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改从“心”开始
——两次《掌声》公开教学有感
2017-03-08浙江省衢州市龙游阳光小学余燕玉
浙江省衢州市龙游阳光小学 余燕玉
县小学语文低段教学赛课活动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我焦急地等待上课内容的通知。
电话来了,是《掌声》 !哈哈!我心里一阵窃喜。
这篇课文是我七年前刚进阳光小学执教的第一次公开课。当时学校老师给予了高度评价,说设计时能抓住“掌声”这一文眼,引导学生感悟掌声前后英子的变化,并能通过朗读、观看宣传片、写一写掌声等教学环节,体会掌声所蕴含的情感,步步深入,由表及里,从而达到情感共鸣……而我自己当时也上得心潮澎湃,觉得自己能够撩拨学生的情感之弦,使他们在课堂上小手直举,小脸通红,两眼发光,和我一起沉入文本中,走进英子的内心世界……这次赛课上这一课,应该会比别人有更好的基础,我暗自庆幸。
一、怅然
我把七年前的教学设计打印出来,分发给磨课组老师,让他们再给提提建议,完善教案。没想到磨课组的老师们看完后,这个说:“这个教学设计不行,学生都被老师牵着鼻子走,学为中心体现不够。”那个说:“这个设计人文性、情感性很强,但是对文章的语言特色没有感受,核心语用目标不明确。”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地说着,我引以为豪的教学设计被他们批得体无完肤,失落,怅然。
二、茫然
如何在教学中体现语文教学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凸现语文本体,如何将语言训练与课文理解相结合,做到文道统一呢?大家一时又陷入了困境。这篇课文的情感性太强了,而语言却朴实无华,突破点到底在哪儿?时间一分一秒地流逝,离赛课的时间越来越近了, 怎么办?怎么办?一片茫然。
三、豁然
夜已经很深了,我和磨课组的老师一遍又一遍地读着课文。突然,一位老师弱弱地说:“第二、三自然段有很多的关于人物动作的描写,我们能否就此作为突破口……”“是的,是的!我还发现伴随着这些动作发生变化的还有人物丰富的情感变化!”另一位老师接过话茬。
思路打开了,我们确定了学习以动作描写来表达人物内心情感的这一核心语用目标。接下来的备课就顺利多了,很快我们就敲定了初步的教学设计。
四、欣然
正式比赛了,教学过程如我们设想的那样顺利,取得了不错的效果。我们成功了,大家兴奋不已。兴奋过后,反观七年前的那节课:以老师的引为主,牵得多了,学生自主少了;课堂密度大,内容多了,核心没了;以情感为主线,人文多了,语用少了。同样的教学内容,同样水平的学生,反思这节课的成功,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聚焦语用,“目标”走“心”
教学中,我始终谨记面对文本,要有语文意识。通过研读文本,我们发现《掌声》一课教学的重点在二、三两个自然段,细读这两部分内容,发现作者在写作上最大的语言特色是:通过人物的动作描写来展示人物丰富的情感变化,文中的“英子”没有说过一句话,“同学们”也没有说过一句话,但是通过人物的一个个动作却让我们感受到他们丰富的内心世界。我们就确立了学会用动作来表达心情这一语用目标。基于这一目标,在感悟英子上台前的内心时,老师没有过多地指导,而是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画出英子心情图,并说出理由,引导学生再次与文本进行对话。发现作者只通过动作描写就写出了英子的内心这一写作特点。有了语言感悟,在言语实践时,学生就学着也用动作来表达英子下台时的内心,从效果来看,孩子们一个个都能掌握这一方法。无论是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手段的运用都围绕这一核心目标展开,使课堂目标明确,板块清晰,避免了烦琐的分析,以促进学生阅读策略的形成,提升学习能力。
(二)转变方式,合作绘“心”
纵观整堂课,始终坚持“以学为中心”这一理念,在课始的检查预习,认识生字环节,第一次教学时是教师把自认为难读、易错、难写的词语整理起来组织学生学习。而这一次的字词是从学生预习时出现问题最多的句子入手,来自于学生,目标更明确,效果也更好。而且字词出现的形式不再是单个词语,而是结合具体语境,以句段的形式出现,符合随文识字的理念。小组合作学习这一新型学习方式的出现也是这一课的一个亮点。在研读上台时和下台时的句段时,让学生学着上台前的学法,合作学习这一部分,画出心情图,并体会英子的心情。孩子们通过自学有了思考后,再在组内交流,思维的火花一次次地碰撞,每个孩子都投入其中,真正的成为课堂的主人。
(三)言意共生,回读知“心”
本节课中在引导学生通过品读课文,感知英子的内心变化后,并没有到此为止,而是进一步深挖,让学生说说是如何感受到英子那矛盾复杂的情感的。学生再次沉入文本,发现是一个动作、神态的词语让他们感受到的。这时孩子们明白,原来表达内心情感并不一定要直接写心情,一个个细微的动作也是心情的体现。这样既使学生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言意共生,妙哉!
(四)言语训练,补白表“心”
学生是听说读写的主体,学生正是在听说读写的自主活动中不断“自得”成长起来的。我把说的训练,如“英子犹豫了,心想:如果我这么一摇一晃地走上去,();但老师叫到我,我不上去的话()”穿插在其中,学生在说的过程中体会英子矛盾的内心冲突,感悟当时她的痛苦。这是理解英子之所以被掌声感动的基础。英子越是犹豫说明她越是需要他人的帮助与鼓励。并把写的训练安排进课堂。教材是学习阅读的例子,也是学习习作的例子。课文中有两次出现“一摇一晃”这个词,同一个词语,同一个姿势,然而有着巨大的差别。第一次一摇一晃上台时,课文通过一系列动作描写写出了英子的紧张害怕,动作传递着英子内心深处的语言,那么下台时英子的动作,神情又是怎样的,让孩子们也尝试来写一写。
同一篇课文,两种截然不同的设计,见证了七年来我在语文教学这条道路上前行的步伐,也见证了我在教改这条道路上的点滴进步!无论是教学上的匠心,投入的用心,设计的慧心,都能紧紧把握“学为中心”这一教改核心理念,我想,哪怕再过七年,这一中心也是不会改变的。
教改之路从“心”开始,使我赢得更多的掌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