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发展背景下地方本科高校科研体系建设目标研究*
——基于德国应用技术大学建设经验
2017-03-09李欣旖刘晶晶闫志军闫志利
李欣旖,刘晶晶,闫志军,闫志利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 职业教育研究院,河北 秦皇岛 066004)
转型发展背景下地方本科高校科研体系建设目标研究*
——基于德国应用技术大学建设经验
李欣旖,刘晶晶,闫志军,闫志利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 职业教育研究院,河北 秦皇岛 066004)
加强科研体系建设是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德国应用技术大学科研体系建设具有社会性、科研队伍建设具有自主性、科研经费筹措具有多元性、科研成果推广具有快捷性等特征。与之比较,我国地方本科高校科研工作定位仍然模糊,科研队伍建设仍然薄弱,科研经费筹措仍然不足,科研管理服务依旧弱化,难以适应转型发展的需要。借鉴德国应用技术大学建设经验,我国地方本科高校科研体系建设应以应用技术研究与推广为目标,以加强科研队伍建设为重点,建立多渠道科研经费筹措机制,促进科研管理向科研服务转型,加大科研成果推广力度。
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科研体系,建设目标
科学研究是高等学校的一项重要职能,对于提高人才培养水平、提升服务社会能力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以往研究表明,新技术催生新业态、新模式、新产业,而且还可促进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进而带动相关领域的发展[1]。在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呈现新常态,企业转型、产业升级进程不断加快的新形势下,行业企业对新技术以及相应的技术技能人才需求剧增,建立和完善具有较强技术研发与推广能力的科研体系成为地方本科高校转型过程中的重要任务,也是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应有之义。但是,从目前状况看,由于国内缺少应用型高校建设的样板,无论是转型试点高校还是学界,对地方本科高校科研体系建设任务的认识仍不够清晰,目标仍不够明确,直接影响了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效果与进程。在这方面,德国应用技术大学历经50年建设历程,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对我国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本研究系统归纳了德国应用技术大学科研体系建设的特点,在分析我国地方本科高校科研体系建设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科研体系建设的具体目标。
一、德国应用技术大学科研体系建设的特点
德国应用技术大学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此后逐步发展壮大,逐渐成为世界应用技术大学发展的典范。1985年,联邦德国颁布《高等学校总纲法》,确定了应用技术大学以应用研究为主的科研目标[2]。1990年“两德”统一后,联邦政府持续提出了一系列国家级应用研究资助项目,鼓励应用技术大学和企业联合开展科学研究,有效地提升了教师和学生的科研能力[3],在推动了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促进了应用技术大学以应用研究为目标的科研体系的形成。
(一)科研机构建设具有社会性
德国应用技术大学科研机构由校内科研机构和校外科研机构两部分组成。其中,校内科研机构分为校级和院(系)级两个级次,均基于基础理论实施技术研发与技术创新,实现了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的有机结合[4]。院(系)层次格外重视重点专业建设与区域特色产业发展的有机结合,成立了专门的应用技术研究所,着力解决区域经济发展或企业面临的现实重大问题,有效地扩张了重点专业的社会影响力,促进了区域特色产业的发展。同时,德国应用技术大学还利用联邦政府实施的“创新型区域发展核心”“创新能力中心”等计划,积极与地方政府、基金会等开展合作,建设本区域的知名科研中心[5]。学生和教授可在科研中心内完成地方政府和企业委托的项目(课题)研究,不仅为学生和教授提供了科研平台,也为企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二)科研队伍建设具有自主性
