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界民俗文化融入小学审美教育探究
——学习2017年全国两会关于文化建设的论述
2017-06-22阮东彪
阮东彪,田 振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 长沙 410205)
张家界民俗文化融入小学审美教育探究
——学习2017年全国两会关于文化建设的论述
阮东彪,田 振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 长沙 410205)
主编按:2017年3月,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和政协第十二届全国委员会第五次会议在北京召开。“两会”举世瞩目,我校师生对两会精神高度关注,讨论热烈。为此,本刊编辑部特组织了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以笔谈方式对两会精神进行了解读。在此,我们向学界推荐马克思体面劳动观,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小学国学教育,民俗文化本土化教育四篇论文。它们从当代中国的经济、社会、文化教育等角度诠释了两会精神,观点新颖,见解独特。以此求教方家。
张家界的民俗文化表现在民俗风情、民俗服饰、民俗建筑、饮食特色之美等方面。将张家界的优秀民俗文化融入小学审美教育中,有利于小学生感受民俗文化,加强审美教育,促进全面发展。教师建设具有民俗性的校园环境,引导美育传播,结合美育课程等方法策略,可以使张家界民俗文化融入当地小学审美教育。
张家界;民俗文化;小学生;审美教育
李克强总理在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加强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1]这对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民俗文化的保护发展提出了明确要求,也对民族地区的文化传承创新,提供新机遇,联系小学美育实际,界定张家界本土的民俗文化内涵,分析张家界民俗文化对小学审美教育的现实意义,探究张家界民俗文化融入小学审美教育的方法策略,有着重要的文化意义和教育意义。
一、张家界民俗文化的独特内涵
张家界位于湘西北,是国际旅游经典区,更是少数民族聚居地,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人们创造出了灿烂的民俗文化,蕴藏着独特之美。
(一)民俗风情之美
张家界民俗风情十分浓郁。土家摆手舞就是最具有代表性的风情之一,它是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最有影响的群众性的土家大型歌舞。
土家摆手舞起源于祭祀,因尊敬祖先,为不忘祖先的功绩,便创造了纪念祖宗的舞蹈。它真实地反映了人们的生产生活,如:狩猎舞就摹拟表现出了各类禽兽的活动姿态,“赶猴子”“跳蛤蟆”“拖野鸡尾巴”“犀牛望月”等多个动作,情景逼真,惟妙惟肖。
土家摆手舞生动活泼地向人们展示了土家人民的千年文化,记录了土家人民在没有文字、没有学堂、没有私塾的艰苦条件下,用智慧传承文化,讴歌土家族的伟大情怀。
(二)民俗服饰之美
张家界民俗服饰没有苗族服饰那样穿金戴银,而是分为头巾、衣服、肚兜三部分,相比苗族服饰更接近生活、更具有实用性。
土家人一年四季都戴头巾,男人以青、蓝、白、条纹布为主,二至三米长,一圈圈缠绕在头上,包成人字路;女人则多以青丝帕或白印花头巾为主,丝帕薄如蝉翼,最长有七、八米,是终生陪伴之物,死后以帕缠头入葬。
衣服以素雅的颜色为主,比如青、蓝、白。男人穿对胸衣,双排七至十一扣,俗称蜈蚣扣,袖口、领口、裤管末端有花边;女人衣服右开襟,袖大且短,有花边装饰,戴的是银铜佩饰,俗称“满襟”;未成年的少女着花衣,讲究喜庆;少女出嫁时穿“露水衣”,上着鲜艳挑花绣衣,下着八幅罗裙。
肚兜则根据人们的需求来选择。如铁匠防灼伤穿长而宽的牛皮肚;猎户挂绣花子弹肚兜;“命相”不佳的孩子,要按土老司(即巫师)的指点戴“百家锁”、穿百衲衣。
(三)民俗建筑之美
张家界地理位置偏僻,地势偏高。住房多为土家吊脚楼,通风防潮,阳光充足,很有特色。
