行修养。按照传统儒学的看法,即是“内圣”。有人指出,“国学教育的最高目标,是让学生形成良好的人生态度”[4],人生态度包括在人的品行修养之内。而国学当中所要求的人生品性修养主要是以人伦道德为主体的道德教育。明代儒家圣人王阳明曾说:“古之教者,教以人伦。后世记诵词章之习起,而先王之教亡。今教童子,惟当以孝弟忠信礼义廉耻为专务。”[5]王阳明的这段话点明了国学教育的第一要义在于培养学生的道德,而这里所说的道德,即是儒学当中最核心的价值: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引文中的“童子”,在今天看来,也就是小学生。

但是,这里尤其值得引起大家注意的是,在今天开展国学德育时,不是照搬过去专制时代的传统道德,而应在现代文明洗礼下,继承那些保有永恒价值的优秀的传统道德。我们虽然不完全认可五四新文化时期,那一批文化领袖把传统文化贴上专制附庸的标签,但也完全不认可在今天开展国学教育,只是对传统的简单重复与盲目守旧。

那么,其间根本区别究竟在哪?这需要我们把握一个原则,那就是:现在是民权时代。两千多年的传统中国是帝王专制时代,国学哪怕有再多民本或伸民权的主张,其最终结局仍然免不了沦为帝制婢女的命运。时移世易,现在世界大势是民权时代,这要求在国学开展过程中所选择的国学素材,以及这些素材所体现的价值观念也需要符合民权精神。所以,我们在用国学对小学生进行德育的时候,要在民权精神的原则下区分优秀精华与粗恶糟粕。既要让国学中的优良传统继承下去,又要警惕专制思想借尸还魂。

国学的德育价值一直是学者们强调的,但在小学开展国学教育的教育工作者们却极少提到小学国学的另一个重要目的,那就是培养小学生的审美能力。

事实上,国学主体——儒学在西周初年即是以制礼作乐的方式逐步形成的。到了孔子那里,他对儿子孔鲤说“不学诗,无以言”。而《诗经》所体现的重要教育手段即是“寓教于乐”,让学生在心灵的愉悦当中感受生命的欢乐、生活的和平、情感的真挚,从而使自身情趣变得高雅,审美能力得以提升,在不知不觉中获得艺术的熏陶。《礼记·乐记》说:“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三者本于心,然后乐气从之。是故情深而文明,气盛而化神。”因此,在小学生当中普及国学教育的目的,不能只强调德育,忽视其中应有的美育。而强调国学教育中的美育,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还可以避免单方面强调国学德育而可能造成的将德育教条化,将国学僵化。

此外,时下如火如荼的国学教育当中,不免许多人是打着国学教育的幌子来行赚钱之目的。开家读经班或办现代私塾,或组织所谓的国学夏令营,或开办国学讲座之类的等等不一而足的形式,是否真正明白国学教育的价值,是否端正国学教育的目的,是否只是在国学热潮下跟风而已?这都是值得每一个国学教育者与家长进行自我反思的。

除了德育与美育,国学当然也有智育的功能,如古代蒙学中的《三字经》《千字文》等,充分体现了其对小孩子识字能力的培养。但国学的智育功能并不具备独特性,完全可以有更好的手段来取代。因此,本文认为,在小学阶段普及国学,要端正开展国学的目的,在现代文明洗礼下,充分展现国学中的德育与美育功能。

三、科学开展小学国学教育

传统的国学教育(其承担教育功能的机构主要是开展蒙学的私塾)中,其教育方法主要是以老师带领学生诵读为主。这种教学方式背后的理论支撑即是认为,小学阶段的记忆力是人一生当中最好的时期,所以,即便是不理解,也要先记下来。台湾台中师范学院王财贵教授认为在小学阶段开展国学,应该像“填牛”一样,他提出的“填牛说”认为:“牛的胃口很大,你不要它多吃,它的胃就空着。牛是会反刍的。儿童学经典也一样,一时消化不了不要紧,他可以用一辈子的时间去消化。”[6]这种方式根深蒂固,但忽视了小学生的感受,其负面效果也不可小觑。

学生难求甚解,必然导致学生对课堂乃至对这一门课程的厌恶。鲁迅那篇著名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提到的私塾场景,人们并不陌生,其反映的正是这种一味诵读而不求解的方式最终会导致小孩子的厌学情绪。翻看民国时期学者的回忆录,许多人的回忆录都有一段与鲁迅年少时类似的经历。而在当下社会,外界能够抓取小孩子吸引力的事物远比鲁迅小时候为更多,这种一味诵读而不求解的方式非常值得斟酌。因此,如今在小学开展国学教育,要寻找一条更为科学的教学方式。这种方式既要吸取传统国学教育方式中的长处,也要尽量避免其不足,符合今天的实际需要。

首先,在选材方面,针对小学生的国学教材要以通俗易懂为主,充分借鉴和吸收传统蒙学教材的优秀成分,注意甄别其优劣。传统的蒙学教材可以追溯到秦汉时期。但宋明之前的很多教材由于年代久远,反而会增加理解上的困难。我们今天耳熟能详的蒙学书籍,无非是《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增广贤文》《弟子规》等等宋明以后的通行教材。其中当然有一些思想和当今价值观念相冲突,但其共同的优点就是通俗易懂,顺口易记。要做到规避这些传统蒙学教材内已经不符合当前时代精神的内容,最好的做法,即是从中选编出一套“传统蒙学教材内容精选”。