德国应用技术大学高度重视科研团队建设,从团队布局、合作交流、成果验收等方面不断优化科研体系结构。首先,建立严格的教师选聘制度,实现了优中选优,为科研工作的实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6]。唯具有博士学位、拥有大学授课资格的人员方能被聘为教授,享有项目(课题)申报资格。高级助教、大学讲师、学术助教和专职特聘教师均属于初级技术人员,需要在教授的指导下开展研究工作。其次,教授负责根据企业需求设立科研项目,确定科研方向、技术开发类型和科研任务的分派,其他相关人员及企业工程师、技术师傅和学生负责科研项目的具体实施[7]。再次,鼓励在校师生和企业专家广泛合作,充分发挥校内外教师、本硕博学生以及企业技术人员的各自优势,共同实施科研项目,所有科研成果均需要通过一定的方式,检验其社会应用价值。
(三)科研经费筹措具有多元性
进入21世纪,在世界知识经济浪潮的推动下,德国联邦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扶持政策,不断加大了应用技术大学专项科研项目的资助力度,引导应用科技大学发挥与工商界联系紧密、知识和技术转移灵活等优势,积极拓展服务职能,成为应用科学研究方面的主力军。特别是近年来,德国积极推动应用技术大学科研经费筹措的多元化进程,科研经费来源形成了联邦政府、州政府、工商界和欧盟四大渠道。联邦和州政府主要为应用技术大学提供“基本资助”,包括教职工薪金、实验设备投资和图书经费等。联邦和州政府、德国科研协会、欧盟、工商界共同负责“科研项目资助”,也称“第三渠道合同资助”[8],以企业发展所需要的科研项目形式下达,促使应用技术大学从基础科学研究转变到基础与应用、实验与操作一体化研究的轨道上来。
(四)科研成果推广具有快捷性
德国应用技术大学科学研究实行学术自主,不依附、依赖于政府和学校的行政管理,教授拥有完全学术权利。对大部分教授而言,科研成果的推广决定了其职业生涯发展进程,几乎所有教授均致力于在学术界获得认可、赢得声望,而政治资本对其却不具有任何吸引力[9]。同时,由于应用技术大学科研以技术开发和应用研究为重点,很多教授又拥有丰富的企业实践经历和广泛的社会人脉资源,所从事的科研项目多数能够与企业直接挂钩,取得的研究成果能够迅速向相关企业推广[10],转化为现实生产力。部分应用技术大学教授直接在企业科研机构兼职,也有效促进了科研成果的转化进程。此外,应用技术大学的研究成果还可以直接转化为教学资源,提高专业教学内容的实用性,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二、我国地方本科高校科研体系建设的现状
推动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型高校转型是党中央、国务院立足世界经济发展总体趋势,结合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实际做出的一项重要决策。目前,各省(市)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门积极响应,采取“试点推动、以点带面”的方法强力推进,取得了初步进展。但是,就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具有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调性等特征而言,科研体系建设仍然是转型发展的薄弱环节,不仅影响了人才培养的质量,也影响了社会服务的能力。
(一)科研工作定位仍然模糊
受传统思想的影响,我国地方本科高校自建立之日始,科研定位就产生了诸多偏差。一是科研认识偏差,未能从根本上认识到科研工作的重要性,教师考核等以教学量为依据,教师承担学时量越多越优秀,部分高校甚至出现了“反科研”倾向。二是科研目标偏差。认为应用科学和实用技术研究理论水平不高,难以反映高等学校的综合实力,因此多仿照清华、北大等国内名学校设定科研目标。各级地方政府虽投入了大量的科研经费,但真正符合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成果却很少。部分教师热衷于科研,存在明显的“评职称”功利化倾向。三是科研条件偏差。部分地方本科高校未能为科研提供专门的场所,校企之间科研合作不够紧密,距教育部提出的“将一批高校建成有区域影响力的先进技术转移中心、科技服务中心和技术创新基地”的目标相差甚远。