土家吊脚楼有很多优点,高悬地面的吊脚楼既通风干燥,又能防毒蛇、野兽,楼板下可放杂物。吊楼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优雅的“丝檐”和宽绰的“走栏”使吊脚楼自成一格。这类吊脚楼比“栏干”较成功地摆脱了原始性,具有较高的文化层次,被称为张家界建筑文化的“活化石”。
土家吊脚楼极具欣赏性,窗花雕刻艺术发挥极致。有浮雕、镂空雕等多种雕刻工艺,雕刻手法细腻、内涵丰富。有象征地位的,有祈求吉祥的,有表现农耕的,有反映生活的,有记录风情的。飞禽走兽、花鸟虫鱼、神话传说,栩栩如生、寓意深刻。古朴传统的吊脚楼与现代化时尚、豪华相比或许格格不入,但其朴素的内涵与文化特色更具亲和力和人性回归自然的感觉。感受吊脚楼,犹如感受到远古时期纯纯的清风,沁人心脾。
(四)饮食特色之美
张家界的饮食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并融合了湘菜的精华。钟爱“酸、辣、香”,喝茶饮酒,纯正野味,风味独特。
张家界饮食喜好一:讲究“酸、辣、香”。妇女也因此做出了许多妙文章。秋冬后,每家都要制作几坛各种辣品,有泡辣子、有酸辣子、有糯米酸辣子、也有苞谷酸辣子,香辣够味,酸味也正好下饭菜,这些都以备冰封时节、农忙时节、蔬菜淡季吃。夏天,天气炎热,不宜荤腥,鱼、猪肉又易腐,拌上糯米酸辣子,腌制成酸鱼肉,既不油腻、腥臭,又防腐、上口,是张家界土家妇女们的拿手好菜,也是招待宾客的佳品。
张家界饮食喜好二:豪饮品茗。饮洒煮洒,由来已久,张家界人民也继承了这些传统。酿酒工艺精道、种类繁多,如五谷杂粮洒,葛根洒、药材洒。茶,是生活必需品,有凉水蜂蜜茶、姜汤茶、锅巴茶、灯笼果茶、茶果茶、炒米茶等等。凡来客、主妇必视其对象筛茶,层次级别也有讲究,常客上一般茶,贵客上蛋茶。
张家界饮食喜好三:好野味。张家界人民“住山靠山,靠山吃山”。葛粉、野木耳、胡葱、蕨笋、枞菌、炖肉煮汤香纯味鲜、鲜美至极。山里多野蜂,巢于树洞之中。蜂卵化取卵蛹、油炸酥脆,堪称土菜一绝。过年馔肴也尤其讲究腌制腊野味,“血豆腐”即将豆腐合猪血,猪肉及花椒、辣椒等佐料搅拌成泥状、捋至卵形、放置火炕上、烟熏成腊黄,吃起来耐嚼味香,堪称上品;“猪血稀饭”即过年杀年猪祭祖,煮猪血稀饭,逢人都可舀一碗吃。有远道来客,更要请一碗“猪血稀饭”,表达亲近之意。
二、民俗文化融入小学审美教育的关系和意义
(一)民俗文化与小学审美教育的关系
小学审美教育与民俗文化的关系是密切的。小学审美教育是一项培养人的基础工程,它离不开对小学审美教育所处环境的考察,民俗文化作为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丰富了小学审美教育的内容。同时,小学审美教育作为文化的一种表征体系,是民俗文化传承的载体。
首先,民俗文化丰富小学审美教育内容。为了解现在小学生对家乡民俗文化的认识状况,探究张家界民俗文化对小学生审美教育的可行性,我们精心设计了“关于张家界民俗文化的调查问卷”,本次问卷选取了张家界市澧滨小学、敦谊小学、崇实小学三所学校的三、四、五、六年级的学生。
表1 小学生最常接触艺术活动的方式
审美教育的内容具有广泛性,但通过调查问卷提供的数据,在小学审美教育中,则较狭隘,主要体现在学科设置与艺术类竞赛中,共占83.22%(见表1)。
小学是人们认识世界的起步阶段,在这个阶段,主要通过他人来帮助认识和了解周围事物,狭窄的小学审美教育内容难免会导致审美教育的不完善,来源于生活的民俗文化能更好地帮助小学生认识周围的事物。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民俗文化丰富了小学审美教育的内容。
其次,小学审美教育中传承民俗文化。民俗是一个民族看得见、摸得着、鲜活的、能吸引人的文化。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人们演绎着多彩多姿的民间生活情景剧。但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民俗文化面临着有史以来最巨大的冲击,现在“00后”小学生对家乡民俗文化的认识程度非常肤浅(见表2)。
表2 属于张家界的民俗文化
表2中,共有四个选项:(1)赶尸,属于湘西的民俗文化,张家界1988年从湘西自治州独立出来,赶尸早已不复存在;(2)土家摆手舞,张家界土家族人民的大型舞蹈;(3)泼水节,是傣族水文化的重要标志;(4)赶歌会,贵州侗族人民的特色节日。选择正确的学生只占了总人数的13.97%。
