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商业银行授信业务风险管理的有效对策研究

2017-03-09陈然云

时代金融 2017年3期
关键词:管理对策商业银行

陈然云

【摘要】近年来,国内商业银行逐渐构建了统一的授信业务风险管理体系,在授信业务风险管控工作中也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但从当前的实际情况来看,传统的授信业务管理模式已经开始呈现出一定的局限性,要求我们采取更加科学有效的授信业务风险管理策略,以进一步提升银行风险管理与服务客户水平。本文结合笔者实际研究,分析了授信业务风险对商业银行的危害以及其形成的原因,提出了商业银行授信业务风险管理的几点对策。

【关键词】商业银行 授信业务风险 管理对策

随着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整,市場不确定因素的不断增加,经济周期性的风险因素也在开始显现。同时,由于信息的不对称,贷后监管工作的不到位以及识别风险、评估风险、控制与规避风险的能力尚未真正形成。在授信业务中,过度授信、多头授信、授信额度不合理等现象依旧存在,给商业银行的运作带来了很大的风险,因此我们必须要引起重视。

一、授信业务风险对商业银行的危害

首先,授信业务风险的存在制约了商业银行的发展,影响了社会经济的健康运行。商业银行授信业务发放贷款以及对信用担保对象垫款资金往往来自于存款,如果贷款无法及时收回,便不能够按时支付到期存款与利息,从而引发存款支付危机。很多商业银行没有出现存款支付危机是由于其多年来的良好信誉可以吸收到新的存款,能够利用新存款来支付老存款,但是如果宏观经济出现变化,银行新存款减少,老存款的支付必然会出现问题。

其次,授信业务风险的存在会导致社会信用恶化。企业相互拖欠贷款是社会信用恶化的直接表现,企业之间相互拖欠,销货企业无法第一时间收回销售货款,归还到期银行贷款,购货企业无法按期支付银行所开具的各类票据,银行授信业务风险便可能会增加。所以必须要通过有效手段解决好企业拖欠银行贷款的问题,才能够确保企业之间能够尽快清理货款的拖欠,让整个社会的信用状况得以有效改善。

最后,授信业务风险的存在会阻碍商业银行改革创新的步伐。商业银行改革的方向是业务转型发展,从物理网点的扩张到服务功能的改善与提升,电子渠道的拓宽与应用,带来的是客户体验的变化,让客户使用越来越便捷。作为公众心中的理想银行,应当对外公开资产负债以及财务状况,若无法将不良资产以及授信业务风险降下来,客户的满意图会大大折扣,即便是上市公司,股票的价格也会存在问题,必然会影响到国内银行业的转型发展和创新发展。

二、商业银行授信业务风险的形成原因

(一)外部因素

一是信息不对称,这是银行授信业务风险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现阶段国内征信体系以及信用环境还有待完善,企业或个人用户为满足银行贷款准入要求,常常会刻意隐瞒一些对自己不利的信息,银行不能够准确的甄别这些信息的真实性,进而在信息不对称的状态下进行审批决策,导致银行面临授信业务风险;二是经济环境因素的影响,经济环境因素是关系到商业银行授信业务的关键性因素。现阶段国内经济发展速度放缓,一些行业产能过剩的现象较为严重,多数企业受到了非常严重的影响,部分企业中存在应收账款增加、回款期放缓以及资金周转困难等现象,导致商业银行风险不断提升;三是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随着征信宣传工作的不断加强,人们的征信意识也有了很大程度的提升,但依旧有很多人没有树立信用观念,特别是企业的法人代表和实际控制人的信用意愿,对商业银行授信业务资金的安全带来了很大的影响[1]。

(二)内部因素

首先,商业银行授信业务风险防控机制不完善。如在进行贷前调查的过程中,客户经理对于授信业务企业调查不是非常全面深入,对企业给出的信息材料没有准确甄别,在授信业务审批的过程中,在贷后管理工作中往往存在重放款轻管理的问题,对企业具体的经营管理状况的后续监管工作不是非常到位。其次,授信业务风险度量标准水平不高,在现阶段的商业银行授信业务过程中,依旧会发现有主观性判断存在,出现定性分析为主,定量分析为辅的问题,同时银行的定量分析常常也流于表面,不能够发挥出实际的作用。最后,授信业务风险管理工作绩效考核不科学,商业银行对于授信业务风险管理的绩效考核不是非常到位,考核标准往往是对贷款、存款以及中间业务收入为主,针对不良资产和资产质量的考核不是非常注重,容易引发授信业务风险的产生。

