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是美的根
——语文教学审美探索
2017-03-08山东省肥城市仪阳街道办事处栲山小学武月梅
山东省肥城市仪阳街道办事处栲山小学 武月梅
素质教育是以“人”的培养为出发点,多出人才,出好人才。《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第一次把“语文教育”提高到了“审美教育”的高度,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立足于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把审美教育摆在了教学的重要位置。这就需要我们引导学生认识美、欣赏美,培养他们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那么语文教材中有哪些“美”呢?一般认为美包括崇高美、悲壮美、自然美、人情美。英雄人物的崇高是社会事物中崇高的一种。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英雄人物为了实现社会变革,必须克服种种困难,他们不仅社会的顽固势力作斗争,也要和自身的旧观念作斗争,他们这种一往无前的斗争精神,令人向往神驰,具有强大的审美教育作用。悲剧中遭逢厄运的正面人物身上体现出来的是一种壮烈的美,其英雄行为也能产生震撼灵魂的力量。自然美就是现实生活中的美。在绚丽多彩的大自然中美的事物层出不穷,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认识自然,欣赏自然,热爱自然,感悟自然美,接受自然美的熏陶,净化灵魂,达到人与自然地和谐美。
审美教育的过程就是一个认识美、感受美的、创造美的过程,它以情为基础,以美为核心,次第加深。语文教材包含着丰富的美育内容,语文课程审美教育的特定任务和具体内容是充分挖掘语文教材中美的因素,把培养审美能力作为重要任务,通过课文学习研讨及其他语文活动培养健康的审美趣味和高尚的审美情操,通过审美心理的培养和构建,使学生获得“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一堂精彩的语文课就是人生一次美的历程,一次构建美丽心灵的实践;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应注重实施“语文审美教育”,构建“诗意飞扬的审美课堂”,培养“激情飞扬的审美情操”。
如何引导学生认识美,如何引导学生感受美呢?我主要从两个方面表明自己的看法。
(一)真善美一体
美育是育人的一个环节,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合格人才。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创造宣言》中说,“教育者要创造的是真善美的活人”。具有健康个性和健全人格的人才必是真善美的有机结合体。美与真善密不可分又相互转化。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不可忽视学生明辨是非、区别真伪的能力,不可忽略学生感知好坏、区别善恶的能力。况且,真善美是主体人对客体自然社会的特定关系,马克思在《新亚美利加百科全书》中认为:当主体以认识把握对象时,对象就是“真”的对象;当主体以行为把握对象时,对象就是“善”的对象;当主体以情感把握对象时,对象就是“美”的对象。真善美是主体与外界关系的三个层面,这三个层面在意识形态领域是共通的。在美的层面上,情感是核心,分析把握情感特征是审美的关键。文学的教育作用是由于文学表现了真、善、美。优秀的文学作品通过它所描绘的真善美与假丑恶的对照,通过对真善美的肯定,对假丑恶的否定,能使读者在与作品的感应和交流中震动感奋、求善向上,得到心灵的净化和思想的升华,变得高尚起来。车尔尼雪夫斯基说“诗人或艺术家不能不是一般的人,因此,对于他所描写的事物,他不能(即使他不希望这样做)不作出判断,这种判断的思想在他的作品中表现出来,就是艺术品的新的作用,凭着这个,艺术成了人的一种道德活动。”作家在描写社会生活的同时,总是渗透着他的思想感情,体现着他对生活的评价与看法,表明他的社会思想,而读者面对文学作品中表现出来的善与恶、真与假、美与丑,总是与读者自己的生活、思想相对照、相比附,从而唤起心中的是非感和道德感。一般来说,一个作家思想愈高尚、情感愈纯正、境界愈开阔,对生活的表现和评价愈正确、深刻,他的作品教育作用便愈显著,愈有成效。
(二)审美活动应从情感入手
为了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新教材增加了大量文学作品,我们应如何运用这些文学作品来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呢?我们可以借助文学作品的创造过程来看文学作品的审美鉴赏。文学主要是以情动人,满怀情感表现人。伟大的作家都是从人的价值、人的尊严的高度去看待人,他们为人的堕落而忧虑,为人的不幸遭遇而悲泣,为人的进步而欢欣。他们笔下的人物无不饱含着他们的爱憎情感。作家在情感的驱动下塑造形象,创造作品,我们阅读鉴赏作品就应是从作品塑造的形象中提炼情感,进而通过情感品味,进入作家的心灵和精神世界,接受作家的教化,接受作家“美”的熏陶,在与作家情感交流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思想认识,提高自己的审美素质。如我们拜读鲁迅先生的《记念刘和珍君》,就是在和鲁迅先生进行情感的交流,在“始终微笑着,态度很和蔼”的刘和珍身上我们得到的是人性美。这种美是善的认同,当这种认同被践踏时,我们的情感就随着鲁迅先生的情感一起激荡起来,获得与作者情感的共鸣,我们进入了鲁迅的情感世界,也就受到了鲁迅先生的教育和艺术熏陶,在这种教育感染下,净化灵魂,提高认识,达到提高修养的最终目的。所有这些都是以情感为中介进行的。读了鲁迅的小说《祝福》,就会常深深地同情祥林嫂的苦难命运和对封建“四权”罪恶的认识,进而会思索为什么一个心地善良的妇女会有如此悲惨的遭遇?为什么鲁四老爷们的罪恶不能得到惩罚?为什么破败的农村景象不能得到改变?从而会对万恶的封建制度表示愤恨,思想感情得到了提高,受到了教益。实践告诉我们文学作品愈是能帮助人们深刻地认识生活,人们就愈是乐于接受其流露出来的思想观点,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人之美落脚于情感,景之美也落脚于情感,这就是以情驭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鹅鹅鹅,曲项向天歌”使我们感悟纯净之美,“秦时明月汉时关”让我们领略悲壮沧桑,“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引起我们情感的激荡。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也。”情是景的基础,景是情的表现。在课文中,常用景渲染、烘托情,或用乐景写哀情,或用哀景写乐情。那么在分析课文中的自然美时,必须联系人物的心情,即由景理情。
总之,在语文教学审美活动中,要着眼于美,联系真善,落脚于情感,通过反复的品味,提高对美的认识和感受能力,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创造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