民俗文化的产生与消失是一种正常现象,但我们可以从最年轻的一代抓起,通过小学审美教育来传承优秀的民俗文化。好的风俗,我们要保存并发挥其应有的功能,提倡“良风美俗”,以达到“普科学,美风俗;广教化,正人心”的目的;坏的风俗,我们要改变它,摒弃“陈规陋习”,以达到“移风易俗,天下皆宁”的目的[2]。
(二)民俗文化对小学审美教育的意义
将民俗文化引入小学审美教育,对培养中小学生的审美意识、增强小学生的鉴赏能力、提升小学生的审美情趣,陶冶道德情操,增加中小学生的人文艺术底蕴,增强对民俗文化的认同感、对家乡的热爱都有着重要意义,是一条行之有效、富有意义的审美教育途径。
1.培养小学生的审美意识
审美意识是主体对客观感性形象美学属性的能动反映、内心创造,是广义的“美感”。民俗文化对小学生产生的是潜在的影响,影响着儿童对色彩的喜好,对自然的讴歌,间接地培养了小学生的审美意识。比如,藏族长期以来形成的最明显的民俗文化就是服饰和居住特色,它们都是色彩搭配大胆鲜艳、装饰奇特,对小学生来说,这些是能够直接感知的,是生活中美的象征。这种美的刺激会长期伴随着儿童的生活,不需要成人刻意提醒和教育,他们自然而然地感受着色彩、建筑、服饰中的美,进而能产生一种积极愉快的情感体验,促进了小学生审美意识的形成。
2.增强小学生的鉴赏能力
鉴赏能力是人们对艺术作品的美的欣赏能力。美始终来源于生活,艺术作品也来源于生活。它们的产生有特定的时代文化背景,又与艺术家本人的情感、性格等有直接关系。小学生本身理解能力并不强,但通过了解和感受后,能对艺术家及其作品得到比较全面和立体的认识,也能以此增强学生的鉴赏能力。比如,关于张家界的艺术作品大多是山水画,描绘的是张家界四季的美景。在美的体验基础上,调动学生思考、探究艺术作品的文化内涵,了解作者创作中的情感,小学生的鉴赏能力也能因此得到提高。
3.提升小学生的审美情趣
审美情趣是审美主体对审美对象产生的稳定的主观审美兴趣爱好与鉴赏力。民俗文化在培养小学生审美意识与增强小学生鉴赏能力的同时,无疑也潜移默化提升小学生的审美情趣,逐渐发展成为自身独特的审美情趣。
三、张家界民俗文化融入小学审美教育的策略
(一)刷新学校形象
张家界民俗文化融入小学审美教育,一方面张家界民俗文化融入校园环境和小学审美教育课堂,一方面充分利用张家界民俗文化的优秀资源,借助大众传媒的美育功能,强化当地小学审美教育。
1.建设具有民俗性的校园物质环境
学校在校园物质环境建设中应体现民俗性,凸显民俗特色,提高文化品位。小学校园的设计者、建设者应该从民俗文化中汲取营养,一方面小学校园建筑应与所在地区的建筑风格、文化特色相适应与协调;另一方面,小学具有文化传承的功能,校园建筑应具有环境育人的作用。丰富校园建筑的民俗文化内涵,将大大有助于创造和形成独具特色的校园物质环境。比如张家界民俗文化建筑的优秀代表——土家吊脚楼融入小学物质环境建设中,改变了固有的小学校园流水线设计,充分满足了现代小学物质环境建设的文化性、艺术性特征。
2.建设具有民俗文化的校园人文环境
学校领导珍视民俗文化传统,增设具有民俗文化的校园精神环境节日,借助良好的民俗文化节日文化氛围,丰富的民俗节日活动,来精心塑造民俗文化与现代化结合的学校形象。
老师们应在学校营造健康向上的民俗节日文化氛围,展现朝气蓬勃的精神风貌。以张家界“六月六”为例。“六月六”是张家界悠久历史的民俗节日,自明洪武年间传承至今,是探索张家界土家人民历史变迁和繁衍生息的一部活字典。6月6日,张家界土家族人民会在土司城或摆手堂前集会,由土家梯玛率众杀牛、各取一点扣肉、舌、肠、心等(成为“十全”)用来祭祀张家界土家先民,祈求风调雨顺。祭祀中,土家族人跳摆手舞以示庆祝。小学可选取其中祭祀的活动部分,以文化、艺术活动为载体,开展土家梯玛音乐特长展示、摆手舞展示、讲关于“六月六”祭祀的故事等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既丰富了校园民俗节日文化生活,又提高了师生的艺术修养。
以文化、艺术活动为载体的民俗节日文化活动形式多样、设计精巧、独具创意,小学生会不由自主地沉浸在民俗文化节日气氛中。学校在节日期间可广泛举办各种吟诗作画和歌舞等民俗文化艺术活动,大到全校和年级,小到以班级为单位,组织歌舞比赛、放花灯、打陀螺等活动。要善于继承和拓展节日的多项功能,以满足人的感情需要,传播民俗文化。
