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孔子“礼”教思想到大学生知“礼”教育

2017-03-08保红霞

河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7年4期
关键词:论语君子人格

保红霞

(南京晓庄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南京 211171)

从孔子“礼”教思想到大学生知“礼”教育

保红霞

(南京晓庄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南京 211171)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礼”直面社会生活,涉及中国人的行为习惯、是非认知、文化艺术等,知“礼”、守“礼”成为公认的社会美德之一。孔子非常重视“礼”教,《论语》中涉及礼教之处甚广,“礼”也成为孔子要求弟子必备的道德之一。而当前社会对“礼”教重视不够,许多高校大学生出现“礼”教缺失的现象,存在一些不和谐因素。所以,在高校开展知“礼”教育,提高大学生道德水平,是顺应社会人才需求新形势的。

礼教;知礼;大学生;思想教育

中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誉,知“礼”、守“礼”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知书识礼”“知书达理”“通情达理”等成语的广泛流传,反映出中国底蕴深厚的“礼教”文化。西周时期,“礼”为国家主要的政治制度,是安邦治国之本,主导着社会文化趋向。如《左传·隐公十一年》载:“礼,经国家,定社稷,序人民,利后嗣者也。”《诗经·鄘风·相鼠》载:“人而无礼,胡不遄死。”《礼记·曲礼》载:“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分争辨讼,非礼不决;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礼记·礼运》篇载:“夫礼,必本于太一。”《管子·牧民》把礼义廉耻定为国之“四维”,而“礼”为“四维”之首,篇中指出:“四维不张,国乃灭亡。”《荀子·富国》载:“礼者,贵贱有等,长幼有差,贫富轻重皆有称者也。”可见,“礼”在中国传统社会中,不论是对于个人还是对于集体、国家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实际上,在儒家经典《论语》中,孔子就已经大量谈及“礼”,用“礼”修身、教育、治国,这些在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仍然值得参考与借鉴。

一、知“礼”在孔子教育思想中的重要地位

孔子生活在周礼文化传统深厚的鲁国,“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陈容”(《史记·孔子世家》)。孔子一生都在追求“天下有道”,“以诗书礼乐教”(《史记·孔子世家》),认为“礼”是人格修养的至高境界。从政后,孔子更是把“礼”作为匡正社会的重要途径。所以,子贡认为孔子是“见其礼而知其政,闻其乐而知其德”(《孟子·公孙丑上》)。

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礼”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中庸》讲:“礼者,理也。”在培养弟子理想人格的方法上,在孔子及弟子的言行实践中,可发现知“礼”是孔子的修身之道、相处之道、为政之要,其实质是为了达到“礼乐不可以斯须去身”(《礼记·祭义》)的教育效果。在《论语》中,孔子有很多关于“礼”的论述。

(一)“礼”涉及范围广

“礼”在《论语》中广泛涉及政治、生活等方面,孔子强调人的举动应当合乎“礼”。如:

子曰:“恭近于礼,远耻辱也。”(《论语·学而》)

子曰:“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

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 (《论语·泰伯》)

子曰:“礼之用,和为贵。” (《论语·学而》)

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论语·颜渊》)

子曰:“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论语·子路》)

子曰:“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论语·学而》)

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论语·为政》)

子曰:“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论语·子路》)

子曰:“不学礼,无以立。” (《论语·季氏》)

子曰:“上好礼,则民易使也。”(《论语·宪问》)

子曰:“动之不以礼,未善也。”(《论语·卫灵公》)

可见,“礼”在《论语》中出现的频率很高,涉及到道德、行为等各个方面,影响到孔子及其子弟的价值取向、审美情趣、意志培养,甚至思维方式。

(二)“礼”是君子的必备道德

在孔子看来,君子应该知“礼”、行“礼”,更要复“礼”。如:

子曰:“如其礼乐,以俟君子。”(《论语·先进》)

子曰:“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论语·颜渊》)

子曰:“先进于礼乐,野人也;后进于礼乐,君子也。” (《论语·先进》)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论语·八佾》)

子曰:“克已复礼为仁。一日克已复礼,天下归仁焉。” (《论语·毅渊》)

孔子认为“礼”是君子必备的道德素养,所以,不可须臾离也。如:

子曰:“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论语·季氏》)

子曰:“不学礼,无以立。” (《论语·季氏》)

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论语·雍也》)

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

子曰:“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论语·子路》)

