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下图书馆信息化建设的探究
2017-03-08蒲科
蒲科
摘 要 在这个信息化、网络化发达的时代,“互联网+”已逐渐融入各行各业。本文将提出“互联网+”时代下图书馆信息化建设革新的意义、思路和措施,以构架起“互联网+”时代下图书馆信息化建设的新概念、新模式,即互联网图书馆。
关键词 “互联网+” 图书馆信息化 互联网图书馆
一、“互联网+”概念的提出
2014年7月1日,国务院发布了《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1]2015年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又提出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2]由此,国家层面的“互联网+”发展战略得以明确,这也标志着“互联网+”时代已经到来,并将逐渐融入社会生产生活。那究竟什么是“互联网+”?从社会经济发展层面來说,可以将“互联网+”通俗理解为“互联网+传统行业”。然而,事实上“互联网+”并不是如此简单的意义,很多传统行业可能因为互联网的“+”从而发生根本性的兴衰转变。因此,“互联网+”是指信息化、网络化时代下传统行业创新发展的新模式,是一种以“互联网”为支撑的行业发展模式。各行各业将凭借“互联网”重新洗牌或重新起飞,“互联网+”带给全社会的是创新和效率。
二、“互联网+”时代下图书馆信息化建设革新的意义
图书馆信息化建设是传统图书馆在适应信息化时代发展的要求中产生的。图书馆信息化建设以复合图书馆和数字图书馆为载体,从根本上改变以纸质文献为主要载体的传统图书馆的单一服务模式,是为用户提供在馆服务、远程服务和个性化主题信息服务等多种服务方式为一体的新平台,构建了以纸质文献、电子资源等复合载体为主的文献信息资源服务新模式。而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图书馆必须在信息化建设的基础上进行新的变革,建设全新的服务体系和服务模式的“互联网图书馆”,以顺应互联网时代的发展,满足用户的需求。
三、“互联网+”时代下图书馆信息化建设革新的思路
信息化时代的图书馆相对传统图书馆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首先,从服务理念来看,实现了从传统图书馆以藏为主的被动式服务理念向以用为主、藏用结合、面向用户的主动式服务理念的转变;其次,从文献资源构成上看,传统图书馆以纸质文献为主的单一性资源结构,信息化时代的图书馆是以纸质文献、电子资源和其他载体形式共存的复合性资源结构;再者,从用户服务方式上看,传统图书馆以在馆纸质文献借阅为主的单一性服务方式,信息化时代的图书馆是以在馆服务、远程服务和其他形式的服务为主的多样性和用户体验性的服务方式。信息化时代图书馆最显著的特征是文献资源的数字化和服务的网络化,最突出的功能是文献资源的网络查询和用户信息远程服务。
应该说,信息化给图书馆建设在“互联网+”时代下继续推进和延伸提供了了很好的发展条件。“互联网+”时代下的图书馆信息化建设革新的总体思路是建设真正意义上的“互联网图书馆”,而不只是图书馆资源与服务的信息化。互联网和图书馆的有机融合,使互联网成为图书馆行业机体的重要部分,深入行业的方方面面,从而彻底改造图书馆行业原有的运行方式和构架,重塑图书馆行业的新体系、新标准、新模式和新形象。
四、“互联网+”时代下图书馆信息化建设革新的措施
建设互联网图书馆需要从建设机制、标准规范和平台模式三个方面来制定相应的制度和运作模式,创新工作,逐步推进。
(一)制定配套的大数据共建共享机制
一是组建国家层面的图书馆资源大数据管理中心,为各级各类图书馆的成员单位实现数据共建共享。二是建立图书馆资源大数据融入政府信息数据库和行业信息数据库的机制,实现图书馆信息资源与社会信息资源的一体化融合。三是制定大数据共建共享管理的法律法规和操作办法,使大数据库能真正建得起、用得顺、管得好。
(二)制定统一的大数据标准和规范
没有统一的标准就无法建立统一的平台。“互联网+”时代下,各类数据库的数据标准不一,相互之间难以融合,给用户带来诸多不便,也造成了资源重复建设的浪费现象,数据标准的规范统一成为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由国家层面的信息管理部门制定统一的标准和规范,各级各类图书馆对生成数据以此标准和规范加以统一,标准化、规范化的数据批量进入大数据库,并以此构建统一的数据信息平台。这可以极大地提高数据的使用效率,也能避免数据资源重复建设。
(三)建设“互联网图书馆”运行新平台
“互联网图书馆”是真正意义上移动的图书馆,一部手机或者一台平板电脑就是一个图书馆,图书馆资源信息、用户个人信息、各种阅读服务需求等一应俱全,用户可以在此建立个人图书馆中心,可以进行书报刊的阅读、借还,可以搜索海量文献资源信息,还可以实现与图书馆工作人员或其他用户的交流。这不是一个虚拟的学习中心,而是一个现实的学习平台,是一种全新的学习体验。
“互联网图书馆”以大数据为基础,凭借快捷的互联网数据传输和安全稳定的网络平台作为支撑。因此,提升网络功能和网络安全性是“互联网图书馆”发展的重要保障。
五、“互联网+”时代下“互联网图书馆”新模式
从服务方式上看,“互联网图书馆”是移动的图书馆,也是无处不在的图书馆,即泛在图书馆。[3]2003年,NSF(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报告首次提出了“泛在知识环境”的概念,[4]即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以任何方式向任何人提供任何的知识需求服务,整个过程实现无障碍体验。这就是实现信息资源共享的最高目标“5A”。“互联网图书馆”通过互联网走进用户的生活和工作,用户可以随时随地使用图书馆,图书馆就如衣服一样被用户随身“穿戴着”,需要的时候可以第一时间无障碍使用。
从服务功能上看,“互联网图书馆”又是智能的图书馆。智慧图书馆具有人对场景的感知与融入、网络的无障碍链接、信息服务与管理的全智能等主要特征,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内涵。从智能计算角度来看,智慧图书馆=图书馆+物联网+云计算+智能化设备,是通过物联网来实现智慧化的服务和管理;[5]从数字图书馆服务的角度来看,智慧图书馆是指无纸化的数字信息服务;从感知的角度来看,智慧图书馆是可以从多层面、多角度来满足用户体验的智慧化服务的综合。
(作者单位为攀枝花学院图书馆)
参考文献
[1] [DB/OL]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5-07/04/content_10002.htm,2015-07-04.
[2] [DB/OL]http://tech.china.com/news/net/156/20150310/19365177.html,2015-03-10.
[3] 卞丽芳,卢章平.传统图书馆与泛在图书馆比较研究[J].图书馆论坛,2013(7):16-20.
[4] 泛在图书馆[DB/OL]. http://baike.baidu.
com/item/.
[5] 刘丽斌.智慧图书馆探析[J].图书馆建设,2013(3):87-8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