(二)引导美育传播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大众传媒对小学生的学习、生活的影响不可忽视,电视、广播、报刊等大众传媒也极大地影响着小学生的审美观念。学校作为学生成长的重要教育场所,有校园广播和报刊两种传播媒介,一般用来传播一些校园新闻、推广校园文化、校园特色。借助校园传播媒介的美育功能,在耳濡目染中,引导张家界民俗文化的美育传播。
1.校园广播的美育传播
现代学校基本上都采用了智能化校园广播系统,广播主要用于校园公共场合,如举行全校的活动通知、升旗仪式、课间操、播送课间音乐,也如轻松活跃的音乐节目、文字节目等娱乐休闲类。作为校园媒体,广播应加强内容建设,录制更多更有特色、更有文化意义的广播节目。
张家界民俗文化中的民俗风情、民俗服饰、民俗建筑、民俗饮食都是贴近生活的,可以根据其价值大小挖掘出文化新闻。利用传播速度快、形式活泼等优势,张家界民俗文化中的美育价值通过广播能在学校教育中做出重要贡献。
2.校园报刊的美育传播
校园报刊是校园文化建设的载体,也是张家界民俗文化传播的平台。通过校园报刊传播民俗文化,民俗文化的熏陶,实现美育传播的目标。围绕民俗文化,对校园报刊进行升级改造,打造校园报刊新品牌。
我们应先对校园报刊品牌进行规划,即报刊定位。定位为,张家界民俗文化通过校园报刊进行美育传播。明确之后着手对报刊主题、板块、栏目等详细规划,对存在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在报刊整体品牌形成之后再进行后期的完善和提升。
然后,我们应对校园报刊内容进行提升,将张家界民俗文化通过报刊进行审美教育,报刊的内容就应以准确丰富的信息、优美的文字来满足与取悦读者,或依靠精美新颖的排版吸引读者,张家界民俗文化慢慢潜入读者的思想,校园报刊良好的形象自然而然在读者心目中产生好感和阅读的依赖性,校园报刊独特的品牌形象在读者心中已然确立。
(三)结合美育课程
小学主要的美育课程为音乐、美术、语文。民俗文化来源于生活实践,同人们日常的生产劳动和生活行为密切相关,这些相关的美育课程也是实践的课程,民俗文化来源与课程的实践属性相契合,这使得民俗文化在小学美育课程中的渗透成为可能。
我们选取的张家界民俗文化内容必须遵循小学审美课程内容的原则,可以建构以张家界民间文学(包括民间童谣、民间神话故事、寓言故事)、民间音乐戏剧(包括歌曲、舞蹈、乐器)、民间美术(包括服饰、建筑)为基本内容。同时必须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我们要力图吸纳皮亚杰的建构理论、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等现代教育理念,以保证课程内容能够符合幼儿年龄特点、遵循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才能在课程审美教育中取得更好的效果。
1.小学音乐教学与张家界民俗文化的结合
音乐教学在小学生身心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可从张家界民俗乐器、民俗歌曲、民俗舞蹈三个方面选取经典代表作品融入小学音乐教学中。
张家界民俗乐器融入小学音乐教学。张家界民俗乐器众多,这里选取围鼓为例。鼓是古代用于战场鼓舞士气的乐器,鼓与歌舞的完美结合是土家族独有的民俗艺术,是张家界少数民族欢迎贵宾的最高礼节。围鼓又称打镏子,是最普及的乐器,每逢红白喜事都有围鼓表演。围鼓一般由7人演奏,其中有一鼓、一大锣、一公锣、两副钹、两唢呐。在小学的音乐美育教学中,就可以对围鼓的相关内容加以介绍,对乐器背后的文化内涵加以普及。
张家界民俗歌曲融入小学音乐教学。张家界民俗歌曲繁多,这里选取《马桑树儿搭灯台》为例[3]。作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张家界桑植民歌中的代表性曲目《马桑树儿搭灯台》,是中国民歌宝库中的经典之作。在明代,应朝廷之召,桑植大土司领桑植数千土家儿郎赶赴江浙、朝鲜,三度抗倭,这首歌便始终相伴战士们的征程。它通过委婉的曲调和质朴的语言,描述了夫妻分隔两地的思念之情,展现了土家儿女朴实坚贞的爱情观。这首经典的张家界民俗歌曲早已列入小学音乐教学的课堂,但民俗类型的歌曲实际教学较少,因而民俗歌曲融入后还需要加大民俗歌曲实际教学内容与课时安排。