(三)“礼”是孔子之“道”不可或缺的部分

“礼”是孔子之“道”的重要部分,何晏集解“子之武城”章“君子学道”时,引孔安国语:“道,谓礼乐也。”[1]黄怀信先生更是明确指出“道,指礼乐。”[2]孔子所提倡的“礼”教不是简单的礼仪记诵,而是德行的修养。《礼记·仲尼燕居》载:“敬而不中礼谓之野,恭而不中礼谓之给,勇而不中礼谓之逆。”这强调了“礼”对道德提升的重要性,孔子把“礼”应用于政治、生活中,使之成为君子必须遵循的道德,以此而更加合乎“道”。

当背“礼”行为大量发生,社会就会纲纪失坠,无所适从。所以,孔子对背礼行为深切痛责,如《论语·八佾》载:“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孔子后学荀子也非常注重“礼”的教育功能,在他看来,人格的水平决定于其体现“礼”的程度[3],即“食饮、衣服、居处、动静,由礼则和节”(《荀子·修身》)。

二、当前大学生“礼”教的缺失

近年来,社会经济发展迅速,物质文明程度不断提高,而传统文化价值与道德伦理却没有受到足够重视,各种消极观念乘虚而入,加之反“传统”思潮在社会上的影响,致使很多人对传统文化价值认同度不高,在大学生中也普遍存在“礼”教缺失的现象。

(一)大学生“礼”教缺失的原因

“礼”教开展的重要阶段是中小学时期,宋代朱熹《〈大学章句〉》序云:“人生八岁,则自王公以下,至于庶人之子弟,皆入小学,而教之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礼乐射御书数之文。”①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1.但由于当今的应试教育模式,学校重视知识教育和智力教育,没有对“礼”教给予足够的重视。这样,理应在中小学阶段就开展的“礼”教,被延迟到大学。

目前,很多大学生缺乏自我约束和自我管理能力,诸多背礼现象暴露了高校大学生“礼”教的不足。有些高校认为大学是培养高层次人才的摇篮,“礼”教是家庭之事,与高校教育主旨无关,完全忽视了“礼”教是大学生接受道德教育、提升是非辨别力、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过程。有的高校即便开展了一些礼仪教育,但主要是与大学生就业挂钩,教学内容注重操作性、实践性等表层,而忽视了用“礼”教化其人格,提升其道德修养和水平。

(二)大学生“礼”教缺失的表现

大学之前“礼”教的不足致使大学生道德修养方面出现了一系列问题,部分大学生所具有的文化知识与其人格修养极不相称,凸显了学校教育在大学生人格塑造方面的不足。若大学“礼教”再缺失,会直接导致本应该温文尔雅、彬彬有礼、以礼待人的大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却屡屡出现各种不道德、不文雅等失“礼”的行为。如在公共场所大声喧哗,乱扔垃圾,随地吐痰等;在公交车上争抢座位,不愿意为年老体弱者让座等;在网络上互相威胁,互相欺凌,羞辱对方等;在家庭关系上,不尊重父母长辈,满腹牢骚,与兄弟姐妹关系不和睦等;生活上不节约,大吃大喝,公共场所不关水龙头,宿舍不关灯等浪费资源行为。

“礼”教是为了让社会更和谐,让生活更美好,其根本目的是让大学生不断进行自我超越、自我完善,体会到人格修养提升过程的喜悦。大学生“礼”教缺失,既不符合当代提升国民整体素质的要求,更有违于社会进步和个人成才的初衷。要摆脱当前“礼”教与现实不协调的困境,我们必须从文化根源上进行挖掘,把传统“礼”教融于现实社会需求之中,让大学生真正成长为未来的社会栋梁。

三、大学生知“礼”教育的开展

当今,要提高大学生道德水平和综合素质,促进社会和谐,实现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在高校大学生中开展知“礼”教育势在必行。大学生知“礼”教育的开展,应结合中国当代的社会现实和在校大学生的思想实际,有效继承中国传统“礼”文化中的合理因素。高校、社会、家庭互相协调,在大学生中开展知“礼”教育,让大学生自如地接受社会道德制约,既有丰富的知识储备,又能展现出优雅风貌及健全的人格,做到“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①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

(一)突出教师主导地位

长期以来,大学思想政治教师承担着“知识传授者”的角色,学生在课堂上体会不到教师“礼”教的主导地位。《论语·子路》载:“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而不从。”其实,大学思想政治教师的言谈举止、行为习惯,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到学生,所以在大学生中开展“礼”教,要突出思想政治教师的主导地位。

优秀的教师是学生心目中的偶像,其言谈举止对学生有着极大的示范性。因此思想政治教师本身要有较高的道德修养,对学生开展“礼”教要“知止而后有定”②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只有用“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③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的态度教学,学生才会心服口服。反之,思想政治教师“好人之所恶,恶人之所好”④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就会走向学生的对立面,师生关系不能和谐稳定,就难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因而,大学思想政治教师应时刻醒察自己的言行,通过言传身教,以身作则,以真诚的态度感染学生、熏陶学生、教化学生,发挥教育工作者的人格魅力,为大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起到文明礼貌示范作用。

