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玩中学科学
——让小班孩子在“做中学”的殿堂中成长

2017-03-08上海市浦东新区西门幼儿园

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 2017年12期
关键词:做中学泡泡经验

上海市浦东新区西门幼儿园 李 琴

一、活动内容的选择,投其所好、激发欲望

“做中学”活动属于科学教育活动,科学教育的内容广泛,因此可供教师选择的范围相当大。但是并非所有的内容都适合幼儿,教师必须选择贴近幼儿生活,能激发幼儿探索欲望的内容。只有当幼儿真心感到所要学的内容是他当前想要认识的东西和想要解决的问题,他才能积极主动地学习和理解事物及其关系。在教育实践中,我们寻找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内容,生成“做中学”活动方案,在一次自由活动中,我们惊奇地发现乐乐拿着一只小杯在“运水”,他的行为使得另外几位幼儿也跟着模仿起来,于是,我们立即根据幼儿的兴趣说在开展了“好玩的水”系列活动,其中,受当其冲得便是“运水”活动,我们提供了很多日常生活中能够见到和曾经都使用过的一些材料,如大小不同的可乐瓶、易拉罐、塑料瓶、塑料盒等,再投放了很多小块的海棉块、棉花、小弹珠、小石头、小纸片、小短绳、小木块等各种各样不同质地的材料,当孩子们看见了这么多的材料之后,一个个都忍不住动起手来。在猜测、实验验证的过程中,孩子们发现了不同材料的秘密:海绵能吸很多的水,但是在“运水”的过程中要滴在地上的,用可乐瓶很快的……

选定主题后,教师需事先亲自经历“做中学”的整个过程:情境引入—猜想预设—试验验证—记录结果—得出结论的研究过程,从而对孩子们在每一个环节可能出现的问题有充分估计。这样做对孩子们关注周围的事物、现象,发现和感受周围世界的神奇,亲身领悟科学并不遥远,就在自己身边。同时,在幼儿探究中,教师才能提出孩子们感兴趣的,有益于发现某种关系的问题,帮助孩子把探究引向一个明确的方向,保证探究的有效性。

二、活动过程中的适当指导,把握分寸,引发探究

(一)让幼儿以疑问为线索展开探究

我们的“做中学”活动有一个独特的特性:整个教学活动以设疑导入,让幼儿带问题,边探索边动手操作,边思考边尝试解疑。老师应鼓励幼儿不断提出新的质疑,把探究引向一个明确的方向。如在“好玩的水”系列活动之二“水会变颜色吗?”中,教师在活动一开始就明确的像幼儿抛出一个问题:那些材料能使水边颜色呢?让幼儿带着问题边探索边尝试解疑,又如,在“水中的泡泡”活动中,教师提出“请你们玩一玩,想办法让水利冒出泡泡来。”“仔细看一看,玩一玩,你用了什么材料,怎么样让谁冒出毛毛来的?”有了教师种种疑问,孩子参与活动的劲头更大了。

(二)鼓励幼儿用已有经验猜想和解释

“做中学”活动和一般的教学活动一样,幼儿原有的知识经验在活动中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小班幼儿年龄小,各方面经验也比较局限,但是他们也有想象的欲望,对事物也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虽然有的时候与事实相违背,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充分地给予时间和试验的机会,让他们幼儿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对所遇到的问题和产生的疑问进行解释、猜想和判断,让他们在一次次的思维碰撞中建构新的经验。如在《吹泡泡》的活动中,面对不同形状的吹泡泡工具,幼儿对其吹出来的泡泡形状就有不同意见:“三角形吹出来的泡泡是三角形的。”“正方形工具吹出来的泡泡是正方形的”……。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没有去肯定或否定幼儿的想法,只是鼓励,赞赏幼儿以自己独有的认识角度,发表对事物的看法。在一次次的“吹泡泡”过程中,孩子们体会到不论什么形状的工具吹出来的泡泡都是圆的,如此顺理成章的过程绝非教师“说教”能够替代。

三、在交流中分享经验

(一)活动中的交流、不同对象不同对待

在“做中学”活动中不愿说或不敢说是大多数幼儿的普遍心理,小班幼儿的交流

更容易受到幼儿语言能力的影响。其实,活动中,每个幼儿在探索之后,都有一种表达的潜力和倾向。《纲要》提出,“创设一个自由、宽松的环境,支持、鼓励孩子参与交流活动”。事实如此,在心理环境的创设中,支持是帮助孩子实现交流的保障,而鼓励则可以调动孩子参与交流活动的积极性。如活动“好吃的水果色拉”我们邀请家长共同参与进行调查,在交流的过程中孩子们很过瘾。有的幼儿边说边比划,眉飞色舞,滔滔不绝。同样,在“运水”的活动中,幼儿也收集了各种新颖、别致的小工具,准备在大家面前一试身手。与以往不同的是,这一次的交流采用动手演示的形式,这给一些怕开口的幼儿提供了一次很好的交流机会。当幼儿在台上演示时,我们鼓励台下的小朋友向演示者发问,请教其小工具的不同用途和使用方法。一问一答之中,演示者渐渐卸下了心理包袱,投入地和台下交流起来。这样一次又一次成功的交流活动,不仅为幼儿积累了科学知识和经验,更让幼儿感受到了交流带来的乐趣。“一吐为快”之后,幼儿获得了成功和满足感,这些积极的情感体验为幼儿新一轮的交流活动注入了新的活力。

在“做中学”活动中,各个幼儿获得新发现的时间是不一样的,如果硬要在同一时间组织幼儿交流,不免会使部分幼儿在没有“发现”的时候,勉强地为交流而交流,以致影响了他们的探究。如:幼儿在进行“吹泡泡”的活动中,幼儿的操作过程有快有慢,我就和已经停止探索的幼儿先交流、讨论。

(二)活动后的交流,梳理经验

每次科学活动之后的交流,既是教师帮助幼儿梳理思路的过程,更是幼儿间相互启迪,分享经验和体验成功的过程。“知识是在孩子们的探究之后,在孩子们的讨论中形成的”。集体的交流协调就是让幼儿相互听取别人意见的时刻。在这个环节中,教师的指导相当具有艺术性。它改变了以往教师叙述结果的“灌输式”教学,我们根据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通过提问引导幼儿各抒已见,相互协调,最终获取基本正确一致的认知。例如,“你刚才是怎样玩的?有什么发现?……”,这样的提问难度不大,教师应积极引导幼儿各抒已见,这样才能营造一个轻松民主的交流氛围。

经过一年多“做中学”活动的开展,使我深入地认识到科学教育内容就在孩子们的身边。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小小的科学家。教师应学会“易地而处,易位而思”,和孩子们共同创设可供选择的环境,让孩子充分自主地去选择、去探索、去发现、去获得,才能真正体现幼儿在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激发他们内在的潜力,获得和掌握各种知识经验,真正体现每个幼儿的能力和价值。

猜你喜欢

做中学泡泡经验
吹多大的泡泡能把人送上天?
2021年第20期“最值得推广的经验”评选
巨型泡泡
经验
2018年第20期“最值得推广的经验”评选
“做中学”教育思想的核心理念分析
关于幼师立体几何教学与幼儿园教育衔接的教学案例
遵循“做中学”理念,提高学生的地理实践力
当你遇见了“零经验”的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