(二)科研队伍建设仍然薄弱
我国地方本科高校属地方(省级及设区市)政府建设和管理,与教育部所属高校比较,建校历史较短,社会知名度较低,难以吸引高层次人才。多数教师缺乏企业实践经历,对企业新技术需求以及新技术发展趋势了解不够,直接影响了科研工作的实施。而德国应用技术大学教师均具拥有博士学位和3年以上的企业工作经验,与企业建立了良好的人脉关系,具有较强的技术研发和推广能力。同时,我国地方本科高校教师队伍结构也存在较大问题。以河北某转型高校为例,表面看“生师比”能够接近教育部相关要求,但仔细分析可发现,学校管理人员、教辅人员过多,一线专任教师教学任务极其繁重,既无暇投入科研工作,也难有时间深入企业实践。此外,职称“终身制”也导致地方本科高校科研队伍弱化,部分教师获得教授职称后不再从事科研工作,而青年教师职称较低,没有能力(或资格)申报政府支持或企业委托的科研项目[11]。
(三)科研经费筹措仍然不足
目前,德国应用技术大学已经形成多元化的科研经费筹措渠道,“第三渠道合同资助”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相比之下,我国地方本科高校科研工作多依赖于政府拨款,筹资渠道极为单一。多数地方本科高校将科研经费划分为横向经费、纵向经费、校内资助经费三种类型。其中,横向经费指企事业单位资助经费或与其他科研机构的合作经费,存在着项目(课题)少的问题。由于地方本科高校校企合作不够紧密,且科研实力难以得到企业信服,企业多将科研项目委托重点大学实施,委托地方本科高校的科研项目较少;纵向经费是指各级政府拨付的科研经费,此类项目多采取统一标准综合评定,使地方本科高校与国家重点高校站在同一起跑线上竞争,表现出明显弱势;校内资助经费是地方本科高校依据相关规定从办学资金中提取的经费,对高校教师实现创新目标而言实乃“杯水车薪”。
(四)科研管理服务意识较弱
科研管理是科研体系建设的重要环节,与德国应用技术大学比较,我国地方本科高校科研体系建设中科研管理服务意识不足,明显存在着体制僵化、机制弱化的问题。体制僵化主要体现在用行政管理的办法管理科研工作方面,管理机构存有“急功近利”观念,期待“快出成果、多出成果”为学校“增光添彩”“增加业绩”,形式繁多的调度会、中期检查会等令科研人员应接不暇;机制弱化主要体现在教师队伍管理及成果转化方面,多数地方本科高校行政化严重,多仿照公务员管理办法管理教师,教授办公用房不得超过普通公务员的标准等。某地方本科高校为新招聘的博士设立了启动基金项目,参与开题答辩的专家竟有一半是行政领导和非本领域研究人员。部分行政领导甚至用“你做不了这个题目”直接否决了博士申报的课题。教授在推广科研成果获取部分收入可直接认定为“违纪”,影响了科研成果的推广力度与进度。
三、我国地方本科高校科研体系建设的目标
高等教育具有培养人才、科学研究、服务社会三大职能。如今,高校在技术研发与创新中独具优势与特色,因此,无论地方本科高校如何转型,应恪守三大职能的履行,不可动摇。教育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转型发展要“真正增强地方高校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为行业企业技术进步服务的能力,为学习者创造价值的能力”[12]。可见,加强科研体系建设,响应我国科研体制改革的任务,是全面推动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科研定位:以应用技术研究与推广为目标
借鉴德国应用技术大学科研体系建设经验,按照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要求,地方本科高校应全面认识科研体系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明确以“应用技术研究与推广”为定位。同时,强化“以应用为驱动”的科研目标,使学校科研工作融入以企业为主体的区域经济、行业技术创新体系之中,为行业企业发展解决实际问题,破解高校科技与经济“两张皮”的难题,努力成为区域和行业企业的科技服务基地、技术创新基地。通过强化“校企合作、校地合作”的协同科研方式,加强产业技术积累,促进先进技术创新、转移和应用。此外,推动众创空间服务实体经济,鼓励地方本科高校科研人员与学生创新创业潜能,并与高水平大学和科研院所联动,又与中职、高职联动,广泛开展面向中型企业、小微企业的技术服务,不断增强地方本科高校的社会服务能力和区域影响力。
(二)科研队伍:调整教师结构与提升素质并重