(二)大学生自身的努力

大学阶段正是人生奋力拼搏的关键时期,许多良好的学习习惯和道德基础都在此阶段养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年人正处于学习的黄金时期,应该把学习作为首要任务,作为一种责任、一种精神追求、一种生活方式,树立梦想从学习开始、事业靠本领成就的观念,让勤奋学习成为青春远航的动力,让增长本领成为青春搏击的能量。”[4]

《周易·乾卦·象》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论语·泰伯》载:“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大学阶段是人格养成的关键时期,大学生作为知“礼”的实践主体,应该“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⑤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认清自己的定位,培养学习兴趣,养成良好学“礼”、讲“礼”习惯。大学生守“礼”,即能“就有道而正焉”⑥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明确知道自己的社会责任、权利义务;时常孝敬长辈,关爱兄妹,也要关怀社会他人,正确辨别是非;学会正确处理与老师、同学、朋友之间的关系;任何时候不忘讲“礼”、守“礼”,按照知“礼”标准来规范自己的行为。

(三)提升对“礼”内涵的认识

当代社会中各种文化思潮纵横交错,令人眼花缭乱。《道德经》言:“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社会上很多人,甚至一些学者只是注重物质文明的发展,对传统礼、义、仁等道德弃之如草芥。这种思想给当前大学生知“礼”教育蒙上了一层阴影。

从中国古代“礼”文化视角分析,不难发现“礼”是作为国家之根本而存在的。在《道德经》中,老子最终希望社会“上德”“上仁”“上义”“上礼”,通过“无为”“无不为”,做到天下大治,诚如王弼所言“道不违自然,乃得其性,……在方而法方,在圆而法圆,于自然无所违也。”[5]对当代大学生开展知“礼”教育,要以人与人“和谐相处”、社会“和谐发展”为出发点,这不但是顺应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形势的需求,更是实践传统文化精华与社会现实的有效结合,对大学生人格塑造、价值取向、观念形成等方面均会产生积极影响。

四、结语

中国素以“文明古国”“礼仪之邦”著称于世,“礼”文化历史底蕴深厚,中国历代名人备受滋养,“礼”也是当前社会核心价值观的文化源泉。当前部分大学生受社会上多种负面因素影响,容易出现人生价值观自我中心化现象,体现出大学生“礼”教的缺失以及人格发展的不良倾向。大学生是国家的希望和未来,因此一定要内外兼修,德才兼备,拥有“礼”文化素养和完善的人格。大学思想政治教师应大力继承、发展和弘扬传统文化思想所倡导的“礼”教精神,培养大学生,使他们懂“礼”、行“礼”、守“礼”,紧跟时代步伐,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做时代的“谦谦君子”,这也是当代高校思想教育的应有之义。

[1]李学勤.论语注疏(卷十七)[M].《十三经注疏》整理委员会整理.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233.

[2]黄怀信,庞素琴.论语新校释[M].西安:三秦出版社,2006:425.

[3]张静互.从荀子礼论看“礼教”的三个层次——试论“执礼”、“知礼”和“行礼”的教育内涵[J].孔子研究,2001(1).

[4]习近平.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的讲话[EB/R].(2013-05-04)[2017-07-10].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3-05/04/c_115639203.htm.

[5]王弼.老子道德经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1:66.

From Confucius’s Confucianism thought to the ritual education of the college students

BAO Hong-xia
(Department of Marxism Nanjing Xiaozhuang College,Nanjing 211171,China)

In Chinese tradition,etiquette faces social life and touches the behaviors of Chinese people,which belongs to non-cognitive and cultural art.Knowing etiquette has become one of the social virtues.Confucius attached great importance to etiquette.There is a great deal of courtesy in the “analects”.Etiquette is one of the essential moralities that Confucius requires his students to be equipped with.But the etiquette is neglected in modern society,especially in some colleges;many college students show a lack of courtesy.Therefore,there are some disharmonious factors.Etiquette iscarried outin the moder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o promote the moral level of college students,which corresponds with the new situation of social needs.

education about politeness;knowledge about politeness;college students;ideological education

B222.2;G641

A

1673-2022(2017)04-0069-04

2017-07-21

保红霞(1970-),女,江苏南京人,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论语君子人格
天天背《论语》,你知道它是怎么来的吗?
共产党人的人格力量
玉、水、兰:君子的三种譬喻
如何读懂《论语》?
远去的平凡背影,光辉的伟大人格
君子无所争
有君子之道四焉
论君子人格的养成
《论语·为政第二》
风摇青玉枝,依依似君子