张家界民俗舞蹈融入小学音乐教学。张家界民俗舞蹈种类丰富,这里选取土家摆手舞为例。摆手舞是土家族原始的祭祀舞蹈,土家人聚居的地方,有专门跳摆手舞的摆手堂。摆手堂又叫“神堂”,是专门用来祭祀祖先神位的地方。摆手舞的主要内容是以人类起源、人民迁徙、英雄事迹为主。每年的正月初三至十五日,大家聚集在一起跳摆手舞,是祭礼活动中的主要内容。作为张家界民俗舞蹈中的代表作品,现开始融入张家界各所中小学,比如张家界一中改变全国统一体操的传统,就以摆手舞作为课间操的主要内容,既锻炼了身体又学习了民俗文化。因而可大胆将类似于土家摆手舞的张家界民俗舞蹈带进小学音乐课堂,相信会极大地促进小学生对民俗文化的理解与热爱,带来不一样的美育效果。
2.小学美术教学与张家界民俗文化的结合
美术教育是一种普及性的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体现,它应该使学生终身受益,学生单纯学一些绘画技巧是十分片面的。这里以张家界民俗文化中的民俗服饰和民俗建筑为代表融合在小学美术教学中,从小培养学生去感悟美、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张家界民族服饰融入小学美术教学。张家界土家服饰接近生活、具有实用性。服饰和头帕都以青、蓝、白、条纹布为主,缠绕头上,包成人字路,女性死后,头帕还将伴随她入葬。法国的哲学家丹纳说,要了解一件艺术品,一个宗派及家族必须把隐藏在他们背后的时代精神与社会风俗揭示出来[4]。所以可以通过调查了解土家服饰的特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让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学习土家服饰的民俗艺术特性,将其精神气质和平面线条、色彩对比等艺术特征结合小学美术教学,指导学生学习,实现知识迁移。通过民俗服饰文化的熏陶,增进小学生对张家界民俗文化的认知与自觉,有助于树立民俗文化审美观和价值观。
张家界民俗建筑融入小学美术教学。与大自然的融合是土家民居造型上的主要特点。作为张家界民俗建筑的代表——土家吊脚楼的造型和环境就是与大自然的地形、地貌相融合的结果。土家吊脚楼完全顺应地形地物,不开山辟地,损坏原始地形地貌,例如背山面水、坐北朝南等,都是出于与大自然的有机结合,以及吊脚楼大门开启的方向等。这就使得建筑物外部造型融入自然环境之中,形成了一幅天然的水墨画。在小学美术教学中,能以土家吊脚楼为题材,直接进行美术教学,产生对张家界民俗建筑美的直观感受。
3.小学语文教学与张家界民俗文化的结合
语文作为小学最重要的基础课程,担负着培育学生学习与运用语言文字,体会感情的重要美育职能。而优秀的民俗文化有着较好的教育功能,能在很大程度上对学生进行个体教育和规范,因而把张家界民俗文化融入小学语文教学,是张家界民俗文化融入小学审美课程的不可缺失的部分。
(1)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民俗文化题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民俗文化在语文教材中随处可见,如祭祀、节日习俗等。这些民俗文化对学生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基于此,教师要从教材本身出发,开阔学生视野,着重对学生开展民俗文化教育,加强学生对民俗文化的认识,使学生更好地了解国家文化的多样性、趣味性和复杂性,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自身文化素养,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2)发掘张家界民俗文化中优秀品质,引入语文课堂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重民俗文化教育性,善于发掘张家界民俗文化中的优秀品质,让学生从小就接受民俗文化中优秀品质的文化熏陶,促进其审美方向的正确发展,为其审美能力的培养奠定基础。
例如,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中的第五课《迷人的张家界》一文展示了张家界迷人的奇山秀水,表达了对张家界的赞美和热爱之情。课文中写到:张家界群峰耸立,树林郁郁葱葱,是植物的宝库,动物的乐园。在这里,教师可引发思考,引出正因为有人们始终保护着这片青山绿水,张家界才成为植物动物们的乐园,从而感情得到进一步的深升华。外观上的审美教学加以思考和创新,审美便被赋予更高层次的意义[5]。
