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指导家长实施科学教育的策略与方法
2017-03-08山东省青岛市湖南路幼儿园
山东省青岛市湖南路幼儿园 徐 静
《幼儿园工作规程》中明确指出,幼儿园应主动与幼儿家庭配合,帮助家长建设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向家长宣传科学保育、教育幼儿的知识,共同担负教育幼儿的任务。那么作为教育者,幼儿教师应如何指导家长进行幼儿科学教育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指导家长开展幼儿科学教育。
一、实施幼儿科学教育的策略
(一)营造科学探究的氛围
《纲要》中指出,幼儿的科学教育是科学启蒙教育,重在激发幼儿的认识兴趣和探究欲望。因此,幼儿科学教育的核心在于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家长要相信幼儿的能力,鼓励幼儿大胆尝试:“试试看,您能行!”其次,要换位思考,鼓励幼儿去思考和创新。例如幼儿想把小花浸泡在水中让它长大,家长一定不要急于否定幼儿的想法,而是应鼓励他通过亲自验证懂得开始的推断是错误的。再者,应时刻保持童心,与幼儿一同参与到科学探究活动中去,对周围的事物充满好奇心和求知欲,与幼儿共同成长。
(二)创设科学探究的环境
幼儿是学习的主体,他们的教育和学习起始于每天对所处环境的理解和建构。因此,应尽量创造条件让幼儿实际参与到科学探究活动中来。家长要善于挖掘幼儿的兴趣点,依据幼儿的喜好和居室结构条件与幼儿共同商量,一起布置家庭科学活动区域,可设置操作区;如种植角、饲养角、玩沙区或玩水区、实验区;表征区;查阅区等。幼儿操作的计划、结果可在表征区记录下来,不懂之处可通过查阅区的科普读物、文献资料或工具书进行查寻,查过资料后又可在操作区进行检验,并将新的结果记录在表征区(详见后面论述)。家长还要根据主题的变化,为幼儿提供能引发幼儿探究并物化教育目标及内容的材料。
(三)做好科学研究的准备
科学探究的准备主要包括物质准备和经验准备。在物质准备方面,不同的主题活动有不同的操作内容,家长应根据具体内容作相应的准备。如:实验之前与幼儿一起确立实验主题、拟定和记录实验计划;收集各种实验器具、不同质地的实验材料,幼儿记录用的各色笔、纸,家长记录用的手机(录制活动全过程)、照相机(拍摄重点镜头)、实验数据表等用具;家长要熟悉实验的内容和过程;检查确保实验器具、材料安全、无毒、卫生,设想实验中可能出现哪些问题和危险等,该如何解决等。
带幼儿外出参观前要先和幼儿一同商量并制定参观计划,包括探索的主题、参观的时间、地点、路线、方式等;外出需带的用具;预计全程所需的时间,设想可能遇到的麻烦及解决方式;向幼儿交代参观的注意事项、记录的方式等,以便引导幼儿深入探索。
(四)科学探究基于“最近发展区”
著名的心理学家维果斯基曾提出“最近发展区”理论,即学生的发展:一种是学生的现有水平,另一种是学生可能的发展水平。两者之间的差距就是最近发展区。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提供带有难度的内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其潜能,超越其最近发展区而达到其困难发展到的水平,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下一个发展区的发展。
因此,首先,我们要为幼儿选取适宜探究的知识点。科学知识的准确性是开展科学探究的前提。每个主题活动开展前,家长先要通过图书、网络等渠道获取最新资料,以确保知识的科学性、正确性,详细阅读后熟记心中,再根据幼儿的年龄、已了解的知识经验,把最必要的知识点讲解给幼儿,如做实验前要告诉幼儿本次实验所需器材的名称、使用方法、危险性,以及用何种方式记录实验计划、内容及结果,教会幼儿使用实验器材和记录图表。其次,对幼儿的活动应有循序渐进的要求。每个主题可分为若干个小活动,每次小活动应向幼儿提出具体的、渐深的要求,让幼儿“跳一跳、能够着。”再次,家长要引导幼儿通过各种方式、途径进行思考和操作,对幼儿的发展提供必要的支持。如让幼儿了解水果的特性,可让幼儿在看、闻、尝、摸、捏、切、想、讲、画、记的过程中调动视觉、嗅觉、触觉、味觉及神经中枢器官共同参。最后,尊重幼儿意愿,让幼儿自主探索。家长作为指导者和支持者要为幼儿提供思索的空间,让他通过操作自己获取答案。如幼儿想知道不同色彩组合在一起会怎样?家长可提供多种材料,支持幼儿按意愿操作;将红黄蓝三原色颜料逐一混合起来,看看颜色间怎样相互作用,添加水后发生什么变化?
二、幼儿科学教育的方法
(一)陶冶法
在日常生活中,家长要重视以自身人格、家居环境来潜移默化地感染、带动和影响幼儿。家长可为幼儿提供些《亲亲自然》《小眼睛大发现》《奇趣大物理》等自然、科普读物供幼儿阅读。
(二)发现法
发现法作为一种严格意义的教学法是美国认知主义心理学家杰罗姆.S.布鲁纳在《教育过程》一书中提出的。这种方法要求学生在教师的认真指导下,能像科学家发现真理那样,通过自己的探索和学习,“发现”事物变化的因果关系及其内在联系,形成概念,获得原理。在科学实验当中,让幼儿通过自主探究发现事物的内在联系,如:在“玩色”实验中,幼儿通过尝试可得出通过混合黄色和蓝色可以调制出绿色,而不是直接告诉幼儿黄色和蓝色可以变出绿色来。
(三)实践法
作为家长要积极创设便于幼儿反复操作的环境,使一个主题不断
延伸下去,从而挖掘出新的内容。如在“沉与浮”的实验中,家长可分层为幼儿提供材料。第一次实验可提供水盆、软木塞、木头、玻璃球、橡皮泥团等物,幼儿在实验中会发现:重的东西下沉,轻的东西漂浮。第二次实验时可提供乒乓球、与乒乓球相同大小的泥球,石头、与石头大小相等的海绵、铝箔等物,幼儿操作后会发现:相同大小的物体,重的下沉、轻的上浮。第三次实验时,为幼儿选择既会下沉又会上浮的东西,如海绵、泡沫塑料,瓶子、杯子等,幼儿在实验后发现里面有空气的东西会浮起来。另外还可引导幼儿想办法让下沉的物体浮上来,如将橡皮泥捏成船状、碗状,幼儿便得出:物体“中空”后就会上浮的结论。
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一个正确的认识常常不是通过实践——认识——再实践一次反复就能完成的,而是要经过多次反复才能完成。同样,幼儿科学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教师、家长、幼儿三者的长期合作,不断地在学习→总结→再学习的过程中循环往复,坚持不懈才能取得良好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