除了吸纳传统国学教育中的蒙学教材,我们可以大胆主编相应的小学生国学教材。在主编教材的时候,既要保留传统蒙学教材中的通俗易懂,顺口易记的长处,还可以有一些新的创造。正如上一节提到的,国学对于小学生的价值主要在于培养学生的道德水平与审美能力,而传统蒙学教材在德育方面很成功,但在审美教育方面似远不及其德育效果方面。当前主编蒙学教材应更注重其审美功能。这也就意味着在选材到时候,应该选择能提升小学生关爱生命、热爱生活、亲近自然、发现美好等方面的素材。

这既要求我们打破上述传统蒙学教材的局限,也需要我们打破传统儒学的限制,大胆从中国文学或艺术史当中寻找相应素材,选择审美的、文艺的、诗化的且浅显易懂适合小学生的诗、词、曲、散文等内容,融入到编写的国学教材中去。这样既更新和丰富了蒙学教材的内涵,也可以使得当前小学国学教育跟上时代,还可以使国学教育在当代焕发新的光彩。

其次,在教学进度方面,要注重循序渐进。前述台湾台中师范学院王财贵教授的“填牛说”,其实代表了教育工作者中很大一部分人的观点。这种填牛方式,只一味强调往学生脑中装填知识,既忽视了学生的感受,也忽视了教学进度的循序渐进。小学生的理解能力较弱,只一味填牛而不顾及知识内容的难易程度全部一股脑强迫学生死记硬背的方式,并不可取。针对小学生开展国学,也应该遵循由浅而深、由易到难的选材标准。

再次,在教学方法方面,针对小学生的国学教育,老师要注意对国学内容的细致讲解,还需要充分发扬传统教学中的吟诵方式。传统国学教育方式很大的弊端就是不求甚解,忽视学生的具体感受,从而导致学生的厌学。小学生容易接受的方式是讲故事。因此,在小学国学的教学过程中,要求老师对国学素材背后的故事能够了如指掌并以学生能接受的方式讲述出来。这样做,可以使学生在国学素材之间构建起一个故事的桥梁,小学生便能更好地接受和理解国学,还可以激发他们对国学的浓厚兴趣,提升国学教育的效果。

此外,教学过程中,教师带领学生吟诵的方式当然不能废除,还应该继续发扬。吟诵,“是指中国古代文人通过富有节奏和旋律的声音表达自己或他人作品中的内容和情感的一种阅读活动。”[7]

我们不能指望依靠强迫与灌输的方式就能使德育或美育获得预期效果,空洞的说教,只会带来更大的逆反。通过吟诵的方式,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感受传统诗词的韵律美和节奏美,同时在诗化教育的过程中,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提升学生的道德修养,其效果想必会好很多。

除了在课堂或校园内,针对小学生的国学教育还可以大胆创新,老师可以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校园,到大自然中让学生去感受四季变化与自然宇宙,感悟生命,体验生之美好。将这种融入自然的感受与国学教育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可以让学生逐渐感受到古人“绿满窗前草不除”、“要观天地发生心”的天人合一境界。

以上是笔者关于当前小学国学教育所牵涉到的一些问题的粗浅思考,针对有些问题,提出了供参考的建议,有的地方只是提出质疑,无法马上找到解决方案。笔者认为,要充分认识到国学的特殊性,不能简单将其纳入知识性学科的考核系统下;端正国学教育的目的,充分挖掘其德育与美育功能;科学开展国学教育,吸纳传统国学教育的特长,编选出适合时代需要的符合现代文明价值的国学教材,循序渐进在小学开展国学教育,做到既能真正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又有效防止专制思想借尸还魂。

[1]邓实.国学讲习记[J].国粹学报,1906(19).

[2]胡适.胡适文集:第三卷[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10.

[3]刘梦溪.中国现代学术经典:马一浮卷[G].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11.

[4]杜聪.浅谈小学“国学”教育[J].教育研究,2011(6):34-35.

[5]王阳明.王阳明全集: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76.

[6]宋晓梦.但使弦歌无绝响——访台湾汉学教育协会理事长王财贵博士[N].光明日报,2003-02-27.

[7]李小贝.让传统文化在当代“活起来”——以吟诵文化为例[J].湖南社会科学,2012(2):11-14.

Reflection on Traditional Culture Education in Primary Schools:Based on the Discussion of Delegates in 2017CPC and CPPCC

TAN Kai

(School ofMarxism,Hunan First Normal University,Changsha,Hunan 410205)

Traditional culture education has special features,which cannot be assessed with the present system in primary schools.For the purpose of traditional culture education,we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 ethnic and aesthetic functions.Scientific approach should be applied to the compile of textbooksstep by step.

primary school;traditional culture;reflection

D622

A

1674-831X(2017)02-0038-04

[责任编辑:葛春蕃]

2017-03-28

湖南省社科基金项目(16JD16)

谭凯(1982-),男,湖南攸县人,湖南第一师范学院讲师,博士,主要从事中国思想文化史的研究。

猜你喜欢

蒙学国学德育
基于CiteSpace的蒙学教材研究可视化分析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垂”改成“掉”,好不好?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日新才能启蒙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奋斗鸡—我的国学日常
宋明蒙学中的音乐教育对当代儿童音乐教育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