三、商业银行授信业务风险管理的有效对策

(一)科学界定风险管理过程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工作并非是一朝一夕的任务,应当在整个授信业务过程中持续性的进行监控管理,第一时间找出在授信业务资产偏离目标时出现的预警信号,从而让我们能够事先实施有效措施以及制定风险管理对策。第一,风险识别。要求商业银行根据信用等级评估指标来给客户进行打分,准确判定企业信用等级,充分披露企业信用风险、市场风险以及操作风险,同时应当保持较强的风险敏感性,对客户的授信业务额度予以动态化调整;第二,风险评估。风险属于潜在的容易对授信业务资产带来消极影响的因素。风险事件出现的几率以及所带来的损失,通过这两个因子来对风险事件予以评估。第三,风险监测。借助于规避与转化等方式来对银行授信业务风险予以管控,同时对授信业务企业实施持续的监测,对贷款方式、期限以及期望值予以合理调整,确保商业银行能够获得最大的风险效益[2]。

(二)完善落实各项规章制度

一是完善银行授信业务内部控制体系,建立符合市场实际环境的组织体系以及业务操作规程,贯彻落实授信业务分析、调查、审批等相关业务运行的标准流程以及相关规定,贯彻落实相关规章制度,并通过银行授信业务风险评估委员会来实现授信业务业务的评审独立;二是应当健全责任追究落实机制,明确的区分不同业务环节管理人员的责任,坚持各部门权责分明,确保责任到人;三是应当根据授信业务风险管理模型对信息的具体要求,收集整合授信业务材料,构建商业银行信息资料库,科学应用电子商务平台,比如说B-B、B-C的交易模式,为银行授信业务业务的调查、评估、管理打好基础;四是增强授信业务作业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与专业能力,避免道德风险的产生。授信业务风险管理系统属于制度来保障的,但任何的规章制度都可能会存在一定的漏洞,因此我们要求授信业务工作人员必须具备责任心与敬业心,能够自觉“补漏洞”而非“钻漏洞”,从而不断提升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质量。

(三)全面监控银行资产质量

商业银行需要构建并完善全面科学的风险管理机制,避免因为不规范操作或者技术逾期所导致的不良贷款出现。因为行业发展、产品市场情况变化、内部治理结构变化以及管理人员变化等各种因素,加之目前資本市场较为活跃,越来越多的中小企业通过资本市场相互兼并,都可能会造成很多正常贷款变为不良贷款,资产质量监控的关键在于能够提前找出潜在的不良资产,通过有针对性的策略来对不良资产进行控制。对于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过程中所存在的普遍性问题,我们还需要进一步健全风险预警机制以及不良贷款监督管理台帐制度,建立重大事项报告制度、后评价制度以及重要资产监管制度等,并坚持将这些规章制度落到实处,让它们真正构成商业银行更加全面的资产监控体系,从而推进授信业务风险管理工作朝着更好的方向开展。

(四)确保资产业务的优化组合

国内各大银行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业务发展空间持续收窄,从国外银行的实际发展趋势中可以看到全能化经营以及专业化经营结合的特征,金融自由化发展与兼并重组的浪潮不断翻涌,银行业全能化趋势也更加明显,但是全能化发展的同时并不是要抛弃专业化经营,综合竞争力较弱的银行也应当努力的寻求专业化发展道路,有重点的发展自身优势业务来获得竞争能力,进而增强自身的盈利能力。与此同时,很多商业银行在对客户进行定位的过程中存在整体趋同的问题,并未充分凸显自身特色,也并未凸显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与差异度,其发展目标往往表现为规模优势,表现为传统企业信贷资产外延扩张方面,不科学的经营管理模式增加了风险管理工作的压力,无法实现资产结构的优化配置。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和其他中小商业银行应当从自身实际发展情况出发,结合自身竞争优势与经营特点,合理权衡风险收益,强化优势业务的开展,进而保证各项资产的最优组合[3]。

四、结语

总之,商业银行的发展属于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组成内容,而授信业务风险管理可以说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的工作,其涉及到各个方面和多个环节,应当建立起一套科学全面的制度办法来确保风险管理措施的落实。同时政府部门还应当加强引导,在全社会中建立一种信贷文化,营造良好的社会信用环境,有效的降低授信业务风险,促进商业银行的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阮丹.金融危机背景下商业银行授信业务业务风险控制研究[J].商业经济,2016,12:127-129.

[2]张小琴.我国商业银行授信业务资产风险分类研究[J].河北金融,2016,09:22-24+27.

[3]张敏华.商业银行中小企业授信业务业务风险及合理应对方式解析[J].环球市场信息导报,2016,26:38.

猜你喜欢

管理对策商业银行
关于加强控制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探讨
中学生考试作弊问题分析及其管理对策
浅析电力多经企业的现状及其管理对策
国有商业银行金融风险防范策略
我国商业银行海外并购绩效的实证研究
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