将张家界民俗文化教育渗透在日常的小学语文教学中,课堂上除传统教学资源外,教师还可以开展张家界民俗文化知识竞赛等活动来强化张家界民俗文化对小学生的教育,让学生时刻处于优秀民俗文化的熏陶之中,切实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的优秀人格。
4.其他学科教学与张家界民俗文化的结合
在思想品德课上,让学生感悟张家界历史、崇仰先哲、欣赏张家界自然风光,开展主题班会等,让学生张扬个性的同时增强合作精神,互帮互助。在劳动课上,学校在组织学生打扫过程中,通过校园传播媒介给学生讲古代关于张家界的各类文化故事。在校本课上,把有关张家界民俗文化的内容深入展开,利用图片、视频、音乐等资料和手段强化加深。
[1]李克强.政府工作报告——2017年3月5日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R/OL]. [2017-03-16].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7lh /2017-03/16/c_1120638890.htm.
[2]李立.魅力湘西:民族文化传承与保护的市场典范[J].民族论坛,2014(12):20-21.
[3]刘晓丽.试谈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审美教育[J].启迪与智慧(教育),2017(1):62.
[4]刘子建.浅析陕西凤翔彩绘泥塑的艺术特征及其内涵[J].雕塑,2003(3):39.
[5]张鸾.小学语文教学与审美教育的结合[J].中国校外教育,2016(25):7-8.
Exploration on the Integration of Folk Culture of Zhangjiajie Area to Primary Aesthetic Education:Based on the Discussion of Cultural Construction in CPC and CPPCC
RUAN Dong-biao,TIAN Zhen
(School ofMarxism,Hunan First Normal University,Changsha,Hunan 410205)
The folk culture of Zhangjiajie area embodied in itscustom,costume,architecture,foods,etc.The integration of folk culture of Zhangjiajie area to primary aesthetic education is beneficial for the students to be aware of traditional culture,so as to enhance the aesthetic education and achieve the over-all development.Some measures can be taken for the integration,such asto upgrade the image of the school with folk culture,to lead the spread of aesthetic education,to integrate with aesthetic education subject,etc.
Zhangjiajie folk culture;primary school students;aesthetic edcuation
D622
A
1674-831X(2017)02-0032-06
[责任编辑:葛春蕃]
2017-03-30
湖南省社科基金项目“基于发展中国家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海外传播创新研究”(2016YBM09)
阮东彪(1974-),男,湖南隆回人,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副教授,博士后,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学与研究;田振(1996-),女,湖南张家界人,湖南第一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