当前,我国地方本科高校教师队伍科研水平参差不齐。根据德国经验,培养科研带头人是造就高质量科研团队的重要途径。立足应用性高校的科研实际,要加强“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调整教师结构,改革教师聘任制度和评价办法,积极引进行业企业优秀专业技术人才、管理人才和高技能人才作为专业建设带头人、担任专兼职教师。有计划地选送教师到企业接受培训、挂职工作和实践锻炼。通过教学评价、绩效考核、职务(职称)评聘、薪酬激励、校企交流等制度改革,增强教师参与企业科研实践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增强教师对科研目标的认知。要限制教师课时数量,减轻教师教学负担,为其提供专门的“企业实践期”和“科研期”。积极完善科研人员收入分配政策,健全与岗位职责、工作业绩、实际贡献紧密联系的分配激励机制,加强科技成果产权对科研人员的长期激励。通过取消科研项目绩效支出比例限制,让科研人员获得既得经济利益。高度重视科研成果转化对区域经济发展和企业需求的服务职能,鼓励高校教师参与企业实践,交流技术信息。
(三)经费支持:建立多渠道科研资金筹措机制
借鉴德国经验,建立地方本科高校多渠道科研资金筹资机制。首先,基于地方本科高校“应用技术研究与推广”的科研定位,积极申报国家和省(市)科研项目,争取各级政府科研管理部门的资金支持。对一些影响较大、实施范围较广的应用型科研项目,可通过与知名高校、科研院所联合攻关的方式,争取政府立项。其次,积极适应、融入、引领所在服务区域的新产业、新业态发展,瞄准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增长点,主动与行业企业技术创新需求对接,通过建设协同创新中心、工业研究院、创新创业基地等形式,争取相关企业的资金支持,形成产学研协同创新格局。再次,与当地创新要素对接,与经济开发区、产业聚集区对接,积极促进新技术向生产生活领域的广泛渗透。深入推进“互联网+”战略,努力使地方本科高校形成技术创新优势,成为承接地方科研项目的主力军。此外,地方本科高校还要加大自身科研资金的投入量,注意培养新生科研力量,不断壮大学校自身的科研实力。
(四)科研管理:由管理为主向服务为主转型
对应于我国地方本科高校的科研管理部门,德国应用技术大学没有科研管理的概念,仅有科研服务之说,主要任务是“向研究所和研究人员提供咨询和评价服务”[13],帮助科研人员获得行业企业及社会各类基金会的科研项目,落实学校的配套资金以及开展科研信息咨询服务等。目前,我国地方本科院校普遍设立了科研管理部门,对各种科研活动进行垂直管理。适应转型发展的需要,地方本科高校科研管理部门应从办公室走向社会,充当学校与社会(行业、企业)之间的桥梁,主动为学校科研人员提供各项服务,实现由“管理”向“服务”的转型[14],创建动态“产学研”合作服务链。其次,要放活地方本科院校研究所,激发研究所在地方本科院校科技发展中的积极作用逐步完善与应用型高校相适应的科研激励约束机制,使科研评价实现由“纵向科研评价为主”向“纵横科研评价并重”转变,将服务行业企业、服务社区作为教师科研绩效评价的重要内容,将先进技术转移、创新和转化应用情况作为科研评价的主要方面。
(五)成果推广:彰显技术研发的社会应用价值
纵观世界高等教育发展史,在经历“第二次学术革命”之后,高等学校的使命在“教学”和“科研”基础上增加了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以及加强与产业互动的“第三项使命”。在创新体系中,知识流动彰显出比知识创造更为重要的作用。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OECD)研究结果表明,通过非正式渠道进行的默会知识和专门技术的交流与通过申请专利、技术许可、出版等可编码化知识的流动同等重要[15]。与国家重点大学实施的基础研究不同,地方本科高校实施的是应用技术研究,在科研成果推广工作中应彰显其研究成果的社会应用价值。坚持以改革措施推动的方法,实行以知识价值为导向分配政策,允许地方本科院校教师在企业等机构兼职,通过环境熏陶增强其科研能力,通过实践活动感受科研成果的应用效益,进而使科研成果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促进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1]范洁.新经济发展的“多重效应”与“双重策略”[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7(5): 70-75.
[2]杨聪,孙宾宾.德国应用科技大学的科研定位及对我国高职院校的启示[J].价值工程,2015(2): 261-262.
[3]徐纯,钱逸秋.德国应用技术大学的应用科研建设与启示[J].天津中德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2): 47-50.
[4]陈圆圆,邹宁.德国高校产学研合作对我院科研队伍建设的启示[J].中国建设教育,2014(4): 61-64.
[5]赵凌.应用科技大学如何提升科研水平:德国的探索与实践[J].比较教育研究,2016(2): 59-63.
[6]陈继琴.德国大学教师聘任制度[J].德语学习,2009(1): 57-60.
[7]邓知辉.高职院校科研团队建设的若干问题与思考——德国代根多夫应用技术大学考察启示[J].工业和信息化教育,2016(2): 32-34.
[8]杨明.论德国高等学校科研经费筹措的现状、问题和对策[J].比较教育研究,2007(12): 71-75.
[9]孙进.德国大学教师偏爱科研的职业行为倾向——一种资本理论的分析视角[J].比较教育研究,2007 (4): 54-57.
[10]翁震华,WILFRIED STILLER.德国应用科技大学教授聘任体制研究——以德国下萨克森州应用科技大学为例[J].中国高校师资研究,2009(5): 44-46.
[11]杨丹.论教授终身制及其在中国高校的应用问题[J].价值工程,2012(17):195-197.
[12]教育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教发[2015]7号)[EB/OL].[2017-09-13].http://www.moe.edu.cn/srcsite/A03/moe_1892/moe _630/201511/t20151113_218942.html.
[13]宁凯.西方高校科学研究及其管理对我国新建本科院校的启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3):71-73.
[14]刘海峰,白玉,刘彦军.我国应用技术大学建设与科研工作的转型[J].中国高教研究,2015(7): 69-74.
[15]OECD.National Innovation System[R].Paris: OECD, 1997.
(责任编辑:吴 芳)
OntheConstructionObjectiveofScientificResearchSystemofLocalUndergraduateUniversitiesintheBackgroundofTransformation——Based on the Experience of Applied Sciences Universities in Germany
Li Xinyi, Liu Jingjing,Yan Zhijun, Yan Zhili
(Institute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Hebei Normal University of Science & Technology, Qinhuangdao 066004, China)
Strengthening the construction of research system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transformation development of local universities in China. The construction of research institutions with sociality, the construction of research team with autonomy, the raising of research expenditure with diversity, the promotion of research achievements with rapidity existed in German university of applied technology. By contrast, Chinese local universities are still vague in research orientation, weak in research team, insufficient in research funds, and weakened in research management service. By reference to the experience of Germany, specific measures including making clear of the research and promotion target of applied technology, strengthening research team, establishing multi-channel raising mechanism of research funds, promoting research transformation from management to service, as well as intensifying popularization of research achievements should put into practice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research system of local universities.
Local university; transformation development; research system; target of construction
G648.4
A
1672-7991(2017)03-0086-05
10.3969/j.issn.1672-7991.2017.03.016
河北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河北应用型大学发展模式与路径研究”(SD161039);河北科技师范学院教学研究项目“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的目标与路径研究”(JYYB201424);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2017年度项目“河北省普通本科高校转型发展阻力因素与动力机制研究”(HB17JY040)。
2017-05-24;
2017-09-01
李欣旖(1993-),女,河北省邢台市人,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经济与管理。
闫志利(1963-),男,河北省唐山市人,研究员,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职业教育经济与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